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子不进愁门口,花鞋不踩烂泥巴。
——苗族民歌
燕子确实有一种动人的魅力。“莺歌燕舞”、“啁啾歌声”它的舞姿歌喉都是迷人的。在各种喜庆场合也少不了它,久别返故里的人谓之“燕归”,男女新婚谓之“燕尔”,人新房落成谓之“燕居”……一个“燕”字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带来吉祥和幸福。
在文人的笔下描写燕子的诗词丽句不知有多少,我也不得而知。只是读过一本《千家诗》,共212首,其中就有8首是赞颂燕子的,我犹爱唐人刘禹锡写的那首七绝:《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苍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是我学习古诗词的第一首,而打开我心灵窗户的第一人则是一位“燕子式”的老师,她在我们苗乡山寨衔泥垒窝哺育小燕——支戈旦。
一
记得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我们村子里初办一所国民学校,我也第一次去读“洋书”,带我们班的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她是汉族人,穿一套兰色学生装,身材不高略显单瘦,瓜子脸柳叶眉,讲课时嘴巴象剥瓜子一样快,但是教学态度和蔼可亲,我们都称她为“客师傅”。由于她的头发结成燕尾似的两条辫子,走路时左右翻飞,村里人又称她为“燕子老师”。
一次她教我们学习古诗《乌衣巷》这首诗,问我们“见过燕子吗?”说来好笑其实并非笑话,我们村寨是纯苗区,小孩大人都是讲苗话,汉语不用苗语译出是不懂的。王老师见学生不能答问只是眼鼓鼓地瞪着她,她的脸上泛起一阵阵红晕,我们也一个个低下头了。
“吃一堑,长一智。”聪明的王老师深知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苗汉语言不相通就不能教好课文,更不能培育师生的感情。于是她决心学苗语。首先从生活中的“南黑、喝乌”(吃饭、喝水)、“阿哥、阿高”(哥哥、嫂嫂)开始,再学算术中的“阿、乌、包、杯、巴”(1、2、3、4、5)……写在一本“苗汉词语对照”的专用本子内,便于课堂教学的,虽然常因译音有差别而弄成笑话,但师生之间的感情却与日俱增,由疏远变为亲近了。
清明时节,草长燕飞。王老师领着我们去踏青。来到村后山燕子岩,那里有个天然大岩洞,洞里有很多燕子在做窝,我们在洞外草坪上做游戏。她教我们唱歌跳舞。“艳阳天、芳草地,小燕子、飞呀飞。小燕、小燕我问你,去年秋天怎么不见您……”歌舞未完惊得洞内燕子一齐飞了,带着啁啾歌声从我们身边掠过直射蓝天……我们也情不自禁的欢呼:“支戈旦、支戈旦。”
师生又登上山顶观看四周景色,只是两座大山挡住视线,王老师指着东北说:“那叫青夹山,东南那座山叫做石干界,加上我们站的这座山分别属于三个县管辖,人称‘三不管’的地方,其实老百姓都是勤劳善良的。”她还告诉我们她的“阿爸”是私塾先生,常年在这边界的村寨教书,她从小跟随父亲读书,所以对各个村寨的地名都是记得的。
这次春游,王老师的设计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回校路上边走边说:“你们村写成‘思哥凼’原来是‘支戈旦’的音译。我们白河边讲佤乡话的人多,燕子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子叫做‘哥利喳’。”我们听后又欢呼起来。“燕子——支弋旦——哥利喳”。又说:“燕子是益鸟,吃害虫保护庄稼。它最守时间讲信用,秋凉时它去南方过冬,这时给一只燕子脚上系根小红线,第二年春天它又会带着红线飞回来的。”我那时虽没做过实验,但对老师的话是相信的,不然我家的燕子何以年年在旧窝上垒筑新巢呢。
王老师想方设法为苗家孩子着想,家长们看到自己子女欢喜读书、学业有进步。常常夸耀地说“这个‘客师傅’名堂真多,伢儿被她教活了”。寨上老读书人,说她是“书香子弟,出手不凡。”
