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研究的新视角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宗教哲学与政治哲学是当今学术界关注较多的热点问题,它们从不同的维度关注社会的发展,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兼容性,这就使得各自在看待一些有关人的精神层面的社会问题时.无法得出全面的观点。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构成宗教政治哲学这一全新的哲学分支,兼容政治哲学的现实关注以及宗教哲学的终极关怀,将会对二者的发展,甚至对整个当代哲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宗教政治哲学;蒂里希;宗教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B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7)01-0046-05
  作为西方哲学中最古老并且影响最大的一个重要分支,政治哲学占有重要的地位。顾名思义,政治哲学是关于政治学的哲学,但它并不是政治学与哲学的简单地合一。从广泛意义说,政治哲学包括政治思想、政治理论、政治科学、政治学说等等。但是从其学科特定意义上说,政治哲学是以寻根求源、广泛而系统地探讨人类政治生活问题的哲学。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对政治哲学的解释是,对于政治领域中的事务,我们不可能不持赞成或反对、选择或排斥、赞美或谴责的态度,所有这些态度都涉及到好与坏、善与恶、正义与不正义的判断,而这样的判断要以一定的判断标准为前提,政治哲学就是要努力探讨这些标准,以期获得关于这些标准的真正知识。因此.政治哲学本身并不是中立的,其目的既在于认识政治事务的本性,也在于认识公正的或好的社会制度…。由此可见,政治哲学的目的是剖析人们当前所处的社会和政治现实,努力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缺陷,并从中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的制度,从而使社会和政治制度走向更加完善。正如陈晏清教授所说的:“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任何哲学研究都是密切地相关于研究者所处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政治哲学的研究更是如此。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论。它总是根源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是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引发人们关于政治哲学的理论思考。”政治哲学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社会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发展而不断丰富的。特别是当代政治哲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分支,在学术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种新兴的政治哲学思想诞生了,那就是宗教政治哲学,对于传统政治哲学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哲学思想,其理论意义不容小视。
  
  一、宗教政治哲学的学术定位
  
  宗教政治哲学,作为政治哲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的流派,从其诞生起至今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甚至宗教政治哲学这种提法现在还没有在学术界正式确定。所谓宗教政治哲学.主要指的是各大宗教以及相关研究的学者使用宗教的创新的神学和伦理思想,对当今世界出现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做出回答或提出相应的政治社会理论的哲学总称。笔者认为他们的政治哲学思想已经能够代表政治哲学的一个独立的流派,用“宗教政治哲学”来概括,可以从学术的角度给予定位,这样才能将分散的学者的理论和思想进行整合,从而使宗教政治哲学有一个发展空间。
  这里有一个必须要澄清的问题,那就是当代宗教政治哲学与中世纪的基督教的神学政治观的区别。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宗教政治哲学的存在和发展的学术意义。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基督教的神学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教权高于王权的神权至上的思想。这一思想主要是产生于罗马后期基督教神学,随着基督教势力的扩大,发展成为人们观察一切问题的根据。一切意识形态的形式都是由现实所决定的,当然政治思想也不例外。无论是维护教权的思想,还是维护俗权的思想,都是从圣经中或基督教的历史上寻找依据。甚至于在中世纪政治思想和宗教神学是一体的,把政教合一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推向了极致。正如马克思所说:“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可见中世纪的基督教的神学政治观是以政治来维护宗教的存在,一切政治思想都要服务于宗教的要求。这与当代的宗教政治哲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指向。当代的宗教政治哲学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中后叶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时宗教早已和政治分离而成为独立的社会团体,宗教神学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理论而得以发展。这时宗教界特别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东正教)和佛教在进行宗教活动之外,把关注全球化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作为参与世俗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一大批宗教神学家也把目光从上帝之城转向了世俗之城,他们从宗教的角度,对当今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与矛盾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从文化批判的角度介入社会,从而在文化学术批判领域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学术力量。因此,当代宗教政治哲学与中世纪的基督教的神学政治观从本质上说,是两种不同理论思想,不可等同而论。
  当我们对于当代宗教政治哲学与中世纪的基督教的神学政治观做出了区分之后不难发现,当代宗教政治哲学是一种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全新的政治哲学模式,它一改以往宗教对于社会的出世和淡漠的态度,积极参与到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以及有关问题的谈论中来,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为一些争论多年的理论难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并且为以往传统政治哲学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宗教政治哲学的理论出发点
  
