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含义及关系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晋县孟家庄学区 河北 宁晋 055550)
  目前,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这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对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同的看法。有些理论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本人就此观点,谈点自己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共同进行的一种双边活动。就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体系,形成技能和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四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知识体系,教学手段主要是教学方法、形式、教学艺术的运用以及一些现代教学设备器材的运用。
  教学的这四个基本因素,构成了教育活动纷繁复杂的关系,其中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就整个教学活动来看,教师无疑是实践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学生是他要改变的对象,要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少到知之多,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进一步发展。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由无知到有知到知之多,关键还是要靠自己,教师只是中介,是传递者,是其认识事物的手段中的主要成分。我认为在教学中师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没有师生的参与,就构不成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要方面。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教师受社会的委托,体现着一定的社会要求,他使学生的身心朝着一定的社会或时代所要求的方向发展;老师是启蒙者、是组织者、是领导者,他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面、学习方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正确的教育,可以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地把知识技能掌握,并使身心得到发展,教师只有将所教的内容转换成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学性、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师施加的影响或将认识的事物主动地转化在自己的头脑或认知结构中,形成自己的智慧、才能、品格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学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只有在他自身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才能得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并非是消极地接受于教师,而是随着教师的教而作出积极的自我调整和控制的过程。因此,他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受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而他只有在自觉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时,才能主动将外在的教学内容向自己主体转化,形成某种能力。所以,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习只是一种外力条件,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由此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包括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那么这样一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地位是否就发生矛盾了呢?其实不然,这两种提法,角度不同而已。我们从学生的能动性看,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为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受制于教师的被动学习,他能在教育过程中自觉地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积极地配合教师,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教程中,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水平(旧知识、旧经验),自觉地去探求外界事物,有时甚至可以跳出教师的引导主动探求学习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能把学习看成是完全由教师决定的,教师无法超越学生自身的意识而为所欲为。教师主导作用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我发展。
  从学生中两种因素的关系来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明了教师要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自身也要主动地进行学习与思考。《学记》中也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达”的原则,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牵着他,压抑他或给他现成答案。可以说教是由学而存在的,教的好坏由学来测定,学生主体由依赖性(受动)向独立性(主动)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目标。
  现在一些学习理论,一再强调学生中心,要求教师“从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转化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和帮助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掘者”。这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片面认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主动的、活跃的一面,但并没有使学生处于从属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练习、理解、自学等都是“参与活动”。教与学同时存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协调一致的,是对立的统一。
  总之,我认为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矛盾,不相抵触,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就是对学生主体的实现。
其他文献
(元氏县第一中学 河北 元氏 051130)  【摘 要】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但通过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仍然没有根本改观。笔者在此从几个方面谈谈个人对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意识  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
期刊
(宁晋县素邱学区 河北 宁晋 055550)  当今世界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性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更加重要。为适应创新人才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树立全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为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鼓励学生质疑、求异。这是培养创新人才,启迪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1. 创新之泉的源头——好奇 要想创新之泉永不枯竭
期刊
(沧县汪家铺乡潘庄子小学 河北 沧县 061000)  【摘 要】新课程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确定目标,在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和表达方式上突破,从而,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享受成功。  【关键词】激情;突破;享受  茂盛且绿得发亮的大榕树,清清的湖水,叽叽喳喳的小鸟展现着优美的舞姿,唱着动听的歌,这是教师领着学生春游吗?不是的,这是学生正在上《鸟的天堂》。这榕树、湖水、
期刊
(沙河市第三小学 河北 沙河 054100)  1. 加强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口算、笔算、估算和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方法,然后达到算得准确、迅速的目的。  1.1 在游戏中培养兴趣。 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计算练习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
期刊
(武陟县第一中学 河南 武陟 454950)  在人的个性品质中,即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也有独立性、开拓性、进取性、坚守性等积极个性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个性培养中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个性品质的作用,激发积极个性品质的发挥。  1. 当代人个性培养的内容 当代人的个性培养重在个体主体的培养,因为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
期刊
(民勤东关小学 甘肃 民勤 733300)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而识字过程又十分枯燥。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信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
期刊
(辉县市 河南 辉县 453600)  【摘 要】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去。在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
期刊
(沙河市第二小学 河北 沙河 05410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倡导者。小学数学的探索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
期刊
(晋城市阳城县芹池中心小学 山西 阳城 048100)  当我们踏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成为新世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革命,是时代的召唤,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把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具有很好的美育功能。它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获得感
期刊
(隆尧县魏庄小学 河北 隆尧 05535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生活出发,不仅要充分挖掘现有的作文资源,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张扬,写出有独特个性、充满激情的习作。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应如何切实引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