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89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其中港澳青年的行为更是维护湾区稳定的重要基因。当前,港澳青年在价值观和文化选择等方面的困扰和焦虑都与文化认同问题密不可分。调查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在中华文化认同问题上表现出了优势与缺失并存的矛盾: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对中华文化基本常识、岭南文化的重要性与参与“人文湾区”建设有一定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受到殖民统治的历史和殖民文化的渗透、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西方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渗透与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的国家民族观定位及认识模糊、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认同度较弱和身份认同感迷茫困惑。因此,构建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就必须厘清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与岭南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现状;成因;内涵
  中华文化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五个认同”之一,是其它“四个认同” 的基础。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粤港澳三地的联系也日趋紧密,三地青年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为开展港澳青年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据新闻媒体、资料文献以及问卷调查等材料显示,现虽然粤港澳地缘相近,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历史沿革和政治传统等差异,部分港澳青年形成了差异化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以及价值观。因此,要改善这种状况,实现大湾区的持续繁荣,共建“人文湾区”,关键在于实现中华文化认同,特别是要加强中华文化内涵和时代性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
  一、综述: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基本现状
  为深入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基本现状,课题组在2020年5月至9月期间,通过网络问卷以及访谈等方式,对在广东学习工作的港澳青年以及港澳本地青年(样本总数225个,有效样本176个)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显示,该群体对中华文化认同相关问题的认知整体趋向正面,但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优势
  1.对中华文化基本常识有一定的认知
  狭义的中华文化即指中华传统文化,也是目前广泛被使用的界定标准,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其可包含神話传说、符号图腾、地域文化、哲学、宗教、服饰、汉字、文学、史学、教育、建筑、艺术、经济文化、科技与学术、饮食、体育、医学以及礼仪等,历经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且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基因,不断传承。对这些中华文化所含内容的喜好、观感或态度是判断人们对中华文化了解和接受程度的重要依据。据调查统计,77.27%的港澳青年表示了解中华文化,例如文学、神话传说等;15.91%的港澳青年表示对中华文化略懂一些,有6.82%的港澳青年表示对中华文化完全不懂。可见,大多数港澳青年对中华文化的基本常识,至少是一些基本方面有一定的认知。
  2.对岭南文化的重要性有较深刻的理解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形成了“一体多元”的发展格局,中华文化为岭南文化孕育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岭南文化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岭南地区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三地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岭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三地人民普遍认可的文化体系。对岭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关系到港澳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也关系到构建人文湾区的基础和走向。据调查统计,59.09%的港澳青年认为岭南文化资源丰富,包括了建筑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曲艺文化等;69.32%的港澳青年认同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说法;80.68%的港澳青年认为岭南文化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认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9.32%的港澳青年认为岭南文化具有守信务实、实践创新的鲜明特点。可见,大多数的港澳青年对岭南文化的重要性有着较深刻的理解。
  3.参与“人文湾区”建设意愿较强
  建设“人文湾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加强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港澳青年在参与“人文湾区”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进而促进认同的建构。据调查统计,81.82%的港澳青年认为加强粤港澳三地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对提升湾区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有促进作用;92.05%的港澳青年表示愿意参与“人文湾区”的建设;78.67%的港澳青年认为建设“人文湾区”是提升港澳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途经。可见,大多数的港澳青年参与“人文湾区”建设的意愿较强。
  (二)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问题
  1.国家民族观定位及认识模糊
  对于国家历史、民族地位的认知与评估,直接体现了港澳青年民族感情中最深切的部分,也是研究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的原因与起点。据调查统计,55.32%的港澳青年认为祖国在其心目中的地位很崇高,其中在广东学习或工作的港澳青年占比32.05%,香港本地的青年占比9.27%,澳门本地的青年占比14%;66.48%的港澳青年认为中华民族强大,其中在广东学习或工作的港澳青年占比42.36%,香港本地的青年占比11.07%,澳门本地的青年占比13.05%;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何时成立这一基本历史题目,完全答对的港澳青年为78.56%,答错的人群中,3.2%为在广东学习或工作的港澳青年,11.12%为香港本地青年,7.12%的为澳门本地青年。可见,将港澳青年国家民族观排序的话,依次是在广东学习或工作的港澳青年国家民族观最为强烈,澳门本地青年居中,香港本地青年的国家民族观相对较弱,定位及认识模糊。
  2.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认同度较弱
  港澳青年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常识,然而对中华文化更为深层次的内涵缺少一定的认知,如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精神、革命道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政治文化等。据调查统计,78.25%的港澳青年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其中澳门本地青年占比24.31%,香港本地青年仅占比12.15%;爱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义,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你是否接受过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30.68%的港澳青年是自己通过阅读、新闻媒体以及旅游参观等方式提升爱国情怀,21.34%的港澳青年表示没有接受过爱国主义教育;在“你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的调查中,76.38%的港澳青年表示认同,其中在广东学习或工作的港澳青年占比52.13%,澳门本地青年占比15.28%,香港本地青年占比8.97%;在“你比较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这一问题的调查中,76.85%的港澳青年选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3.15%的港澳青年选择了西方文化,其中香港本地青年占比18.13%。可见,在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认同度这个问题上,香港本地青年的弱化程度最为明显。   3.部分港澳青年在身份认同上迷茫困惑