第二学期老师给我编入三年级,因为我曾读过两年私塾,读过一年私塾的编二年级,一年级便是发蒙生。这样一来程度相同的学生有了竞争对手,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老师的生活是清苦的。虽说保国民学校,但保长不能按月收齐俸米,我们便向家长说明情况。后来决定每个学生一期要交五升米(约10市斤),每月一斤油一斤盐由18个学生分担。一个学期六个月,正好三个学生负担一个月的生活之所需,而王老师也是节衣缩食,一心一意地教好学生。
三年后,抗战胜利了。大家以为要过太平日子了。王老师已是20岁的大姑娘,她的父亲要她回老家去教书,临别时她说:“苗家人勤劳朴实,憨厚善良,不花言巧语也不欺侮人,以后我还会再来的。”
二
“一年容易又秋风”。秋风飒飒,落叶飘飘,校园里风吹树枝“沙沙”作响,燕子已往南去了。见物思人,想起“燕子”老师已两年未见,我也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只是我进中学时给她写过一次信,她也写过回信。那年春天也曾写过信,只是快一年了未见回音就不知是什么缘故了。
寒假回家,母亲递给我一封信,并说是一位盐客到寨上卖盐时捎来的。急忙打开信一看,信中写道:“燕子秋去春来,最讲信用,也最守时间,而我呢?只怕是秋去春难回了!忘掉燕子吧……”末尾附了二句唐诗:“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落款是“支戈旦”。
那天晚上,我反复琢磨信中内容,只觉得话语简短,但隐晦含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莫非王老师的家庭、父母或她自己出了什么不幸的事……我也不敢想象了。信中要我忘掉“燕子”,这怎么可能?没有她的辛勤辅育我哪能上中学呢!人们常说:“知恩不报非‘君子’。”我不能报恩但决不会忘恩负义的。
年边有人到三县交界的集市赶场。回来讲了很多谣传,说白河边乱得很,每天来往的船只驻的是兵是匪也搞不清,抢粮、抢钱、抓夫,老百姓把粮食都抬进深山老林之内收藏……。
另一个是我的同学也是王老师的学生,她说:“听白河那边的人说,王老师被一个军官抓去当了姨太太,又说是投河自尽了。”真正是“是也,非也”,是非莫辨,我也是“无语泪自流”了。
一些老年人也说:“湘西要大乱了,你看县长年年,外地当官的被赶走,本地的争权夺利,谁有枪,谁的枪多谁的官大谁就是草头王。我们这个‘三不管’之地,只怕没人管了,真是人民有难……。”
年后“过十五”(元宵节)那天清早,一位自称是中队长的人来到思哥凼传达命令,说是今年县里换了新官:县司令任县长,县大队长任乡长,中队长是保长,正月十五这天出发去S县兵工厂抢枪,凡18岁至45岁的男人全部要去,谁敢违抗就当场枪毙。接着又发生了“湘西事变”,各路地方军攻打M城,将该城抢劫一空。此后家乡这个“三不管”却是无人管也不敢管,边县之间、乡村之间相互仇杀,争权夺利,抢劫财物,奸淫妇女,人民苦不堪言。
在那无法无天的日子里,学校早已停办了,我也跟着年青人钻进深山岩洞之中“躲兵躲匪”,过暗无天日的生活。古人云:“宁作太平犬,不为离乱人。”如非亲历,实难体会其中深意。
三
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终于过去了。苗岭山上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山茶花开、紫燕南来,思哥凼的山头上的一团雾气正向四方逃逸,一股巨大的力量在驱追它们。渐渐地一轮红日在升华、再升华……扩大……再扩大……
“啊,解放了。”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个春天。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歌声伴着秧歌锣鼓声汇成歌的世界,歌的村庄。男女老少沉醉在欢歌笑语中。
这时忽听到山歌声:“燕子不进愁门口,花鞋不踩烂泥巴。”歌声嗓门大,大家才知道是村长张应山(因为他吼一声山鸣谷应,老师给他取个名字叫应山)开会回来了。接着村长一挥手,高声说:“你们看,这位是谁呀!”“你们认不认得这位女同志。”大瞪着眼仔细看时,便情不自禁欢呼:“支戈旦、支戈旦。”
时隔五年,恍如隔世,师生经过数年离乱,又能相逢,只怕真的是上天的安排了。
