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方言中的“吤”和“哩”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高频助词,“哩”和“吤”在双峰方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普通话里的助词“了”相对应。本文将对二者的分工与合作进行阐述,并归纳出“哩”“吤”之间的异同以及二者与“了”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吤” “哩” “了”
  
  双峰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全县为山区。双峰方言属于湘语南片,是湘语南片的代表。双峰境内向来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本文以双峰县走马街镇方言①系统为主要语言背景,通过列举具体语料②对两个高频助词“吤”和“哩”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吤哩”和“X吤Y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一、哩[li3]
  
  “哩”在双峰方言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大致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助词“了”,其用法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一)哩1
  用于陈述句或疑问句中动词或形容词后,表完成。如:
  (1)昨日落哩雨。(昨天下了雨。)——昨日落哩雨冇?(昨天下了雨吗?)
  (2)我硬是怕哩他。(我真是怕了他。)
  (3)她块面硬红哩好久!(她的脸真是红了好久!)
  参考《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为《词典》)中“了”的用法,例(1)和例(3)中“哩”的用法与“了(1a)”基本一致,表示实际已经发生的动作或变化,例(1)描述“昨日”“落雨”这一事实的发生,例(3)指“她的脸”在讲话时已经不红,较之前“红了好久”这一过去持续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例(2)却有其特殊性,因为其谓语动词为心理动词,助词“哩”或“了”在句中并不表动作的完成与变化,但在形式用法上我们依然将其归纳为“哩1”和“了1”。
  如果句中的谓词为形容词,“哩”后面的补语必须是程度副词,如“好久”,而不能是数量短语,不管这个数量短语是定量还是不定量。如《词典》中的例句“水位已经低了两米”里的“了”在双峰方言中不能用“哩”来替换,即不能表达为“水位已经低哩两米”,而是要涉及到另外一个助词形式“X吤Y哩”,这将在下文提到。另外,用于句中的“哩”不能像普通话里的“了(2b)”一样“用于预期的或假设的动作”。如《词典》中例句“你先去,我下了班就去”和“他要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也很高兴”中的“了”在双峰方言中都不能用“哩”来替换,这也涉及到助词“哩”在句中的位置变化。
  (二)哩2
  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表停顿的地方。如:
  (4)落雨哩。(下雨了。)
  (5)要断黑哩,快点回去。(要天黑了,快点回去。)
  (6)他要是晓得果的消息哩,一定会懑高兴。(他要是知道这个消息了,一定会很高兴。)
  (7)她讲她本来不想去,不过后背得还是去哩。(她讲她本来不想去,但后来还是去了。)
  (8)要得哩,莫添果多,慢点吃不了。(好了,别添这么多,要不然吃不了。)
  (9)他的衣衫太大哩!(他的衣服太大了。)
  (10)莫哭哩!(别哭了!)
  例(4)~(8)中的“哩”的用法均与《词典》中的“了2”相对应,如例(4)和例(5)表示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某种情况,例(6)表示在某种条件之下出现某种情况,同时这里涉及到“哩”的位置问题:在这种假设复句中,“哩”总是位于表假设前提条件单句的句末,而不像“了”既可以置于表示假设条件的单句句中谓语动词后又可以置于句末,如例(6)在普通话里还可以表达为“他要是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会很高兴”。例(7)表示认识、想法、主张、行动等有变化,例(8)表劝止。可见句末“哩”的表义功能基本上等同于句末“了”的表义功能。但是,必须承认,以上列举的种种语用意义,并不是单独一个“哩”或是“了”所能表达的,而是通过句中显性的关联词或隐性的关联义表达的,“哩”或“了”只是在运用过程中附带这些语用意义,而不能说它们本身就具有这些表义功能。如例(5),将时间副词“要(就要)”去掉,剩下的“断黑哩”中的“哩”仅表示已经出现的情况——天已经黑了,“哩”作为助词是紧跟在谓词后面表动作的完成,而不是与“要(就要)”组合成“要(就要)……哩”结构共同表达将要出现的情况。例(7)和例(8)同样如此。由此可见“哩”(与普通话里的助词“了”同样)自身仅具有的语用意义为“已经出现某种情况”,而不具有《词典》里所列举的诸多语用意义。以上之所以套用“了”的诸种语用意义,是为了方便“哩”与“了”两者之间的对比。例(9)中的“形容词+哩”表示客观描述事物或人的某一状态;例(10)为祈使语气,表命令、劝慰等,“哩”的这种用法一般只限于否定祈使句。
  (三)“X哩1Y哩2”
  (11)果本书我看哩三天哩。(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
  (12)卬等哩好久哩。(我等了好久了。)
  (13)她胖哩好多哩。(她胖了好多了。)
  很显然,以上例句中的“哩”的用法完全等同于普通话里“V/A+了1+时量/程度副词+了2”结构中“了”的用法。“V+哩1+时量/程度副词+哩2”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延续性并尚未完成和结束,“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表明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如果说“这本书我看了三天”则表明书已经看完了。然而,在双峰方言中,一般不说“果本书我看哩三天”,如果要表达书已经看完,应用助词“吤”替换“哩1”,说成“果本书我看吤三天”,可是例(12)又不一样了,因为“等”的补语为程度副词,所以要表达已经没有再等了,既可以说成“我等哩好久”,也可以说是“我等吤好久”。这就表明如果没有句末“哩2”,句中“哩1”后不能接数量短语而要用程度副词来修饰谓语动词,如果补语为数量短语,则要用助词“吤1”取代句中“哩1”。“A+哩1+程度副词/数量短语+哩2”表状态的变化,例(13)说明她的体形状态较之前发生了变化。
  
