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集群和供应链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热门的两种空间组织形态,二者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加速耦合,对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和供应链间耦合的可行性与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两者耦合的组织模式,最后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这一新型网络组织形式,以期对集群式供应链的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集群式供应链;耦合;组织模式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40-02
产业集群不但强调企业在空间或地理上集聚的规模性,而且强调企业间关联性,集群内部企业之间,集群与外部经济系统之间是互动发展关系。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网络组织,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促进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全球制造的出现导致全球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转为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企业既通过上下游间的垂直一体化来最大限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在水平方向寻求彼此间的合作,以整合各自的竞争力。目前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单独研究比较多,但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很少,也有学者对产业集群和供应链耦合形成的集群式供应链有过系统的研究,但对两者耦合的驱动因素、组织模式研究很少。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
一、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耦合
(一)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耦合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因国际分工产生的产业转移和专业分工的深化,产业集群普遍存在无序化、同质化竞争,对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供应链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有效整合,实现产业集群从低层次的生产加工环节,沿着价值链向更高层次环节的升级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传统的供应链一贯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方式消耗了企业大量的资源,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无法及时有效的响应市场增加了企业的行业风险。因此,供应链的跨链间“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成为国际上认可的经营与运作方式。集群企业沿价值链整合,供应链寻求集群这一网络平台,两者相互耦合的趋势明显,本文从以下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耦合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第一,交易成本视角。生产的总成本包括转型成本和交易成本。转型成本即制造成本是制造商在生产产品环节最直接的成本形式,专业化的分工使各部门将资源、精力、经验运用到各自擅长的业务活动成为可能,有利于降低转型成本。交易成本包括订立、执行合同的成本,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建立、维护关系的成本等从产品流通到最终到达用户所产生的所有有形或无形成本。交易成本的降低不仅有赖于供应链内部的合作,还取决于跨链间包括与竞争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合作意愿越强、关系越密切、交易越频繁,交易成本就越低。基于本地一体化的供应链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经过半制成品和成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达用户,在整个生产环节都有其他的外围网络(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的支持和配合。这种内部“垂直一体化”,外部“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在降低转型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产业集群内,不仅存在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的单链联结模式,也存在多个核心企业协同发展的多链联结模式,具有技术资源与产品的多样性、核心企业节点联系的密切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特点,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因此,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耦合是追求低成本、高利润趋势的必然选择。
第二,网络视角。结合产业集群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地理邻近的集群企业一方面企业群通过内部协调合作,整合优化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来提高整个集群的竞争优势;一方面信任、规范、制度等社会文化因素对集群整体发展和群内企业的行为及竞争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是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纵向企业分工协作,横向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现代物流服务一体化、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和建立完善的生产和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传统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用户的单链式发展已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链上企业跨越组织的边界,在更大思维空间和时域空间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集群链条化与供应链集群化通过网络得以实现。因此,从多层次、多级别、动态性的网络视角出发,产业集群和供应链耦合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互动关系视角。综合近年来研究发现,产业集群有区域?-企业-网络的发展趋势,供应链也从注重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转向各层次企业的网络组织关系发展。网络组织是各种行为主体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中所建立的关系总和,网络组织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网络组织主体密切的互动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基于价值链的关联企业间的互动,即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各个专业化的供应商、分销商、销售代理商等附属企业间的互动,也包括处于不同链的同类竞争企业。一是与外围配合支持机构的互动,即价值主体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间的互动,互动关系的建立促使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耦合形成一张纵横交叉的复杂网络组织。
(二)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耦合的组织模式
根据集群企业规模差异度和业务的关联度,产业集群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低差异、低关联型:二是高差异、低关联型;三是低差异、高关联型;四是高差异、高关联型。结合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本文在常亚平,郑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耦合组织模式。
