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課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减负和课标达成的有效策略。在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让先入为主和即时生成并举,厘清教学方向,使数学基础教学与创新研究相融合,坚持数学思维渗透,激发学生灵动智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4-380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做好小学生的启蒙教育是小学教师光荣而又艰巨的一项重任。其中,小学数学涉及各类数的认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不同图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单位换算等一系列内容,为中学阶段的学习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拓展数学思维、灵活运用相关技能、促进智力发展变得极其重要。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先入为主和即时生成并举
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先入为主,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先定下基调,然后结合教参与自己以往的教学定式,僵化地推进既定的步骤,这是典型的打包压缩,使得知识缺乏生命,课堂沦于流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创新教学方法,既重视课程标准的要求,又注重即时生成,不要急于求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作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难度。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先入为主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对知识进行“碎片化”解读,把压缩在一起的知识包进行分解,将那些藏在压缩包中的数学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按照既定的教学步骤进行数学教学。当教材知识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让学生在生成性教学中获得更多知识拓展的机会,增强课堂教学弹性,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第一,教师可以对生成性资源进行预设,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在教学乘法时,教师可在提问学生“1×3=?”“2×3=?”后,提问学生“0×3=?”,从而引出“因数为0的乘法算式的意义”。第二,教师应挖掘课堂教学亮点,促进随机生成。有时,课堂教学亮点是在学生不经意间出现的,教师要把握时机,在随机生成时充分挖掘、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应抓住学生错误,及时生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理解偏差是很正常的,教师应抓住学生的错误,把错误当成生成性资源,使纠正错误成为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有利机会。
二、课堂温故知新
数学学科重视知识的逻辑体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有效地提问,及时帮助学生回顾、总结以学知识点,这也有助于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2]。例如,在讲授“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一内容时,以学生已经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为引导,教师可在黑板上先画一个长方形,再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对学生提问:“有哪位同学可以快速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然后引导学生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进一步得出长方形的内角和为360°。随后,再画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类型的四边形,得到所有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结论,再进一步延伸到多边形内角和的算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需有效联结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高效利用生活化数学素材
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使用各类教学方式,避免学生厌倦。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展开思考。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时,首先可以让学生思考他们接触到的一些生活实例,如:(1)学校门口的文具店运来一批橡皮擦,卖出356个,剩下228个。文具店总共运来多少个橡皮擦?(2)妈妈买了15朵鲜花,每3朵鲜花插一个花瓶,总共可以插几个花瓶?在学习三角形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看到过的三角形图案,例如桥梁、金字塔、积木等,再学习三角形的边、角、顶点、高、底、稳定性等内容。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节内容时,可通过展示一些国家的国旗、窗花、地标等图案或自行剪纸,帮助学生学习对称轴、图形的平移,补全图形等内容。总之,教师要正确把握小学生的思维习惯,结合生活经验或生活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为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建构并掌握知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观察、归纳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解答不同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例如,在教授加法运算定律时,可设置如下小问题:问题1:张叔叔准备和小伙伴骑车游玩三天,第一天上午骑了43千米,下午骑了55千米,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呢?同学们可能采用不同计算方式得出同样的结论,即43+55=98(千米)或55+43=98(千米)。在该计算过程中,帮助学生探究加法交换律。问题2:张叔叔骑车过程中,第一天骑了98千米,第二天骑了92千米,第三天骑了88千米,这三天总共骑了多少千米?同样地,同学们可能采用差异化的计算方式得出相同答案,即(98+92)+88=278(千米)或98+(92+88)=278(千米)。为此,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个数相加过程中,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正确理解加法结合律。
结束语
教育也要跟随时代改变而改变,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应该人云亦云,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让学生贴近生活,了解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应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训练,利用好现代的科学技术,让技术为我们所用,又不要过分依赖技术,避免成为技术的奴隶。教师也要将小学数学和生活进行衔接,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了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学生,他们爱好游戏,教师为了拉近与学生距离,尽量将数学贴合于游戏中来,增添教学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顾玉华.基于“1+X”主题拓展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12):44-45.
