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营销中的应用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一个分粥的故事引出一个营销难点问题即营销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问题。本文用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解决这个问题,注意做到在:激励公平、激励适度、先教后激、激励多样。
  关键词 分粥 双因素理论 激励理论 激励机制
  
  有七个人曾经在一起工作,他们每天的共同劳动成果是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天天要分粥,一是粥有稠与稀,二是粥有多与少,尝试了多种方法才解决人人平等个个一样的分配问题。
  方法一: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方法二: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方法三: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方法四: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份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双因素理论启示我们要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入手。从不同的分粥方法中,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区别:
  第一种分粥方法,是一种原始式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典型的小农经济思想,结果的好坏全凭个人的善恶,是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初级阶段。是一种典型的合伙型企业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体现。
  第二种分粥方法,是一种人治式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是一种典型家族式企业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体现。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开始有了管理的观念,开始实行一定程度的约束,控制个体的行为,但是是完全靠选择老板或大家信得过的人来进行管理,而不是靠制度来管理,人治而不是法治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强权政治和腐败现象产生,最终导致企业的崩溃。
  第三种分粥方法,是一种法治式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是一种建立了一套法人治理机制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现代企业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体现管理又前进了一步,开始有了制度的约束,并在组织内部实施了董事会,监事会,审计部一大堆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公平竞争和扼制腐败的问题解决了,但往往又造成了相互推诿、协调困难、出现部门间的矛盾等问题。造成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是缺乏人性化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扼制腐败和堵塞管理漏洞也应注意控制成本,水清则无鱼。
  第四种分粥方法,我们认为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把每个人的利益与大家的利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特别是把人性自私的弱点与缺点都充分考虑进去了,也把法治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也吸收进来了,使每个成员自觉地干好工作,完成任务,争取多创造点粥并认真履行分粥的职责。扼制了腐败,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管理成本下降,管理效率上升。这种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缺点就是容易导致平均主义,重分配轻激励。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粥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风气不好,人心焕散,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的奖勤罚懒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
  究竟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呢?根据赫茨伯格的理论,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可以分别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做法:
  一、直接满足
  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它是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是通过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得到的。它能使员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和热情,使员工具有光荣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因而可以使员工受到内在激励,产生极大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这种激励方法,管理者应该予以充分重视。这种激励的措施虽然有时所需的时间较长,但是员工的积极性一经激励起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持久,所以管理者应该充分注意运用这种方法。
  二、间接满足
  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外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从工作本身获得的,而是在工作以后获得的。例如晋升、授衔、嘉奖或物质报酬和福利等,就都是在工作之后获得的。其中福利方面,诸如工资、奖金、食堂、托儿所、员工学校、俱乐部等,都属于间接满足。间接满足虽然也与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有一定的联系,但它毕竟不是直接的,因而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上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会使员工感到与工作本身关系不大而满不在乎。研究者认为,这种满足虽然也能够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但不容易持久,有时处理不好还会发生负作用。
  双因素理论的科学价值,不仅对搞好奖励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如何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既然在资本主义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人们都没有单纯地追求物质刺激,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更不应把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希望只寄托于物质鼓励方面;既然工作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鼓励将会更有效地激发人的工作热情,那么在管理中,就应特别注意处理好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充分发挥精神鼓励的作用。
  那么,虽然分配制度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好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一)激励公平—是有利于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的关健。
  公平性是员工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员工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员工,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管理者宁可不奖励或者不处罚。
  管理者在处理员工问题时,一定要有一种公平的心态,不应有任何的偏见和喜好。虽然某些员工可能让你喜欢,有些你不太喜欢,但在工作中,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不公的言语和行为。是否有利于保证多劳多得,奖勤罚懒。
  (二)激励适度—是有利于企业整体营销管理成本的下降的核心。
  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企业经营者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组织发展的契机。例如有些企业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实行不偏不倚的原则,极大地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因为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平均等于无激励;而且目前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力量在物质激励上大做文章。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美国治理学家皮特就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三)先教后激—是靠建立优秀的企业文来维系长久有效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
