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活动参与双方、教学模式、创新环境都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明显影响,本文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互动式案例教学方法与授课教师能力的匹配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有必要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预估,案例教学评价与反馈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的信息流动过程,需通过完善案例教学相应的支撑构建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平台。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大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互动案例教学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先运用到法学教学,后被成功引入哈佛商业教育中,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最初主要用于MBA教育,后逐渐被多种需创造性运用理论的学科教育广泛运用。
1.1 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判定、分析和研究,阐明某一学科的一般规律、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研究、分析、讨论案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案例教学的互动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的成功与自身固有的互动特点是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其分析和讨论过程也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由于与实践联系紧密,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主动运用知识的欲望,提高创新思维的几率,这都有利于案例教学互动性的充分发挥。
首先,启发性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特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源泉,而启发恰恰是师生互动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案例教学将现实中纷繁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案例教学的启发性还在于教师的角色——引导和启发,而不是灌输“正确答案”和“解题公式”,学生在启发下主动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另外,案例结论的多样性也是案例教学的特色,面对相同的内容,主动思考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正如现实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种,而且也无法准确评价“解决问题的标准方案”。在案例的情境中,学生可以得到启发并获得经验的积累。金明华(2007)认为由于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都是真实而复杂的,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得到经验,并可能在将来的实践中,从对案例的“模仿”获得启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案例教学提倡互动式教学,提倡课堂的师生交互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传授而非运用,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多数是被动接受,更多的是记忆而非思考,自然也无需创新性地“产出”。而在案例教学中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和服务者。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张艳芹,2008),而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合适组合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2.1 教学活动参与双方
教学活动的参与双方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者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关键因素。胡龙华等(2003)指出大学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其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水平、态度和努力状态是决定培养状况和水平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最主要的还是个体因素(朱帆、刘滢,2007)。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求稳趋同”心理和“填鸭式”教学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罗天莹,2003),很少思考“标准答案”以外的问题,更不敢独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基础。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主要发挥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这对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准备,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上,都需要教师精心安排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此加以适当引导。张庆林(2006)研究发现良性的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能营造出一种和谐健康的心理气氛,形成师生间的良性心理互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都发现教师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辛雅丽(2003)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教师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和“教师鼓励学生创新和发表不同意见”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朱帆(2007)等对重庆地区五所高校师生对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的评价研究结果却认为在师生的评价中,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影响作用在七个维度中排在最后,说明师生严重忽视了教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教育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从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还是比较缺乏的(范茂魁等,2005),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对创新性教学实践缺乏热情。
2.2 教学模式
第一,教学模式是否符合认知规律。人在学习新事物时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属于演绎式,即从原理和概念出发,后运用理论去接触实际的例子。这与认知规律是逆向的,在一定程度上逼迫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单向灌输性的教学和“大班教育”,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人才发展的多样性,而个性化和多样性正是创新教育的根基(康贝贝等,2004)。
第二,教学专业差异性要求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辛雅丽(2003)研究发现专业不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也有区别,这可能因为不同的专业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考虑专业的特点。专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学者指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在知识教育中结合具体学科内容进行,知识能否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主要在于是否形成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巩固性特征的知识结构(陈磊、宝玉强,2002)。 第三,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和教育活动的重点。多年来,我国的教学评价主要指标是“考分”,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自然倾向于“应试教育”,而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具体的体现,误导教学活动变成了单纯的理论搬运和储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3 创新环境
环境,尤其是高校所处的开放性系统对创新的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李湘健(2004)等认为高等学校应提高对社会环境的开放程度,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还指出我国传统人文精神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朱帆(2007)等人研究发现高校师生认为学校的创新氛围和创新体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创新环境中,文化因素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认为消极的、不利于创新的文化内容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阻碍作用。
3 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案例教学方法与授课教师能力的匹配是决定案例教学能否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案例教学方法的启发性主要在于通过真实的“过去”的展示,吸引学生脱离单纯的理论学习,进入“角色”,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而这种主动思考恰恰是创新的前提和必经过程,也是学生愿意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的基础。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运用是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基础,而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气氛的把握和对学生创新性思考的激励则是保证互动式案例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效果的前提条件。所以,案例教学方法必须与授课教师的创新能力和课堂技巧相匹配,才能真正发挥启发性的特点和作用。第二,由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基础上的,互动式案例教学对学生自学提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合理的学生,暂时不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所以,案例教学开展之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预估,有利于正确选择案例教学的组织重点,把握课堂激励学生更高的参与度。第三,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既包括对学生通过此次教学活动收获的评价和反馈,也包括学生对教师此次教学的评价和反馈,即信息流向教师和学生双方,这也是互动性的体现。最后,案例教学效果还需要相应的支撑,包括案例库的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相关制度的完善以及营造创新文化环境,这些都是案例教学效果的保障,也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平台。
4 总结
每人都有创新欲,但不一定有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诱导、激发、培植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转化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完成。互动式案例教学需要根据师生素质、特性、环境约束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合理的案例教学比重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帆,刘滢.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6.
[2] 张庆林,李艾丽莎.创造性培养与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 罗天莹.调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4] 范茂魁,范红俊,李志红,李振青.我国教育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因素和改革对策[J].昆明大学学报,2005.2.
