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艺术之对话

来源 :跨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002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方绘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包括宗教、政治、哲学等)的影响,中国画与西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观察方法、表现语言、构图处理、色彩运用等各个方面。但随着文化交流的相互渗入,二者在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了先辈遗留下来的风格,同时也加入了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中国画;西画;艺术;差异
  【中图号】J209【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259-01
  
  世界绘画艺术,大体可分为东方、西方两大体系。东方绘画体系,即东方画是在东方文明古国中发展起来的,包括古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由于还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泰国及南洋群岛等各国在内,因而也有人称之为亚洲体系,其中,以中国画为主。西方绘画体系,即通常说的西洋画,它是从古希腊、古罗马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而后移植到美洲各国,其中,以油画为主。从原始社会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前,东西方绘画体系的发展大致相同,都是用简单明确的线条勾画出所要表现的形象轮廓,以此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虽然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各自不断发展,但其造型手法基本上是相近的。欧洲文艺复兴,使得以油画为主的西方绘画艺术有了巨大的突破性飞跃,它吸收了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新科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与此同时,以中国画为主的东方绘画由于受到道家、玄学思想的影响又逐渐形成了以意象和气韵来表现艺术个性的特点,强调用气韵来表达神采。由此,中国绘画的这种侧重于内在精神气质方面的特征,与西方侧重于外在形式语言差异的个性表现特征明显不同。具体表现在:
  
  1观察事物的方法不同
  
  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中国艺术家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动为主,讲究散点透视,在对物体的空间组织形式上有极强的感性: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此图在结构上有序曲、有高潮、有尾声,形成了鲜明的情感节奏;又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五代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它们都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或在同一时期展示不同的环境、或在同一环境表现不同的时间、或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表现不同的情节。总的来说,中国画讲究写意,所谓“目识心记”、“成竹在胸”,都充分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西画十分强调观察方式的必要和重要,注重通过写生来仔细观察、研究物体,直到它变成心中的"第二自然"。所以模仿的方法和数学逻辑,构成了西画中科学再现客观世界的基础。如达·芬奇在一个圆形里分析了人体的比例数及其整体上的圆满,运用几何的方法对人体作了既精确又理想的歌颂。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都陶醉在几何、透视、解剖等形式的分析中,因此,西方艺术家观察事物的方法是理性的,以静为主,主张静止地观察对象,讲究焦点透视,要求作画对象不变、位置不变、所处环境不变、光线不变,以及作者所处的位置、角度不变,以摹仿为主,要求如实地表现出对象的情感、光感、质感和空间感,所以讲究对景写生,从而再现真实的对象。
  
  2表现语言上的差异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就是以线为主,德国伟大的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名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线条可以表达画家精微的感情和细腻的情感。线是感性的、抽象的,中国绘画中线的感性意味则更为丰富。中国画线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建筑、壁画等。原始陶器的各处花纹,绝大部分是以线条组织成的几何形图案;中国的木建筑,多有玲珑小巧的雕绘,其中的人物、鸟兽、花草等纹样都很适于线条表现,特别是大型的建筑(如柱、廊、窗、瓦等),线雕、壁画、画像石都很盛行,它们都是以线为主体,如山水中的十八皱,白描里的十八描,书法中的颜、欧、柳、赵以及线条排列,墨色安排的疏密、轻重、浓淡、干湿等都有相辅相成的法则,这些法则和程式即是自然物象特征的抽象,又具有某种音乐性的形式意味。因此,中国画中的线是感性的、主观的。
  西方的绘画艺术则不太讲究线。在现代派以前的画家大都否定线的存在,但在作画时,又不可能完全脱离线,因此就从纯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认为线只不过是面的压缩,线只能为体、面服务。因此,西方的绘画注重光影的韵律和色彩的和谐。西洋绘画的渊源来自雕塑和建筑这两大门类的启发,希腊雕刻强调一眼之间就能理解其全部意义。因而它的形体大,真实感、立体感强。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和光影。西洋绘画,又极力追求真实,当然,用光影表现就更能把客观对象画得逼真。
  
  3色彩上的差异
  
  中国画的色彩,在传统绘画理论中有南齐谢赫《六法论》中的“随类赋彩”一说,它比较尊重物象的固有颜色,但是并不是机械的“自然主义”,而是敢于突破物象本身的色彩特点,取之以从情感中酝酿的色彩。画家的色彩感不同,从而导致作品的色调也不一样,如齐白石晚年的花卉用色艳丽,而吴昌硕的色调含蓄而雅致。所谓“色彩感”是画家对自然界色彩进行抽象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山水画尤其注重这一点。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静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是画家在一年四季中,经过观察而得出的感觉。中国画的色彩具有浓烈的装饰性,颜色单纯而不失凝重,更趋于非理性。传统的水墨画,强调墨即色,墨分五色,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水墨画是开了“抽象”的先河,比西画的抽象要早很久。
  在西方绘画中,色彩不仅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而且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画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样的情感,创造什么样气氛,都讲究采用相应的色调。因此在西画中,对色彩的规律的研究已系统化、科学化。色彩本来就是光线的具体化,物体的颜色是千变万化的,由光线的变化而导致物体色彩的变化,物体的色彩是固有颜色和环境颜色的综合体。这种色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在印象派(马奈、莫奈、德加、雷诺阿等)和后期印象派(凡·高、高更等)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色彩是最容易被我们感受到的,因而在现实世界中自然物象的色彩不论是明快还是暗淡,是强烈还是柔和,都会直接地影响人们的精神。所以,色彩不仅是西洋绘画的重要的造型手段,同时也是西洋画家表现感情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上,西画和中国画可谓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4构图中处理方式的不同
  
