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几年了,但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总觉有些困惑,无所适从。虽然我们对中学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即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二是教学过程的探索化,即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材料,让学生独立地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是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还是不能很好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地位),现就本人在教学中的体会做如下反思。
1. 教学目标定位的转变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贯穿整节课的一条主线。确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根据教师的爱好来确定,课前就应做到胸有成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要处理好学生应该掌握与学生实际能否掌握这一矛盾,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 才能很好地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使每个环节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改变过去那种只备教材,不备学生的不切实际的教学模式。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发展学生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真正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2. 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担心学生思维水平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故而往往是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很少让学生自主探究,既便是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与空间,也只是形式上的“走过程”,没有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上常常是教师不断地展示自己,导致学生枯燥泛味的接受知识,学生无法体会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既没有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也没有很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觉得上的不顺心,学生觉得学的糊里糊涂,导致课堂效率较低;究其根源,其根本是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不够,认为课堂教学受时空与学生水平的限制,无法开展探究,所以在课堂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的多,学生探究的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所学知识呆板,不能灵活应用,所以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评价应放在学生的学上,看学生是如何参与学习的,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认为我该讲的都讲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根本所在。
3. 教学内容处理方式的转变
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索性的教学过程,把一节课的内容设计成梯度明显,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的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交流,既要充分注重学生的数学基础,还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既要创新编拟题目,还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力争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去自主探究,然而,有些时候往往是教师低估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没有给学生充分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总是把自己当成主角,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所以教师要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要相信学生,只要教师问题情境创设的好,学生可以通过问题展开思考、交流,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是可以探究归纳出结论的。事实上,学生只要把每个问题弄清了,本节课的内容就掌握了,根本不必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讲,总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其实,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是不可靠的;所以老师再不要怨学生说,这个题我讲了多少遍了,你们为什么还不会呢?要知道学生听懂与学生会做是两码事!要让学生真正领悟知识的本质,反思其规律、方法,才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4. 新旧教材课程标准的转变
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对新课程标准吃的不是很透,对一些知识的要求不是很明确。导致课堂教学难度把握不准,按照老的习惯,旧的观念组织教学,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问题上,新的课程标准明确给出,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对求函数值域的一些特殊技巧不做要求。还有像集合的概念与运算中,不涉及含参数较难的问题等等。然而好多教师认为这样的题目“有趣”,就大量地大讲特讲,既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又让学生感觉难以理解,无法达成学习目标,且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压力。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地准备,对所引用的材料、习题等必须事先亲自去做,了解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关卡,准确预测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的放失,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适时进行归纳、梳理、提炼与反思,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反思中掌握方法。另外还要平衡好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关系,既不可唱“独角戏”,也不可不着边际地让学生任意“逍遥”,导致学生的思维在无序的浅层状态下徘徊,无法逾越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导致教师迷失方向,失去自我,要做到收放自如。学生的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活动形式,更要注重活动内容,活动要围绕揭示数学本质而展开,只有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内容上的本质揭示,就会偏离教学目标。把学生是否真正领悟了所学知识,掌握了方法,达成了三维目标作为一节课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实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收稿日期:2013-05-20
1. 教学目标定位的转变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贯穿整节课的一条主线。确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根据教师的爱好来确定,课前就应做到胸有成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要处理好学生应该掌握与学生实际能否掌握这一矛盾,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 才能很好地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使每个环节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改变过去那种只备教材,不备学生的不切实际的教学模式。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注重发展学生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真正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2. 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担心学生思维水平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故而往往是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很少让学生自主探究,既便是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与空间,也只是形式上的“走过程”,没有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堂上常常是教师不断地展示自己,导致学生枯燥泛味的接受知识,学生无法体会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既没有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也没有很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觉得上的不顺心,学生觉得学的糊里糊涂,导致课堂效率较低;究其根源,其根本是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不够,认为课堂教学受时空与学生水平的限制,无法开展探究,所以在课堂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的多,学生探究的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所学知识呆板,不能灵活应用,所以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评价应放在学生的学上,看学生是如何参与学习的,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认为我该讲的都讲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根本所在。
3. 教学内容处理方式的转变
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索性的教学过程,把一节课的内容设计成梯度明显,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的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交流,既要充分注重学生的数学基础,还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既要创新编拟题目,还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力争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去自主探究,然而,有些时候往往是教师低估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没有给学生充分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总是把自己当成主角,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所以教师要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要相信学生,只要教师问题情境创设的好,学生可以通过问题展开思考、交流,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是可以探究归纳出结论的。事实上,学生只要把每个问题弄清了,本节课的内容就掌握了,根本不必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讲,总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其实,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是不可靠的;所以老师再不要怨学生说,这个题我讲了多少遍了,你们为什么还不会呢?要知道学生听懂与学生会做是两码事!要让学生真正领悟知识的本质,反思其规律、方法,才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4. 新旧教材课程标准的转变
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对新课程标准吃的不是很透,对一些知识的要求不是很明确。导致课堂教学难度把握不准,按照老的习惯,旧的观念组织教学,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问题上,新的课程标准明确给出,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对求函数值域的一些特殊技巧不做要求。还有像集合的概念与运算中,不涉及含参数较难的问题等等。然而好多教师认为这样的题目“有趣”,就大量地大讲特讲,既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又让学生感觉难以理解,无法达成学习目标,且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压力。
总之,要上好一节课,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地准备,对所引用的材料、习题等必须事先亲自去做,了解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关卡,准确预测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的放失,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适时进行归纳、梳理、提炼与反思,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反思中掌握方法。另外还要平衡好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关系,既不可唱“独角戏”,也不可不着边际地让学生任意“逍遥”,导致学生的思维在无序的浅层状态下徘徊,无法逾越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导致教师迷失方向,失去自我,要做到收放自如。学生的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活动形式,更要注重活动内容,活动要围绕揭示数学本质而展开,只有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内容上的本质揭示,就会偏离教学目标。把学生是否真正领悟了所学知识,掌握了方法,达成了三维目标作为一节课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实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收稿日期: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