  二、吤[kə31]
  
  “吤”在双峰方言中作为一个与“哩”关系极为密切的助词,其单独出现的情况较少,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吤1
  用于陈述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如:
  (14)他带吤两个徒弟。(他带了/过两个徒弟。)
  (15)老弟绊吤一跤,膝头骨青吤一大块。(弟弟摔了一跤,膝盖青了一大块儿。)
  (16)昨夜里,他来屋里死吤两只鸡。(昨晚,他家里死了两只鸡。)
  (17)今年五月间,四川汶川发吤次大地震。(今年五月,四川汶川发生了一次大地震。)
  (18)他就是从咕的眼埔肚里挪吤出来咯。(他就是从这个洞里面爬出来的。)
  双峰方言中的“吤1”基本表达与“了1”相同的意义,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用“了”来替代,少数情况还可以用普通话中另一动态助词“过”代替,如例(14)。不过这样的情况不常见,因为双峰方言中存在与普通话相对应的动态助词“过”。“吤”和“过”二者的分工在双峰方言中较为明确:如果“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一般用“吤”而不用“过”,如“吃吤饭再行去(吃了/过饭再走)”;如果“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一般用“过”而不用“吤”,如“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经验哩”。例(16)、(17)、(18)的“吤”用于存现句中,分别表示消失、发生和出现。另外,例(18)比较特殊,句中的动态助词“吤”在普通话中没有也不能有相应的动态助词,因为“他就是从这个洞里面爬出来的”这个句子中的谓语中心词为“是”,与句末“的”相应,此类“的”的用法为“用来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P262),如果“的”字结构中的中心词后带有趋向动词,即“的”字前为趋式正补短语,则表完成动态助词“了”一般就不能出现在中心词后面,而双峰方言中可以在趋式正补短语的动词后加上动态助词“吤”,不过不加也无妨。如在普通话里我们只能说“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不能说“我们就是这样走了过来的”,可是在双峰方言中,这句话既可以说成“卬来我们就是果嘎葛这样行走过来咯”,也可以说成“卬来就是果嘎葛行吤过来咯”。
  (二)吤2
  用于句末表祈使语气。如:
  (19)快点吃吤!(快点吃了!)
  (20)把电视机关吤!(把电视机关了!)
  “吤”一般只有表祈使语气时才能用于句末,而且只限于肯定的祈使句中,表催促、命令,这与“哩”只限于否定的祈使句中恰好对立。
  “吤”和“哩”在语义上虽然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但二者在语法上有较大的区别,综上所述,二者在语法上的区别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吤”常见于句中,而“哩”常见于句末;
  2.“吤”可以用于存现句中表示事情的发生、事物的出现或消失,而“哩”不能;
  3.二者都可以用于祈使句中,但“哩”一般只用于否定祈使句的及物或不及物动词后,表劝阻、禁止,而“吤”一般只用于肯定祈使句的及物动词后,表命令、敦促,因此二者表达的语气与所蕴含的感情色彩也有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说,“吤”祈使句的语气比“哩”祈使句的语气强硬,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
  4.例(14)中的“吤”表示“带”这一行为动作发生、进行和结束的全过程,从句中可以推测出“他”的“两个徒弟”已经学成出师了。它与“他带哩两个徒弟”不同,后者只是客观陈述“带”这一行为动作的发生,而不表行为的完成和结束,而且可以推测出“两个徒弟”正在学艺之中,尚未出师。如下:
  (21)﹡落吤拍满一个星期咯雨。(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雨。)雨已经停了
  落哩/吤拍满一个星期咯雨哩。(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雨了。)雨还在下
  (22)﹡果本书卬看吤五天。(这本书我看了我天。)看完了
  果本书卬看哩/吤五天哩。(这本书我看了五天了。)还没看完
  