  中国画的构图,是以立意、气韵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画家对于构图不是从形式上看待,而是从观念上把握。这种观念的把握不是靠理性分析去认识,而是靠身心去体悟。中国画家对于构图的认识,使得中国画家对于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有着天生的自觉,甚至在他们心目中,诸如虚实变化、疏密变化、开合起伏、平衡和谐等等形式因素本身亦是“道”的体现,故而不遗余力地开掘其意义,将其提升。正是这种有意无意地将形式湮没在内容中的事实,使得中国画家们一直未能对形式,诸如构图作一番单独的、翔实的、综合的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画构图的迷失,相反造就了一系列独特的构图观:如因为强调天地同观,因而产生了咫在千里的“映远法”和散点透视,产生了“天地位”;强调阴阳关系,因而注重虚实、疏密、接势、回势之说;强调时空一体,便有了长卷式构图。
  西画则比较尊重科学,采用合理的焦点透视来表现事物的变化规律,采取科学的切割方法(包括黄金分割的方法),在不同的视点和视角中表现不同的物体,更趋于科学和理性。发展到现代,不论是中国画或西画,在构图上都倾向于构图的标志性,即把自然的空间进行更有序的组合,打破常理,使之更规范,更具艺术感染力。
  最后总结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东方画以中国画为主,西洋画以油画为主,这两大绘画艺术体系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当然,造成这两大艺术的特点还有其它原因,但综上所述,中国绘画尚意,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感性,西方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但不管怎样,中国画和西画在相互比较的同时也在相互对话与交流,它们在不断发展中相互影响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及日本画入欧洲,被人采用,便发生了‘印象派’……”马蒂斯为中国的线描艺术所折服,其作品“单线平涂”的装饰性和克里姆特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与借鉴,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打上了中国画风格的烙印……总之,无论如何,艺术只有根植在民族的土壤中,才会保持自己独特的发展和个性的魅力。中国画也好,西画也好,两者同作为一种象征美的视觉艺术,完全可以相互借鉴,各自创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庆生.绘画,东西方文化的冲撞[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王健.浅谈中西绘画审美之不同[J].汕头大学学报,1998.
  [3]甑巍.油彩与水墨:中西绘画艺术比较[M].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2.
  [4]胡建斌.探寻艺术空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郎承文.中国画构图大全[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背景及目的
  保存牙髓活力对维持乳牙的功能及恒牙的正常替换至关重要。活髓切断术是常用的保存活髓方法,盖髓材料发挥隔绝外界刺激、诱导牙髓干细胞分化、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重要作用。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及骨诱导性能,在体液中可溶出硅、钙、磷等离子,诱导牙髓干细胞成牙本质方向分化,促进硬组织再生,适用于牙髓-牙本质修复领域。目前关于生物活性玻璃对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
【摘要】当今世界由于网络的连接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为迎接网络时代忙着进行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教育界跃跃欲试将传统课堂转变为网络学习,有人预言:网络学习将来会取代传统教育的主导位置,也有人说网络学习与传统教育“谁也代替不了谁”,而会“和平共处”。  【关键词】网络学习;传统教育;取代  【中图号】G64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24-01    在网络学
期刊
【摘要】高校社团不仅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实现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和人生成长提供了舞台。本文以浙江海洋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学生在社团中获得发展的现实状况,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发展  【中图号】G64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37-02    社团是大学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绝大部分大学生都在校园中参加过社团。
期刊
【摘要】现代基础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德育不仅仅指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而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最重要的是准确地把握住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另外,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德育渗透;语文教学  【中图号】G633.3【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80-01    
期刊
【摘要】简要介绍了NLP理念,说明NLP系统思想,并结合心理咨询实践说明了“三赢”原则的应用效果及注意问题。  【关键词】NLP;“三赢”原则;应用  【中图号】G444【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71-01    1NLP简介    NLP被公认为是美国催眠治疗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MiltonH.Erickson1901~1980)创立的一门学问。它是关
期刊
【摘要】基于众多原因许多学校都施行了分层次教学,学生根据入校成绩被分在实验班,提高班或平行班。在各类型的公开课上,实验班和提高班的学生就成了香饽饽,纷纷入选授课班级,而平行班的学生却被我们老师拒之门外。本文就在我校青年教师汇报课中出现的这一现象进行反思,分析科学的课堂评价,以实现教育及教学评价的公平。  【关键词】实验班;平行班  【中图号】G63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
期刊
【摘要】我就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整合谈了一些思考与探索,即解读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认识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的必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希望能给未来的网络教育做一个探路者,最大限度推动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为提高中学政治教学的课堂效益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政治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创新  【中图号】G623.1 【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由于分值比例高,难度大,因此,它成了众多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焦点。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而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最终形成能力。  【关键词】激发热情;打开思维;培养习惯;落实教学  【中图号】G633.34【文献标示码
期刊
【摘要】给材料高考出现频率高,近几年又有复出趋势,应该引起高三师生的重视。给材料作文写作时,要弄清材料题旨,确定写作中心;要明确要求,确定最佳文体;引述材料,亮明观点;补充材料,多方论证;联系实际,重申总结。通过两篇学生习作,印证此类作文的写作过程。  【关键词】作文;题旨;文体;论证  【中图号】G633.34【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219-02    
期刊
【摘要】卡夫卡在《在流放地》中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人类一直在承受苦难,却无法得到救赎。对此,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了冷静的观察,并表现出隐隐的焦虑、绝望。《规训与惩罚》是福柯运用谱系学来分析权力的最重要的成果,作者告诉我们,权力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进行规训,使人只剩下的空空的躯壳。福柯的权利观是分析《在流放地》的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一位作家,一位学者,用不同的方式,给予人类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