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穿起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美丽珠串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8a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富有生活哲理的童话故事,它以小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对葡萄的不同态度展开故事:小狐狸吃不到葡萄,用“葡萄是酸的”安慰自己,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小猴子不听劝阻,吃到了甜葡萄。在他的带领下,小松鼠和小兔子也吃到了甜葡萄。为有效地展开教学,笔者发表如下浅见:
  一、文本解读
  1.主题思想。本文主题隐含于课题“酸的和甜的”之中:字面是味道的对比,暗含的是动物们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心理体验的对比,随之生发因不同生活态度导致不同生活结果的对比,进而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2.表达特色。连环画的编排形式是本文最大的特色,图文映衬,通篇拟人,生动有趣,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
  二、教学建议
  根据文本特点及学生实际,本文可按以下四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看图——以图为凭识生字。
  1.观图,猜字词。这一步意在让学生借助图画,猜测读音,达到初步识字的效果。先请学生数一数,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几幅画,弄清每一自然段对应的是哪幅画。再请学生自由地大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词语就看看旁边对应的插图,猜一猜。然后逐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字音、词语、句子等方面的问题。注意“狸”、“萄”的读音。
  2.选图,贴字词。这一步意在加深生字词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可选择第一幅图贴在黑板上,准备字词卡片:酸、葡萄、狐狸、一串串、迫不及待、硬等。请学生一边读词,一边将词贴到图上相应的事物旁,并说说理由。如“一串串”“酸”贴在葡萄旁,理由是葡萄是一串串的,可能是酸的等等。这样,在读词、贴词、说原因的过程中,词和物对应联系起来,学生初步了解了词义,也初步感知了相关课文内容,同时也进一步学习了字词。
  3.去图,记字词。这一步意在检查学生是否真正认识这些词语。把图片去掉,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熟生字词,以达到完全认识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狐、狸、猴”的字形特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含反犬旁的字。
  (二)说图——以图为媒知大意。
  了解文章大意是深入感悟的基础。说文章大意能训练学生概括能力。这一训练可以依托插图进行:请学生看看图,读读文,用一句话来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先自由说说,再全班逐图交流,最后连起来说说。
  (三)品图——以图为介悟特点。
  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连环画,深入品读重点句、关键词,感悟人物特点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可从两方面展开教学:
  1.借图品句,感悟人物特点。先让学生观察图上的葡萄,并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这样的葡萄会是什么味道,以及看到这样的葡萄时的想法,借此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葡萄的诱人,走进人物的内心。再以“小动物们分别认为葡萄是什么味道呢?为什么?”这一问题统领全篇的学习,让学生划划句子、圈圈词语、找找原因,从而体会小动物们不同的特点。
  (1)“酸酸甜甜”四步走:“品、想、议、读”环环扣。
  ▲酸——狐狸:
  句1 “于是,他指着架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句2 “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
  品:这是狐狸的语言和动作,先抓住句1中的“是酸的”“不能吃”“!”来体会狐狸认为“葡萄酸”是非常肯定的。那么狐狸真的认为葡萄是酸的,不能吃吗?这就得从句2中寻找答案:狐狸其实知道葡萄好吃,也想吃——“转”“跳”“摘”这一系列的动词反映了狐狸渴望吃到葡萄。转,想办法;跳,采取办法;摘,落实行动。“一会儿……一会儿……”反映出狐狸为了实现愿望绞尽脑汁想尽办法。
  想: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狐狸的表情、动作,感受狐狸渴望吃到葡萄,并展开想象,狐狸为了吃到葡萄,还会用哪些方法,也用上“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一说。这样,深入体会狐狸想吃的心态和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再指向结果——“一颗也没摘到”,从中体会狐狸努力和结果间形成的巨大反差,引导学生想象体会狐狸此刻的心情。
  议:现在你知道狐狸说“葡萄是酸的,不能吃!”的真正原因了吗?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交流,狐狸无法达成目标、找借口安慰自己的形象就留在学生心里了。
  读:抓住所品味的关键词,走进狐狸的内心把这两句话读好,表达狐狸的心情。
  ▲甜——小猴子:
  句1 “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句2 “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品:文中没有写小猴子认为葡萄是甜的,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替小猴子告诉大家吗?句1中“望”“爬”“摘”可见动作干脆利索、毫不迟疑;“迫不及待”可见心情之急切;“一串”更是体现小猴子吃葡萄愿望的强烈,完全认定葡萄是甜的。句2中“大口大口”反映出小猴子听了小兔子和小松鼠的劝告,连摘一颗尝一尝的想法都没有,直接“大口大口”吃起来,显然早就确定了葡萄是甜的。再观察第七幅图上小猴子吃葡萄的表情,更能说明葡萄很甜。
  想:小猴子怎么就知道葡萄是甜的呢?看看图,读读句子,根据葡萄的样子来想象一下小猴子看到这些葡萄会想些什么?它听到小兔子和小松鼠的劝阻时会说些什么?通过这两个想象,引导孩子明白小猴子早就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尝试知道了葡萄是甜的。
  议:小猴子既然知道葡萄是甜的,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小兔子和小松鼠呢?通过这一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小猴子正是希望小兔子和小松鼠不要只听别人说,而要亲自去尝试。这样,一只生活经验丰富又充满智慧的小猴子便展现在学生面前,课文要阐明的道理也水到渠成。
  读:抓住所品味的关键词,走进小猴子的内心把这两句话读好,表现小猴子的特点。
  (2)“由酸到甜”两步品:探寻“酸甜”真原因
  小松鼠和小兔子对葡萄味道的认识经历了由酸到甜的过程,寻找它们认识的变化原因,课文的道理就不言自明了。
  ▲酸之因