她当年的学生和家长一步一步地向王老师走去,将她围在核心。年纪大的人走到她身边认了又认,我和同学们也呆呆地看着她。大家沉默了一阵后,王老师说:“‘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你们县解放迟些,我也来迟了。当年我能来,现在人民翻身了,人人欢歌笑语,我是非来不可了……”听到她的讲话还那么明快爽朗坚定倔强,所不同的是当年燕尾双辫换成齐耳短发,穿的兰色学生装换成灰色“列宁服”了……村长说:“我们刚从县里来,晚上再讲吧”。
晚上欢迎会村长看着本子介绍:王老师名南燕,是南来的燕子,这是她第二次来思哥凼。她家住在白河边,又与我县交界,也算是邻居,她从小随父在外地读书,14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常德师范读书,17岁初师毕业。那里日本鬼子已入常德边境。当她回到家里时,父亲看到世道很乱,就要王老师去边县苗山界教书。一是苗族人纯朴可依靠,二是村寨边偏有安全感。后来抗战胜利,便要女儿回家乡教书,以为能过太平盛世。后来世道越来越乱,又只好让王老师跟她母亲打鱼。一天渔船刚到河中,想不到遇着一只官船,船上官兵将渔船截住了,船上军官见到这位穿学生装的少女便与她的副官嘀咕几句。那副官便来劝说,请王老师去团部当秘书,将来享受荣华富贵……。王老本是冰雪聪明之人,早已提头知尾了,加之性子刚烈,只有一个“逃”字,便“扑通”一声跳进入中了。那副官话未讲完人已逃走,慌乱中放了两枪,团长急忙制止。他深知枪声会引来麻烦的。果然两岸民团的兵端起枪来向官船开火,官船丢失了人也丢了枪,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了。”
再说王老师随波逐浪飘流十多里远,来到一个水码头边,全身湿漉漉的已是身疲力尽了。她想起有个同学向白河,离此地五里,只有到他家躲两天吧,她心一横,自身落难逃命要紧,还讲什么面子,……“休管他人道短长”了。
在向白河家住了几天才偷偷溜回家,后来便是在亲戚朋友家避难住几天,多至一月便又躲进另一家。兵匪闹得很凶时逃往芭茅丛中躲藏了。她未敢露面,附近的人也不知她的下落。
不久山城解放,她便邀约老同学新挚友向白河双双参加革命队伍,后老向留在专署搞文秘工作,她则多次申请要来我县我村重操旧业。
接着王老师了也表了态,她说她迟到了要大家原谅。又说起当年的谣言,说我当了“姨太太”或说投河死了,你们想,我会投河寻死会当“姨太太”吗?我当时将自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大家听后报以热烈掌声。
接着又对村长说:“你们那时有五个年龄大的学生,早晚读书白天放牛,记得教唱抗日歌曲《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的歌词中有‘生死已到最后关头……’你们在放牛或关牛进栏时,一边敲打牛栏栓子一边唱,‘关、关、关关头’。后来寨上人给你们取个混名为‘大关头、二关头’……至于女孩子上学就更少,我本想招‘琴、棋、书、画’四个,后来只有娅琴、娅棋两人读书记。只是今晚未见这些人呢?”村长答道:“我是三关头,另四人有两人被土匪杀害,有两人被抓去当壮丁,两个女学生为匪患所逼,迫使二人送到外村作了童养媳。解放时,娅琴已有了孩子,又被当地选为民办老师,娅棋逃回村里又被区政府召去在妇女会里做事呢。”
王老师听后真是喜忧掺半,沉默片刻说道:“往事已矣,来日可追。大家都象‘支戈旦’那样工作吧。”她又教起歌了,“铁树开了花,哑巴说了话,苗家从此翻身后,民族团结成一家……”
翻身后的农民要求文化翻身也十分迫切,原先不到20人的学校现达40多人,还有13-15岁的守牛伢儿要读书,18岁以上的青年要求学文化,王老师又出新招——办“早晚班”。
增设早晚班就要增加一位老师,一天她对我说:“学校要增设班就要增位老师,我与村干部商量说你最合适。”我说自己是个初中肄业生怎能教别人。她说:“岂不闻‘教学相长’,‘教书三年教自己’么?你好学又会讲苗话,教一年级发蒙生准行!”我也无话可说,便答道:“服从安排”。
那一年政府安排国家干部,老师与人民同过翻身年。王老师积极组织春节期间的文娱活动,家家户户门上第一次贴上新对联。“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全靠共产党。”她喜欢燕子又从唐诗选了两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从初一到十五的半个月里,思哥凼里歌声、锣鼓声宛如仙乐,雄浑的燕子岩也增了秀色和灵气。
