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景物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所占比重极小,但读者却能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窥见小说的艺术特色。本文试从自然景物描写的角度,一窥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景物描写 隐意 写景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围城》是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也是他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人们对《围城》有许多关注和评价。有人称《围城》为学者小说;有人说《围城》是秉承了西方16世纪以来流行的流浪汉小说,是“浪荡汉”的喜剧旅程录;还有人说《围城》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司马长风先生则说它“地地道道是一部爱情小说”。而关于《围城》的众多评论,也是褒贬不一。夏志清认为“《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但也有人认为,《围城》只能算是一部伪经典。本文列数这些对《围城》的相关评论只是为了说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人们对其解读应该是多元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读者阅读角度、兴致爱好、学识修养等等的不同,便出现了“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小说阅读的热闹场面,而这些也正说明了《围城》是经得起阅读的,是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的。但是,人们对《围城》的很多解读还是从作者的经历和学识的角度去着眼,虽然阅读文学作品要“知人论世”,但是阅读时只有作者而没有作品显然是不行的。很多读者对《围城》主旨的理解多是津津乐道于小说中关于婚姻的比喻:“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而对其艺术特色的评价也还是更多地停留在作者学者式的幽默讽刺上。当人的视野被一些东西所遮蔽时,便看不到另外一些东西。本文试从一个小小的角度——自然景物描写,来一窥《围城》的艺术特色。
一 开篇画意 信手拈情
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许多很好的理论,如“移情于景”、“由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等。但这些很好的理论,一般只用于抒情类。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就常被误解,只把它当作作品整体的一个附属物,即作品“主题”的衬托或“思想”的补充。也许我们所忽略的恰好是作品文学性的根本:“小我”面对人生世相的瞬间朦胧的感念和欲求。可能包括创作主体瞬间的情感倾向、对好恶的判断或者真理的发现,但议论太白、抒情太直、利用叙述太嗦,很多时候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就靠景物来假托。如《围城》开篇便是景物描写:
“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退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到红消醉醒,船舱里的睡人也一身腻汗地醒来,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
一个酡红的夜便印在了读者的脑海里。而主人公方鸿渐对回国后前途的不确定以及他不安的心理,也通过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被隐约地展示出来。《围城》基本上分四个段落,第一段讲了方鸿渐回国后在上海的生活,作者对上海的中产阶级进行了描绘,捎带也议论了留学生和老式的大家庭;第二段是去三闾大学的路上,有对抗战时内地的民生风情的叙述;第三段则是在三闾大学内,作者对当时的学术界狠狠挖苦和讽刺了一番;第四段是方鸿渐婚后的生活,并交代了主要人物的命运。自然景物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前两部分,而所占的笔墨也相当少,似乎都只是信手拈来,随意点染,细数之大大小小也不过二十几处。所以读《围城》时往往忽略,很少提及其中的自然景物描写。