  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学术理论,其自身必然要有自己的出发点,这一点至关重要。任何一种政治哲学都是一种价值判断,它的理论出发点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其理论延伸的差异,从而产生许多流派。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政治哲学的派别林立,在学术上各家秉承各自理念,找出对方的理论缺陷,这种争论贯穿了整个20世纪,其中以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最具代表性。通过对二者理论出发点的对比,发现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观点,进而为宗教政治哲学的切人找到理论参照。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者并立的局面。20世纪7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要话题是新自由主义者的社会正义,8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要话题则是社群主义者的社群。社群主义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规范理论上都与自由主义形成了明显的对照。从方法论上说,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个人,而社群主义的出发点则是社群;从价值观方面看,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而社群主义则强调公共的利益。“社群”与“个人”构成了政治哲学中的两极,强调社群的观点常常与功利主义和保守主义等相联系,而强调个人的观点则往往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相联系,这两派观点之间的争论是政治思想史的主要内容之一。以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立足于契约论和康德的自由主义哲学,超越了政治服从于国家的问题,提出了分配公正及福利国家的问题,并从个人主义的角度对权利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两大原则,一 是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theprinciple of iustice as fair-ness),二是差异原则(thedifferenceprinciple)。这两大原则被认为是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必须给正义、公平和个人权利以优先的地位。一个公正的社会不是努力达到任何其他的特定目的,而是在不与他人的自由相冲突的条件下使每一个公民去追逐自己的目的。与此相反,社群主义则是将公众利益作为理论的出发点。社群主义从方法论和规范理论两个方面对新自由主义发起了全面的反攻,成为唯一足以与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相抗衡的政治哲学流派。在方法论上,社群主义者认为,个人主义关于理性的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的前提,是错误的或虚假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方式是把个人放到其社会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背景中去考察。换言之,分析个人首先必须分析其所在的社群和社群关系。在规范理论方面,社群主义者断定,作为公平的正义不可能对善具有优先性,反之,我们对善的感知(ourconception of the good)应当具有绝对的优先性。社群既是一种善,也是一种必需,人们应当努力追求而不应当放弃。正义优先的原则要求权利优先的政治学,而善优先的原则要求公益优先的政治学。因此,用公益政治学替代权利政治学,便成为社群主义的实质性主张。
  从以上二者的理论出发点不难看出,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看就是在讨论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问题,究竟哪个应该作为现代社会政治的核心原则,双方的争论就如同《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子非鱼”之辩一样,是一个很难争论清楚的问题。宗教政治哲学却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出发点。宗教政治哲学,是在宗教思想指导下的政治哲学,其自身必然与以往的政治哲学有相同和相异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其政治哲学的出发点以及在这个出发点基础之上的思想的扩展,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多个相异出发点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一点早已在学术界得到共识。但是,问题是这个出发点的选择是否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它是否能够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的目的。这恰恰是宗教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宗教政治哲学与以往政治哲学一样都是极力为现代社会找到一种良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理论和模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不同点恰恰就是宗教政治哲学的创新性,那就是发挥宗教的博爱和普世性原则,为当代社会建立一种宽容的、和谐的社会发展原则,即作为人类的个人存在。这便是宗教政治哲学的理论出发点。
  一切哲学包括政治哲学在内,都把人作为研究的对象,但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人的属性也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即作为整体的人类和独立的个人,二者之间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在原始社会,由于自然生存条件的恶劣,独立的个人是无法生存的,这时二者是统一的。但是当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特别是当社会出现剩余产品和贫富分化,二者之间便产生了分裂和矛盾,这种矛盾一直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到了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私利与社会公益的矛盾就显得越发激烈,从而导致了社会的种种问题的出现,而如何消除这种对立,这也就是当代政治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就是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而提出的两种不同的途径。而宗教政治哲学的理论出发点恰恰就是作为人类的个人存在,对此宗教政治哲学从人的精神层面出发给出了自己的解决途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宗教社会主义理论,它将宗教在个人的精神层面的作用与社会主义从群体的物质层面的作用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宗教社会主义的全新的政治哲学理论。
  
  三、宗教政治哲学理论的创新——宗教社会主义
  
  对于当代的社会发展问题,许多宗教学家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全新的政治哲学理论,但是由于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各个宗教所提出的政治哲学理论还不是十分完善,所以还无法形成一定的学术力量。虽然如此,但其中还是有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政治哲学理论值得研究,宗教社会主义理论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
