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苦难的心灵救赎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迟子建一直固守着她心灵的一隅,向我们传达着她对世界不断演进的认识。读罢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之后,同样明确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并且被它别样的深度和厚度深深地感动。
  迟子建的笔下更多的是书写生活的缺憾和苦痛,这种种的不如意和生活的欢乐幸福一起构成了生活的本相,一切无从逃避。《逝川》的女主人公吉喜美丽善良能干,可这些美好的品质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操劳一世,孤独一生。《亲亲土豆》中秦山夫妇绵绵的深情被病魔的毒手无情地扼杀,从此阴阳相隔,相会永无期。迟子建以一个女性宽厚而敏感的心感受生活,以她特有的宗教信徒般的虔诚和悲悯的情怀抒写生活的苦痛,并以抒情的笔调营造婉丽凄迷的意境,使文本隐隐弥漫着一种感伤的温情,缓缓升腾起温润的缕缕诗意。阅读迟子建的作品总有一种纤细而柔韧的情丝在内心游移着,渐渐地弥散开去。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与之一脉相承。在这里除了我们熟悉的声音外,还听到了来自作者灵魂深处的呼唤。迟子建在写这篇作品前曾遭遇了一次人生的灾难,至爱的丈夫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她久久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死者长已矣,生者何以堪。迟子建曾说过:“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这个惨烈的过程也许正是一次自我超越的蝉蜕的过程。
  于是,在这部作品中,她把自己外化为“我”。去舔拭自己的伤口。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试着给自己疗伤。从“我”踏上乌塘那块土地开始。“我”的心便被矿区满盈的苦难所淹没,“我”的不幸和痛苦已不可分割地与底层人民生活的不幸和痛苦连结在了一起,在心灵的观照中“我”终于明白。人生不能没有期盼。温情和抚慰使我们渐离痛苦的深渊,生活的意义在于在困境中不断找寻心灵的慰藉。面对人生的苦难,我们所能做的便是永远保留心中的柔情和对他人的殷殷关怀,以深刻的理解和沟通超越此岸使心灵获得救赎。
  虽然文本有较强的内视性,但结构并不呈封闭性。恰恰相反。叙事主体把“我”置于一个全然不同的场景之中,用“我”忧伤的目光去透视底层社会的人生缩影,用一颗受伤的心灵去体验受损害的不幸人们的创痛。这使作品的视阈骤然变得开阔起来,蕴含的悲剧意蕴也因之更为深厚。这时的作者不再只是一个观察者的角色。作者的自我更多地渗透到文本中来,这个书写他者人生苦难的过程也是作者自我心灵表达的过程。“我”经历了丈夫车祸身亡的巨变,内心饱尝创痛,为了排遣内心的痛楚,决定到三山湖旅游。中途遇到山体滑坡行程受阻,而滞留在一个叫乌塘的煤矿区。感受着乌塘污浊昏暗的空气弥漫下的沉重生活。在这其中,蒋百嫂的悲剧凸显了出来。在一次井下事故中。蒋百成为第十个被找到的矿难者。按规定矿难死亡人数超过十人必须上报。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矿上领导与蒋百嫂达成了某种秘密协议。自此蒋百在乌塘神秘失踪了。不能入土埋葬的蒋百只能被装入冰柜永远锁在家中一间小屋里,从此蒋百嫂的生活也堕入了地狱,她只有在酒精的麻醉下,在充满肉欲的片刻欢娱和自我践踏中,才能暂时忘却沉重的愧疚和恐惧,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在此,作者无意对蒋百嫂作道德层面的评价,因为她认识到了在这个悲剧中蒋百嫂是一个更大的不幸者,蒋百嫂深爱她的丈夫,她选择了那种残忍可怕的方式作为自己亲人最后的归宿,这其中必定有某些难言的隐衷。面对矿上领导层的强大威势,蒋百嫂是柔弱无助的。蒋百嫂的妥协换取了王书记官位的稳固和日后的加官进爵,却使自己和儿子堕入了无边的黑暗,永远承受着无法摆脱的情感的煎熬和良知的谴责。作者站在一个未亡人的角度感同身受地体验了蒋百嫂深切的丧夫之痛,以一个女人的心去感知蒋百嫂那沉重的精神重负——那种无法言说、不能排解的不幸和痛苦。
  这时的“我”已不是一个局外人,共同的命运使“我们”走进对方的心里,去触摸那不可触摸的创痛。离开乌塘后,“我”来到了三山湖,在景区“我”认识了一对卖火山石的父子。云领——这个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已被粗砺的生活打磨得过于老成,小小年纪就已饱尝了生离死别之痛,已懂得把失去母亲的哀痛深埋在心间,去面对艰辛的生活。“看着月光裹挟着的这个经历了生活之痛的小小身影。蓦地想起蒋百嫂家的那个轰鸣着的冰柜,想起蒋三生,我突然觉得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变故是那么那么地轻,轻得就像月亮旁丝丝缕缕的浮云。”②“我”决定与这孩子在七月十五那天去放灯。在幽静悠远的空山之中,在光润明媚的月光照耀之下,“我”在清澈的溪水里放了那盏荷花灯,向“我”逝去的丈夫——“魔术师”寄去“我”的思念,把精心保存着的他的胡须倾入河灯,看着它悠悠向下游飘荡而去之时,“我”的内心终于不再有那种被遗弃的委屈和哀痛。
