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问政是各级政权机关和民众以网络为平台,以信息传递为内容的双向沟通过程。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问政已经成为党政官员了解民情、汇集民智从而实现科学决策的新方式。网络问政不仅是对传统民主形式的创新,而且对于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升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政府部门在网络问政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各地在网络问政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网络问政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对网络问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认为与网民打交道是宣传部门的事,与政府的中心工作关系不大,网络问政是额外负担,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二是传统“官本位”行政观念严重。传统行政观念的惯性使部分官员依仗公权,高高在上,“光说不练”,“只管回复不管解决”。三是政府部门和官员有消极抵触情绪。很多政府部门和官员习惯于传统行政管理工作方式,由于担心网络监督、网络问责等会对自身利益构成威胁,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和前途,因而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二)网络问政能力不足
一是网络问政知识欠缺。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熟练掌握,但是一些政府人员对网络问政这一时代新课题缺乏全面认识和了解,加之部分人员没有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操作方法,因而对于网民的合理建议难以及时采纳和回复。二是语言能力特别是网络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因为不熟悉网络语言,因此就不能很好的和网民进行交流,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就难于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信息鉴别能力不足。由于网络上各种信息鱼目混杂,既有民众反映的真实问题,也有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虚假乃至恶意的信息,甚至还有一些反党反政府的言论。由于部分公务人员鉴别能力不足,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关键有用的东西,导致了群众也被误导,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也使得网络问政工作更难以开展。
(三)工作方式有待改进
一是对于互联网言论采取简单粗暴封、堵、删的策略。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互联网言论采取封、堵、删的策略,工作方式粗暴,形式手段单一,互动交流不够。二是违法限制公众依申请公开获取信息的问题。依申请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内容,但是有些政府部门宁愿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与申请人联系沟通、要求提供材料等无意义的事情上面,也不愿意把既不泄密又不损害他人利益,更不影响本部门正常工作的信息提供给申请人。有的地方甚至通过技术手段,为公众申请信息公开增加成本。
(四)政府网站建设形式化
一是政府网站成摆设。一些政府部门仅仅是将与本部门、本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条例以电子文档形式代替纸质形式上传到网站,缺乏针对具体问题的跟踪反馈。有的政府门户网站更是名存实亡,网页打不开,电话打不通,成了一个空架子。二是信息反馈上传不及时,反馈结果敷衍了事。有的网站内容长时间不更新,信息发布严重滞后。信息反馈上传不及时,有的反馈结果明显是为了应付了事、敷衍塞责。虽然我国有些地区网络问政平台纳入了制度化的轨道,但是,这种现象只是出现在网络问政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而很多地区,民众反映的问题还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答复。
(五)网络问政机制不健全
一是信息受理机制不健全。当前网络问政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信息的受理程序还没有形成制度化,政府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收集网络舆情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二是网络问政回应、交办制度缺乏。目前部分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还停留在被动回应阶段,有的甚至是无回应,尤其是对一些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问政单位缺乏相互协调处理意识,存在回复情况不理想,相互推诿现象。三是网络问政监督评议机制缺失。目前政府部门对网络问政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的支持和监管,对政府机关极其工作人员的约束和监督力度不够,难以确保各个问政渠道的畅通。
二、提高我国政府部门网络问政水平的对策建议
信息时代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网络问政重要参与者、推动者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网络问政能力。
(一)提高认识,真诚与民众沟通
一是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认识倾听网络民意、问政于民的重要意义,切实把网络问政当作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二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媒体。网络时代,各级政府官员应该转变观念,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正确对待网络问政,及时听民声、查民情、顺民意,使网络问政平台成为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三是要克服恐惧心理,正确对待网络问政。要转变思想,克服对网络问政的恐惧心理,以真诚和积极的态度和网民交流。
(二)提高政府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认真学习网络知识,不断提高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同时,还要善于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为更好的进行网络问政打下基础。二是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和包容力。一方面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互联网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舆论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为网络问政的积极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对于网络中存在的过激言论要辩证的加以分析,要以更多的包容性,积极保护不同利益主体表达自身意见的渠道和权力。三是讲究语言艺术。在与网民交流时,要善于运用富于个性的、有独特风格的、形象化、人文化的被民众熟悉的语言,这样才能与民众真诚互动,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呼声。
(三)转变工作方式,自觉接受网络监督
一是勤于上网,主动问政。各级官员要加强同网民的交流,要善于利用网络主动向网民问计、问策,要深入网络社区,关注网络信息,及时掌握时事动态,了解群众呼声,充分听取民意,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二是认真对待,积极处理。首先,对于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要及时作出回应,有效解决网上热点问题。其次,解决问题要及时,要实现有贴必回、有问必答、有事必办。同时,还要加大政府工作透明化、信息公开化的力度,降低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成本。三是调整心态,自觉接受网络监督。政府工作人员要把自己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置于网络监督之下,要开辟更多更畅通的网络监督渠道,以积极的姿态正视来自网民的监督。
(四)加快网络平台建设,拓宽问政渠道
一是加快网络平台建设,确保网络问政广泛、畅通、互动和及时。二是网络问政平台与传统媒体实行互动,优势互补。对于网络问政平台而言,传统媒体介入后,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容易把问题弄明白。同时,媒体的监督还可以对相关部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够使许多长期久拖不决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因此,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应与传统媒体建立长效联动机制,通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五)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
一是完善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制度。各级政府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网络问政管理机构,负责网络问政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反馈、评议等工作环节;要及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二是建立健全网络问政考核和问责机制。三是完善网络问政的立法机制。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网络问政相关法律法规,使网络问政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网络问政的快速、良性发展。