[2]李星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审视与改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06):112-116.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有效性;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1)-04-380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做好小学生的启蒙教育是小学教师光荣而又艰巨的一项重任。其中,小学数学涉及各类数的认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不同图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单位换算等一系列内容,为中学阶段的学习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拓展数学思维、灵活运用相关技能、促进智力发展变得极其重要。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先入为主和即时生成并举
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先入为主,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先定下基调,然后结合教参与自己以往的教学定式,僵化地推进既定的步骤,这是典型的打包压缩,使得知识缺乏生命,课堂沦于流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创新教学方法,既重视课程标准的要求,又注重即时生成,不要急于求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作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难度。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先入为主的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对知识进行“碎片化”解读,把压缩在一起的知识包进行分解,将那些藏在压缩包中的数学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按照既定的教学步骤进行数学教学。当教材知识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让学生在生成性教学中获得更多知识拓展的机会,增强课堂教学弹性,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第一,教师可以对生成性资源进行预设,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在教学乘法时,教师可在提问学生“1×3=?”“2×3=?”后,提问学生“0×3=?”,从而引出“因数为0的乘法算式的意义”。第二,教师应挖掘课堂教学亮点,促进随机生成。有时,课堂教学亮点是在学生不经意间出现的,教师要把握时机,在随机生成时充分挖掘、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应抓住学生错误,及时生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理解偏差是很正常的,教师应抓住学生的错误,把错误当成生成性资源,使纠正错误成为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有利机会。
二、课堂温故知新
数学学科重视知识的逻辑体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有效地提问,及时帮助学生回顾、总结以学知识点,这也有助于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2]。例如,在讲授“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一内容时,以学生已经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为引导,教师可在黑板上先画一个长方形,再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对学生提问:“有哪位同学可以快速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然后引导学生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进一步得出长方形的内角和为360°。随后,再画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类型的四边形,得到所有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结论,再进一步延伸到多边形内角和的算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需有效联结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高效利用生活化数学素材
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使用各类教学方式,避免学生厌倦。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展开思考。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时,首先可以让学生思考他们接触到的一些生活实例,如:(1)学校门口的文具店运来一批橡皮擦,卖出356个,剩下228个。文具店总共运来多少个橡皮擦?(2)妈妈买了15朵鲜花,每3朵鲜花插一个花瓶,总共可以插几个花瓶?在学习三角形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看到过的三角形图案,例如桥梁、金字塔、积木等,再学习三角形的边、角、顶点、高、底、稳定性等内容。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节内容时,可通过展示一些国家的国旗、窗花、地标等图案或自行剪纸,帮助学生学习对称轴、图形的平移,补全图形等内容。总之,教师要正确把握小学生的思维习惯,结合生活经验或生活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为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建构并掌握知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观察、归纳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解答不同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例如,在教授加法运算定律时,可设置如下小问题:问题1:张叔叔准备和小伙伴骑车游玩三天,第一天上午骑了43千米,下午骑了55千米,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呢?同学们可能采用不同计算方式得出同样的结论,即43+55=98(千米)或55+43=98(千米)。在该计算过程中,帮助学生探究加法交换律。问题2:张叔叔骑车过程中,第一天骑了98千米,第二天骑了92千米,第三天骑了88千米,这三天总共骑了多少千米?同样地,同学们可能采用差异化的计算方式得出相同答案,即(98+92)+88=278(千米)或98+(92+88)=278(千米)。为此,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个数相加过程中,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正确理解加法结合律。
结束语
教育也要跟随时代改变而改变,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应该人云亦云,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让学生贴近生活,了解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应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训练,利用好现代的科学技术,让技术为我们所用,又不要过分依赖技术,避免成为技术的奴隶。教师也要将小学数学和生活进行衔接,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了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学生,他们爱好游戏,教师为了拉近与学生距离,尽量将数学贴合于游戏中来,增添教学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顾玉华.基于“1+X”主题拓展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12):44-45.
[2]李星云.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审视与改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3(06):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