二 写景着墨 “执情强物”
古人景物描写有两种创作方法:一是“即物生情”;一是“执情强物”。“即物生情”,如写“春山冶笑”,是认为春山本身具有冶笑的情态,不是诗人加上去的;“执情强物”,是说作者自己有了喜怒哀乐的感情,把这种感情著到物上,这是强加上去的。而在“写景手法”中,又从另一个角度讲到两种创作手法:“一种是理趣,从景物中联系情思,在情思中说出一种道理”,“再有一种写法,把自然和人相对来写,景物和人的情绪相结合”。这些理论主要是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去阐述的,因为直至现在,“情景交融”都是景物描写的一条颠簸不破的创作规律。《围城》中的景物描写多属“执情强物”,把景物和人的情绪相结合来写,作者对景物似乎并不着意描绘,但其在小说中的隐意却值得读者去挖掘。
其一,自然景物是人物心境在现实中的反映。人的心境不同,能带来心情喜悦的春气萌发,在伤心人眼里也将是郁闷不快的。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往往直接反映的是人物当时的心境。《围城》情节第一部分,在方鸿渐吻了鲍小姐,而她离去撇下方鸿渐在甲板上时,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天空早起了黑云,漏出疏疏几颗星,风浪像饕餮吞吃的声音,白天的汪洋大海,这时候全消化在更广大的昏夜里。衬了这背景,一个人身心的搅动也缩小以至于无,只心里一团明天的希望,还未落入渺茫,在广漠澎湃的黑暗深处,一点萤火似的自照着。”
在这里,心境与景物是相对应的,“广大的昏夜里”的“疏疏几颗星”犹如渺茫中萤火似的那点希望。小说中的好几处自然景物描写都体现了这样的作用,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自然景物为人物的思维提供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自会随着作品人物的感情去观照自然景物。而自然景物也会引发人物的思考,常常为人物的思考提供特定的“情绪背景”。自然界的外物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的。小说中写方鸿渐回到丈人家靠纱窗望出去所见到的夜景。这一段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算是长的了,其中描写到的有“只觉得天上热闹”的满天繁星,“未长成的女孩子”似的月亮,“琐琐屑屑地在夜谈”的小虫,“齐心协力干号”的蛙群,还有像“微绿的小眼睛”的几星萤火。这是一个宁静安谧的夏夜,作者也把它写得很美,这样的情景在方鸿渐眼里是多么熟悉。但这样的夜景却使方鸿渐“心挤紧作痛,眼酸得要流泪”。关于生命的美善、回国的快乐、《沪报》上的新闻以及那位四年里从未想起的未婚妻,这一切让他有了片刻的沉重,还是如纱窗外嗡嗡蚊声一样不足介怀?方鸿渐最后是叹了口气,但作者所用的修饰语却是“舒服地”。
其三,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息息相关,并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小说中对于“雨”的几处描写,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方鸿渐冒雨到唐晓芙家的段落中,作者从 “当夜刮大风,明天小雨接大雨,一脉想延,到下午没停过”写到“吃过晚饭”雨止后,两人话没说到一处,方鸿渐伤心地离开,唐晓芙暗自懊恼:
“外面雨下得正大,她送到门口真想留他等雨势稍杀再走。鸿渐披上雨衣,看看唐小姐,瑟缩不敢拉手。”
方鸿渐走了后,唐晓芙“忙到窗口一望,果然鸿渐背马路在斜对面人家的篱笆外站着,风里的雨线像水鞭子正侧横斜地抽他漠无反应的身体”。“吃过晚饭”,唐晓芙给方鸿渐打电话,佣人误以为是苏小姐,方鸿渐淋雨受凉厉声回绝,一段情缘就此了结。在这里,“雨”似乎成了两人情感的一个障碍,把两颗企图相融的心隔在了两边,并推动着小说情节向前发展。再看看去三闾大学途中的“雨”:
“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
而这雨也因此跟李梅亭先生有了关系了:
“李先生爱惜新买的雨衣,舍不得在旅行中穿,便自怨糊涂,说不该把雨衣搁在箱底,这时候开箱,衣服会淋湿的。”
一个庸俗的李先生便在这不经意的雨中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三 写景着意 语趣横生
《围城》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不雕琢”,“不用功”的艺术境界,消然于小说整体之中,与全文基调一致,和谐统一。而其写景艺术,如小说的其他艺术特色,也是值得称道的。