  三、“吤哩”“X吤Y哩”
  
  “吤”与“哩”组合在一起使用表示完成才是这两个词在双峰方言中的常态,在语义上与单独使用的二字并无大异,“吤哩”“X吤Y哩”的用法如下:
  (一)“吤哩”
  用于句末。如:
  (23)他行吤哩。(他走了。)
  (24)滴饭下吃吤哩。(饭都吃完了。)
  (25)她把滴饭下吃吤哩。(她把饭都吃完了。)
  (26)滴花下落吤哩。(花都落了。)
  (27)公公老吤哩。(爷爷老了。)
  “吤哩”粘在一起使用时,位置固定在句末(这里不是指复句,如复句“要是滴作业做吤哩就去困眼闭(要是作业做完了就去睡觉)”中“吤哩”即在句中,这里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过“吤”和“哩”二者的功能不同,其中“吤”主要是修饰谓词,表完成,“哩”主要是修饰整个句子,表变化。当谓词为动词且其宾语在句中出现时,“吤”可以译成普通话里的“完”,“哩”可以译成“了”,如例(24)和例(25)。如果不符合这一条件,则两者共译为“了”。
  (二)“X吤Y哩”
  (28)卬吃吤饭哩。(我吃完饭了。)
  (29)卬吃吤饭好久哩。(我吃完饭好久了。)
  (30)老弟还是大吤哩,懂吤好多事哩。(弟弟毕竟是大了,懂了好多事了。)
  (31)这次放假回去,觉得公公老吤好多哩。(这次放假放假回去,觉得爷爷老了许多了。)
  从上面四个例句可以看出,在“X吤Y哩”结构里,X一般是由“主语/被描述对象+谓语中心词(形容词/动词)”组成,而Y一般是由谓语中心词的宾语或补语或“宾语+补语”/“补语+宾语”组成。总之,“吤“总是紧跟在谓语中心词后面,而“哩”总是位于句末。当谓语中心词为动词时,“吤”总是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完”,表完成,“哩”相当于“了”,表变化,二者都为动态助词;而当谓语中心词为形容词时,“吤”和“哩”都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了”,不过前者为动态助词,表变化,后者为语气助词,表感慨。
  以上所阐述的双峰方言助词“哩”“吤”和“吤哩”/“X吤Y哩”的语法意义基本上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但他们的用法同中存异,相异之处如下:
  1.“吤”和“吤哩”都不能用于动宾短语后面,而“哩”可以,表客观描述或催促、命令等祈使语气。例如:
  (32)他六岁就读书哩。(她六岁就读书了。)
  (33)快点起来,要吃饭哩!(快点起床,要吃饭了!)
  但不能说“吃饭吤”“吃饭吤哩”“读书吤”“读书吤哩”。
  2.“X吤Y哩”与“X哩Y哩”的区别在上面已经初步提到,上面举的例子是出现在动宾式结构中,以“动词+‘吤/哩’+数量短语+‘哩’”的形式出现,这种情况下从语法上讲二者一般是可以互换的,虽然互换后二者的语义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然而,在“形容词+吤+数量短语+哩”的结构里,二者一般是不能互换的,如可以说:“卬的表慢吤五分钟哩”(我的表慢了五分钟了),但一般不说“卬的表慢哩五分钟哩”。
  3.三者都可以放在句末,“吤”用于句末时,一般出现在祈使句中,表命令,语气比“哩”要强烈,而“哩”并不局限于祈使句,通常情况下和“吤哩”一样,用于客观描述,表事情的发生或完成。
  (34)把饭吃吤!(把饭吃了!)表命令。
  (35)莫吃哩!(别吃了!)表喝止。
  (36)滴饭下吃吤哩。(饭都吃完了。)表动作完成。
  (37)他当真个太好哩!(他真的是太好了!)表感慨。
  综上所述,凡是双峰方言中的“哩”基本上都对应于普通话里的“了1”或“了2”,而普通话里的助词“了”并不与双峰话里的“哩”一一对应,“吤”“吤哩”和“X吤Y哩”亦是如此。
  总之,“吤”和“哩”或分工,或合作,共同担任着双峰方言中主要助词这一重要的角色,对其进行全面具体的阐释并与普通话中的“了”进行细致的比较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双峰方言的特征,进一步深化对双峰方言语法的研究。
  
