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围城》的写景艺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景物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所占比重极小,但读者却能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窥见小说的艺术特色。本文试从自然景物描写的角度,一窥钱钟书《围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景物描写 隐意 写景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围城》是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也是他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人们对《围城》有许多关注和评价。有人称《围城》为学者小说;有人说《围城》是秉承了西方16世纪以来流行的流浪汉小说,是“浪荡汉”的喜剧旅程录;还有人说《围城》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司马长风先生则说它“地地道道是一部爱情小说”。而关于《围城》的众多评论,也是褒贬不一。夏志清认为“《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但也有人认为,《围城》只能算是一部伪经典。本文列数这些对《围城》的相关评论只是为了说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人们对其解读应该是多元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读者阅读角度、兴致爱好、学识修养等等的不同,便出现了“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小说阅读的热闹场面,而这些也正说明了《围城》是经得起阅读的,是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的。但是,人们对《围城》的很多解读还是从作者的经历和学识的角度去着眼,虽然阅读文学作品要“知人论世”,但是阅读时只有作者而没有作品显然是不行的。很多读者对《围城》主旨的理解多是津津乐道于小说中关于婚姻的比喻:“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而对其艺术特色的评价也还是更多地停留在作者学者式的幽默讽刺上。当人的视野被一些东西所遮蔽时,便看不到另外一些东西。本文试从一个小小的角度——自然景物描写,来一窥《围城》的艺术特色。
  一 开篇画意 信手拈情
  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许多很好的理论,如“移情于景”、“由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等。但这些很好的理论,一般只用于抒情类。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就常被误解,只把它当作作品整体的一个附属物,即作品“主题”的衬托或“思想”的补充。也许我们所忽略的恰好是作品文学性的根本:“小我”面对人生世相的瞬间朦胧的感念和欲求。可能包括创作主体瞬间的情感倾向、对好恶的判断或者真理的发现,但议论太白、抒情太直、利用叙述太嗦,很多时候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就靠景物来假托。如《围城》开篇便是景物描写:
  “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退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到红消醉醒,船舱里的睡人也一身腻汗地醒来,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
  一个酡红的夜便印在了读者的脑海里。而主人公方鸿渐对回国后前途的不确定以及他不安的心理,也通过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被隐约地展示出来。《围城》基本上分四个段落,第一段讲了方鸿渐回国后在上海的生活,作者对上海的中产阶级进行了描绘,捎带也议论了留学生和老式的大家庭;第二段是去三闾大学的路上,有对抗战时内地的民生风情的叙述;第三段则是在三闾大学内,作者对当时的学术界狠狠挖苦和讽刺了一番;第四段是方鸿渐婚后的生活,并交代了主要人物的命运。自然景物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前两部分,而所占的笔墨也相当少,似乎都只是信手拈来,随意点染,细数之大大小小也不过二十几处。所以读《围城》时往往忽略,很少提及其中的自然景物描写。
  二 写景着墨 “执情强物”
  古人景物描写有两种创作方法:一是“即物生情”;一是“执情强物”。“即物生情”,如写“春山冶笑”,是认为春山本身具有冶笑的情态,不是诗人加上去的;“执情强物”,是说作者自己有了喜怒哀乐的感情,把这种感情著到物上,这是强加上去的。而在“写景手法”中,又从另一个角度讲到两种创作手法:“一种是理趣,从景物中联系情思,在情思中说出一种道理”,“再有一种写法,把自然和人相对来写,景物和人的情绪相结合”。这些理论主要是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去阐述的,因为直至现在,“情景交融”都是景物描写的一条颠簸不破的创作规律。《围城》中的景物描写多属“执情强物”,把景物和人的情绪相结合来写,作者对景物似乎并不着意描绘,但其在小说中的隐意却值得读者去挖掘。