  所谓的身份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通常围绕“我是谁”这一问题展开。据调查统计,88.63%的港澳青年认为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8.21%的港澳青年表示不确定、很纠结,3.16%的香港本地青年认为自己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在“你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这一问题的调查中,90.12%的港澳青年选择了“是”,8.17%的港澳青年选择了“不确定”,1.71%的香港本地青年选择了“不是”。可见,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港澳青年在身份认同上比较困惑,其中香港本地青年则变现的更为极端。
  二、成因: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弱化的历史与现实缘起
  (一)殖民统治的历史和殖民文化的渗透
  英属香港殖民地时期为1841年至1997年,前后共历经156年;葡属澳门殖民地时期则是1887年至1999年,前后共历经112年,实际葡萄牙在澳门的治理和统治可以追溯到更早的1553年。港澳地区经历了上百年的殖民统治时期,殖民文化对港澳地区的影响根深蒂固。殖民统治之前,粤港澳三地因地缘相近,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内地—广东—港澳的文化链条。中华传统文化在港澳地区广泛传播,中华文化中的爱国、仁义、诚信,进取等优秀品质得到广泛认同;在港澳地区沦为殖民地后,殖民者认识到文化统治对桎梏思想和巩固殖民统治的重要性,便开始不遗余力地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行一系列“西式教育”。以香港为例,1860年7月,港英政府实行理雅各计划,其中一项内容为“由一名欧籍教师组织和管理英语班”,香港本地华人商行和华人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可以进入该班级。随着中英《天津条约》以及《北京条约》的签订,英国扩大了在华的侵略范围和活动。在这种形势下,英国当局自然要通过香港教育对中国社会施加影响,以便为英国在华攫取更大的侵略利益服务。
  随着“西式教育”“去中国化”等教育的实施,殖民文化持续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被淡化的背景下,港澳青年形成了有別于传统中国社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对中华文化认同被削弱,逐渐形成了近似西式的文化认同,接受“想象”中的西方文化。这导致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以及政治认同趋于碎片化,妄自菲薄、徘徊困惑。
  (二)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
  由于诸多因素,港澳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况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澳门的爱国主义教育相较于香港,无疑是成功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教师节同澳门培正中学校长高锦辉握手时所讲的那样:“澳门教育做得不错”,多次称赞“爱国爱澳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1]。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澳门的“爱国爱澳”教育的肯定。
  和澳门不同,香港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缺失的。殖民统治时期,港英政府施行“疏离教育”,禁止香港高校讨论政治,以此淡化香港青年的国家和民族意识。除此之外,课程设置几乎没有国民教育相关课程,教材中也刻意回避“民族”“国家”“中华文化”等概念,历史教课书中大量地介绍西方历史、欧洲哲学宗教、科技发展史等,而关于欧洲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史则未被写入。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了很多香港青年了解到的就是被港英政府篡改的中国近代史而非真正的香港历史,打着培养“世界公民”的幌子,实际上是在培养为殖民统治服务的奴性公民。这种“疏离教育”使得很多香港青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表面化,对自己的身份定位碎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知模糊化,只知道自己是“香港人”,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香港青年开始接纳港英政府的管理模式,逐渐认同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再者,随着港英政府笼络香港精英阶层加入香港的政治管理,香港青年不仅高度认同了西方文化,更建构了他们独特的价值观认同和文化认同,更加坚定了他们对于自己是独特的“香港人”的认知。
  不可否认的是,香港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实施各种举措发展国民教育,在重视培养青少年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基础上,着眼于加强中华文化、民族情感和国家情怀的熏陶,系统地、持续地进行学生的品德和国民素质的培养。[2]但我们也看到,“占中事件” “香港修例风波”等暴乱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香港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失败的。到底什么样的爱国教育才是有效的,是可以为香港青年所接受的。从过往的历史经验来看,国民教育必须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构中华文化认同才能不断催生和巩固身份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价值观认同。
  (三)西方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渗透
  殖民化不仅包括经济殖民,政治殖民,也包括精神殖民。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过程中,英国、葡萄牙以及一些所谓的西方大国,一直致力于从意识形态领域瓦解港澳人民的反抗,强迫其接受自己的意识形态,形成屈从于自己的文化认知,用西方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乃至拜金主义的价值观瓦解和异化中华文化和传统的价值观。
  今日香港动荡的背后皆有国外敌对势力的操控,美国的目的在于将香港打造成展示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橱窗”,并以此对华实施“软遏制”。美国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对香港社会和民众心理造成影响,如让部分港人对中国政府带有偏见,让一些香港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价值观呈现西化趋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这使得一些香港青年作为“殖民地”二等公民的优越感受到挑战,使其在心理上、认知上以及价值取向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的存在样态,很容易被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以及霸权主义等国外势力所利用。“占中事件”“香港修例风波”等暴乱就是香港青年被域外势力操控而上演的政治闹剧。
  (四)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
  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不仅意味着美苏两大阵营对抗的结束,也意味着一场认同危机的开始。在这场危机中,人们都在问“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信息技术、生产、销售,以及金融等领域的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巨大改变,同时也催生了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意识形态,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3]港澳青年的文化认同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一时期经济政治领域冲击的产物。   港澳由于其地理位置、殖民历史、政策导向和金融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首当其冲,展现出显著的全球化特征。全球化一方面表现为西方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入,另一方面却是非西方的民族的文化自主自觉意识的觉醒和加强。青年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度可能就是文化自主意识的体现,或许并不在于传统文化本身如何,而在于需要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4]港澳青年长期在全球化氛围影响下,文化认同的塑造与变化必然受到全球、国家、本土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角力的冲击,同时也加速了对民族性文化的需求,即中华文化这一中华民族根源性文化的认同与迫切渴望。