  引导学生抓住“很聪明”“他说……那一定……”体会小松鼠对狐狸“聪明”的迷信,这是典型的“迷信权威”。“都说……那一定……”这告诉我们小兔子很容易听信他人,把别人的看法当做自己的判断,实实在在的“从众”,人云亦云。两个“那一定”突出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对“葡萄是酸的”这个认识的深信不疑。可见,“一味听信他人”就是小松鼠和小兔子认为葡萄酸的根本原因。
  ▲甜之因
  小松鼠和小兔子尝过后改变了对葡萄味道的看法。让学生好好品味这个“尝”,尝出真实的味道——甜,尝出认识的转变——由酸变甜,尝出转变的原因——变“听”为“做”,尝出正确的做法——要知味道必须尝,尝出心中的疑惑——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2.借图表演,深化人物个性。
  基于教材和学生年龄的特点,可通过表演的形式辅助教学。把连环画的八幅图贴在黑板上,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对照图进行表演。这样既可以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又可以深化学生对人物特点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四)画图——以图为桥明道理。
  为了更加自然地让学生明白道理,可以在第八幅图后创设这样的情境:这时,小熊来到葡萄架下,看到一串串的葡萄直流口水,它连忙问道:“小松鼠,小兔子,架上的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小松鼠和小兔子会怎样回答呢?请你根据这个情境先画一幅插图,再在旁边配上文字。画画、写写、说说,学生在愉快的创作过程中,借小松鼠和小兔子的角色领会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一、简析教材  《金色的脚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导读要求“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建议引导学生用略读和浏览两种方式进行。略读和浏览都是“大略地读”,但从教学操作层面上说,两者有显著的区
期刊
薛法根老师是令人敬仰的名师之一,他不懈追求的“智慧语文”,婉约中含着睿智,睿智中带着幽默,没有刻意的雕琢,无浮华的修饰,更不见故弄的玄虚,和故作的姿态,他用自己的言语简简单单地教语文,课堂教学平实、智慧、高效,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一、板块模式让课堂简约起来  语文课其实是被人为地搞复杂了,教师往往掘尽“包罗万象”之能事,环境繁复,设问多多,使原本简单的问题不再简单。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用
期刊
《开国大典》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叙述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表达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按照时序叙述事件,条理清楚。课文先写典礼之前会场布置情况;接着写典礼主体部分,即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按动电钮升起国旗、宣读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安排了“献出我们的爱”专题,教科书所选课文都是发生在儿童生活中爱的故事。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受这种感情、体验这种感情,知道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语文园地八”中“口语交际”要求夸奖身边的同学来表达爱,“习作”则完全放开,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建议注意资源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学。  一、口语交际“夸夸我的同
期刊
习作分层指导,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不同作文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目标分层,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分层、评价分层,再辅以开展各种展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习作自信。  一、自我目标分层  传统的作文教学,指导学生习作,一般只关注中等水平的学生。这样,习作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乏味,因为老师所要求的,他们早就已经学会;写作能力弱的学生又感到吃力,老师所
期刊
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有着导向、激励、反馈和调控等多方面的功能。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论及考试,谈“虎”色变。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小数数学考试命题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做了些改革尝试,逐步形成“五性”,即:凸现人文性,渗透教育性,强调现实性,追求创新性,注意衔接性。  一、情感互动,凸现人文性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
期刊
我有幸聆听骨干教师马琳老师上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置身课堂中,有如沐浴春风,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马老师引导学生朗读的精彩片段,让我记忆尤为深刻。  【实录】  (正在学习“潮水汹涌而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老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读得干巴巴的,没什么感觉)  师:你是第一个读,基本能正确地读下来,很勇敢。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该生读得很好)  师:你想听
期刊
踏着铃声,我一如往常地带着微笑走进教室。这节课,我将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我们的生命》这篇课文。课堂上,我既结合文本,准确把握知识点,又尊重孩子的独特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学习和生活的点滴细节发现母爱,感受母爱的伟大,使他们懂得珍爱生命,品味精彩。  孩子们一个个神采飞扬、津津乐道。岩温说:“我看见小姨怀孕了,挺着大肚子很辛苦,就明白了妈妈也很辛苦。”王玉婷说:“有一天放学下起了大雨,妈妈及时给我送伞过
期刊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意境优美,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
期刊
“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后进行的。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理解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  《义务教育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