  其一,自然景物是人物心境在现实中的反映。人的心境不同,能带来心情喜悦的春气萌发,在伤心人眼里也将是郁闷不快的。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往往直接反映的是人物当时的心境。《围城》情节第一部分,在方鸿渐吻了鲍小姐,而她离去撇下方鸿渐在甲板上时,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天空早起了黑云,漏出疏疏几颗星,风浪像饕餮吞吃的声音,白天的汪洋大海,这时候全消化在更广大的昏夜里。衬了这背景,一个人身心的搅动也缩小以至于无,只心里一团明天的希望,还未落入渺茫,在广漠澎湃的黑暗深处,一点萤火似的自照着。”
  在这里,心境与景物是相对应的,“广大的昏夜里”的“疏疏几颗星”犹如渺茫中萤火似的那点希望。小说中的好几处自然景物描写都体现了这样的作用,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自然景物为人物的思维提供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自会随着作品人物的感情去观照自然景物。而自然景物也会引发人物的思考,常常为人物的思考提供特定的“情绪背景”。自然界的外物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的。小说中写方鸿渐回到丈人家靠纱窗望出去所见到的夜景。这一段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算是长的了,其中描写到的有“只觉得天上热闹”的满天繁星,“未长成的女孩子”似的月亮,“琐琐屑屑地在夜谈”的小虫,“齐心协力干号”的蛙群,还有像“微绿的小眼睛”的几星萤火。这是一个宁静安谧的夏夜,作者也把它写得很美,这样的情景在方鸿渐眼里是多么熟悉。但这样的夜景却使方鸿渐“心挤紧作痛,眼酸得要流泪”。关于生命的美善、回国的快乐、《沪报》上的新闻以及那位四年里从未想起的未婚妻,这一切让他有了片刻的沉重,还是如纱窗外嗡嗡蚊声一样不足介怀?方鸿渐最后是叹了口气,但作者所用的修饰语却是“舒服地”。
  其三,自然景物与人物活动息息相关,并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小说中对于“雨”的几处描写,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在方鸿渐冒雨到唐晓芙家的段落中,作者从 “当夜刮大风,明天小雨接大雨,一脉想延,到下午没停过”写到“吃过晚饭”雨止后,两人话没说到一处,方鸿渐伤心地离开,唐晓芙暗自懊恼:
  “外面雨下得正大,她送到门口真想留他等雨势稍杀再走。鸿渐披上雨衣,看看唐小姐,瑟缩不敢拉手。”
  方鸿渐走了后,唐晓芙“忙到窗口一望,果然鸿渐背马路在斜对面人家的篱笆外站着,风里的雨线像水鞭子正侧横斜地抽他漠无反应的身体”。“吃过晚饭”,唐晓芙给方鸿渐打电话,佣人误以为是苏小姐,方鸿渐淋雨受凉厉声回绝,一段情缘就此了结。在这里,“雨”似乎成了两人情感的一个障碍,把两颗企图相融的心隔在了两边,并推动着小说情节向前发展。再看看去三闾大学途中的“雨”:
  “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
  而这雨也因此跟李梅亭先生有了关系了:
  “李先生爱惜新买的雨衣,舍不得在旅行中穿,便自怨糊涂,说不该把雨衣搁在箱底,这时候开箱,衣服会淋湿的。”
  一个庸俗的李先生便在这不经意的雨中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三 写景着意 语趣横生
  《围城》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不雕琢”,“不用功”的艺术境界,消然于小说整体之中,与全文基调一致,和谐统一。而其写景艺术,如小说的其他艺术特色,也是值得称道的。
  1 紧紧抓住景物(季节)特征来写。小说中有对四季景物的描写。写春,“那年春天,气候特别好。这春气鼓动得人心像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痛痒。”虽写得是战时的春天,而且并没有具体的描摹,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对人心的鼓动,人们依然很真切地感受到了;写夏,“这是亚热带好天气的夏夜,夜得坦白浅显,没有深沉不可测的城府,就仿佛让导演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的人有一个背景的榜样。”紧抓住夏夜空旷清浅的特点突出夏夜之好;写秋,“这是暮秋天气,山深日短,云雾里露出一线月亮,宛如一只挤着的近视眼睛,”、“满地枯草,不见树木,成片像样的黑影子也没有,夜的文饰遮掩全给月亮剥光了,不留体面。”。“山深日短”、“满地枯草”这是暮秋的季节特征,而秋夜的月虽是挤着眼,却应是寒气逼人的;写冬,“冬天的溪水涸尽,溪底堆满石子,仿佛这溪新生下的大大小小的一窝卵。”简笔勾勒的图景,如一幅幅写意画,神韵俱在。
  2 写景相互映衬,使景物在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映衬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为神奇。如:
  “门外地上全是霜。竹叶所剩无几,而冷风偶然一阵,依旧为了吹几片小叶子使那么大的傻劲。虽然没有月亮,几株梧桐树的秃枝骨鲠地清晰。”