1 紧紧抓住景物(季节)特征来写。小说中有对四季景物的描写。写春,“那年春天,气候特别好。这春气鼓动得人心像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痛痒。”虽写得是战时的春天,而且并没有具体的描摹,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对人心的鼓动,人们依然很真切地感受到了;写夏,“这是亚热带好天气的夏夜,夜得坦白浅显,没有深沉不可测的城府,就仿佛让导演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的人有一个背景的榜样。”紧抓住夏夜空旷清浅的特点突出夏夜之好;写秋,“这是暮秋天气,山深日短,云雾里露出一线月亮,宛如一只挤着的近视眼睛,”、“满地枯草,不见树木,成片像样的黑影子也没有,夜的文饰遮掩全给月亮剥光了,不留体面。”。“山深日短”、“满地枯草”这是暮秋的季节特征,而秋夜的月虽是挤着眼,却应是寒气逼人的;写冬,“冬天的溪水涸尽,溪底堆满石子,仿佛这溪新生下的大大小小的一窝卵。”简笔勾勒的图景,如一幅幅写意画,神韵俱在。
2 写景相互映衬,使景物在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映衬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为神奇。如:
“门外地上全是霜。竹叶所剩无几,而冷风偶然一阵,依旧为了吹几片小叶子使那么大的傻劲。虽然没有月亮,几株梧桐树的秃枝骨鲠地清晰。”
霜、竹叶、冷风、梧桐树,几样景物的组合,相互映衬,活现一个清冷的冬夜。再如写大雨欲来的那段,以“半黄落的草木”的“微微叹息”、“瑟瑟颤动”映衬清凉畅快的爽气的到来;雨后初晴,以“黄泥地”的“面粘心硬”衬出夜来的大雨和此时“天气若无其事的晴朗”;写月,“这月亮圆滑地什么都粘不上,轻盈得什么都压不住,从蓬松如絮的云堆下无牵挂地浮出来,原来还有一边没满,像被打耳光的脸肿着一边”。钱钟书笔下的这轮月亮似乎没有朱自清、沈从文、孙犁笔下月亮的美,但“打着耳光的脸肿着一边”的半胖的月亮的影像却已深深地印着在了读者的脑海之中,像漫画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夸张地展现,却让人觉不着是夸张。
3 修辞格的妙用及语言变异的超常性。《围城》语言的幽默讽刺风格,也表现在描写景物上。而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往往是借助于修辞格的运用。试看以下几个句子:
“雨愈下愈大,宛如水点要抢着下地,等不及排行分列,我挤了你,你拼上我,合成整块的冷水,没头没脑浇下来。”
“一抢、一挤、一拼”,顽皮的雨成了小精灵,这雨是有生命,有灵性的。
“公园和住宅花园里的草木,好比动物园里铁笼子关住的野兽,拘束、孤独,不够春光尽情的发泄。”
以关住的野兽比公园住宅的草木,奇绝新颖却又合乎情理,写出上海都市没有多少山水花柳可以作为春的安顿处,注定上海是留不住多少春光的;滚着的“铜鼓”是天空的“回答”,也只有天空的回答才会如此振聋发聩;周密的夜连鬼也要拐弯,惯于夜行的猫也自恨,这夜确乎黑得有点可怕了。钱氏的幽默与修辞格的运用确实是别具一格的。
总之,写景语言中的词语搭配怪异,句法成分的故意移位,跳脱,语句结构的长短异常,词义大小、褒贬、语体色彩有意错用等,充分发挥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钱钟书十分熟谙地在谈天说地中掺入讽喻的喜趣,在热辣的喜剧高潮中酿成足够悲凉的气氛。他集道德、风俗、人情、社会的批判于一炉,从而确立了一种睿智的幽默。同时,小说中妙语连珠,多方引喻,心理描写淋漓尽致,使事物、人物的特征愈见鲜明深刻,使作品格外俊逸而畅快。他不愧为一位渊博的学者,几乎每写一人一事,与此相类的生活印象、中外典故、理论学说等万种思念都在刹那之间奔于笔下,使那些不同的知识分子的谈吐充满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的意味,因此也更鲜明深入表现出他开掘的作品题材的新意,使小说更含蓄、更深沉,有着更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参考文献:
[1] 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周振甫、冀勤:《〈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耶鲁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