  三、探析: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意蕴
  “所谓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分享共有的文化模式 (信仰、价值观、规范、习俗等),彼此在文化上具有共同的心理情感和意识。”[5]就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而言,具体包括信念认同、价值观认同、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生态文明观认同等方面。[6]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各民族共同孕育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即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兼容并蓄了先进的外来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种类颇多的文化门类。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复杂原因,港澳青年在中华文化认同问题上表现出了优势与缺失并存的矛盾。厘清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回答青年应该认同的中华文化“是什么”,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前提,也是在发扬优势的基础上构建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路径的基础,更是在尊重港澳特有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人文湾区”的理论内核。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基本内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根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不懈勇气、“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国家治理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商鞅立木、一诺千金”的守信意识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为化解文明冲突和解决地区争端,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据调查统计以及文献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得到港澳青年的青睐和喜爱。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人文湾区”的核心内容,也是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应有之意,更是构建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桥梁和纽带。要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和经济优势,发展有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通过文化交流、媒体宣传、访学旅游等方式使港澳青年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厚的情感、深切的认同。
  (二)对中国精神的认同
  中国精神是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推动着中华民族一路向前、发展壮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实质,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
  爱国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在中国历史上,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英雄,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志士仁人,爱国主义成为动员和鼓舞人们为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旗帜。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奥运精神和抗疫精神等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高尚精神品格和崭新精神风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在实践中,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增强抵御错误价值观侵蚀的能力,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港澳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近代以来受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颇深,特别是香港,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文化也有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文化价值体系,香港青年崇尚的精神价值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对民主和自由的误解,但这种差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比如对敬业和诚信的崇尚,这说明香港与内地在核心价值观层面的沟通与交流存在着一定的基础和现实可行性。[7]建设“人文湾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中,团结爱国爱岗力量,积极构建港澳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路径,使之成为港澳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岭南文化的认同
  岭南文化是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内容,也是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着眼点和动力。岭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包括了广东、广西和海南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8]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三地因深厚的地缘、亲缘、史缘关系,有着相似的生活习俗、语言体系、饮食文化等,在长期的历史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岭南文化为根基的社会生活圈。这也奠定了岭南文化开放包容、务实进取、敢为人先的鲜明品格。时至今日,岭南文化依然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刻的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粤港澳三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
  岭南文化资源丰富,港澳文化和广府文化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支系。港澳文化和岭南文化同根同源,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受殖民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港澳文化具有了功利性、商业性、开放性,以及世俗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反映了港澳文化对岭南文化有巨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岭南文化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广府文化也和岭南文化同根同源,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包含茶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建筑文化,以及花文化等文化在内的独特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经济造就了广府文化冒险性、开放性、兼容性,以及商业性的特点。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港澳文化和广府文化具有太多相似的特点,怎样挖掘广府文化乃至整个岭南文化的时代价值,通过价值引领影响港澳文化,是构建港澳青年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渠道,也是构建“人文湾区”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411.
