从小切入 以小见大

来源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o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回放
   最近,在微博上热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经历半年内接连失去丈夫和儿子的悲痛煎熬后,一位在深圳打工的40岁母亲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自己脑死亡的11岁儿子田干的所有器官及遗体捐献出来,帮助5人得到了及时救治。这位母亲说:考虑了很久,感觉能帮助一个人,就是做一件好事;能救活一個人,就是儿子生命的延续,就能感觉到儿子还在自己身边。
   请以“帮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卷面整洁,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写作指津
   这道命题作文,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就是洋溢着新鲜的时代气息,紧贴时代生活,同时又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道作文题目是由“材料+命题”的形式构成的命题作文。因此,深入剖析材料,紧扣命题写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是深挖材料内涵。材料中这个感人肺腑的事件就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折射出一位朴实母亲的高尚灵魂。她凭着自己的善良、无私、博爱和勇气,帮助了那些渴望得到帮助的人,为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注入了无限的真诚与温暖,驱走了人们心中的卑污与丑恶。由此,同学们可从“将帮助的美德发扬光大”“帮助是一种爱的体现”“帮助的力量是无穷的”“传承帮助让世界更加美好”等角度来立意。
   二是援引相关素材。这道作文题目还渗透给大家这样一个信息,平时多关注现实生活,多关注新闻事件,多关注热点人物,把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而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因而,由伟大母亲袁德珍的事迹,我们可充分地调动生活积累,联想到与之有着相同或相关内涵的新闻事件和热点人物。不难看出,命题人是想通过这次才情与道德的检验,弘扬社会正气,光大传统美德。当然,我们也可根据这个命题和素材积累,选取一些经典素材来展现主题也未尝不可。
   三是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可从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中选材,描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亲戚之间等的“帮助”事件,也能表达出“帮助”这个主题来。但需注意的是,这些取自校园或家庭的素材,应该是最能动人的、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是感人肺腑的,以体现选材的精当典型。
   四是设置精巧构思。作文要想在考场上夺得高分,仅仅是确定好立意和选材是不够的,还需在整体构思上花一番功夫。分作两三个片段,形式上显得轻快活泼。拟写精短凝练的小标题,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我们可根据材料的性质,适当采用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比式等结构形式中的某种形式。
  忧文再现
  帮 助
  四川省隆昌市知行中学 刘 玲
   那只是一个小村子。
   大片大片的甘蔗地,应和着不远处的土房,七横八竖地立在这个村庄中。
   正午,太阳正烈,他们背着一个大竹篓,一人拿着一把被岁月熏黑了的镰刀,一步一踱地走在小路上,来到了自家的甘蔗地上。望望这一根根被风雨压弯了身躯的甘蔗,愣了片刻,今年的收入似乎又要比去年少了。村民无奈地刨着厚厚的甘蔗皮,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
   他们把十多根甘蔗捆成一束,扛在肩膀上,一耸一耸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一双双肩膀本不宽大,却要扛着一个家庭,扛着一份沉重的责任。
   那有一间土房,伫立在坡上,在风声中预备着坍塌。木栅门拉开后,一个妇女走出来,坐在门槛上。她的眼睛几乎要合成一条缝了,口里微微地喘气,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双眼,目不转睛地凝望着远方。她的脸上堆满了皱纹;背有点驼,荒草般的头发,黑白参差地纷披在前额。她穿着一件补丁很多的夹衣,原来在看前方辛勤劳作的丈夫,等待着他的回家。
   在这穷乡僻壤中有谁来帮助他们?又有谁来解救他们?他们默默地承受着贫穷带来的痛苦。
   1979年,改革开放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踏到了小山村中。中国共产党就像一只硕大的手,扶起了一根根甘蔗,扶起了一个个家庭,也扶起了整个社会。尽管这双手布满了被岁月侵蚀得深深的沟壑,尽管长满了土黄色的老茧,但它足够结实,足以来拯救一个贫瘠的小山村了。
   村中建起了甘蔗收购站,村民们依旧下田收甘蔗,甘蔗地里没有了一份愁苦的表情,却换来了一盏久违的笑容。人们唱着乡歌,三五人成群,有说有笑,径直走向了站中。拿着一天挣的钱,给女儿买块蛋糕,为小儿子买块饼干,一家人其乐融融。