一、当前政府部门在网络问政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各地在网络问政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网络问政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对网络问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的认为与网民打交道是宣传部门的事,与政府的中心工作关系不大,网络问政是额外负担,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二是传统“官本位”行政观念严重。传统行政观念的惯性使部分官员依仗公权,高高在上,“光说不练”,“只管回复不管解决”。三是政府部门和官员有消极抵触情绪。很多政府部门和官员习惯于传统行政管理工作方式,由于担心网络监督、网络问责等会对自身利益构成威胁,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和前途,因而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二)网络问政能力不足
一是网络问政知识欠缺。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熟练掌握,但是一些政府人员对网络问政这一时代新课题缺乏全面认识和了解,加之部分人员没有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操作方法,因而对于网民的合理建议难以及时采纳和回复。二是语言能力特别是网络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因为不熟悉网络语言,因此就不能很好的和网民进行交流,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就难于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信息鉴别能力不足。由于网络上各种信息鱼目混杂,既有民众反映的真实问题,也有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虚假乃至恶意的信息,甚至还有一些反党反政府的言论。由于部分公务人员鉴别能力不足,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关键有用的东西,导致了群众也被误导,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也使得网络问政工作更难以开展。
(三)工作方式有待改进
一是对于互联网言论采取简单粗暴封、堵、删的策略。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互联网言论采取封、堵、删的策略,工作方式粗暴,形式手段单一,互动交流不够。二是违法限制公众依申请公开获取信息的问题。依申请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内容,但是有些政府部门宁愿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与申请人联系沟通、要求提供材料等无意义的事情上面,也不愿意把既不泄密又不损害他人利益,更不影响本部门正常工作的信息提供给申请人。有的地方甚至通过技术手段,为公众申请信息公开增加成本。
(四)政府网站建设形式化
一是政府网站成摆设。一些政府部门仅仅是将与本部门、本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条例以电子文档形式代替纸质形式上传到网站,缺乏针对具体问题的跟踪反馈。有的政府门户网站更是名存实亡,网页打不开,电话打不通,成了一个空架子。二是信息反馈上传不及时,反馈结果敷衍了事。有的网站内容长时间不更新,信息发布严重滞后。信息反馈上传不及时,有的反馈结果明显是为了应付了事、敷衍塞责。虽然我国有些地区网络问政平台纳入了制度化的轨道,但是,这种现象只是出现在网络问政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而很多地区,民众反映的问题还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答复。
(五)网络问政机制不健全
一是信息受理机制不健全。当前网络问政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信息的受理程序还没有形成制度化,政府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收集网络舆情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二是网络问政回应、交办制度缺乏。目前部分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还停留在被动回应阶段,有的甚至是无回应,尤其是对一些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问政单位缺乏相互协调处理意识,存在回复情况不理想,相互推诿现象。三是网络问政监督评议机制缺失。目前政府部门对网络问政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的支持和监管,对政府机关极其工作人员的约束和监督力度不够,难以确保各个问政渠道的畅通。
二、提高我国政府部门网络问政水平的对策建议
信息时代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网络问政重要参与者、推动者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网络问政能力。
(一)提高认识,真诚与民众沟通
一是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认识倾听网络民意、问政于民的重要意义,切实把网络问政当作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二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媒体。网络时代,各级政府官员应该转变观念,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正确对待网络问政,及时听民声、查民情、顺民意,使网络问政平台成为政府和民众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三是要克服恐惧心理,正确对待网络问政。要转变思想,克服对网络问政的恐惧心理,以真诚和积极的态度和网民交流。
(二)提高政府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认真学习网络知识,不断提高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同时,还要善于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为更好的进行网络问政打下基础。二是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和包容力。一方面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互联网存在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舆论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为网络问政的积极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对于网络中存在的过激言论要辩证的加以分析,要以更多的包容性,积极保护不同利益主体表达自身意见的渠道和权力。三是讲究语言艺术。在与网民交流时,要善于运用富于个性的、有独特风格的、形象化、人文化的被民众熟悉的语言,这样才能与民众真诚互动,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呼声。
(三)转变工作方式,自觉接受网络监督
一是勤于上网,主动问政。各级官员要加强同网民的交流,要善于利用网络主动向网民问计、问策,要深入网络社区,关注网络信息,及时掌握时事动态,了解群众呼声,充分听取民意,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二是认真对待,积极处理。首先,对于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要及时作出回应,有效解决网上热点问题。其次,解决问题要及时,要实现有贴必回、有问必答、有事必办。同时,还要加大政府工作透明化、信息公开化的力度,降低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成本。三是调整心态,自觉接受网络监督。政府工作人员要把自己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置于网络监督之下,要开辟更多更畅通的网络监督渠道,以积极的姿态正视来自网民的监督。
(四)加快网络平台建设,拓宽问政渠道
一是加快网络平台建设,确保网络问政广泛、畅通、互动和及时。二是网络问政平台与传统媒体实行互动,优势互补。对于网络问政平台而言,传统媒体介入后,能够快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容易把问题弄明白。同时,媒体的监督还可以对相关部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够使许多长期久拖不决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因此,政府网络问政平台应与传统媒体建立长效联动机制,通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五)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
一是完善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制度。各级政府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网络问政管理机构,负责网络问政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反馈、评议等工作环节;要及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二是建立健全网络问政考核和问责机制。三是完善网络问政的立法机制。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网络问政相关法律法规,使网络问政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网络问政的快速、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