  叙事的细腻绵密和抒情的凄婉感伤构成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作品基调,在作品的阅读中,我们随处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心灵的震颤,深切体会到作者与其丈夫的深情挚爱、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情感倾诉,并感知着柔软的心底鼓荡着的坚韧和力度。无疑。痛失亲爱者的人生浩劫促使迟子建让自己与小说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了一场情感的炼狱。站在一个被伤者的角度去透视去思考人生的不幸和底层社会受损害的人们的悲惨境遇。以心灵对话的方式为无助弱小者发出呐喊。同时把自己的悲痛置于更深重的苦难中,去追问生活的法则,从而找到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可以这么说,文本创作的过程是作者对自己人生变故所作的一次彻底梳理和清算的过程,也是作者对内心的伤痛进行自我疗救的过程。站在这样的角度去反观小说中的人物蒋百嫂,不由凄恻地意识到:这个背负着巨大秘密的蒋百嫂和她那可怜的孩子蒋三生将永坠黑暗的深渊。至此。迟子建为被损害者振臂而呼的悲悯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充分彰显了出来。
  文中对云领的描写则让我们看到了透过云层的一束霞光。云领深藏苦难而勇担人生的那一分豪气,正是作者要去追寻去表达的昂然的人生态度。行文至此。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迟子建那不着痕迹的巧妙构思。文本中云领这纯洁灵秀的孩子。是引领“我”走出心灵黑暗的天使,他那强装的老成和深藏内心的隐痛,到寂静的深山之中为母亲“放河灯”并企图与母亲的灵魂相遇的赤子情怀,都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对云领可爱形象的诗意描绘,展现了迟子建的创作意旨:严酷的生活浸润着丝丝浪漫柔情,正是那不绝如缕、若隐若现的希望之光牵引你走出困境,在苦涩中仍能感受到生活本身的那一点温情和诗意。
  作品的意境深邃而凄美,忧伤的笔调使读者在文本如泣如诉的叙说中体会着心灵的悸痛,然而这忧伤最终在云领这天使般心灵的牵引下。在那样一个传统的悼念亡灵的时刻,在那样的月光辉映下的空山清流之中渐渐被融化,“我”被痛苦囚禁的灵魂终于得到了放生。小说末尾,魔术师的精魂经过月光的洗礼,幻化成一只有着湖蓝色翅膀的蝴蝶飞落在“我”的无名指上。似乎在给“我”戴上一枚指环。这浪漫而神妙的一笔。极富仪式感地象征了“我”灵魂的涅槃。也使作品低回扑朔的咏唱在盘旋中萦回,逐渐攀升到达“我”与读者心灵交融的诗性境界。
  综观迟子建的小说,“家庭”始终是她柔情注目的创作视阈。恬静而又生机勃勃、俭朴而又情感富足的家庭生活是她醉心营构的人生理想,很多时候作者本人生活的面影也参与建构了这一心灵的大厦,这使得迟子建的作品较之其他作家充满了较强的主体性,尤其是那些与迟子建家庭身世有关的作品更能体现这一特点。家庭浓浓的亲情和充满情趣的生活滋养了迟子建温婉机敏的天性。同时更成为她深深眷恋不能割舍的创作源泉。《花瓣饭》让我们体味到艰难岁月夫妻相濡以沫、互相支撑的柔情和“躲进小楼成一统”苦中作乐的温馨诗意:未成年之际父亲的亡故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雪中的墓园》、《重温草莓》、《遥渡相思》表达了自己和家人在失去父亲后那锥心的悲痛及对父亲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理解《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叙事,我们当能更加体悟文本情感的厚重性和她创作的深意。
其他文献
赏读《触龙说赵太后》,很容易为赵太后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语所惊诧。“惊”的是赵太后怎说出这等市井话语,“诧”的是她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教参也就此界定她是一个顽固、专横的国君。教参归教参,试问一句,赵太后为什么要“唾”那些为国强谏的大臣,为自己招来骂名?走进文本,深入到赵太后的背后,会是怎样呢?  掀去太后这个称号,移去国君这个身份,她实是一个女性。在此之前,是赵惠文王的妻子,
期刊
鲁迅的《风筝》犹如绍兴的老酒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诗情。文章立足于现实小事,但经过学贯古今、融有多元社会思想的鲁迅深沉地锤炼,熔铸成了一篇“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散文。文章不仅表达出了鲁迅那种“难于直说”的挚爱,而且表现出了鲁迅固有的那种敢于透彻解剖自我、深刻批判社会的魄力,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良知。我们从他冷峻的笔调中会感悟到深刻而广博的社会内涵。    一、原型批评视野下的“孝悌”主题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散文界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家。其中有擅长风情民俗散文写作的贾平凹、文化反思散文写作的余秋雨、生命体验散文写作的史铁生、政治哲理散文写作的梁衡,他们都是当代散文园地中怒放的奇葩,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余秋雨,他的散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扬,虽然对他散文的评论至今还有褒有贬,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散文大师地位的确立,有人认为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