[5] 焦德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6] 金明华.基于案例教学的学生管理创新能力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大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互动案例教学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先运用到法学教学,后被成功引入哈佛商业教育中,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最初主要用于MBA教育,后逐渐被多种需创造性运用理论的学科教育广泛运用。
1.1 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判定、分析和研究,阐明某一学科的一般规律、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研究、分析、讨论案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案例教学的互动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的成功与自身固有的互动特点是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其分析和讨论过程也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由于与实践联系紧密,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主动运用知识的欲望,提高创新思维的几率,这都有利于案例教学互动性的充分发挥。
首先,启发性是案例教学的首要特点,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源泉,而启发恰恰是师生互动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案例教学将现实中纷繁的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案例教学的启发性还在于教师的角色——引导和启发,而不是灌输“正确答案”和“解题公式”,学生在启发下主动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另外,案例结论的多样性也是案例教学的特色,面对相同的内容,主动思考的结果不一定完全相同,正如现实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种,而且也无法准确评价“解决问题的标准方案”。在案例的情境中,学生可以得到启发并获得经验的积累。金明华(2007)认为由于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都是真实而复杂的,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得到经验,并可能在将来的实践中,从对案例的“模仿”获得启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其次,案例教学提倡互动式教学,提倡课堂的师生交互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传授而非运用,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多数是被动接受,更多的是记忆而非思考,自然也无需创新性地“产出”。而在案例教学中真正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和服务者。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张艳芹,2008),而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合适组合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2.1 教学活动参与双方
教学活动的参与双方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者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关键因素。胡龙华等(2003)指出大学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其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水平、态度和努力状态是决定培养状况和水平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最主要的还是个体因素(朱帆、刘滢,2007)。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求稳趋同”心理和“填鸭式”教学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属于中等偏下水平(罗天莹,2003),很少思考“标准答案”以外的问题,更不敢独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基础。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主要发挥引导和鼓励的作用,这对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准备,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上,都需要教师精心安排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此加以适当引导。张庆林(2006)研究发现良性的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能营造出一种和谐健康的心理气氛,形成师生间的良性心理互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都发现教师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辛雅丽(2003)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教师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和“教师鼓励学生创新和发表不同意见”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朱帆(2007)等对重庆地区五所高校师生对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的评价研究结果却认为在师生的评价中,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影响作用在七个维度中排在最后,说明师生严重忽视了教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教育地区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从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还是比较缺乏的(范茂魁等,2005),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对创新性教学实践缺乏热情。
2.2 教学模式
第一,教学模式是否符合认知规律。人在学习新事物时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属于演绎式,即从原理和概念出发,后运用理论去接触实际的例子。这与认知规律是逆向的,在一定程度上逼迫学生“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单向灌输性的教学和“大班教育”,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人才发展的多样性,而个性化和多样性正是创新教育的根基(康贝贝等,2004)。
第二,教学专业差异性要求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辛雅丽(2003)研究发现专业不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也有区别,这可能因为不同的专业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考虑专业的特点。专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学者指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在知识教育中结合具体学科内容进行,知识能否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主要在于是否形成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巩固性特征的知识结构(陈磊、宝玉强,2002)。 第三,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和教育活动的重点。多年来,我国的教学评价主要指标是“考分”,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自然倾向于“应试教育”,而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具体的体现,误导教学活动变成了单纯的理论搬运和储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3 创新环境
环境,尤其是高校所处的开放性系统对创新的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李湘健(2004)等认为高等学校应提高对社会环境的开放程度,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还指出我国传统人文精神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朱帆(2007)等人研究发现高校师生认为学校的创新氛围和创新体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创新环境中,文化因素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认为消极的、不利于创新的文化内容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阻碍作用。
3 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案例教学方法与授课教师能力的匹配是决定案例教学能否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案例教学方法的启发性主要在于通过真实的“过去”的展示,吸引学生脱离单纯的理论学习,进入“角色”,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而这种主动思考恰恰是创新的前提和必经过程,也是学生愿意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的基础。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运用是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基础,而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气氛的把握和对学生创新性思考的激励则是保证互动式案例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效果的前提条件。所以,案例教学方法必须与授课教师的创新能力和课堂技巧相匹配,才能真正发挥启发性的特点和作用。第二,由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基础上的,互动式案例教学对学生自学提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合理的学生,暂时不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所以,案例教学开展之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预估,有利于正确选择案例教学的组织重点,把握课堂激励学生更高的参与度。第三,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既包括对学生通过此次教学活动收获的评价和反馈,也包括学生对教师此次教学的评价和反馈,即信息流向教师和学生双方,这也是互动性的体现。最后,案例教学效果还需要相应的支撑,包括案例库的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相关制度的完善以及营造创新文化环境,这些都是案例教学效果的保障,也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平台。
4 总结
每人都有创新欲,但不一定有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诱导、激发、培植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转化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完成。互动式案例教学需要根据师生素质、特性、环境约束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合理的案例教学比重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帆,刘滢.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6.
[2] 张庆林,李艾丽莎.创造性培养与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 罗天莹.调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4] 范茂魁,范红俊,李志红,李振青.我国教育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因素和改革对策[J].昆明大学学报,2005.2.
[5] 焦德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6] 金明华.基于案例教学的学生管理创新能力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