一年后,成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工作又有了发展。王老师看到思哥村寨子分散,六、七岁的小孩子爬坡翻岭走读困难,她又想出巡回教学的办法,给四个小寨设两个点,由教早晚班老师每天教完早班后,再跑一个点辅导一年级的学生,使他们勿须走路也能学到知识。这个办法也深受家长的欢迎。
王老师重上燕子岩又是五年了,年年都是本县的先进工作者,她的“苗语辅助教学”、开设“早晚班”、“巡回教学”的经验,受到苗乡人民的好评,受到县、州教育部门的赞扬和奖励,评为州里的模范教师。
五年里,县里多次要调她进城被她拒绝了,州教育局考虑到她已年逾三十岁了,不能再晚婚了,那年寒假调州府完婚,告别了前后工作八年的思哥凼。
后来,她也曾多次来信要我安心为本民族的教育事业作出成绩。信中说:“你名字叫燕山,就要像燕子那样哺育孩子,要防止‘骄’‘娇’二气,要讲人生三大光荣(入队、入团、入党),给学生要讲,你个人也要争取入党。”也问及我的一家是否过得好、过得幸福……那时州县之间也没有公路,她“本想旧地重游,但山重水复,路窄坡陡,眷念之情,且待异日……”
四
多少次燕子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王老师退休了,她教的第一批小学生在工作的也相继退休,我们商议趁清明节扫墓之机也请王老师来山寨叙旧。
节后的第三天,王老师乘坐“的士”来了,一到边就说,以前走路几天才能到这里,现在坐车不要三小时。从州府到你们县里只花45分钟,县城到你们村不到2个小时,我可是看手表的。”
晚上在我家聚会,王老师说:“今晚师生聚会就叫茶话会吧,你们县是名茶产区,先泡一杯高山云雾的清明茶来提提神,到会的16个人都要讲话的。”茶后每个人都讲了各自的经历。最后大家要她作总结。王老师说:“我是‘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有什么总结不总结,你们讲你们的,我讲我的吧!我18岁上苗寨又教18个学生,但是年轻任性见这里多山,给学生起名必须带山字,女的苗语称‘阿娅’,所以女生名字带‘娅’字,原先已有名字我不管,课堂里以我起的名字为准呢!”她沉默一阵又说:“只是高山、大山两人在匪乱中遇害……”接着她点名似地念着:“应山、云山、雾山、受山、建山……有8人在工作单位退休,另8人在村里也是儿孙满堂,乐享晚年了”。
她旁边坐着娅琴、娅棋两个女生,不禁又想起往事。“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礼教中,你们能上中学真不容易。所谓贤子弟也要有贤父兄,没有父母兄嫂的帮助是不可能的,我也一样,父母叫我读书,哥嫂、姐姐支撑家里农活,我才能远去常德呢!你们两人一个在外村当了民办教师,一个回到乡里先是炊事员后任妇女干部,现在回老家祭祖扫墓是尽孝道 ,应该的。”
最后大家要她讲她的一家。她说:“我们老俩口可说是患难夫妻,彼此心意相通。如给孩子起名是我的意思,老大是男孩随父姓名叫‘向乌衣’、老二老三是女孩分别叫‘王春燕、王秋燕’,在姓氏上我一反常规随父随母姓都可以,而且都带个‘燕’字,老向也听从我的意见的。”我问道“只是乌衣……。你们大概都忘了,《千家诗》中《乌衣巷》那首诗后的注释:‘乌衣,燕子也’。一个人的名字本也无关紧要,人的一生事业的成功与否都在于奋斗。但好名字也起着激励人前进,鞭策你自强不息努力向上。我也是常用自己的名字来要求自己的。那时你的名字带‘山’字,是‘山’太多了吧!可你们心中记着‘山’,记着家乡是山区就应如何把山区建设好,现在可想到了吧!……”她的讲话在掌声中结束了。
第二天,我们又去燕子岩,原来这“三不管”的地方,现在修了公路,把三县边界的村寨连接了,以前土坡一脚挨一脚象爬梯子一样,如今在“之”字形的大道上迈步,王老师边走边赞叹道:“奇迹,奇迹。”看到茶叶树挺立两旁又赞道,“这就是高山云雾茶吧!”
到了燕子洞外的草坪上,大家坐下来来休息。王老师看到当年活蹦乱跳的小学生,现在都变成鬓发斑白的老人,心有所感说了一句:“真是少年子弟江湖老”,我便即兴说了下句“红粉佳人白了头。”……引得大家都笑了。这一笑使得岩洞里的燕子也飞了。王老师又笑着说:“燕山说的下句和我说的本是完整的一句话。现在我就出个问答题请答:‘人类给燕子戴有几项桂冠?’”