期刊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读本》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中的部分文字。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历史悠久的传统侠文化为背景来观照书中的侠客纵横江湖的生活,那么,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武侠小说的审美品位,在阅读中深化对侠客与侠义精神的理解,而不止停留在仅仅满足欣赏紧张曲折情节的肤浅的层面。  中国古代侠客起源很早。从史料里看,中国侠文化源远流长,其兴衰发展好比长河,经历了几个大的波折,一般在纲纪不振、秩
期刊
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它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是作者的“美丑对照论”的实践结晶。  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极富夸张,心理刻画细腻传神,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作者以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为中心,通过人物、环境、事件等多方面的对比,突出了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较量,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爱斯梅拉达是小说塑造的中心人物形象,也是作者理想中“人性美”的象征,在她身上体现了真、善
期刊
散文是先秦时被广泛运用的文体,尤其是历史散文,就它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它常常运用生动而巧妙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深邃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了邹忌用设喻的方法,巧妙地规劝齐王采纳谏言的过程,使文章充满了情趣和理趣。  一篇散文,大多包含一定的情趣和理趣,而且往往是情中含理,理中含情。所以情趣和理趣是相对的分法,许多抒情散文都融合着哲
期刊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那么,“带”和“戴”两字到底有何区别呢?《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带”字的动词义解释
期刊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有篇贾平凹的作品《月迹》,描述的是一家几个孩童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的是一群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力,以及他们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读完了作品,我心灵为之一震:孩童的童心童趣很可爱。而作品中的“奶奶”更伟大,她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她在那个中秋夜晚为孩子们上了一堂非常有效非常出色的课,而这堂课正是我在近几年来新课改教学中苦苦追
期刊
南宋中叶以后,继承辛弃疾词风而成就较大的是刘克庄。刘克庄(1187~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补将仕郎,调靖安簿。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因写《落梅》诗。内有“东君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被谗者以示柄臣,终获罪而遭贬。闲废十年之久。后通判潮州,改吉州。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淳事
期刊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人——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精彩的语文课的有限空间内获得美的净化、美的教育,这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独特的语文艺术形象熏陶着、感染着学生有着紧切关系。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素质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重塑学生的人格。锻铸学生的灵魂。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那么。作为语文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