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体,为阅读“解码”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时提出的一个口号。请齐读课题。
  生:(齐)只有一个地球。
  师: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
  文。何谓文艺性说明文呢?就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介绍事物、说明事理。(板书: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这篇文章要介绍的事物和说明的事理是什么呢?
  生:课文要向我们介绍地
  球,说明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师:很聪明,一点就通!根据昨天的预习,谁来说说这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
  生:课文先介绍了地球的样子,她很美丽,但又很渺小,然后又介绍了地球上的资源。
  生:课文还写了地球上的资源非常有限,目前我们无法移居其他星球,最后呼吁我们要保护地球。
  师:看来大家的预习非常充分。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每一部分的小标题),这些内容与课题有怎样的联系呢?
  (生沉默)
  师:看样子,大家可能还没有完全感受到。刚才我们说过,这是一篇说明文,是要通过介绍地球这个事物,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说明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这个道理。那么,课文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说得我们大家心服口服的?看来,我們有必要再来读一读课文。老师要请几个同学再完整地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看看课文是不是真能说得你心服口服,说得你无可辩驳。(出示第1、2自然段)谁来读前两个自然段?
  (生读)
  师:同学们,如果只看这两段话,也许很多人会心存侥幸。例如——
  生:地球是很小,但也不能足以说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生:就算地球很渺小,就像一叶扁舟,也不能说明我们就非得保护她呀。
  生:就算地球很小,只要上面有足够的资源,我们照样可以生活得好。
  师:是啊,老师第一次读文章的时候,也有这样的问题。可是文章后面马上就把我这种侥幸心理给否定了。谁接着读第3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
  (生读)
  师:现在你们又有什么疑
  问呢?
  生:即使不可再生资源枯竭
  了,不是还有很多可再生资源吗?
  师:对呀!刚开始,我也这么认为。但是,文章第4自然段又否定了这种侥幸心理。谁来读?(出示第4自然段)
  (生读)
  生:这也不能说明只有一个地球呀。即使所有资源都枯竭了,难道我们就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师:似乎有道理。可是,读到后面就发现这根本不可能。继续。(出示第6自然段)
  (生读)
  生:我们的科技不是很发达吗?就算没有适合直接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我们可以建设呀。难道我们不可以在别的星球上自己建造一个移民基地吗?
  师:这也是个办法,但是,作者又把我们这种想法否定了。接着读。(出示第7自然段)
  (生读)
  师:怎么样,还有疑问吗?
  生:没有疑问了,我们真的别无选择了,我们必须精心保护地球。
  生: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我
  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生:难怪宇航员会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师:是啊!看样子,我们真的只有一条出路,我们真的只有唯一的希望。文章最后给我们指出了这条出路(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一起读!
  生:(齐)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文章的每一部分,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作者仿佛知道读者心里会想些什么,所以他写出来的每段话似乎都在针对我们心里的疑问。
  生:我觉得整篇文章一环扣一环,简直是天衣无缝。
  生:我也感觉每一段衔接得很好,让人无可辩驳,不得不认可“只有一个地球”这个事理。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作者正是这样层层推进介绍地球这一事物,从而说明“只有一个地球”这一事理的,让人觉得无可辩驳、天衣无缝。这就是文章的布局,这就是说明文语言的逻辑。(板书:语言讲逻辑)
  师:宇航员遨游太空时说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说说你从哪里体会到地球的“可爱”与“易碎”?
  (生默读,圈画。)
  生:我从这里看出地球的可爱:“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作者把地球周围的气体比作水蓝色的“纱衣”,让我感受到地球非常美丽。
  生:作者还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比作生命的摇篮,也说明了地球的“可爱”。
  师: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打比方呢?
  生:因为地球不仅给了人类生命,还滋养了人类。没有阳光、雨露,没有空气、食物,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我觉得这个比方很恰当,让我感觉到地球就像一位母亲,非常亲切。
  师:是啊!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水分……让人们能在蓝天下愉快地生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作者就是这样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地球的“可爱”。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敬畏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还有哪里说明地球的
  “可爱”与“易碎”呢?
