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的调查思考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sk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金渡花席再不及时抢救和保护,金渡花席的编织工艺将面临失传,退出历史舞台的危机,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好这项手工艺,通过调研,对这些非遗濒危项目如何进行抢救和保护,笔者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手工艺 金渡花席 蒲芏
  一、金渡花席基本情况
  “金渡花席”是肇庆著名的传统床上用品和手工艺品。其生产始于明代,以各家各户的妇女手编为主,成为金渡、白土等地农民的一项重要副业。清代中期传入国外染料,金渡农民就率先编织出图案花席,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故今天的草席又叫“金渡花席”。几百年来,一直远销国内外。六十年代中期,国家主席刘少奇出访东南亚各国时,曾带上工艺精湛的金渡花席作为特色礼品,馈赠外国友人。2009年“金渡花席编织工艺”已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编织草席的原材料蒲芏主要来源于肇庆市高要区金渡、白土一带,当地的蒲芏以细长、光洁、柔韧著称,有“赛龙须”之美誉。蒲芏的收割分为一年半一割、三年两割和五年三割,80年代前五年三割,现在多为一年半一割或二年才一割。蒲芏按照它的生长长度称为包芏(60厘米至1米)、二口(1米至1.5米)、塘芏(1.5米至2米)、加大(2米至3米以下)及顶高(3米以上)。蒲芏晒干后,要经过挑选、舂平、漂洗、染色,然后方可编织,草席以细密均匀无驳接芏者为上品,而高要草席更是以色泽鲜艳、质地柔软、织花美观、虫蚁不蛀、席不粘身、冬暖夏凉而驰名。
  高要“金渡花席”曾盛极一时,高要各镇均有草席购销场所,如70至80年代的日杂公司、90年代的工业品公司,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洲一带及周边省份,在当时广州的十七大公司,如东山公司、新大新公司、华厦公司等均可见高要花席的身影。据金渡的一位从事花席销售的村民介绍,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花席的售价比较平稳,1.5米的花席四五天织完,售价一般为45-60元,人工约20多元。各种大小不同的花席共计每年的销售额约四百多万元,约140000张。至目前,金渡花席的产量已经严重萎缩,在金渡当地,从事编织的人员不足100人。
  二、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渡花席编织工艺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但从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始,由于市场经济的强劲冲击,花席的编织已明显呈现出衰亡的迹象。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一)编织材料严重供应不足。随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工业向农村发展,金渡周边纷纷建起了染厂、陶瓷厂,作为草席重要的原材料蒲芏的种植,被周围的工业环境严重污染,土壤、水源等条件非常不利于蒲芏的生长,据介绍,现在蒲芏的种植只有金渡、莲塘等几个镇的田地里稀稀疏疏可见几小块,1500亩的田地,种植浦芏的不超过150亩,十分之一都达不到,还有浦芏的生长,基本上都只长到包芏的长度,芏尾就开始发黄,长到顶高的长度已经很少有,到收成时,算为上品的蒲芏当然就少之又少。提供不到优质的原材料,做出来的成品价值就更加低,严重打击的农民的积极性。
  有些不甘手艺如此荒废的村民曾试过到湛江、越南等地采购材料,但不堪运输成本的负荷,以及材料在运输途中在车厢里的堆压,使上好的材料变成次品,将他们的希望彻底打压了下来。还有因为新农副产品种植的引入,进入90年后期,高要蚬岗、蛟塘等镇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先后把原先蒲芏的种植改为其他各种瓜果蔬菜种植,蒲芏的种植面积大大减少,材料的供给严重不足,导致有市无货。
  (二)编织队伍严重流失且老龄化。“金渡花席”兴旺时,金渡镇有花席厂十几家,90年代后期,只剩下一两间花席厂在惨淡经营。
  随着各大城市劳动力需求的增多,各种手工作业的兴起,周边厂矿的进驻,年轻一辈的人他们不甘困于自家的农田里都外出打工了,如一张1米5宽的花席,每天编织七八个钟,需三四天才编好,每个月只能赚500多元,外出打工最少有1000多元,而且织花席工序多又辛苦,他们都不愿学习,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又无能力应付如此多工序的工作,所以现在70年代后出生的青壮年基本上都不会这门手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
  (三)花席原材料难求,经济价值不高,利润低。对比其他作业的经济市场价值,种植浦芏及编织花席的经济价值已大不如前。温贯村委唐主任说,一年半收割一次的浦芏,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而稻谷已有三次的收成,约3500元,这个数相信谁都会算。据金渡一位还在兼营花席供销的莫生介绍,最辉煌的花席时期是80年代,当时20-30元一扎的花席,一年就可以销售400多万,曾经也是金渡镇的纳税大户,到2003年至现在,过了20年才卖到40—50元一扎,一年的销售额就滑落到只有10万元左右。现在市场上各种材质的时尚床席、床垫用品推陈出新,价格低廉,对比现在的金渡花席,除了传统的编织工艺外,创新出的“保健席”,由于好的材料难求,售价稍为偏高,1.5米宽的批发价就要去到420元,这种花席一般七天才能完工,人工约280元,除开日常正常的工商税、销售提成外,利润也就二十块一张,基本按照现在材料的供给,都是一年销售500张左右,以这个计算,一年的净利润才1万元,根本没人愿意做。