[4] 黄国彬:《评〈围城〉的热嘲冷讽》,南京新闻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潘裔莎,女,1975—,河南开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景物描写 隐意 写景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围城》是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也是他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人们对《围城》有许多关注和评价。有人称《围城》为学者小说;有人说《围城》是秉承了西方16世纪以来流行的流浪汉小说,是“浪荡汉”的喜剧旅程录;还有人说《围城》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司马长风先生则说它“地地道道是一部爱情小说”。而关于《围城》的众多评论,也是褒贬不一。夏志清认为“《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但也有人认为,《围城》只能算是一部伪经典。本文列数这些对《围城》的相关评论只是为了说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人们对其解读应该是多元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读者阅读角度、兴致爱好、学识修养等等的不同,便出现了“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小说阅读的热闹场面,而这些也正说明了《围城》是经得起阅读的,是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的。但是,人们对《围城》的很多解读还是从作者的经历和学识的角度去着眼,虽然阅读文学作品要“知人论世”,但是阅读时只有作者而没有作品显然是不行的。很多读者对《围城》主旨的理解多是津津乐道于小说中关于婚姻的比喻:“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而对其艺术特色的评价也还是更多地停留在作者学者式的幽默讽刺上。当人的视野被一些东西所遮蔽时,便看不到另外一些东西。本文试从一个小小的角度——自然景物描写,来一窥《围城》的艺术特色。
一 开篇画意 信手拈情
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许多很好的理论,如“移情于景”、“由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等。但这些很好的理论,一般只用于抒情类。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就常被误解,只把它当作作品整体的一个附属物,即作品“主题”的衬托或“思想”的补充。也许我们所忽略的恰好是作品文学性的根本:“小我”面对人生世相的瞬间朦胧的感念和欲求。可能包括创作主体瞬间的情感倾向、对好恶的判断或者真理的发现,但议论太白、抒情太直、利用叙述太嗦,很多时候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就靠景物来假托。如《围城》开篇便是景物描写:
“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退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到红消醉醒,船舱里的睡人也一身腻汗地醒来,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
一个酡红的夜便印在了读者的脑海里。而主人公方鸿渐对回国后前途的不确定以及他不安的心理,也通过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被隐约地展示出来。《围城》基本上分四个段落,第一段讲了方鸿渐回国后在上海的生活,作者对上海的中产阶级进行了描绘,捎带也议论了留学生和老式的大家庭;第二段是去三闾大学的路上,有对抗战时内地的民生风情的叙述;第三段则是在三闾大学内,作者对当时的学术界狠狠挖苦和讽刺了一番;第四段是方鸿渐婚后的生活,并交代了主要人物的命运。自然景物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前两部分,而所占的笔墨也相当少,似乎都只是信手拈来,随意点染,细数之大大小小也不过二十几处。所以读《围城》时往往忽略,很少提及其中的自然景物描写。
二 写景着墨 “执情强物”