第一,对低差异、低关联采用关系型耦合模式。在集群发展初期,特别是集群内供应链没有完善,没有形成自己主导产业及核心企业时,通过要素资源和信息的共同利用,一方面加强链间的合作,强化链上企业的联系;一方面提高单链间的差异度,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基于自然条件集聚起来的浙江一带纺织产业集群、云南烟草产业集群,这一阶段产业集群发展特点是以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体,集聚企业间的关联度低,相互间多为竞争关系,在市场信息、原料供应、产品生产环节的合作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对高差异、低关联采用嵌入型耦合模式。着重建立供应链间的关系,在核心企业的领导下,将主导产业所需要的技术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业务环节嵌入进去,找到一个共同合作的突破口,构造供应链网络。例如,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产业群,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需依托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庞大的资金支持等。该模式鼓励更多中小型企业参与进来,嵌入多种服务环节,深化集群内部分工,提高产品占有率,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及各相关产业参与支持的产业链条。
第三,对低差异、高关联采用竞合型耦合模式。集群内部供应链间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方面展开了密切合作,上下游产业链衔接紧密,很多核心企业已实现就近协作配套。由于链上企业间的联合,制造环节的相似性与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严重,供应链之间应引入竞争机制,展开有效地竞争,此时的合作是辅助性的。这类集群产业最明显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如东芜的IT产业。
第四,对高差异、高关联应采用协同型耦合模式。此种环境下的供应链都具有自己的核心企业和品牌化产品,实力雄厚。供应链间应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共享资源、共同研发实现协同发展。此时链间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协同型耦合模式更加注重集群供应链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培养一大批技术研发企业。例如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深圳科技园区已经成为依靠知识技术特色周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极,集群内部注重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化,提供的产品多为金融、研发、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的产品。
二、集群式供应链的提出
根据以上对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耦合性分析,本文提出了集群供应链的概念。集群供应链是指在集群区域内,由围绕一个核心企业或多个核心企业形成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的完整供应链价值网络和为价值网络提供配套服务包括金融体系、中介服务体系、政府部门体系、大学科研院所组成的研究体系等支持网络构成的复杂网络组织结构。集群供应链区别于传统的供应链网络和集群网络,它依托产业集群,使得不同单链式供应链企业跨链间合作成为可能,兼有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的特征。集群供应链根据集群所处不同阶段和发展特点,存在或协同或嵌入的不同组织模式,这为集群供应链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Douglass C. North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常景铎.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中国市场,2007(2):95-96.
[3]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07-2008)〔R〕.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8.
[4]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霍佳震,吴群,湛飞龙.集群供应链网络的联接模式与共治框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
[6]常压平,郑宇.集群式供应链四中运作模式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1):70-71.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集群式供应链;耦合;组织模式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40-02
产业集群不但强调企业在空间或地理上集聚的规模性,而且强调企业间关联性,集群内部企业之间,集群与外部经济系统之间是互动发展关系。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网络组织,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促进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全球制造的出现导致全球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转为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企业既通过上下游间的垂直一体化来最大限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在水平方向寻求彼此间的合作,以整合各自的竞争力。目前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单独研究比较多,但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很少,也有学者对产业集群和供应链耦合形成的集群式供应链有过系统的研究,但对两者耦合的驱动因素、组织模式研究很少。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
一、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耦合
(一)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耦合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因国际分工产生的产业转移和专业分工的深化,产业集群普遍存在无序化、同质化竞争,对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供应链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有效整合,实现产业集群从低层次的生产加工环节,沿着价值链向更高层次环节的升级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传统的供应链一贯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方式消耗了企业大量的资源,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无法及时有效的响应市场增加了企业的行业风险。因此,供应链的跨链间“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成为国际上认可的经营与运作方式。集群企业沿价值链整合,供应链寻求集群这一网络平台,两者相互耦合的趋势明显,本文从以下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耦合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第一,交易成本视角。生产的总成本包括转型成本和交易成本。转型成本即制造成本是制造商在生产产品环节最直接的成本形式,专业化的分工使各部门将资源、精力、经验运用到各自擅长的业务活动成为可能,有利于降低转型成本。交易成本包括订立、执行合同的成本,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建立、维护关系的成本等从产品流通到最终到达用户所产生的所有有形或无形成本。交易成本的降低不仅有赖于供应链内部的合作,还取决于跨链间包括与竞争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合作意愿越强、关系越密切、交易越频繁,交易成本就越低。基于本地一体化的供应链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经过半制成品和成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达用户,在整个生产环节都有其他的外围网络(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的支持和配合。这种内部“垂直一体化”,外部“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在降低转型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产业集群内,不仅存在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的单链联结模式,也存在多个核心企业协同发展的多链联结模式,具有技术资源与产品的多样性、核心企业节点联系的密切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特点,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因此,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耦合是追求低成本、高利润趋势的必然选择。
