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从教到指导”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阶段,课余活动中,职教学生、成年学生同样有课余体育活动需要,在活动中他们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体验到运动交往的乐趣,成为充分的合作者。课余体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维护学校声誉的有效途径。职业学校应重视课余体育活动,为职业教育学校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课余体育;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具有教师和学生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的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潮流,它包括师生的精神产品,生活方式和价值趋向。要让学校办得有吸引力,有特色,就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余暇生活以及教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饭厅等所有场所,无不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子。
改变学校教学课程的形式,需要通盘考虑,而改变课余活动的形式则容易得多。课余体育活动作为学校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始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对于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课余体育有助于创造校园文化的生动丰富性,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生动而丰富,是所有优秀文化的必备特质。而校园文化则尤其需要具备生动丰富性……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单一呆板、乏味枯燥,死气沉沉,不但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而且也必然导致校园文化自身素质的退化。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富于朝气和活力的,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和新奇感受。他们不但需要课堂学习,而且需要娱乐,需要友谊,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情感和精力的宣泄。而课余体育活动恰恰是满足学生这些需要的最灵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大力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自身特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创造出紧张严肃于生动活泼相统一的,丰富而生动的文化氛围,从而为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充分焕发他们青春的朝气与活力。反过来,这样又能给校园文化注入勃勃生机,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而生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校园文化也会因此而产生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使他们的剩余精力得到正当的释放,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陶冶了他们的心灵,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了他们的高尚情操。此外,还可以抵御社会有害文化的侵袭,净化校园环境。
2、 课外体育有助于冲破校园文化的封闭性。增强开放性
封闭式的校园文化培养不出具有现代思想和创造能力的现代人。受封闭式校园文化熏陶的学生,无法适应越来越开放社会的需要。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就要就业,更需要团队意识,与人沟通技巧的实际经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加强校园文化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通过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以体育为内容的交流和接触,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吸取社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其次,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此外,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各种课余体育活动。运动会,体育竞赛等。往往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崭露头角,显示出校园文化的实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威望。
3、 课余体育有助于弘扬校园文化的创新精神。
课余体育,首先为学生的体育运动才能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发展体育运动的特长和爱好,从而,弥补了课堂教学统一要求的不足。其次,体育运动的重要特征就是鼓励和要求不断的创新,因此,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在体育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始至终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自己“努力拼搏,战胜对手,成为强者”,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战胜各种困难,超越对手、超越自己,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正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灵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所要追求的不变神韵。
反过来讲,优良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校风、学风对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巨大的,有人甚至说“校园气氛可以决定教育系统的成败。”学生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情感活动。大教育家布卢姆讲,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而学习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乐趣和兴趣。良好的教学用品、器材设备、校园卫生环境、师生、生生交往水平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的目标、偏爱和期望与环境的一般要求和期望之间适合程度越高,那么他在大学取得的成功就越大。同时,优良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压力,这就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学风也会随之浓郁。课余体育活动仅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但在生源文化素质较低的职业教育现实中,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应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
关键词:课余体育;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具有教师和学生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以学校师生为主体的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潮流,它包括师生的精神产品,生活方式和价值趋向。要让学校办得有吸引力,有特色,就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余暇生活以及教室,办公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饭厅等所有场所,无不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子。
改变学校教学课程的形式,需要通盘考虑,而改变课余活动的形式则容易得多。课余体育活动作为学校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始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对于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课余体育有助于创造校园文化的生动丰富性,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生动而丰富,是所有优秀文化的必备特质。而校园文化则尤其需要具备生动丰富性……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单一呆板、乏味枯燥,死气沉沉,不但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而且也必然导致校园文化自身素质的退化。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富于朝气和活力的,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和新奇感受。他们不但需要课堂学习,而且需要娱乐,需要友谊,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情感和精力的宣泄。而课余体育活动恰恰是满足学生这些需要的最灵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大力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自身特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出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创造出紧张严肃于生动活泼相统一的,丰富而生动的文化氛围,从而为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适宜的环境,充分焕发他们青春的朝气与活力。反过来,这样又能给校园文化注入勃勃生机,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而生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校园文化也会因此而产生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使他们的剩余精力得到正当的释放,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陶冶了他们的心灵,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了他们的高尚情操。此外,还可以抵御社会有害文化的侵袭,净化校园环境。
2、 课外体育有助于冲破校园文化的封闭性。增强开放性
封闭式的校园文化培养不出具有现代思想和创造能力的现代人。受封闭式校园文化熏陶的学生,无法适应越来越开放社会的需要。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就要就业,更需要团队意识,与人沟通技巧的实际经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加强校园文化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通过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频繁而广泛的以体育为内容的交流和接触,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吸取社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弥补校园文化的不足。其次,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可以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此外,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各种课余体育活动。运动会,体育竞赛等。往往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崭露头角,显示出校园文化的实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威望。
3、 课余体育有助于弘扬校园文化的创新精神。
课余体育,首先为学生的体育运动才能的发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发展体育运动的特长和爱好,从而,弥补了课堂教学统一要求的不足。其次,体育运动的重要特征就是鼓励和要求不断的创新,因此,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在体育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始至终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自己“努力拼搏,战胜对手,成为强者”,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战胜各种困难,超越对手、超越自己,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鼓励创新”是体育运动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正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灵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所要追求的不变神韵。
反过来讲,优良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校风、学风对教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巨大的,有人甚至说“校园气氛可以决定教育系统的成败。”学生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情感活动。大教育家布卢姆讲,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而学习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乐趣和兴趣。良好的教学用品、器材设备、校园卫生环境、师生、生生交往水平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的目标、偏爱和期望与环境的一般要求和期望之间适合程度越高,那么他在大学取得的成功就越大。同时,优良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压力,这就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学风也会随之浓郁。课余体育活动仅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但在生源文化素质较低的职业教育现实中,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应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