   党和国家并不满足于这个样子,为这个小村子找了个专家,培育优种甘蔗,勤劳的人们用行动来回报了党的帮助,甘蔗一年比一年好,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人们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就这样,几年前那个穷愁潦倒的小山村不见了,挺拔笔直的甘蔗立在田中,鳞次栉比的砖房悠闲地卧在群山怀抱中,人们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一轮红日亮东方,一片光辉恩泽长。这就是党。在他的帮助下,建起了重重大厦;在他的帮助下,昔日小山村成了富饶之地;在他的帮助下,让13亿中国人走出了贫困;在他的帮助下,我们茁壮地成长。他总是用他那双厚实的大手,拎起人们的衣角,走向新时代。
   甘蔗地里,人们站在土堆上,眯缝着双眼,仰着头。一轮熠熠发光的红日,从山头冉冉升起,照耀着这片钟灵毓秀的大地,人们笑了……
  失误解析
   这篇作文的构思与众不同,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帮助,也不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帮助,而是党和国家对一个小山村的帮助,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擦亮了读者的眼睛。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小山村的前后变化,很明显,这是对比表现手法的体现。再者,作者对小山村的贫穷落后面貌以及后来的崭新面貌的描写,对妇女形象的勾勒,比较生动具体,可见作者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但文中的不足之处还是比较明显:
   1.切入点太大。表现角度新颖,虽说是优点,但也是最突出的缺点。党和国家对这个小山村的确是有过帮助,但总觉得在作者笔下过于虚化,没有落到实处。这种现象不是个别,有这方面失误的同学尚占一定比例,动不动就搬出“国家”“民族”“世界”“社会”等范围广、程度高的词语。如果换成“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下,某上级领导一班人带领大家走上致富道路”的说法,效果就要好得多。    2.主题不突出。描写山村面貌、描画人物形象的文字所占的比例实在是太大,而对于如何帮助小山村脱贫致富的具体过程,却几乎是没有交代清楚,这显得本末倒置,使得文章的主题不够突出。同时也造成文字表述不夠精炼的缺点。
  升格佳作
  帮 助
  四川省隆昌市知行中学 刘 玲
   那只是一个小村子。
   大片大片的甘蔗林,应和着不远处的土房。那些土房七横八竖地立在这个村庄中。
   正午,太阳正烈,他们背着一个大竹篓,每人拿着一把被岁月熏黑了的镰刀,一步一捱地走在小路上,来到自家的甘蔗地上。望望这一根根被风雨折弯了身躯的甘蔗,愣了片刻,今年的收入似乎又要比去年少一点吧?然后,无奈地刨着厚厚的甘蔗皮,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
   他们把十多根甘蔗捆成一束,扛在肩膀上,一摇一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一双双肩膀本不宽大,却要扛着一个家庭,扛着一份沉重的责任。
   那里有一间土房,伫立在山坡上,在风声中脆弱得像要坍塌的样子。木栅门拉开后,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背有点驼的妇女走了出来,坐在门槛上。她的口里微微地喘着气,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她的脸上爬满了皱纹。头发如荒草般的蓬乱、暗淡。她的眼睛几乎要合成一条缝了。她不时摩挲着双眼,凝望着远方。原来她是在看前方辛勤劳作的丈夫,等待着他的回家。
   在这穷乡僻壤中有谁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他们默默地承受着贫穷带来的痛苦。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踏进了这个小山村。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就像一只硕大的手,扶起了一根根甘蔗,扶起了一个个家庭,也扶起了整个社会。
   村中建起了甘蔗收购站。村民们依旧下田地栽种甘蔗,甘蔗地里没有了那愁苦的表情,换来了一副副久违的笑容。人们三五成群地扛着收割的甘蔗,或唱着乡村歌谣,或有说有笑,径直走向收购站。拿着一天挣来的钱,给大女儿买块蛋糕,为小儿子买块饼干,一家人其乐融融。
   21世纪初,地方政府不满足于这个现状,为这个小村子找来了专家,教村民培育优良甘蔗。人们用勤劳的双手来回报地方政府的帮助。甘蔗一年比一年长得好,村民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足。就这样,早些年那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不见了,挺拔青葱的甘蔗林立在田地里,鳞次栉比的砖房惬意地卧在群山怀抱之中,人们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一轮红日亮东方,一片光辉撒大地。这就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她的帮助下,昔日贫穷的小山村变成了富饶之地;也是在她的帮助下,破旧的城市建起了座座簇新的大厦;也是在她的帮助下,让13亿中国人逐渐摆脱了贫困。她总是用她那双厚实的大手,挽起勤劳而勇敢人们的衣袖,一路披荆斩棘,带领人民自豪地迈向新时代。
   甘蔗地里,人们站在土堆上,眯缝着双眼,仰着头。一轮熠熠发光的红日,从山头冉冉升起,照耀着这片钟灵毓秀的大地,人们笑了……
  佳作点评
   本文回顾了一个小村庄贫穷落后的过去,描述了这个小村庄富足快乐的现在,鲜明的对比之中,突出了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力量。全文重点写小村庄的巨变,又在此基础上推及城市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使这篇文章的主题变得深远而重大。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生动色彩。
   1.切入点变小。改变说大话的口气,把话说实在、说具体。最好是从某个侧面或某个小的方面切入,从而收到以小见大的成效。