第二,网络视角。结合产业集群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地理邻近的集群企业一方面企业群通过内部协调合作,整合优化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来提高整个集群的竞争优势;一方面信任、规范、制度等社会文化因素对集群整体发展和群内企业的行为及竞争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是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纵向企业分工协作,横向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现代物流服务一体化、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和建立完善的生产和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传统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用户的单链式发展已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链上企业跨越组织的边界,在更大思维空间和时域空间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集群链条化与供应链集群化通过网络得以实现。因此,从多层次、多级别、动态性的网络视角出发,产业集群和供应链耦合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互动关系视角。综合近年来研究发现,产业集群有区域?-企业-网络的发展趋势,供应链也从注重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转向各层次企业的网络组织关系发展。网络组织是各种行为主体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中所建立的关系总和,网络组织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网络组织主体密切的互动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基于价值链的关联企业间的互动,即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各个专业化的供应商、分销商、销售代理商等附属企业间的互动,也包括处于不同链的同类竞争企业。一是与外围配合支持机构的互动,即价值主体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间的互动,互动关系的建立促使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耦合形成一张纵横交叉的复杂网络组织。
(二)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耦合的组织模式
根据集群企业规模差异度和业务的关联度,产业集群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低差异、低关联型:二是高差异、低关联型;三是低差异、高关联型;四是高差异、高关联型。结合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本文在常亚平,郑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耦合组织模式。
第一,对低差异、低关联采用关系型耦合模式。在集群发展初期,特别是集群内供应链没有完善,没有形成自己主导产业及核心企业时,通过要素资源和信息的共同利用,一方面加强链间的合作,强化链上企业的联系;一方面提高单链间的差异度,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基于自然条件集聚起来的浙江一带纺织产业集群、云南烟草产业集群,这一阶段产业集群发展特点是以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体,集聚企业间的关联度低,相互间多为竞争关系,在市场信息、原料供应、产品生产环节的合作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对高差异、低关联采用嵌入型耦合模式。着重建立供应链间的关系,在核心企业的领导下,将主导产业所需要的技术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业务环节嵌入进去,找到一个共同合作的突破口,构造供应链网络。例如,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产业群,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需依托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庞大的资金支持等。该模式鼓励更多中小型企业参与进来,嵌入多种服务环节,深化集群内部分工,提高产品占有率,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及各相关产业参与支持的产业链条。
第三,对低差异、高关联采用竞合型耦合模式。集群内部供应链间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方面展开了密切合作,上下游产业链衔接紧密,很多核心企业已实现就近协作配套。由于链上企业间的联合,制造环节的相似性与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严重,供应链之间应引入竞争机制,展开有效地竞争,此时的合作是辅助性的。这类集群产业最明显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如东芜的IT产业。
第四,对高差异、高关联应采用协同型耦合模式。此种环境下的供应链都具有自己的核心企业和品牌化产品,实力雄厚。供应链间应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共享资源、共同研发实现协同发展。此时链间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协同型耦合模式更加注重集群供应链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培养一大批技术研发企业。例如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深圳科技园区已经成为依靠知识技术特色周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极,集群内部注重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化,提供的产品多为金融、研发、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的产品。
二、集群式供应链的提出
根据以上对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耦合性分析,本文提出了集群供应链的概念。集群供应链是指在集群区域内,由围绕一个核心企业或多个核心企业形成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的完整供应链价值网络和为价值网络提供配套服务包括金融体系、中介服务体系、政府部门体系、大学科研院所组成的研究体系等支持网络构成的复杂网络组织结构。集群供应链区别于传统的供应链网络和集群网络,它依托产业集群,使得不同单链式供应链企业跨链间合作成为可能,兼有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的特征。集群供应链根据集群所处不同阶段和发展特点,存在或协同或嵌入的不同组织模式,这为集群供应链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Douglass C. North Institu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常景铎.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中国市场,2007(2):95-96.
[3]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007-2008)〔R〕.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8.
[4]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霍佳震,吴群,湛飞龙.集群供应链网络的联接模式与共治框架〔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
[6]常压平,郑宇.集群式供应链四中运作模式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