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提供交流的时空,搭建交流的平台,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交流有机地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实践证明,重视科学课堂中有效的交流,对于有序地引领学生锻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养成自主探究习惯,发掘自身创新潜能、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融洽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课堂
【片段1】:(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鱼》)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水槽里的鲫鱼,看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征?与我们刚才的说法一样吗?看看你们还会有什么新发现,好不好?
(学生分组观察,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在看,有的用手指小心地去触动,有的干脆把鱼抓出来……教室不时地发出欢快的笑声)。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告诉同学们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我发现鲫鱼身上的鳞片一层一层的,好象盔甲似的。
生2:我用手抓鱼时,感觉鱼很滑。
师:为什么?
生2:可能鱼的身体上有粘液吧?
师:嗯!想得很有道理!
生3:我发现鲫鱼在水中总是不断地喝水,而水又从鳃边流出来了。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3:我把鱼抓起来,头朝下把鱼嘴放入水中,看到鱼喝水后,水又从鳃里流出来了。
师:这个方法真是太妙了,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们组是朝鱼嘴里灌水的,发现水也从鳃边流出来了。
生5:我们组先在鱼嘴前滴了一滴蓝墨水,可它躲开不喝。后来,我们把鱼抓住,直接把兰水滴在鱼嘴里,再把它放入水中,发现蓝水真的从鳃里流出来了。
师:在观察,实验中,如果发现所用的方法不好时,要即时改进。这一组的同学便做得非常好!可是,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4:我把手指伸进鱼嘴里,发现鱼嘴里是没有牙齿的。
师:真勇敢,研究科学就需要你的这种精神!但,是不是所有的鱼都没有牙齿呢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发现了许多鲫鱼的特征,可其它的鱼是不是也有这些特征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中插图里的各种鱼,你发现它们同鲫鱼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主观察,分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发现。)
【思考】:从这些简单朴实的话语中,我们看出这位老师是真正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不准确的提法,并没有简单地、直接地给予否定,在教学中力求教态自然亲切,注意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商量性语言:“看看你们还会有什么新发现,好不好?”、“你能告诉同学们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激励性语言:“想得很有道理!”、“这个方法真是太妙了,还有别的方法吗?”、“真勇敢,研究科学就需要你的这种精神!”、“你是怎么发现的?”在这样和谐的科学课堂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主动、积极、快乐的去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勇于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自己发现的问题、善于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现象去分析、去归纳、去发现、去总结的精神状态,不正是求真精神最闪亮的体现吗?
认识科学本质 培养科学态度
[片段2]:(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热传导》)
学生做实验(在铁丝上用凡士林粘几根火柴,用酒精灯给铁丝顶端加热)后,小组汇报交流。
生1:凡士林融化了,火柴都掉下来了。
生2:离酒精灯近的火柴先掉下来,然后由近到远依次掉下来。
(几位同学小声嘀咕。)
师:还有其它现象?
生1:我们组还有一根火柴没掉下来。
生2:火柴掉下来的速度不一样,好像是越来越慢。
生3:我们组有一根离酒精灯远的火柴比离酒精灯近的火柴还先掉下来。
【思考】:学生交流的现象很多,虽然有非本质的现象,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因此,要引领学生对热传导本质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后,我又组织学生继续交流。火柴没有掉下来,是不传导热吗?掉下来的速度越来越慢可能是什么原因?对非本质现象的研究不但没有影响学生对结论的掌握,反而加深了理解,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飞扬主体个性 激发探究热情
【片段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师:同学们平时玩过橡皮泥吗?今天我们就来用橡皮泥玩个新玩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你能吗?
学生们有地马上动起手来,有的在皱眉思考,有的小声议论了一会儿。
生1:我认为可以把橡皮泥捏成碗形,这样会浮在水面上。
生2:做成船形也可以.
生3:把橡皮泥做小一点儿,捏成小小的圆球,再轻轻地放,可能会浮在水面上。
生4:捏成薄薄的片状,待水平静后再放。
生5:把橡皮泥放在泡沫上。
生6:用橡皮泥做一个空心的球,然后把里面的空气抽掉。
师:你的想法真好,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6:我是根据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想到的。潜水艇就是里面有个大水箱才可以自由沉浮。
【思考】:课堂交流的根本问题是必须树立学生个体自主交流的意识,具有展示自我的信心和愉悦,要克服传统提问应答时的被动接受心态,这就要求教师时时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宽容学生的不同意见,使他们冲破思想的束缚,使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地研讨交流中,学生们学会了自我思考,学会了表达富有个性的真知灼见。
树立自主意识 闪烁创新灵光
【片段4】:(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斜坡的启示》)
在《斜坡的启示》教学中,最后让学生思考:两个坡度相同的滑梯,一个缓冲平台长,另一个短,哪个设计得科学?
生1:缓冲平台长的设计得科学合理。
师:还有其它观点吗?
生2:我认为太长了也不好,滑到底后下来不方便。
生3:太长了会浪费材料,增加做滑梯的成本。
生4:我认为滑梯下的长度要和滑梯的坡度成比例。
众生:是的,是的!
师:那么到底应该把缓冲平台做多长呢?你们有什么高招呢?
(生做滑梯下滑重物实验)
进行多次实验,计算平均值,求出滑梯缓冲平台的长度。
【思考】: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去批判,鼓励学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几个“怎么办”、“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谁还有新的观点”。即使学生最终没有更好的方法、想法,但也训练了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怀疑、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创新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诸方面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重视科学课堂中的有效交流,是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创建和谐科学课堂的有力举措,是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本质、培养科学态度的一剂良方,是促进学生个性协调发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热情的过渡桥梁,是激励学生树立自主探究意识,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科学教师应重视课堂中的有效交流,尽可能地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交流多创设机会,使学生科学精神的灵光在科学课堂的有效交流中不时的闪烁,进而不断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
融洽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课堂
【片段1】:(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鱼》)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水槽里的鲫鱼,看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征?与我们刚才的说法一样吗?看看你们还会有什么新发现,好不好?