  霜、竹叶、冷风、梧桐树,几样景物的组合,相互映衬,活现一个清冷的冬夜。再如写大雨欲来的那段,以“半黄落的草木”的“微微叹息”、“瑟瑟颤动”映衬清凉畅快的爽气的到来;雨后初晴,以“黄泥地”的“面粘心硬”衬出夜来的大雨和此时“天气若无其事的晴朗”;写月,“这月亮圆滑地什么都粘不上,轻盈得什么都压不住,从蓬松如絮的云堆下无牵挂地浮出来,原来还有一边没满,像被打耳光的脸肿着一边”。钱钟书笔下的这轮月亮似乎没有朱自清、沈从文、孙犁笔下月亮的美,但“打着耳光的脸肿着一边”的半胖的月亮的影像却已深深地印着在了读者的脑海之中,像漫画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夸张地展现,却让人觉不着是夸张。
  3 修辞格的妙用及语言变异的超常性。《围城》语言的幽默讽刺风格,也表现在描写景物上。而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往往是借助于修辞格的运用。试看以下几个句子:
  “雨愈下愈大,宛如水点要抢着下地,等不及排行分列,我挤了你,你拼上我,合成整块的冷水,没头没脑浇下来。”
  “一抢、一挤、一拼”,顽皮的雨成了小精灵,这雨是有生命,有灵性的。
   “公园和住宅花园里的草木,好比动物园里铁笼子关住的野兽,拘束、孤独,不够春光尽情的发泄。”
  以关住的野兽比公园住宅的草木,奇绝新颖却又合乎情理,写出上海都市没有多少山水花柳可以作为春的安顿处,注定上海是留不住多少春光的;滚着的“铜鼓”是天空的“回答”,也只有天空的回答才会如此振聋发聩;周密的夜连鬼也要拐弯,惯于夜行的猫也自恨,这夜确乎黑得有点可怕了。钱氏的幽默与修辞格的运用确实是别具一格的。
  总之,写景语言中的词语搭配怪异,句法成分的故意移位,跳脱,语句结构的长短异常,词义大小、褒贬、语体色彩有意错用等,充分发挥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钱钟书十分熟谙地在谈天说地中掺入讽喻的喜趣,在热辣的喜剧高潮中酿成足够悲凉的气氛。他集道德、风俗、人情、社会的批判于一炉,从而确立了一种睿智的幽默。同时,小说中妙语连珠,多方引喻,心理描写淋漓尽致,使事物、人物的特征愈见鲜明深刻,使作品格外俊逸而畅快。他不愧为一位渊博的学者,几乎每写一人一事,与此相类的生活印象、中外典故、理论学说等万种思念都在刹那之间奔于笔下,使那些不同的知识分子的谈吐充满文学、哲学、历史、社会的意味,因此也更鲜明深入表现出他开掘的作品题材的新意,使小说更含蓄、更深沉,有着更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参考文献:
   [1] 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周振甫、冀勤:《〈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耶鲁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
   [4] 黄国彬:《评〈围城〉的热嘲冷讽》,南京新闻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潘裔莎,女,1975—,河南开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文学手法艺术地表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是革命历史题材纪实文学的根本所在,矛盾冲突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都是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通过文学手法构建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负责任的纪实作家应站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点,以严谨的态度审视历史,并通过对革命历史现象的科学把握与剖析,揭示出革命史实中深藏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给予广大读者以更多有益的教育和启迪。  关键词:革命历史 纪实文学 真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具有民族自治性特点的文学探索,中国新时期先锋文学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作家们首次以本体(存在)关怀的态度进行的创作,同既往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相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个性化(人性化)。本文通过对先锋文学的思想前提、主要内容、精神特点、思维局限等方面的考察,揭示其本体意蕴。  关键词:新时期 先锋文学 本体 存在 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一 先锋文学思想前提:华夏文明传统
期刊
摘要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表现了曹七巧在一个封建贵族家庭里性格扭曲变态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封建压迫和金钱枷锁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随着时间推移,曹七巧逐渐由一个健康正常的姑娘变成了阴狠毒辣的老太婆。本文试从曹七巧的变态性格发展的源起、推动、形成和最终疯狂等四个方面,来对其变态性格的形成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金锁记》 曹七巧 变态性格 形成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张