   2.主题要突出。与文章主题关系不是很大的内容,如小山村的前后面貌,应该略写或者概要描述一番。与文章主题关系密切的内容,如是谁、如何帮助大家脱贫致富,这个帮助的内容和过程就应该详细地写、具体地写,由此来突出“党和国家的政策帮助大家走上康庄大道”这一深刻主题。
其他文献
窗外一片静默的黑暗,窗前一盏孤灯、一个人影。桌上闹钟“嘀嗒嘀嗒”地转动着,而我早已没了力气,将笔置于书中,重重呼出一口气。深夜里,那极轻的敲门声清脆响亮。我转过头,在昏暗中瞥见了妈妈的面孔,是那样的熟悉而又疏离。  她轻声问我:“还不睡吗?”  简短的四个字却撩起了我心底薄怒的簾,也触碰到了我倔强要强的心。我皱了眉,不满道:“问这个有什么用?”  黑暗中我看不清她的表情,只听到她仍温柔地说:“过几
期刊
人生总会有很多的相遇。与他人相遇,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与自然相遇,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遇,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遇,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遇,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以“相遇”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话题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能够审清关键词语,力求把握文章的题眼,“相遇”这一词语本身就是题眼。面对这样的话题时,不要匆忙下笔,应仔细阅读文题前的提示语,从中获取
期刊
都说父爱如山,高大,巍峨。我却觉得父爱是朴实的,需要用心感受,才能发现它的存在。  记得上小学时,是那个温暖的背影,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父爱。  一天早晨,我在风雨声中睁开了眼睛。一股股冷风从窗帘背后不断涌进卧室,让我觉得冷的同时也感到四肢乏力。我试着起身,却在一陣天旋地转后,倒在了床上,并不知不觉地又睡了过去。昏昏沉沉中,听见爸爸在叫我,醒来后口干舌燥,头也疼得厉害。爸爸摸了摸我的头说:“这么烫,
期刊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想起爸爸,想起那绵绵的父爱。  学校离家有一段路,爸爸从来没有让我独自走过。每次放学看到路灯下那个熟悉的身影,我的心便会暖融融的。  记忆中,只那一次,爸爸“失约”了。  由于下大雨,学校决定提前一些放学。冲出校门,大雨中的路灯下没有发现爸爸的身影,我像
期刊
“千古文章意为高”,说明了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立意首先应求准,进而还得求新。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厚重的思想承载,能使作文个性鲜明,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上的鼓舞。中考作文中,这样的文章能得到阅卷老师的赞赏。下面,我们就以2017年天津市中考作文命题为例,来说说考场作文如何厚重立意。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
期刊
请以“开在心中的花朵”为题作文。  要求: 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②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2017年湖北黄冈中考作文题)  从命题形式来看,这是一道“题目+要求”的命题作文;从命题方向来看,题
期刊
安慰  有没有遇到过这种老师,经常这样安慰大家,数学做累了,就做做语文,语文做累了就做做英语嘛,都不想做了,就看看书嘛!  最喜欢的音乐  有一位音乐老师,在他上完课的时候,他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音乐呀?”  马上就有位同学问:“老师喜欢什么呀?”  老师饱含深情地说:“我喜欢高山流水。”  老师又问:“你们呢?”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喜欢下课铃声!”  军训  我们大学军训是在远
期刊
阅读下面的对话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同学甲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总是会有很多新的让人惊奇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们,让我们继续前行。同学乙说: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总有一些规则让我无法接受,便想要退却。同学丙说:在外面,快乐的时候,想尽快将这份喜悦与家人分享;落魄的时候,又想尽快逃离,远离那外面的世界。  独闯世界的孩子  安徽省临
期刊
哪个重  老师在课堂上问,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哪个重?  小明:“铁重!”  老师:“回答错误,都是一公斤,当然一樣重!”  小明:“那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同时从七楼往下扔,老师您敢站在哪个下面?”  全能寝室  上大学时,男生宿舍里,只有我住的这个寝室被评为是全能型的!  晚上睡觉,有打呼噜的、磨牙的、唱歌的、说梦话的……  而我睡下铺,实在受不了,只能睡着后,出去溜达了一圈。  图画作业  老
期刊
爱国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义愤填膺;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激昂;是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爱国于今天的我們而言,是心系祖国的荣辱,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