(学生分组观察,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在看,有的用手指小心地去触动,有的干脆把鱼抓出来……教室不时地发出欢快的笑声)。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告诉同学们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我发现鲫鱼身上的鳞片一层一层的,好象盔甲似的。
生2:我用手抓鱼时,感觉鱼很滑。
师:为什么?
生2:可能鱼的身体上有粘液吧?
师:嗯!想得很有道理!
生3:我发现鲫鱼在水中总是不断地喝水,而水又从鳃边流出来了。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3:我把鱼抓起来,头朝下把鱼嘴放入水中,看到鱼喝水后,水又从鳃里流出来了。
师:这个方法真是太妙了,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们组是朝鱼嘴里灌水的,发现水也从鳃边流出来了。
生5:我们组先在鱼嘴前滴了一滴蓝墨水,可它躲开不喝。后来,我们把鱼抓住,直接把兰水滴在鱼嘴里,再把它放入水中,发现蓝水真的从鳃里流出来了。
师:在观察,实验中,如果发现所用的方法不好时,要即时改进。这一组的同学便做得非常好!可是,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4:我把手指伸进鱼嘴里,发现鱼嘴里是没有牙齿的。
师:真勇敢,研究科学就需要你的这种精神!但,是不是所有的鱼都没有牙齿呢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发现了许多鲫鱼的特征,可其它的鱼是不是也有这些特征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中插图里的各种鱼,你发现它们同鲫鱼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主观察,分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发现。)
【思考】:从这些简单朴实的话语中,我们看出这位老师是真正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不准确的提法,并没有简单地、直接地给予否定,在教学中力求教态自然亲切,注意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商量性语言:“看看你们还会有什么新发现,好不好?”、“你能告诉同学们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激励性语言:“想得很有道理!”、“这个方法真是太妙了,还有别的方法吗?”、“真勇敢,研究科学就需要你的这种精神!”、“你是怎么发现的?”在这样和谐的科学课堂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主动、积极、快乐的去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勇于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自己发现的问题、善于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现象去分析、去归纳、去发现、去总结的精神状态,不正是求真精神最闪亮的体现吗?
认识科学本质 培养科学态度
[片段2]:(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热传导》)
学生做实验(在铁丝上用凡士林粘几根火柴,用酒精灯给铁丝顶端加热)后,小组汇报交流。
生1:凡士林融化了,火柴都掉下来了。
生2:离酒精灯近的火柴先掉下来,然后由近到远依次掉下来。
(几位同学小声嘀咕。)
师:还有其它现象?
生1:我们组还有一根火柴没掉下来。
生2:火柴掉下来的速度不一样,好像是越来越慢。
生3:我们组有一根离酒精灯远的火柴比离酒精灯近的火柴还先掉下来。
【思考】:学生交流的现象很多,虽然有非本质的现象,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可以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因此,要引领学生对热传导本质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后,我又组织学生继续交流。火柴没有掉下来,是不传导热吗?掉下来的速度越来越慢可能是什么原因?对非本质现象的研究不但没有影响学生对结论的掌握,反而加深了理解,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飞扬主体个性 激发探究热情
【片段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师:同学们平时玩过橡皮泥吗?今天我们就来用橡皮泥玩个新玩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你能吗?
学生们有地马上动起手来,有的在皱眉思考,有的小声议论了一会儿。
生1:我认为可以把橡皮泥捏成碗形,这样会浮在水面上。
生2:做成船形也可以.
生3:把橡皮泥做小一点儿,捏成小小的圆球,再轻轻地放,可能会浮在水面上。
生4:捏成薄薄的片状,待水平静后再放。
生5:把橡皮泥放在泡沫上。
生6:用橡皮泥做一个空心的球,然后把里面的空气抽掉。
师:你的想法真好,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6:我是根据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想到的。潜水艇就是里面有个大水箱才可以自由沉浮。
【思考】:课堂交流的根本问题是必须树立学生个体自主交流的意识,具有展示自我的信心和愉悦,要克服传统提问应答时的被动接受心态,这就要求教师时时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宽容学生的不同意见,使他们冲破思想的束缚,使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地研讨交流中,学生们学会了自我思考,学会了表达富有个性的真知灼见。
树立自主意识 闪烁创新灵光
【片段4】:(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斜坡的启示》)
在《斜坡的启示》教学中,最后让学生思考:两个坡度相同的滑梯,一个缓冲平台长,另一个短,哪个设计得科学?
生1:缓冲平台长的设计得科学合理。
师:还有其它观点吗?
生2:我认为太长了也不好,滑到底后下来不方便。
生3:太长了会浪费材料,增加做滑梯的成本。
生4:我认为滑梯下的长度要和滑梯的坡度成比例。
众生:是的,是的!
师:那么到底应该把缓冲平台做多长呢?你们有什么高招呢?
(生做滑梯下滑重物实验)
进行多次实验,计算平均值,求出滑梯缓冲平台的长度。
【思考】: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去批判,鼓励学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提几个“怎么办”、“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谁还有新的观点”。即使学生最终没有更好的方法、想法,但也训练了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怀疑、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创新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诸方面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重视科学课堂中的有效交流,是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创建和谐科学课堂的有力举措,是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本质、培养科学态度的一剂良方,是促进学生个性协调发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热情的过渡桥梁,是激励学生树立自主探究意识,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科学教师应重视课堂中的有效交流,尽可能地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交流多创设机会,使学生科学精神的灵光在科学课堂的有效交流中不时的闪烁,进而不断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