“春天的使者。”“捕捉害虫的专家。”
“守时的主人。” “人类的好朋友”
“奇特的建筑师”……
王老师点头同意,但未收题。她见一时答不出便笑道:“它还有一项受之无愧的桂冠是‘著名的季节性游客’。”
大家听后便说:“我们怎的没想到。”我们中了老师的计,她要我们去旅游。老师善于旁敲侧击引鱼上钩。“您就带我们去旅游吧,您永远是我们的老师。”这时忽听天空“吱、呷”声音,一对对燕子鼓翅摇尾,飞越燕子岩向远方飞去。
我们也起身欢呼,燕子——支戈旦——哥利渣……
(张显志,苗族,古丈县退休教师。)
——苗族民歌
燕子确实有一种动人的魅力。“莺歌燕舞”、“啁啾歌声”它的舞姿歌喉都是迷人的。在各种喜庆场合也少不了它,久别返故里的人谓之“燕归”,男女新婚谓之“燕尔”,人新房落成谓之“燕居”……一个“燕”字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带来吉祥和幸福。
在文人的笔下描写燕子的诗词丽句不知有多少,我也不得而知。只是读过一本《千家诗》,共212首,其中就有8首是赞颂燕子的,我犹爱唐人刘禹锡写的那首七绝:《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苍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是我学习古诗词的第一首,而打开我心灵窗户的第一人则是一位“燕子式”的老师,她在我们苗乡山寨衔泥垒窝哺育小燕——支戈旦。
一
记得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我们村子里初办一所国民学校,我也第一次去读“洋书”,带我们班的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她是汉族人,穿一套兰色学生装,身材不高略显单瘦,瓜子脸柳叶眉,讲课时嘴巴象剥瓜子一样快,但是教学态度和蔼可亲,我们都称她为“客师傅”。由于她的头发结成燕尾似的两条辫子,走路时左右翻飞,村里人又称她为“燕子老师”。
一次她教我们学习古诗《乌衣巷》这首诗,问我们“见过燕子吗?”说来好笑其实并非笑话,我们村寨是纯苗区,小孩大人都是讲苗话,汉语不用苗语译出是不懂的。王老师见学生不能答问只是眼鼓鼓地瞪着她,她的脸上泛起一阵阵红晕,我们也一个个低下头了。
“吃一堑,长一智。”聪明的王老师深知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苗汉语言不相通就不能教好课文,更不能培育师生的感情。于是她决心学苗语。首先从生活中的“南黑、喝乌”(吃饭、喝水)、“阿哥、阿高”(哥哥、嫂嫂)开始,再学算术中的“阿、乌、包、杯、巴”(1、2、3、4、5)……写在一本“苗汉词语对照”的专用本子内,便于课堂教学的,虽然常因译音有差别而弄成笑话,但师生之间的感情却与日俱增,由疏远变为亲近了。
清明时节,草长燕飞。王老师领着我们去踏青。来到村后山燕子岩,那里有个天然大岩洞,洞里有很多燕子在做窝,我们在洞外草坪上做游戏。她教我们唱歌跳舞。“艳阳天、芳草地,小燕子、飞呀飞。小燕、小燕我问你,去年秋天怎么不见您……”歌舞未完惊得洞内燕子一齐飞了,带着啁啾歌声从我们身边掠过直射蓝天……我们也情不自禁的欢呼:“支戈旦、支戈旦。”
师生又登上山顶观看四周景色,只是两座大山挡住视线,王老师指着东北说:“那叫青夹山,东南那座山叫做石干界,加上我们站的这座山分别属于三个县管辖,人称‘三不管’的地方,其实老百姓都是勤劳善良的。”她还告诉我们她的“阿爸”是私塾先生,常年在这边界的村寨教书,她从小跟随父亲读书,所以对各个村寨的地名都是记得的。
这次春游,王老师的设计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回校路上边走边说:“你们村写成‘思哥凼’原来是‘支戈旦’的音译。我们白河边讲佤乡话的人多,燕子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子叫做‘哥利喳’。”我们听后又欢呼起来。“燕子——支弋旦——哥利喳”。又说:“燕子是益鸟,吃害虫保护庄稼。它最守时间讲信用,秋凉时它去南方过冬,这时给一只燕子脚上系根小红线,第二年春天它又会带着红线飞回来的。”我那时虽没做过实验,但对老师的话是相信的,不然我家的燕子何以年年在旧窝上垒筑新巢呢。
王老师想方设法为苗家孩子着想,家长们看到自己子女欢喜读书、学业有进步。常常夸耀地说“这个‘客师傅’名堂真多,伢儿被她教活了”。寨上老读书人,说她是“书香子弟,出手不凡。”