期刊
摘要《白噪音》是奠定唐·德里罗在美国文坛地位的代表之作。小说探寻了后现代社会中暗藏的死亡危机,生动表现了当代美国人对于死亡的意识,被称为“美国的死亡之书”。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主人公杰克·格拉迪尼的死亡恐惧心理及其拒斥行为进行了剖析解读。  关键词:《白噪音》 死亡恐惧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唐·德里罗(Don Delillo,1936-)是美国后
期刊
摘要艾丽丝·沃克的成名作《紫色》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叙述立场。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的美国黑人女性形象,记录了黑人女性在传统的夫权专制和种族歧视的社会里打破沉默,寻求自我的决心和勇气。书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表现出黑人女性在其主体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各种反映,显示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黑人女性构建新型的性别身份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女性形象 主体意识 身份寻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一部书写藏族土司兴亡史的力作。小说呈现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五个特征:个人视角的历史,历史的虚构叙事,历史的随意与荒谬,人物自身的茫然,以及隐喻化的理想追求。本文通过对这五个特征的研究,从艺术特色上对《尘埃落定》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尘埃落定》 新历史主义视角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一个人视角的历史  在新历史主义观点看来,历
期刊
摘要谭恩美是美国华人文学世界里一位十分杰出的作家,她吸引了国内国外评论界的关注。《喜福会》(1989)是谭恩美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全书讨论了中国母亲与她们的美国女儿之间的微妙情感。本文拟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结合前人对这部作品中的东方主义的探究,对小说《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再思考。谭恩美在书中对中国的部分描写体现了东方主义色彩,但是作为一名华裔作家,她更想将这部作品作为反抗东方主义的武器,表
期刊
摘要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也是台湾作家中最早在其作品中为妇女的不幸命运呐喊和抗争的作家。本文试从纳妾制度下的幽怨妻妾、“五四”语境中的觉醒女性、封建礼教下的传统守护者等三方面,分析林海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揭示这些形象对于历史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林海音 小说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也是台湾女性文
期刊
摘要欧·亨利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最后的常春藤叶》以一片叶子为线索,歌颂了老画家为了挽救年轻画家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感人故事。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给人以生的力量的叶子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说中的叶子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老画家贝尔曼的化身。其意义在于实现了全文主旨的升华——伟大的人性之爱使得枯叶不朽。  关键词:叶子 欧·亨利 善与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作家。他早在新文学运动初期就积极提倡进步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些理论。在托派分子混淆中国社会性质之时,他以自己创作的《子夜》,形象、生动、巧妙而又含蓄地回答了托派提出的问题,而这部作品也是现实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茅盾 《子夜》 吴荪甫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一 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中国化  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