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初探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ebue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数学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数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的必要性
  1、高一阶段数学的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过去的尖子生可能变为学习后进生,甚至,少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2、近年来的变化: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上调,中考难度的下调、新课程的实验和新教材的教学使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以及高考中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原来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数学课本(必修本),与初中数学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浅显至严谨;从定量到定性。初中数学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因此,学生对初中数学并不感到太难。高中数学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再加之教材从数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最难的部分“函数”放在高一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1.教材的变化:内容多并且抽象、逻辑性强
  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
  2.升学考试要求不同下的教法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强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如江苏洋思的先学后教。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要求内容容量大,从概念的发生发展、理解、灵活运用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理解和举一反
  三、知识和能力并重。
  1、听课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参预的过程,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还要想在老师前面,不断思考:面对这个问题我会怎么想?当老师讲解时,又要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想?这里用了什么思想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问题多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
  2、课程要求方面:由于高中数学内容难度增大,数学知识的应用增加,要求学生会使用文字、符号和图形等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学习方法的变化
  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由于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他们上课注意听讲,缺乏积极思维,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而课后,也不看书,接按老师上课讲的例题方法套着解题,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虽然不少高一教师介绍并强调了高中数学的学法调整,但由于原有学习方法已成习惯,有的同学特别是女生不敢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高一阶段课目多负担重,突出的就是不能真正理解知识、不会灵活运用,高一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不会做题,或者说能做作业但考试不会,在数学上花了最多的时间去做练习,但收效不大。
  4、学生学习能力的脱节。
  从学生的数学能力看,初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只限于平几证明,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至于立体几何,也只能依靠要求较低的零散的立几知识来呈现,想象能力较低。从数学思想方法看,初中数学对其要求不高,如高中所重点要求的四大数学思想要求很低,象每年中考和期末考暴露出数学形结合意识较差,……
  总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教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师生情感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实情、课标和大纲、教材、教法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较完善的措施。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方法,但也不是无章可循的。作为教师,要积极地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要不断地探讨教学的规律,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不懈地努力;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以自身的严谨作风感染学生,以自身的过硬的能力指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越来越多的电影中运用了“中国元素”,大到电影主题的表达,如老子的“无为之而”、“辩证法”,小到细节物件的设置,如“红灯楼”、“皮影”的设置。除此之外,电影中也出现了“中国风格”的元素,包括影片中场景、地域、事件的选择。中国元素包罗万象,它不仅仅代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包括现当代的时尚元素,以及众多满足大众不同层面的审美需求。我们应该正确把握特有的文化符号,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元
期刊
1977年,我从华中师大毕业,被分配到武汉军区高炮71师631团任政治处书记。这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时分,烈日当头,晴空万里,一架从武汉方向飞来的军用直升机在我团驻地的上空盘旋,几经选择,最后落在了团部附近一个平坦的山头上。从飞机上很快下来了几位穿军装的医务人员,与等候在地面上的团领导急切地登上几辆中吉普,风驰电掣地朝团卫生队奔去。  此前10时25分,我师政委张 波在631团全体机关干部大会上讲话时
期刊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羌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文化抢救、恢复、保护与重建成了一个举国上下非常关切的问题。本文以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的学科视野,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探讨了羌族的民俗文化符号、影响灾后羌族民俗符号实践的政策和北川灾后中羌族民俗符号的实践等一些问题,想通过灾后文化重建中的民俗符号实践,来观感整个文化重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灾后重建;羌族;民俗符号
期刊
【摘要】:锦里古街(下文简称“锦里”)作为成都最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在国家日益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今天,对于研究成都乃至四川的经济产业转型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及调查法,通过锦里文化建构进行解读,针对锦里文化建构川西民俗进行分析。锦里的文化经营应着力在“文化”上,这要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着力点应在于主题文化的建设
期刊
【摘要】:堂吉诃德的爱情,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演化,是骑士爱情的再现。骑士爱情是一种浪漫的个人之爱,是对早期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拨,它对女性的尊崇体现了当时女性地位的提高。但这种骑士爱情纯粹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因而也是不现实的,人类仍旧未能获得性的解放。  关键词:堂吉诃德;特立独行;浪漫;典雅;骑士爱情  前言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的男主人公。他对意中人杜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逐渐从以往的教师主导模式向师生互动模式转型,越来越多的教师会采用课堂展示这一教学方式。关联理论是语用学中重要理论之一,它的主要观点是若要实现最佳交际效果,就要找到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最佳关联。在语言交际中,合理运用关联性有助于更准确地推理出说话人的意图,进而促进整个交际过程的顺利进行。课堂展示就是展示者与听众的交际活动,因此,加强关联理论在大学生课堂展示中
期刊
【摘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同时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实现“三个对接”和“双证书”的重要途径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和重要方向。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期刊
【摘要】:入 21 世纪,随着世界各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跨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形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接受,并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恰恰造成了各文化之间相互补充的可能在交流和对话中用文化的智慧来化解冲突,以维护世界文化的正常发展。随着世纪科技、交通、信息网络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居住的家园变得越来越
期刊
【摘要】:起于秦汉时期的茶马古道,是中国文明史上比较早的“古道”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的变迁与递进中,演变成为一种独具一格的符号式文化。进而在多民族诸文化元素大融合背景之下,承载着这些民族文化元素的往来传递;在时空的延续中,其媒介式的特性在越来越凸显。通过解读茶马古道(贵州段)的历史性、人文性的部分符号,以图既阐述其个性,又拓展其共性的延展性与生命力。  【关键词】:茶马古道;贵
期刊
【摘要】:“受过教育的人”的概念是彼得斯教育哲学的出发点。他不仅将它作为教育的内在目的,而且通过这个概念确立了认知标准在教育概念中的基础作用。本文从彼得斯的观点出发,借鉴其他教育专家对于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的研究,结合自身的生活感悟以及对于教育的理解,对于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的概况总结。  关键词:受过教育的人;知识;德行;教育目的  教育,泛指一切具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