  生:我从“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可以看出地球其实很小。   师:对呀,这么一对比,我们就感受到地球的渺小了。如果把校园比作宇宙的话,地球恐怕连一粒灰尘都算不上。
  生:我还从“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看出地球很渺小。
  师:这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字说明地球很渺小。
  生:请大家看这句话:“在
  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作者把地球比作一叶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其实很小很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作者正是运用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的方法,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地球的“可爱”与“易碎”。所以,我们的宇航员才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
  生:(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师:这就是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板书:说明有方法)下面,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这两段话,感受这种表达的妙处。
  师:地球的可爱绝不只表现在它的美丽,地球的易碎也绝不只表现在它的渺小。请大家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此时此刻的心情。
  (生自由读)
  生:我不仅仅是生气,我是愤怒无比!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其实都是可再生资源,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可是,一些人太贪婪了,他们滥用化学品,导致这些资源不但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些生态灾难,实在是太可恶了!
  生:我也很痛恨这些人,地球本来是非常慷慨、非常可爱的,可是它也有易碎的一面,一些人这样糟蹋地球,简直不可
  饶恕。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非常生气,你们愤怒无比,你们痛恨万分。来,带着这样的体会,自己再练习读读这段话。
  (师出示,生自由读。)
  师:如果老师把这段话稍作修改,你们还会非常生气吗?你们还会愤怒无比吗?你们还会痛恨万分吗?(出示去掉“本来……但是……不但……还……”后的段落)
  生:去掉这些词,句子还是通顺的,但是味道却有些不一样了。
  生:我觉得不能去掉,这些词能让我们心中的愤怒更强烈。
  生:有了这些词,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了。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不但……还……”说明人类的无知,不仅仅导致了这些资源不可再生,更重要的是还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简直是无知、无良!
  生:还有这个“本来”,它说明了这些资源原先是可以再生的,现在却不能了。读着读着,心里就来气。
  师:是啊,一个“本来”既准确地说明了这些资源以前和现在的状况,又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愤怒与痛心。这便是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和用词的准确。(板书:用词之精准)
  师:带上我们的愤怒与谴
  责,一起读读这段话。(出示第4自然段,生齐读。)
  师:而今,这种随意破坏环境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时有发生,请大家也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说吧“……本来……但是……不但……还……”
  (生自由练笔)
  生:我们东莞的运河本来是清澈见底的,但是,因为一些工厂随意排放废水,一些人故意往河里倒垃圾,导致运河不但失去了原来的面目,臭气满天,还让河里的鱼虾都失去了生命。
  生:每天清晨,我们的校园本来是花红草绿、干净整洁的,我喜欢在校园的一角看看书、散散步。但是,总有一些同学喜欢乱扔果皮纸屑,一到下午,校园不但垃圾满地,还散发着一股股难闻的气味。
  生:我们城市的空气本来是清新无比的,但是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还有一些工厂违规排放空气污染物,不但破坏了空气的质量,还导致很多人因此生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的确有一些无知、贪婪、可耻的人,他们破坏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对此,我们有太多不满、太多谴责,让我们一起再用作者的话来警醒他们吧!(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评析】
  王荣生先生认为:“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易志军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是对这个观点的积极践行,其阅读材料的解读、阅读取向的引导以及阅读方法的传授,都如箭矢,直击“文体”这个靶心。
  一、依据文体归属,解读阅读材料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文体归属,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它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不同特点。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易老师依据文本体式,对课文进行了教学化解读。其中,“运用形象化手法介绍事物、说明事理”“用词严谨、表达生动”是文艺性说明文的共性特征,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脉络清晰,语言的逻辑性非常强”是《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相较于其他文艺性说明文的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种既寻求文体共性又把握文体个性的文本解读,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大有裨益,它是开启文本大门、为阅读“解码”的“金钥匙”。
  二、把握文体特征,引导阅读取向
  阅读取向是指抱着什么样的目的、以怎样的姿态看待文本。
  易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准确把握本课“语言讲逻辑”“说明有方法”“用词之精准”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抱着“不仅读懂‘说了什么’,知晓‘是否说明’,清楚‘如何说明’,还要体验‘文本情感’”的目的,以“学习阅读文艺性说明文”的姿态,洞见文章布局的层层推进,体会语言逻辑的无可辩驳,感受说明方法的形象生动,品味遣词造句的精准缜密。
  这种立足于文体特征的阅读取向引导,能让学生迅速确认体验方向,不仅看到文字表面承载的言语信息,更看到文字背后隐匿的言语形式。