  三、金渡花席手工艺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金渡花席不仅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更是高要人的一种文化血脉,在一代代作品中传递着祖辈的历史和情感,与现代市场的普通席子趋于简化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相比,虽然金渡花席手工要求高,利润低,在保护和传承中,其传统手工不再是单一的,自给自足的用品,而是成为了一幅幅的惟妙惟肖的手工艺品,一部分制品更成为了当地人馈赠亲友的佳品,在不断的变化中获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虽然高要区非遗保护中心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传统的金渡花席再不及时抢救和保护,金渡花席的编织工艺将面临失传,退出历史舞台的危机,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好这项手工艺,通过这次的调研,对这些非遗濒危项目如何进行抢救和保护,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文博会活动对花席进行展示,加大该项目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群体认识和了解金渡花席。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等活动以传承人在现场进行编织展示和产品展示的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扩大花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发挥帮教作用。目前,该项目有省级传承人何冠醒和莫伟祥两名。2014年8月,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已经在金渡镇水边村莫伟祥家庭作坊成立了花席编织技艺传承基地并于2015年5月,被省文化厅授予省级非遗传承基地,由传承人莫伟祥在家中设置历代花席产品展示、花席编织技艺展示、带当地徒弟等;2014年11月,在肇庆市五中成立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传习所,由该项目传承人何冠醒在每学期的第一课堂定时举办“花席编织传习活动”。随着基地和传习所的成立给金渡花席日后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带来了希望和一线生机,也给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考验。金渡花席编织技艺要发展一批传承编织技艺的接班人,形成一种编织的氛围,工艺传承是编织技艺发展的必要条件。掌握这种技术的老一辈年龄会逐渐老去,所以,应该让新一辈的人把他们的技艺传承下来。建议由政府主导,与技校联合起来开设相关教程,并让有此特长的人加入到花席的编织队列中,加大对花席编织工艺的扶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守护好这个传统手工艺的特色,在教授技艺的同时,强调金渡花席的文化内涵,保护精神财富,这是守护之本,也是发展的根基。
  (三)创新与市场拓展。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展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借助社会各界学者和媒体进一步提升金渡花席的社会认知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有创新意识的传承人合作,地方政府予以减免税收等适度扶持政策,依托企业的运营优势,开发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打造出金渡花席的品牌,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深入开发。
  (四)非遗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时,加大个别项目的扶持力度。建议当地政府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首先建立花席原材料种植基地,对种植农户进行一定的差额补贴。(现在很多由于工业化工所造成的空气、土壤的污染,及农作物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少的土地已不适用于浦芏种植。)提供足够及优质的原材料是编织技艺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重要保证。据高要区非遗中心调查,高要区金渡腰岗村委会后面大包山附近的梯田远离污染,有部分的野生蒲芏长出,长势还比较好,可考虑加大蒲芏人为种植,政府对种植蒲芏给予相对比例的补贴,提高农民种芏的积极性,从而降低花席的基础成本。其次,通过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进行宣传报道,让金渡花席编织技艺走进千家万户,家喻户晓。最后,希望政府加大重视,每年给予非遗保护中心下拨一笔业务经费,保证其跟踪该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的后续工作。
  变迁,是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一种必然。正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有不同的时代性格和追求,所以,我们的手工艺才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就金渡花席的传承与保护而言,“非遗中心”的作用无疑为其焕发生机创造了契机,也算是一种积极的作为。
  参考文献:
  〔1〕周阴,葛建伟.地方性非遗项目的现状调研——以江阴地区手工技艺类项目为例.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第十七卷第六期2014年12月出版 P252-253页;
  〔2〕网址:http://www.sxwh.gov.cn/bencandy.php?fid-102-id-3139-page-1.htm .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才有出路——山东传统工艺美术类非遗项目发展观察,2015年5月5日;
  〔3〕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乡调查记录,2015年6月30日、2015年12月30日、2016年1月5日。
  作者简介:陈言敏(1978--),女,本科,助理馆员,现任职肇庆市高要区文化馆。
其他文献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避免和克服片面性认识、照抄照搬和一成不变、急于求成、重名轻实和脱离实际等四种错误倾向。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错误倾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今后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重要任务。事实上,近几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各地公共文化服务