第二学期老师给我编入三年级,因为我曾读过两年私塾,读过一年私塾的编二年级,一年级便是发蒙生。这样一来程度相同的学生有了竞争对手,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老师的生活是清苦的。虽说保国民学校,但保长不能按月收齐俸米,我们便向家长说明情况。后来决定每个学生一期要交五升米(约10市斤),每月一斤油一斤盐由18个学生分担。一个学期六个月,正好三个学生负担一个月的生活之所需,而王老师也是节衣缩食,一心一意地教好学生。
三年后,抗战胜利了。大家以为要过太平日子了。王老师已是20岁的大姑娘,她的父亲要她回老家去教书,临别时她说:“苗家人勤劳朴实,憨厚善良,不花言巧语也不欺侮人,以后我还会再来的。”
二
“一年容易又秋风”。秋风飒飒,落叶飘飘,校园里风吹树枝“沙沙”作响,燕子已往南去了。见物思人,想起“燕子”老师已两年未见,我也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只是我进中学时给她写过一次信,她也写过回信。那年春天也曾写过信,只是快一年了未见回音就不知是什么缘故了。
寒假回家,母亲递给我一封信,并说是一位盐客到寨上卖盐时捎来的。急忙打开信一看,信中写道:“燕子秋去春来,最讲信用,也最守时间,而我呢?只怕是秋去春难回了!忘掉燕子吧……”末尾附了二句唐诗:“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落款是“支戈旦”。
那天晚上,我反复琢磨信中内容,只觉得话语简短,但隐晦含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莫非王老师的家庭、父母或她自己出了什么不幸的事……我也不敢想象了。信中要我忘掉“燕子”,这怎么可能?没有她的辛勤辅育我哪能上中学呢!人们常说:“知恩不报非‘君子’。”我不能报恩但决不会忘恩负义的。
年边有人到三县交界的集市赶场。回来讲了很多谣传,说白河边乱得很,每天来往的船只驻的是兵是匪也搞不清,抢粮、抢钱、抓夫,老百姓把粮食都抬进深山老林之内收藏……。
另一个是我的同学也是王老师的学生,她说:“听白河那边的人说,王老师被一个军官抓去当了姨太太,又说是投河自尽了。”真正是“是也,非也”,是非莫辨,我也是“无语泪自流”了。
一些老年人也说:“湘西要大乱了,你看县长年年,外地当官的被赶走,本地的争权夺利,谁有枪,谁的枪多谁的官大谁就是草头王。我们这个‘三不管’之地,只怕没人管了,真是人民有难……。”
年后“过十五”(元宵节)那天清早,一位自称是中队长的人来到思哥凼传达命令,说是今年县里换了新官:县司令任县长,县大队长任乡长,中队长是保长,正月十五这天出发去S县兵工厂抢枪,凡18岁至45岁的男人全部要去,谁敢违抗就当场枪毙。接着又发生了“湘西事变”,各路地方军攻打M城,将该城抢劫一空。此后家乡这个“三不管”却是无人管也不敢管,边县之间、乡村之间相互仇杀,争权夺利,抢劫财物,奸淫妇女,人民苦不堪言。
在那无法无天的日子里,学校早已停办了,我也跟着年青人钻进深山岩洞之中“躲兵躲匪”,过暗无天日的生活。古人云:“宁作太平犬,不为离乱人。”如非亲历,实难体会其中深意。
三
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终于过去了。苗岭山上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山茶花开、紫燕南来,思哥凼的山头上的一团雾气正向四方逃逸,一股巨大的力量在驱追它们。渐渐地一轮红日在升华、再升华……扩大……再扩大……
“啊,解放了。”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个春天。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歌声伴着秧歌锣鼓声汇成歌的世界,歌的村庄。男女老少沉醉在欢歌笑语中。
这时忽听到山歌声:“燕子不进愁门口,花鞋不踩烂泥巴。”歌声嗓门大,大家才知道是村长张应山(因为他吼一声山鸣谷应,老师给他取个名字叫应山)开会回来了。接着村长一挥手,高声说:“你们看,这位是谁呀!”“你们认不认得这位女同志。”大瞪着眼仔细看时,便情不自禁欢呼:“支戈旦、支戈旦。”
时隔五年,恍如隔世,师生经过数年离乱,又能相逢,只怕真的是上天的安排了。
她当年的学生和家长一步一步地向王老师走去,将她围在核心。年纪大的人走到她身边认了又认,我和同学们也呆呆地看着她。大家沉默了一阵后,王老师说:“‘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你们县解放迟些,我也来迟了。当年我能来,现在人民翻身了,人人欢歌笑语,我是非来不可了……”听到她的讲话还那么明快爽朗坚定倔强,所不同的是当年燕尾双辫换成齐耳短发,穿的兰色学生装换成灰色“列宁服”了……村长说:“我们刚从县里来,晚上再讲吧”。