  三、彰显文体意识,教给阅读方法
  文体意识是对文本体式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它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具有语文味的重要依据。阅读教学应该唤醒文体意识,教出不同文体课文不同的“味儿”。
  易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梳理脉络明确“说明点”,抓住重点、品词析句研讨“方法点”,感悟语言、朗读体验咀嚼“情感点”,教出了课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的两个“味儿”:一是“说明味儿”,即课文是以“说明”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二是“文艺味儿”,即课文采用文艺笔调,表达生动,饱含深情。
  这种契合文章体式本身的阅读方法,能帮助学生从“学会一篇”到“会学一类”。学生最终形成的阅读能力,也将是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阅读推广人  ?慈培培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信发街道中心幼儿园  绘本故事《我真的很生气》是由黑龙江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资深编辑记者、儿童文学作家王轶美创编,著名童书绘画大师王蔚配图,是一套中英双语有声图画书系列中的关于儿童情绪管理的原创图画书。  本套绘本共4套,每套4册,《我真的很生气》是其中一套,书中通过12个常见的生活故事为载体,以孩子喜欢的小动物形象,告诉孩子和家长如何应对分离焦虑、
入学后的第二个星期,除了个别孩子偶露戚戚然之色,大部分孩子已基本适应了小学生活。绘本读写课,在发展适应性的同时,还可以着重发展儿童的读图能力。引导他们做一个积极的读图者,是绘本阅读的重点之一。  ——第二周题记  与第一单元“发展适应性”主题相适切、图画故事性强、细节饱满、内容能引发孩子共鸣的,当属美国绘本大师大卫·香农创作的《大卫,不可以》。  这本绘本是大卫·香农根据自己的童年生活创作的一本极
【教学目标】  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要求是“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时,说话态度要大方,有礼貌”。本次口语交际所选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  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内容的能力。增强学生与他人交往的合作意识,培养表达的自信
一、为什么对低段小学生提出自主识字  自主识字是相对于规定识字而言的。我们知道,由于班级授课制与生俱来的缺陷,小学生入学后识多少字,识哪些字,历来是由教材规定的。无论是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在这一点上学生始终没有自主权,而且低段识字教材编写的逻辑起点始终是“零识字”,因此不管学生基础如何,入学后一律都得从“一二三四、大小多少、上下来去”开始。这种硬性规定的识字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入学儿童识字量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个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实践。其中,读写能力是语文核心能力,强大的读写能力能够带动听说能力。  读写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深水区、重难点。  这几年,我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读写训练的内容
何谓时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一个时期或者一个时代里流行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是仅靠学生自觉读书是不可能的。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其中,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在其方法上给我们探索出一条新路。下面,我将结合现代时文阅读,浅析不同课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所应采用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基于阅读课型,巧用时文“三步走”  语文小社会,社会大语
一、“中国风·母语美”的价值立意与使命召唤  “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凝结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最深刻的道德精髓,激荡着最丰富的理论思维,呈现着最具神韵的精神特质。”  这是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一篇论文开头的话,精炼、精准、精彩。其实,这已不是某个学者的论述,而是世人的普遍共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这一共识和记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育,可用以指导、引领语文教育。比如
“双创”往何处“升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向哪里深化?清华“双创”人把这两件事看作一件:将“双创”升级为“三创”,贯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尽早播下创意的种子,扎根创新的沃土,最终收获创业的累累硕果。承载着教学改革突破与“双创”升级探索双重使命的“清华大学SDG开放创新马拉松挑战赛”, 成为校级大规模课赛结合、专创融合与国际化的开放创新学习实践活动。它体现了中国高校响应总书记“创新创业创造”号
学生刚开始接触散文,他们学习都很积极,回答问题也头头是道,可是一做起作业来就犯难,不是把课文原句加几个字重新抄一遍,就是胡乱答一通。究竟问题出在哪儿呢?我再次研究起散文的教学策略来。散文之所以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那是因为散文把看似分散的内容与形式连接成了一个“神聚”的整体。散文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连接。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懂一篇散文时,首先要明确“读什么
有这样一群播散阳光的人,他们是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的教师,他们致力于将大美之光播进学生心田。  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德育范例,就是把美育寓于平常的教育教学中。美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美好人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往往说得多,做得少,像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这样有意识、有计划、有效落实美育的可谓凤毛麟角。  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让学生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