期刊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艺术门类和艺术人才涌入深圳,他们与粤剧共同构成了深圳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戏曲艺术在深圳发展水平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市场开拓能力较低、人才断档等问题也日益明显。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明确要“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艺术在深圳
期刊
“打哈拉巴”对现代人说来说实在是一个生僻的名词。  旧时各地都有一种设备陈旧简陋的客栈叫“花子房小店”。此类小店之所以叫花子店,顾名思义,“花子”,过去人常把要饭的称作“叫花子”,所以花子店就是专门接待穷苦过客的。一旦这类人积聚较多时,便形成了一个“打哈拉巴”的帮派,俗名“丐帮”。  所谓“丐帮”,无非就是一伙要钱要饭的。但只有有了“打哈拉巴”的花子头,俗称“拉杆子的”,才可称其为帮派。  古时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深圳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实践和取得效果为案例,重点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和全市一体化的数字化理念这两个关键点展开讨论,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和资源共享的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方案。  [关键词]数字化 公共文化服务 馆站联盟  一、数字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笔者在着手建设深圳市数字化文化馆之前,对全国的文化馆数字化情况做了一个详细的统计与分析,也走访了很多不同地方不同级别的文化馆。
期刊
[摘 要]当前各地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大多采取“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题”的发展模式,各地举办了多种群众文化活动,而效果却不甚理想,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创新性。本文以广东省佛冈县群众文化活动为例,探讨了政府部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几个方法。  [关键词]政府部门 群众文化活动 创新  当前各地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大多采取“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题”的发展模式,这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期刊
[摘 要]通过二十几年的舞蹈创作积累,笔者在面对一些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演员时,总结了一些创作上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创新意识;二是要有思想性(作品的立意);三是表演的形式要有独特性;四是在情感上要冲击人的心灵,有生活、接地气,跟观众有共鸣,让人看了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五是要扬长避短。  [关键词]基层群众 创新意识 思想性 独特性  怎样才算一个优秀的作品?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精品
期刊
[摘 要]文化创新要从重要性认识上,文化设施建设上,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形式上,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上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社区 文化 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街道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
期刊
[摘 要]民俗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有组织地进行田野调查实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民俗内涵的理解,切身体会民俗、民间文学在真实语境中的传承样态。在有限的学期课时限制条件下,合理安排课内外调查活动,将“田野”与“课堂”有机结合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提高自身实践调查能力的同时培养民俗文化保护意识,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民俗课程 田野调查 教学改革  民俗
期刊
[摘 要]岭南传统古建筑修缮主要是为了消除古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地基、地面、墙体、屋面、木石构件、艺术雕刻、防虫、防腐、防水等内容进行修缮。古建筑修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四保存”的原则(全面保存建筑物原来的建筑形制、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力求真实完整的保存其历史风貌和特色,以其独特的文物价值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岭南 古建筑 修缮 技法  岭南地区传统古建筑
期刊
[摘 要]县级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是直接影响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做好群众文化活动就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更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中国以后的发展,为群众文化增添光彩。  [关键词]群众文化 公共文化 多元化服务  县文化馆是县级政府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而设立的综合性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如何充分行使职能,发挥主动地协助政府去组织人民群众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