晚上欢迎会村长看着本子介绍:王老师名南燕,是南来的燕子,这是她第二次来思哥凼。她家住在白河边,又与我县交界,也算是邻居,她从小随父在外地读书,14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常德师范读书,17岁初师毕业。那里日本鬼子已入常德边境。当她回到家里时,父亲看到世道很乱,就要王老师去边县苗山界教书。一是苗族人纯朴可依靠,二是村寨边偏有安全感。后来抗战胜利,便要女儿回家乡教书,以为能过太平盛世。后来世道越来越乱,又只好让王老师跟她母亲打鱼。一天渔船刚到河中,想不到遇着一只官船,船上官兵将渔船截住了,船上军官见到这位穿学生装的少女便与她的副官嘀咕几句。那副官便来劝说,请王老师去团部当秘书,将来享受荣华富贵……。王老本是冰雪聪明之人,早已提头知尾了,加之性子刚烈,只有一个“逃”字,便“扑通”一声跳进入中了。那副官话未讲完人已逃走,慌乱中放了两枪,团长急忙制止。他深知枪声会引来麻烦的。果然两岸民团的兵端起枪来向官船开火,官船丢失了人也丢了枪,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了。”
再说王老师随波逐浪飘流十多里远,来到一个水码头边,全身湿漉漉的已是身疲力尽了。她想起有个同学向白河,离此地五里,只有到他家躲两天吧,她心一横,自身落难逃命要紧,还讲什么面子,……“休管他人道短长”了。
在向白河家住了几天才偷偷溜回家,后来便是在亲戚朋友家避难住几天,多至一月便又躲进另一家。兵匪闹得很凶时逃往芭茅丛中躲藏了。她未敢露面,附近的人也不知她的下落。
不久山城解放,她便邀约老同学新挚友向白河双双参加革命队伍,后老向留在专署搞文秘工作,她则多次申请要来我县我村重操旧业。
接着王老师了也表了态,她说她迟到了要大家原谅。又说起当年的谣言,说我当了“姨太太”或说投河死了,你们想,我会投河寻死会当“姨太太”吗?我当时将自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大家听后报以热烈掌声。
接着又对村长说:“你们那时有五个年龄大的学生,早晚读书白天放牛,记得教唱抗日歌曲《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的歌词中有‘生死已到最后关头……’你们在放牛或关牛进栏时,一边敲打牛栏栓子一边唱,‘关、关、关关头’。后来寨上人给你们取个混名为‘大关头、二关头’……至于女孩子上学就更少,我本想招‘琴、棋、书、画’四个,后来只有娅琴、娅棋两人读书记。只是今晚未见这些人呢?”村长答道:“我是三关头,另四人有两人被土匪杀害,有两人被抓去当壮丁,两个女学生为匪患所逼,迫使二人送到外村作了童养媳。解放时,娅琴已有了孩子,又被当地选为民办老师,娅棋逃回村里又被区政府召去在妇女会里做事呢。”
王老师听后真是喜忧掺半,沉默片刻说道:“往事已矣,来日可追。大家都象‘支戈旦’那样工作吧。”她又教起歌了,“铁树开了花,哑巴说了话,苗家从此翻身后,民族团结成一家……”
翻身后的农民要求文化翻身也十分迫切,原先不到20人的学校现达40多人,还有13-15岁的守牛伢儿要读书,18岁以上的青年要求学文化,王老师又出新招——办“早晚班”。
增设早晚班就要增加一位老师,一天她对我说:“学校要增设班就要增位老师,我与村干部商量说你最合适。”我说自己是个初中肄业生怎能教别人。她说:“岂不闻‘教学相长’,‘教书三年教自己’么?你好学又会讲苗话,教一年级发蒙生准行!”我也无话可说,便答道:“服从安排”。
那一年政府安排国家干部,老师与人民同过翻身年。王老师积极组织春节期间的文娱活动,家家户户门上第一次贴上新对联。“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全靠共产党。”她喜欢燕子又从唐诗选了两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从初一到十五的半个月里,思哥凼里歌声、锣鼓声宛如仙乐,雄浑的燕子岩也增了秀色和灵气。
一年后,成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工作又有了发展。王老师看到思哥村寨子分散,六、七岁的小孩子爬坡翻岭走读困难,她又想出巡回教学的办法,给四个小寨设两个点,由教早晚班老师每天教完早班后,再跑一个点辅导一年级的学生,使他们勿须走路也能学到知识。这个办法也深受家长的欢迎。