  [2]王苏婉.香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反思与路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0,36(03):117-121.
  [3]刘月悦.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的模糊性问题——以香港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01):43-46.
  [4]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12(05):1-5.
  [5]刘克曼,卢梭.以文化认同促进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71-75.
  [6]尹绍亭.谈新时期中华文化认同[J].云南社会科学,2018(06):181-182.
  [7]张小彦.“一国两制”下香港青年文化认同引导途径研究[J].新西部,2018(06):116-118.
  [8]徐杰舜.岭南文化解剖散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62-65.
  责任编辑  姜淑娟
其他文献
摘 要:2018年4月,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应坚持以闭卷考试为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提高课程试卷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公平性成为《纲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内在要求。五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以试卷编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为抓手,初步探索出若干提高试卷编制科学性、规范性、公平性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近
期刊
摘 要:启蒙本身意味着理性和反抗权威,是人们依靠理性摆脱一切压抑在人之上的力量。但法兰克福学派指出,现代西方文明所推崇的理性启蒙并没有使人们完全摆脱恐惧。相反,如同神话已经实现了启蒙一样,启蒙也一步步深深地卷入神话。因此,消解启蒙的权威化与绝对化,需要对启蒙本身进行再启蒙。由于现代性本身以否定性的思想为特征,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启蒙的批判亦是一种现代性的批判。  关键词:理性; 现代性危机;启蒙
期刊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学科支撑等问题。高校应当构建科学机制、精选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创新、建立评价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推进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将“形势与政策”课建成学生想学、爱听、笃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键词:“形势与政
期刊
摘 要:校园纪律文化是高校纪律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和高校而言具有引导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与观念认同。目前,高校普遍注重校园纪律文化的建设,且多为学校层面或辅导员在班级进行专门的校规校纪教育活动,这一定程度导致了在推行过程中存在模式固化、灌输为主、学生积极性不高以及推行的方式比较单一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关于拓展校园纪律文化的对策。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
期刊
摘 要: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理论课教学同等重要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我国职业院校在长期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凸显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特色。但同时,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也存在着标准化建设不足、校企协同育人作用发挥不够和形式创新面临挑战等问题。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期刊
摘 要: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能力与就业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存在实习时间不充裕、实习学校对其抱以或欢迎或冷淡的极端态度等问题。这些问题均不利于师范生进行有效的实习工作,从而影响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质量以及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须通过调整师范生实习时间、加强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的协商和联系、加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共同推进师范生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 
期刊
摘 要:历经时代变迁,劳模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新时代应当弘扬劳模精神,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践行劳动教育观、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环节,积极推动校园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评价体系与劳模精神的有机融合,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成效。  关键词:劳模精神;思想政治
期刊
摘 要:优秀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在推进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家庭和谐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优秀家风文化的重要性、丰富性和有效性彰显了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意义。家风文化中丰富多样的地域资源,在增强生动有效的课程体验同时,进一步厚植了乡土情怀。通过对优秀家风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形式和机制路径的
期刊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的先进文化,是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法宝,也是凝聚国家力量的重要精神动力。文章阐述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现阶段红色文化在融入爱国主义中存在教育者对红色文化理解不深入、教育过程形式重于实质、教育理论没有结合实际、教育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文章提出以理论学习启示党员、以价值培育启迪党员、以实践锻炼启发党员等路径,
期刊
摘 要:抖音作为一种主打音乐、视频、社交于一体的短视频创作分享网络平台,由于形式新颖、算法独特,深受大学生的追捧。与此同时,抖音的盛行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主流意识形态稀释、精神污染、信息茧房等诸多挑战。针对这些挑战,要坚守主旋律阵地,打造大学生抖音圈层文化与净化抖音生态圈,以此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抖音短视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