  宗教社会主义理论(religious socialism),产生于20世纪,早期主要以社会运动为主,随后便向思想理论层面转变,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社会主义思潮。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思想,宗教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对基督教思想影响的最突出表现之一,同时也是基督教思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有益补充。宗教社会主义是基督教在充分吸收了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和共产主义学说基础上形成的,是基督教在现代向马克思主义“亲近”的结果。总体上看,宗教社会主义属于宗教世俗化运动的产物,具体而言,宗教及其神学超越教会和信徒的狭窄范围,变成了社会的行为规范或价值体系。宗教社会主义是与宗教和平主义(religious pacifism)、美国的社会福音运动、宗教民族主义等运动相并列的宗教普世化运动之一。我们在巴特、布伯、别尔嘉耶夫、波亨斯基、布洛赫等人的思想和著作中都能发现有关宗教社会主义思想的论述,其中以保罗·蒂里希(Paul Tillich)最具代表性。
  保罗·蒂里希(1886---1965),德裔美籍宗教神学家、思想家。早年毕业于布列斯劳大学和哈雷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和神学硕士学位,可谓是哲学神学兼通的学者。其后在德国法兰克福等大学担任教授,深受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其间加入了社会民主党。二战前。由于批评纳粹统治,被驱逐出德国.后定居美国,担任哈佛等大学教授,1965年在芝加哥去世。其代表作有《系统神学》、《社会主义的抉择》、《政治期望》等,其中《社会主义的抉择》是有关宗教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被西方研究宗教社会主义的学者誉为经典之作。
  蒂里希认为,宗教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应当归功于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者学说的彻底研究,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在相当程度上被融进神学思想中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讲,宗教社会主义是基督教的马克思主义化。不仅如此,宗教社会主义也是基督教对于社会主义理论的能动的反作用,是从宗教的角度给予社会主义理论的补充。蒂里希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出了宗教社会主义的三个原则:(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蒂里希认为,这一原则也称为“存在性思维”原则,是马克思在反对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斗争中发现的具有永恒意义的理论洞见。这一原则强调了思维与实践的同一性和不可分割性,不承认有绝对的纯粹思维活动,人的精神活动总是要依赖于人的现实存在,有生命的人的精神活动才是真实的活动。人的物质生产是人的存在和一切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这是任何神学都不能否认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是与机械决定论和怀疑主义以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相干的。(二)辩证法思想。蒂里希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的并加以改造的 辩证法思想方法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与纯粹的概念游戏和诡辩论不同,与机械论和教条主义更不相同。必须将辩证法当做根据生活和历史活动内在张力、对立和矛盾,以及它们指向更丰实统一体的趋势而对之加以描述的方法。从这种辩证的思想原则中可以得到启示,基督教神学不应当成为教条,它一旦成为教条,就会失去其救赎的作用和价值。(三)经济学和社会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时时刻刻考虑到人和社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的影响。神学需要的就是这种对社会和人的活动进行具体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对神学纯粹的神秘直觉、象征、神话和心理分析方法的补充。存在主义思维、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方法是宗教社会主义永远不应丢弃的成就。正因为在基督教神学中贯彻了上述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宗教社会主义就可以突破神学原有的界限,以一种开放的思维对待一切。宗教社会主义强调上帝与世界相联系,上帝不仅与个人及个人的内在生活相联系,也不仅与作为社会实体的教会相联系;强调上帝与宇宙相联系,这个宇宙包括自然界、历史和个人;强调上帝在教会之外活动的自由,教会包括正统派的或虔诚派的,均不能干预上帝的这种自由;宗教应当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而不是回避或逃避人的现实生活。宗教社会主义是基督教神学教义的现代创新,是基督教对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和原则运用的结果。它使基督教从总体上既强调了神学的“人世”的必要性,即主张基督教神学放弃原有的纯粹的精神活动范围.扩大到人的整个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之中;又强调基督教要打破教会与世俗社会之间的壁垒,主张上帝的救赎不分教会内外,是超越时空和民族界限的。
  蒂里希的宗教社会主义思想,从表面上看是基督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宗教的解释,但是,从内涵上看,它并没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从宗教精神层面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做了一种“补充”,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精神层面找到了“全新的”途径.也为宗教政治哲学的确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的创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宗教政治哲学理论的意义并不在于其本身的理论思想,而是这种创新的政治哲学理论对于我们讨论社会政治问题,多了一种研究模式的选择,使得学者们不是仅仅关注人的现实性问题,还要积极关注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往往一些从现实物质层面无法解决的难题,不妨换一个角度,从精神层面人手,可能会找到新的解决途径。社会和政治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人的问题,毕竟人是一种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存在物,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无法摆脱这一根本属性。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和政治问题将越来越复杂多变,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要敢于突破以往研究的固定模式,勇于创新,为政治哲学发展找到更多更加全面的发展道路,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找到更加完美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王之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以农民认知现状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民知识信息获得途径多元,但差异很大;农民接受培训时间短、参与比例低;农业科技和社会新闻是农民最大知识信息偏好。农民接受从业技能培训不足,形成农民的从业约束;农民自主创业经营时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等要素稀缺度最高,构成农民的创业约束;农民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意识淡漠、自主创业经营意愿不足、再学习和持续发展动机模糊、市场经济伦理要素认同等方面有待提高,又构成