古人景物描写有两种创作方法:一是“即物生情”;一是“执情强物”。“即物生情”,如写“春山冶笑”,是认为春山本身具有冶笑的情态,不是诗人加上去的;“执情强物”,是说作者自己有了喜怒哀乐的感情,把这种感情著到物上,这是强加上去的。而在“写景手法”中,又从另一个角度讲到两种创作手法:“一种是理趣,从景物中联系情思,在情思中说出一种道理”,“再有一种写法,把自然和人相对来写,景物和人的情绪相结合”。这些理论主要是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去阐述的,因为直至现在,“情景交融”都是景物描写的一条颠簸不破的创作规律。《围城》中的景物描写多属“执情强物”,把景物和人的情绪相结合来写,作者对景物似乎并不着意描绘,但其在小说中的隐意却值得读者去挖掘。
其一,自然景物是人物心境在现实中的反映。人的心境不同,能带来心情喜悦的春气萌发,在伤心人眼里也将是郁闷不快的。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往往直接反映的是人物当时的心境。《围城》情节第一部分,在方鸿渐吻了鲍小姐,而她离去撇下方鸿渐在甲板上时,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天空早起了黑云,漏出疏疏几颗星,风浪像饕餮吞吃的声音,白天的汪洋大海,这时候全消化在更广大的昏夜里。衬了这背景,一个人身心的搅动也缩小以至于无,只心里一团明天的希望,还未落入渺茫,在广漠澎湃的黑暗深处,一点萤火似的自照着。”
在这里,心境与景物是相对应的,“广大的昏夜里”的“疏疏几颗星”犹如渺茫中萤火似的那点希望。小说中的好几处自然景物描写都体现了这样的作用,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自然景物为人物的思维提供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自会随着作品人物的感情去观照自然景物。而自然景物也会引发人物的思考,常常为人物的思考提供特定的“情绪背景”。自然界的外物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的。小说中写方鸿渐回到丈人家靠纱窗望出去所见到的夜景。这一段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算是长的了,其中描写到的有“只觉得天上热闹”的满天繁星,“未长成的女孩子”似的月亮,“琐琐屑屑地在夜谈”的小虫,“齐心协力干号”的蛙群,还有像“微绿的小眼睛”的几星萤火。这是一个宁静安谧的夏夜,作者也把它写得很美,这样的情景在方鸿渐眼里是多么熟悉。但这样的夜景却使方鸿渐“心挤紧作痛,眼酸得要流泪”。关于生命的美善、回国的快乐、《沪报》上的新闻以及那位四年里从未想起的未婚妻,这一切让他有了片刻的沉重,还是如纱窗外嗡嗡蚊声一样不足介怀?方鸿渐最后是叹了口气,但作者所用的修饰语却是“舒服地”。
其三,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息息相关,并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小说中对于“雨”的几处描写,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方鸿渐冒雨到唐晓芙家的段落中,作者从 “当夜刮大风,明天小雨接大雨,一脉想延,到下午没停过”写到“吃过晚饭”雨止后,两人话没说到一处,方鸿渐伤心地离开,唐晓芙暗自懊恼:
“外面雨下得正大,她送到门口真想留他等雨势稍杀再走。鸿渐披上雨衣,看看唐小姐,瑟缩不敢拉手。”
方鸿渐走了后,唐晓芙“忙到窗口一望,果然鸿渐背马路在斜对面人家的篱笆外站着,风里的雨线像水鞭子正侧横斜地抽他漠无反应的身体”。“吃过晚饭”,唐晓芙给方鸿渐打电话,佣人误以为是苏小姐,方鸿渐淋雨受凉厉声回绝,一段情缘就此了结。在这里,“雨”似乎成了两人情感的一个障碍,把两颗企图相融的心隔在了两边,并推动着小说情节向前发展。再看看去三闾大学途中的“雨”:
“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
而这雨也因此跟李梅亭先生有了关系了:
“李先生爱惜新买的雨衣,舍不得在旅行中穿,便自怨糊涂,说不该把雨衣搁在箱底,这时候开箱,衣服会淋湿的。”
一个庸俗的李先生便在这不经意的雨中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三 写景着意 语趣横生
《围城》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不雕琢”,“不用功”的艺术境界,消然于小说整体之中,与全文基调一致,和谐统一。而其写景艺术,如小说的其他艺术特色,也是值得称道的。
