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创造性阅读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民主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要放手让学生发问,引导学生自问自答;教师提问,激发学生质疑;开拓想象力,促进发散性思维。拓展阅读,进一步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质疑;想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它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一、创造性阅读对语文教师的发展性要求
在中学的众多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创造力极强的学科,一方面由于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另一方面,由于思维过程具有综合性,尤其是极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都大量存在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因而,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要培养學生的创造性阅读,要求语文教师更新语文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逻辑起点,以人的持续发展为实践归宿的服务宗旨,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
二、构建民主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古人曾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有助于帮助孩子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他强调,教导孩子阅读,“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不要只在学生的头脑里灌输知识,而是要教导孩子得到知识的方法。这里所谓得到知识的方法,是指想的能力,也就是思考力。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构建民主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品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使他们自信、自主、自我肯定。
民主课堂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对每节课的精心思考和设计,通过对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和安排,既可以把握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放手让学生发问,引导学生自问自答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一个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一切知识的获得,大多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一个人如果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就很难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放手让学生发问,就是感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打破“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 ”等多种问答形式。教师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会他们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与方法,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集中学生智慧解决问题,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不断学会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
2.教师提问,投石激水,推波助澜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投石击水,来推动课堂的波澜向高潮发展。学生的大脑在受到课文信息刺激之前,对课文的思维常处于平静状态,课上可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投石激水”的问题,使学生大脑由于信息刺激产生兴奋,再因势利导,将兴奋点向面辐射,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千方百计的去“投石击水”,能够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支持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因为学生提出问题越多,就越能体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3.开拓想象,促进发散性思维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巴甫洛夫曾说:“鸟儿要飞翔必须借助空气与翅膀;科学家要有所创造则必须占有事实和展开想象。”想象力就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但可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且能够强化教学的重点,帮助突破教学难点,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也是真正体现新课标增长学生素质的要求.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有了创造性。反之,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创造。如《琵琶行》中对琵琶声的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作者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阅读,进一步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拓展阅读,多读课外阅读,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更为广阔的语文课堂,是阅读的延伸,也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同样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和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创造性阅读技巧大胆用于课外阅读之中,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将课堂教学中发现和讨论的成果,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感情。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激活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创造性阅读,可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对作品的阅读中深入挖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素质,以求巩固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质疑;想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它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一、创造性阅读对语文教师的发展性要求
在中学的众多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创造力极强的学科,一方面由于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另一方面,由于思维过程具有综合性,尤其是极富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都大量存在于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因而,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要培养學生的创造性阅读,要求语文教师更新语文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逻辑起点,以人的持续发展为实践归宿的服务宗旨,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
二、构建民主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古人曾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有助于帮助孩子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他强调,教导孩子阅读,“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不要只在学生的头脑里灌输知识,而是要教导孩子得到知识的方法。这里所谓得到知识的方法,是指想的能力,也就是思考力。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构建民主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品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使他们自信、自主、自我肯定。
民主课堂的构建,关键在于教师对每节课的精心思考和设计,通过对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和安排,既可以把握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放手让学生发问,引导学生自问自答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一个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一切知识的获得,大多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一个人如果发现不了问题,也提不出问题,就很难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放手让学生发问,就是感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打破“教师问---学生答”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 ”等多种问答形式。教师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会他们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与方法,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集中学生智慧解决问题,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不断学会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培养。
2.教师提问,投石激水,推波助澜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投石击水,来推动课堂的波澜向高潮发展。学生的大脑在受到课文信息刺激之前,对课文的思维常处于平静状态,课上可根据教学目标设置“投石激水”的问题,使学生大脑由于信息刺激产生兴奋,再因势利导,将兴奋点向面辐射,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千方百计的去“投石击水”,能够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支持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因为学生提出问题越多,就越能体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3.开拓想象,促进发散性思维
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巴甫洛夫曾说:“鸟儿要飞翔必须借助空气与翅膀;科学家要有所创造则必须占有事实和展开想象。”想象力就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但可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且能够强化教学的重点,帮助突破教学难点,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也是真正体现新课标增长学生素质的要求.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有了创造性。反之,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创造。如《琵琶行》中对琵琶声的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作者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阅读,进一步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拓展阅读,多读课外阅读,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是更为广阔的语文课堂,是阅读的延伸,也是阅读的最终目的,同样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和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在课堂上学到的创造性阅读技巧大胆用于课外阅读之中,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将课堂教学中发现和讨论的成果,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感情。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激活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创造性阅读,可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对作品的阅读中深入挖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素质,以求巩固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