期刊
摘要:弗洛姆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消费异化的社会。人们与所消费的物品间失去了真实、本质的联系,走向抽象化、空洞化;消费由手段变为目的本身,成为被迫的、非理性的目标;人们在异化消费中失去主动性、创造性和快乐。这种病态的消费心态建立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基础上,他倡导建立健康、人道的消费行为。弗洛姆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意义;然而其对异化、人性等概念理解并非完全科学的,对消费异化的批判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必须要有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而最终能够真正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和最具竞争力的企业。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既有成功的企业,也有不成功的企业,需要深刻加以总结。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积累的经验还非常有限,尚处于起步阶段,那些渴望走出国门的企业在急切关注:选择一条什么样的模式和路径走出去,才能获得成功。因此
期刊
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国内产业组织的调整,产业的市场结构模式选择成为经济理论界和政府经济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背景,王庆功教授、杜传忠教授历经数年潜心研究,出版了《垄断与竞争:中国市场结构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一书,对中国市场结构的演进、模式选择及其实现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    一、视角新颖,研究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期刊
摘要:2006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城市空间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次跨学科交流的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发展与人文关注这一主题.紧密联系天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城市开发与风貌建筑保护、城市空间与文化、城市社会分层与结构、城市经济与近代化模式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热烈的研讨.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城市空间;人;天津;会议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2 81 文
期刊
摘要:最初马克思围绕国家、法等问题批判现代性的主流政治哲学.可以说是在现实实践中理解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为了深入把握现代性的现实根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处于资本宰制中的现代性进行经济哲学的透视。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到经济哲学的视角,马克思对现代性内涵的理解从精神意识层面深入到了现实根基之中,对现代性始终保持一种反思性的批判态度。  关键词:现代性;马克思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现代报纸与文学联姻的结晶是文艺副刊这一“新生儿”。  报纸文艺副刊作为新的文学载体,不仅为近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稳固的阵地,发表了难以用数字统计的文艺作品,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支配、规范、制约着文学发展的方向,推动和加速了文学思潮、流派、风格、文体的演变和成熟;报纸文艺副刊作为连接大众的媒介,传播便捷,辐射广泛,为作家与作家、作家与读者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他们始终保持着近距离的互动关系。报纸文艺
期刊
摘要: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和谐。这种社会关系和谐用“和衷共济”表示最有特点,最为贴切。一个社会的社会关系状态若达到了“和衷共济”,这样的社会便可认为是和谐社会。要建成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具有“和衷共济”的社会整合机制,具体来说包括大众参与机制、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大众参与机制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共建中来;社会利益关系协调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凝聚
期刊
陈金全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将原创文化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法史学研究,并深入民间探索原创法文化,开拓出法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想通过这次访谈,将他有关原创文化和法文化的基本观点展示给读者和学界同仁,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位以学术为终身旨趣的学者开阔的眼界和独特的学术视角,并时如何从原创文化中开掘出法资源、为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提供原创智慧的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关键词:原创文化;法文化;法史学  中图分类号:D92
期刊
摘要:“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科学发展观赋予了“以人为本”独特的涵义和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点。  关键词:以人为本;市场经济条件;核心价值观;根本基点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7)03-0005-0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