王老师重上燕子岩又是五年了,年年都是本县的先进工作者,她的“苗语辅助教学”、开设“早晚班”、“巡回教学”的经验,受到苗乡人民的好评,受到县、州教育部门的赞扬和奖励,评为州里的模范教师。
五年里,县里多次要调她进城被她拒绝了,州教育局考虑到她已年逾三十岁了,不能再晚婚了,那年寒假调州府完婚,告别了前后工作八年的思哥凼。
后来,她也曾多次来信要我安心为本民族的教育事业作出成绩。信中说:“你名字叫燕山,就要像燕子那样哺育孩子,要防止‘骄’‘娇’二气,要讲人生三大光荣(入队、入团、入党),给学生要讲,你个人也要争取入党。”也问及我的一家是否过得好、过得幸福……那时州县之间也没有公路,她“本想旧地重游,但山重水复,路窄坡陡,眷念之情,且待异日……”
四
多少次燕子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王老师退休了,她教的第一批小学生在工作的也相继退休,我们商议趁清明节扫墓之机也请王老师来山寨叙旧。
节后的第三天,王老师乘坐“的士”来了,一到边就说,以前走路几天才能到这里,现在坐车不要三小时。从州府到你们县里只花45分钟,县城到你们村不到2个小时,我可是看手表的。”
晚上在我家聚会,王老师说:“今晚师生聚会就叫茶话会吧,你们县是名茶产区,先泡一杯高山云雾的清明茶来提提神,到会的16个人都要讲话的。”茶后每个人都讲了各自的经历。最后大家要她作总结。王老师说:“我是‘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有什么总结不总结,你们讲你们的,我讲我的吧!我18岁上苗寨又教18个学生,但是年轻任性见这里多山,给学生起名必须带山字,女的苗语称‘阿娅’,所以女生名字带‘娅’字,原先已有名字我不管,课堂里以我起的名字为准呢!”她沉默一阵又说:“只是高山、大山两人在匪乱中遇害……”接着她点名似地念着:“应山、云山、雾山、受山、建山……有8人在工作单位退休,另8人在村里也是儿孙满堂,乐享晚年了”。
她旁边坐着娅琴、娅棋两个女生,不禁又想起往事。“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礼教中,你们能上中学真不容易。所谓贤子弟也要有贤父兄,没有父母兄嫂的帮助是不可能的,我也一样,父母叫我读书,哥嫂、姐姐支撑家里农活,我才能远去常德呢!你们两人一个在外村当了民办教师,一个回到乡里先是炊事员后任妇女干部,现在回老家祭祖扫墓是尽孝道 ,应该的。”
最后大家要她讲她的一家。她说:“我们老俩口可说是患难夫妻,彼此心意相通。如给孩子起名是我的意思,老大是男孩随父姓名叫‘向乌衣’、老二老三是女孩分别叫‘王春燕、王秋燕’,在姓氏上我一反常规随父随母姓都可以,而且都带个‘燕’字,老向也听从我的意见的。”我问道“只是乌衣……。你们大概都忘了,《千家诗》中《乌衣巷》那首诗后的注释:‘乌衣,燕子也’。一个人的名字本也无关紧要,人的一生事业的成功与否都在于奋斗。但好名字也起着激励人前进,鞭策你自强不息努力向上。我也是常用自己的名字来要求自己的。那时你的名字带‘山’字,是‘山’太多了吧!可你们心中记着‘山’,记着家乡是山区就应如何把山区建设好,现在可想到了吧!……”她的讲话在掌声中结束了。
第二天,我们又去燕子岩,原来这“三不管”的地方,现在修了公路,把三县边界的村寨连接了,以前土坡一脚挨一脚象爬梯子一样,如今在“之”字形的大道上迈步,王老师边走边赞叹道:“奇迹,奇迹。”看到茶叶树挺立两旁又赞道,“这就是高山云雾茶吧!”
到了燕子洞外的草坪上,大家坐下来来休息。王老师看到当年活蹦乱跳的小学生,现在都变成鬓发斑白的老人,心有所感说了一句:“真是少年子弟江湖老”,我便即兴说了下句“红粉佳人白了头。”……引得大家都笑了。这一笑使得岩洞里的燕子也飞了。王老师又笑着说:“燕山说的下句和我说的本是完整的一句话。现在我就出个问答题请答:‘人类给燕子戴有几项桂冠?’”
“春天的使者。”“捕捉害虫的专家。”
“守时的主人。” “人类的好朋友”
“奇特的建筑师”……
王老师点头同意,但未收题。她见一时答不出便笑道:“它还有一项受之无愧的桂冠是‘著名的季节性游客’。”
大家听后便说:“我们怎的没想到。”我们中了老师的计,她要我们去旅游。老师善于旁敲侧击引鱼上钩。“您就带我们去旅游吧,您永远是我们的老师。”这时忽听天空“吱、呷”声音,一对对燕子鼓翅摇尾,飞越燕子岩向远方飞去。
我们也起身欢呼,燕子——支戈旦——哥利渣……
(张显志,苗族,古丈县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