  在建立一套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前,先要打好基础,从下至上进行广泛的讨论,反复研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不是几个秀才闭门造车弄出来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建立后要反复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员工明白要求和规则,让其深入人心,这样在采用激励方法时,他们才不至于感到突然,尤其是对于处罚不感到冤枉。所以,最好的管理方法是启发与教育,而不是惩罚。
  (四)激励适时—是使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实际效能最大化。
  行为和肯定性激励的适时性表现为“赏不逾时”的及时性,公司总裁在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只香蕉时也要拿出来作为奖品。这们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当事人的行为受到肯定后,有利于他继续重复所希望出现的行为。这正如小孩学走路时,当他走出一步姿态并不雅的第一步后,就立即鼓励他走出第二步、第三步,直到他真正学会走路为止;二是使其他人看到,只要按制度要求去做,就可以立刻受奖,这说明制度和领导是可信赖的,因而大家就会争相努力,以获得肯定性的奖赏。
  (五)激励多样—是有效提高营销业绩的法宝。
  绩效=能力×激励。一个人的工作成绩决定于其个人能力和激励水平两个因素的合成量。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激励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其工作成绩的大小。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是有效提高激励水平的一大法宝,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否对员工产生了影响,取决于激励方法是否能满足员工的需要。有效的手段包括目标激励、荣誉激励、感情激励、信任激励、尊重激励、物质激励、任务激励、文化激励法等。
  
  参考文献:
  [1]孟昭宇.中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精选[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顶新锋.我国知识型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探悉[J].商场现代化,2007。
  [3]欧阳洁.绩效考核[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给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着眼于全面贯彻新课改任务,从数学教学的本质特点出发,通过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论述,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水平进行思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教学现状    一、对初中数学教学内涵的认识  对初中数学教学内涵的认识,是开展好数学教学的关键和前提,也是初中高数学新课改的任务所在。
期刊
摘要在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当下,许多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了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而篮球成为了最受学生们欢迎的球类运动之一。篮球的训练形式、手段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如何增加篮球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已凸显成为热门话题。  关键词篮球 兴趣培养 趣味课程     兴趣往往是体育学习最好的老师。中学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由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篮球的学习,使其持之以
期刊
摘要 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而音乐欣赏又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已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音乐欣赏的作用出发,谈到如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 审美能力 感受能力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高尚品德    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
期刊
摘 要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领域内,学生的一般能力包括常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了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教学中数学能力培养应当坚持三大原则,提高这些能力将大大推动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 培养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
期刊
摘要本文研究的是高中体育生运动型疲劳的诊断与恢复,通过准确有效的诊断,运用积极的恢复手段、和理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可以恢复疲劳,保证正常的训练过程。  关键词体育生 运动疲劳 恢复    一、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在高中体育生的训练中是常有的事,当训练负荷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肌体机能的变化,这就是经常所说
期刊
摘要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构成高校全局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就业工作应从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的需要出发,树立发展的全局观、以学生为本,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在就业大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有序地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毕业生 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学生个人前途发展、千万家庭幸福和谐以及社会安全稳定等诸多方面。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
期刊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改革高校现行的退休养老制度、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必然。文章分析了高校社会养老保险开展的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根据高等院校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多层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养老保险制度构想。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构想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也随之迅速发展,尤其是作为社会保险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
期刊
摘要自考助学类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特点、新情况,本文从理念创新的必要性出发,提出学生管理工作向民主化、市场化、现代化和法治化转变的创新理念,结合管理实际探讨了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自考助学 学生工作 管理理念 创新    一、自考助学类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创新必要性  随着我省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自考助学类学校的快速发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越显重视和突出。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学
期刊
摘要政治课教学采用生本教育法后,一改以前的一言堂、惟我正确的局面,让学生自主、独立去探索,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本教育在政治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本教育 政治教学法 实践 作用    我校自2009年从事教育教学改革,我所任教的班级是课堂改革的试点班,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本教育的理念贯彻到政治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下面是本人对生本教育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生
期刊
摘要气质类型影响着书法的表现形式,书法作品也反映着人的气质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会有其不同的书法欣赏喜好,气质类型与书法风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气质类型 书法风格 书法欣赏    中国书法是一种凭借线条和形体结构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情操和修养的综合性艺术。在书法艺术悠久的发展史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学内涵。早在西汉时期,扬雄就首先提出了“书,心画也”之说,此后,逐渐形成了“字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