1 紧紧抓住景物(季节)特征来写。小说中有对四季景物的描写。写春,“那年春天,气候特别好。这春气鼓动得人心像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痛痒。”虽写得是战时的春天,而且并没有具体的描摹,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对人心的鼓动,人们依然很真切地感受到了;写夏,“这是亚热带好天气的夏夜,夜得坦白浅显,没有深沉不可测的城府,就仿佛让导演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的人有一个背景的榜样。”紧抓住夏夜空旷清浅的特点突出夏夜之好;写秋,“这是暮秋天气,山深日短,云雾里露出一线月亮,宛如一只挤着的近视眼睛,”、“满地枯草,不见树木,成片像样的黑影子也没有,夜的文饰遮掩全给月亮剥光了,不留体面。”。“山深日短”、“满地枯草”这是暮秋的季节特征,而秋夜的月虽是挤着眼,却应是寒气逼人的;写冬,“冬天的溪水涸尽,溪底堆满石子,仿佛这溪新生下的大大小小的一窝卵。”简笔勾勒的图景,如一幅幅写意画,神韵俱在。
2 写景相互映衬,使景物在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映衬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为神奇。如:
“门外地上全是霜。竹叶所剩无几,而冷风偶然一阵,依旧为了吹几片小叶子使那么大的傻劲。虽然没有月亮,几株梧桐树的秃枝骨鲠地清晰。”
霜、竹叶、冷风、梧桐树,几样景物的组合,相互映衬,活现一个清冷的冬夜。再如写大雨欲来的那段,以“半黄落的草木”的“微微叹息”、“瑟瑟颤动”映衬清凉畅快的爽气的到来;雨后初晴,以“黄泥地”的“面粘心硬”衬出夜来的大雨和此时“天气若无其事的晴朗”;写月,“这月亮圆滑地什么都粘不上,轻盈得什么都压不住,从蓬松如絮的云堆下无牵挂地浮出来,原来还有一边没满,像被打耳光的脸肿着一边”。钱钟书笔下的这轮月亮似乎没有朱自清、沈从文、孙犁笔下月亮的美,但“打着耳光的脸肿着一边”的半胖的月亮的影像却已深深地印着在了读者的脑海之中,像漫画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夸张地展现,却让人觉不着是夸张。
3 修辞格的妙用及语言变异的超常性。《围城》语言的幽默讽刺风格,也表现在描写景物上。而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往往是借助于修辞格的运用。试看以下几个句子:
“雨愈下愈大,宛如水点要抢着下地,等不及排行分列,我挤了你,你拼上我,合成整块的冷水,没头没脑浇下来。”
“一抢、一挤、一拼”,顽皮的雨成了小精灵,这雨是有生命,有灵性的。
“公园和住宅花园里的草木,好比动物园里铁笼子关住的野兽,拘束、孤独,不够春光尽情的发泄。”
以关住的野兽比公园住宅的草木,奇绝新颖却又合乎情理,写出上海都市没有多少山水花柳可以作为春的安顿处,注定上海是留不住多少春光的;滚着的“铜鼓”是天空的“回答”,也只有天空的回答才会如此振聋发聩;周密的夜连鬼也要拐弯,惯于夜行的猫也自恨,这夜确乎黑得有点可怕了。钱氏的幽默与修辞格的运用确实是别具一格的。
总之,写景语言中的词语搭配怪异,句法成分的故意移位,跳脱,语句结构的长短异常,词义大小、褒贬、语体色彩有意错用等,充分发挥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钱钟书十分熟谙地在谈天说地中掺入讽喻的喜趣,在热辣的喜剧高潮中酿成足够悲凉的气氛。他集道德、风俗、人情、社会的批判于一炉,从而确立了一种睿智的幽默。同时,小说中妙语连珠,多方引喻,心理描写淋漓尽致,使事物、人物的特征愈见鲜明深刻,使作品格外俊逸而畅快。他不愧为一位渊博的学者,几乎每写一人一事,与此相类的生活印象、中外典故、理论学说等万种思念都在刹那之间奔于笔下,使那些不同的知识分子的谈吐充满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的意味,因此也更鲜明深入表现出他开掘的作品题材的新意,使小说更含蓄、更深沉,有着更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参考文献:
[1] 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周振甫、冀勤:《〈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耶鲁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
[4] 黄国彬:《评〈围城〉的热嘲冷讽》,南京新闻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潘裔莎,女,1975—,河南开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