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认定行政违法前置的行政犯追诉启动模式

来源 :中国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an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9年《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的四部刑事诉讼法典,程序设计与证据采信等均是以自然犯作为规范对象.行政犯与自然犯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应该体现一定的差异:自然犯的疑难之处在于取证和查获犯罪嫌疑人,行政犯的疑难之处在于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行政执法证据的认定、准确地援引数量庞杂的前置性行政法规以及如何判定“不知法免责”,而这些恰恰是公安司法人员所不擅长的,行政犯的追诉启动往往依赖行政违法前置的专业性认定.近年来一些社会民众普遍关注的案件基本上与行政违法被启动刑事追诉有关.“刑事在先”容易导致行政执法主体的专业性调查取证半途而废、援引行政法规不当而导致错误定罪等诸多弊端.随着行政犯时代的全面到来,应该构建行政不法前置的行政犯追诉模式:行政犯的追诉启动原则上应该“先行后刑”、强化行政犯违反前置性法规的论证、规范行政执法证据尤其是专业性事实判断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实行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之间权力与程序的无缝衔接.
其他文献
新近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秉承近年相关政策文件确立的改革方向与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范围更广、力度更大、责任落实更为明确的改革方案,如果全面落实到位,可望为系统持久提升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有效性作出重大贡献,从而加速中国迈向创新型大国的进程.这一乐观预期根植于《意见》全文贯穿的“铁三角”(绩效、激励、分权)逻辑.
期刊
“两个一以贯之”,即“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两个一以贯之”以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度一直未减.2021年明,中央又出台《关于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旨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一以贯之”的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更好地统一起来.
期刊
基本功,即从事某项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等,它是会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前提和保证.“练好基本功,做事才能通.”如果基本功不扎实或欠缺,就如同在稀泥地上盖高楼,即使图纸设计再漂亮、建筑技艺再先进,也终将立不住、立不稳.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技能,为官从政也是一种职业,而且被认为是天底下最难的职业,更应具备一定的基本功.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20项基本功,才能获得适应岗位、胜任工作的最低“门槛”,才可能成为优秀领导者.
期刊
法律机制的自主运行俨然成为当前刑事司法程序中的突出现象之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理论与立法往往忽视或回避执法者的人性因素,欠缺对现实执法环境的深刻洞察,并要求其扮演没有感情色彩的“理想人”角色,但执法者具有自然人所拥有的特征与品格,更多扮演的是一种“社会人”的角色.他们的利益、能力以及价值观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执法行为.未来,刑事诉讼理论应当向主体性研究迈进,注重对实证研究范式的使用;立法应当正视执法者的利益与价值观,打造能够为执法者所接受的立法产品,建立一体化的刑事诉讼体系.
中国国家治理理念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及系统治理、依法治理和创新治理三大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内在地蕴含着共生的逻辑.共生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状态,符合共生逻辑的治理理念体现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与共生的逻辑起点互利相一致;系统治理理念与共生的存在形式相契合;依法治理理念与共生的制约条件相一致;创新治理理念与共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逻辑相适应.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和发展国家治理理念应当遵循共生逻辑,方能维持社会的共生稳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发展繁荣.
为了建设者利益需要而批准增加容积率或者在老旧小区增设电梯的决定,可能破坏原来和谐的邻里关系,可能影响相邻权人的采光等利益,但由于法院对该决定的私法效力和采光权性质的认识不一致,以及该决定得到了行政政策的支持,使得相邻权人面临救济上的困境.城乡规划区范围内的采光权首先是一种公法意义上的请求权,只有反射到民事领域后,才成为私法意义上的采光权.由采光权的公法权利性质所决定,要摆脱相邻权人的上述困境,就必须由行政机关按照"共享"的发展理念,确保相邻权人能够与建设者共享因规划许可变更所带来的收益,并在规划许可被变更
“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就像一首时代壮歌,划破长空,激荡在神州大地的山川河流.
期刊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舆情管理提出新的挑战.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如何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正确引导网络舆隋,科学化解舆隋危机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新本领.
期刊
2018年《刑事诉讼法》增设缺席审判程序,赋予外逃型缺席审判的罪犯要求法院重新审理的异议权,以满足引渡的需求,并弥补可能的公正性缺失.事实上,异议权的设置虽然对引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引渡的需要并不足以单独说明异议权设置的正当性.异议权的正当性更多的是源于其权利救济功能、对裁判可接受性的促进作用以及与出庭的"权利+义务"属性的契合性.异议权的设置应遵循一些基本规则,包括恪守异议权作为权利救济途径的根本定位、坚守公正与效率动态平衡的底线.我国有关异议权的内容不尽合理,可从异议权适用的案件范围、异议的理由、异
回溯近百年的学术讨论,人们对于法典化及其历史进程的理解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面向.第一个面向在最狭窄的意义上界定法典化运动,将其视为近代以来欧陆国家以罗马法传统为基础,以私法为内核,推动一套独特的法学方法论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第二个面向上的法典化运动与"法"的现代性话语紧密相联,认为法典化本质上是民族国家通过承认"法"的主体性地位携手实现理性化转型的一种重要方式.第三个面向的观察试图将"非西方的"以及"前现代的"规范性文本的编纂活动纳入考量范围,认为法典化实际上是在人类文明传承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书写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