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课的语文本色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的实施,语文课出现“异化”现象。而本色的宏观教学、本色的语基训练、本色的学科渗透、本色的教学设计和本色的教学语言等五个方面是探索中小学语文课保持语文本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本色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既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揣摩语言的意蕴。否则,语文课就会缺失了语文本味。
  为此,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略谈个人看法。
  
  一、本色的宏观教学
  
  在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往往片面强调语文知识的灌输,教师不厌其烦地逐段逐句分析、串讲,不仅耗时多、效率低,而且把课文中那些完整的、活生生的、感人的形象分析得支离破碎。为了应试,答案要求标准唯一,学生缺少独立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有什么美的享受。这种刻板的、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显然是无益的。为此,语文教学要从大处着眼,从总体上去把握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主题美,让学生在美的艺术氛围中得到熏陶,提高他们的鉴赏和写作能力,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到语句的美、文体的美、意境的美,成功地锻炼他们的语感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最后一课》等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华美的文笔、曲折的情节和感人的人物形象都是有灵性的,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情趣和理想,跳动着时代的主旋律,把握着读者的脉搏,集中反映了现实美和理想美的统一,有着强烈的震撼力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与主人公同悲欢。这就是语文课情感教育和美感教育的过程里,德育和美育渗透于具体的语文教学之中。学生在阅读、思考、理解、感悟、交流的潺潺溪水中领略到作者的智慧和看到课文中闪耀的高尚情操的光辉。
  
  二、本色的“语基”训练
  
  语文课要充分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注重学生感情的激发与感染,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语文课的训练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琅琅的读书声,突出“读”的训练和能力培养,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语文基本知识,习得基本能力。其中既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又有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使训练变得有情趣、有实效。毕竟,语文就是语文,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文规律。课堂上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本色的学科渗透
  
  新课程的实施,学科间知识的交融性越来越强,语文学科更是渗透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处理不当,以至于把语文课上成了其他课。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准确地找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点,就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避免语文课的“异化”,从而保持语文的本色。
  比如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学性较强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笔者教学本文时就布置学生预习:课外观察一段时间天上的云的变化,要求对所观察到的云的形状及天气情况作详细记录,初步了解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而且特别要求对云的形状进行细致的描述。因为作业里带有科学色彩,学生也很想亲自探究一番,所以学习热情很高,普遍完成得较好。正式学习课文时,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了自己的作业中的描写和课文中的描写进行比较,这样他们对于课文的语言就更能品味其美妙。此外,当他们带着浓浓的兴趣细细地观察云的形状并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积累了一定的天气知识再来学习、筛选文中的信息,很快就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可以说科学知识在本文教学中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把握语文课的规律,并了解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那么就不必在语文课中麻烦其他学科教师;如果我们明白语文学科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让学生处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就会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即使让表演、绘画乃至唱歌走进课堂也只是为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使语文学习更加轻松,那么我们就能避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其他课,从而保持语文课的语文本色。
  
  四、本色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为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而做出精心的安排,其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所以此系统绝不能漫不经心地随意出现。但课堂是灵动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靠机智和敏感来组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理解文本,从宏观到微观都烂熟于心,高屋建瓴,掌控一切,并精读课文,推敲、思忖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的表层义、深层义和引申义。神会文章的妙处,了解文章的不足与个性。正是凭着对文本的全方位掌控,课堂应对就会水到渠成,游刃有余。总之,课堂不是以设计技巧的高超而取胜,而是以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领悟而取胜;不是以蓄意安排的转折、推进、高潮而赢得喝彩,而是以无数随意碰撞出的智慧火花而得到首肯。这样的设计,课堂是清淡的,但值得咀嚼而回味;这样的设计,似乎没有艺术匠心,但意味深长,有一种自然天成的大美。
  