  注 释:
  ①为笔者家乡方言。
  ②文中语料来自笔者的自省式调查。
  
  参考文献:
  [1]彭逢澍.湖南娄底方言中有特色的语气词举例[J].湘潭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2,(6).
  [2]彭逢澍.湖南娄底方言语气词选析[J].零陵学院学报,2002,
  (S1).
  [3]彭逢澍.湖南方言“咖”“嘎”等字即“过”考[J].汉语研究,
  1999,(2).
  [4]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
  教学,2002,(3).
  [5]金立鑫.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
  2002,(1).
  [6]郭杰.时量的类型以及“V+[了]+时量+[了]”中的标记[J].语文
  与翻译(汉文),2007,(3).
  [7]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陈晖.涟源方言研究[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9]罗听如.新化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0]刘丽华.娄底方言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11]伍云姬.长沙方言的动态助词[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12]颇清徽,刘丽华.娄底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1998.
  
  (朱莉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 430079)
其他文献
“作为认知特殊手段之一的辞格首先投射为一定的构式,辞格构式是通过对构式的常规规则的偏离生成。”本文就这种偏离以何为度,多大程度的偏离可被接受,针对“对构式常规语义规则
一般认为,上古“眼”指眼珠,“目”指眼睛,“眼”经词义的扩大,成为“目”的同义词,并在汉语史中发生了替换。我们通过穷尽性的调查先秦西汉文献发现,“目”在先秦也有“眼珠”义,而
摘 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相关词语的释义在简明性上存在问题:一、简而不够明。其原因大致为:没有充分利用方位词;没有充分利用标点符号;没有括注或者括注不详;疏漏必要的文字。二、明而不够简。其原因大致为:括注羡余;释义冗余拖沓;没有都采用同义词作注。反映出《现汉》对相关词条的释义方式不够统一,释义系统性上存在漏洞。  关键词:《现汉》 释义 简明性 系统性    科学的释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在全麻下施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围手术期麻醉具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我们将2000年至2002年10月32例 OSAS 全麻术后的病人经鼻腔气管插
"姐"作为亲属称谓语,从产生到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语义、语用等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搜集整理时下语料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由"母亲"义变为"女兄
讨论了Sasakian空间形式中具有平行平均曲率向量的C-全实子流形,得到了紧致的C-全实子流形的一个刚性结果.
合成了三环串联式氮取代氮杂冠醚-1,10-二氧-4,7,13,16-四氮-4,7-乙撑-13,16-乙撑-6,15-二氧-5,14-二乙酸环十八烷配体(C20H32N4O8),制备了此配体与稀土离子的配合物,由元素
溧阳河南话是太平天国战争后移民形成的官话方言岛方言。由于移民固守祖籍地文化的强势态度,直接影响了溧阳河南话与当地优势方言溧阳话的接触,以至于溧阳河南话在经历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