  五、本色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指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话语,包括教师的独白与学生的对话。课前导语、课文讲析、提问答问、指导练习、评讲总结、组织活动等形式都属于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范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百花园里异彩纷呈,争相辉映。但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从真情出发,教师所说的,全都是内心世界的声音,没有半句夸张,没有一点虚假,没有一句为了迎合学生,也没有一句为了讨好,更没有哄骗和威吓。学生所说的,就是自己最想说的和最想问的。否则,教师无视教材内涵,为讲课而讲课,视情感为任何附加的身外之物,决不会引起学生感情共鸣,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可能好。为此,教师应通过语言,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如在教学《背影》时,老师先让学生背诵唐朝孟郊的《游子吟》,然后引导说:这首诗是写母子情深,把母爱比如春日的暖阳,其实,父爱一点也不比母爱逊色,可以比做沉默的火山。今天,我们来学习表达父子之情的《背影》一文。这一席导语,拨动学生心弦,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另外,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自然亲切、准确流畅、幽默生动、妙语连珠,耐人寻味等。教师借助特有个性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具有工具性和知识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朴实无华是语文课的一种本色,激情澎湃、绚丽多彩等等也是语文课的本色。语文课原不该是一个样式,不能千课一律,语文教师应该视课文的独特性与学生可接受性,采取不相同的教学方法,呈现各具特色的情态。教学方法可以百花齐放,但聚焦点必须是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热爱语言文字,亲近它,理解它,把握它,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完成知识向能力转化,并深化语文知识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我们有必要探究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改进作文教学方法,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消除畏惧心理,培养自信心    害怕作文,是作文能力差的学生固有的一
反思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作文教改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成功之路。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细心观察生活,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前提    写作材料从何而来?“写作材料的来源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向前发展,写作的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无尽的流淌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叶圣陶)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
明清时期,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古代科技已经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究其原因,除了这一时期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得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动力和基础以外,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也是造成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可悲的是,明清时期的绝大多数皇帝奉行的都是这一政策。其中只有一位皇帝例外,他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对于康熙帝,我们并不陌生。他的文治武功,奠定了清王朝“康乾盛世”的基础。除了政治上的建树
语文是一门人文课程,其中的内容自然涉及古今中外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有一显著共性,即渗透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说,这一内容在今后的各类考试中将会日益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带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试题题型新颖,题材来源多元,充分融合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努力学会用“语文眼”观察生活,
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三大任务之一。随着教改的推进和深入,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强弱。    一、学法指导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教师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讲授不可缺,但要有“度”。每节课的起始阶段作引发铺垫性讲
2001年,我国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除个别学科外,均明确提出进行“探究式教与学”的要求。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在基本理念中提出“鼓励探究式学习”。  目前,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各科标准仍未在全国铺开,但可以确定探究式教与学必然是突出的重点。    一、“探究式教与学”在人文科学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关于“探究”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必须将“探究式教与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区别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能力、审美素质,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应运用什么样的方法与途径呢?  第一,品味阅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塑造的美。阅读文本时通过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唤起相应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
古诗词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是一笔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因其特殊的体裁,需要建立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一、古诗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与具体方法    (一)读诗文  1.自读诗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初读诗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为学习诗词做好铺垫。  2.范读诗文。提出听读任务:听准读音,把握朗读的基本节奏和语调,初步感知诗词主要
初中三年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初一是三年中起着航标定位作用的重要时期,如何从小学老师的手里接好这一棒,是每一位初一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所要面对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单一而又复杂的复合体,但又有其共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初一新生已经能初步实行自我监督,但遇到困难又容易灰心丧气;他们有时显得很懂事,有时又流露出小孩子的稚气;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易于接受好的影响,但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
真正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舞台;真正的课堂教学,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也没有完全错误的答案,有讨论,有分歧,甚至有意外,课堂教学才能起波澜,课堂才会活起来。“活”的课堂教学能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的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活”中现精彩。那么,课堂如何才能“活”起来呢?    一、“我参与,我快乐”    (一)重设课文标题  课文标题是一节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