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究教学的美学历程,引导学生展开审美阅读。挖掘文章中的细节尽心品味,组织学生展开审美赏析对话,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建构,这些方法都能构筑审美阅读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赏析能力。
审美阅读 赏析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146-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展开审美赏析,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自主探究。由于文本是开放式的召唤结构,有着丰富的意义,所以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带领学生探究美的细节,交流美的感受,激发美的潜质。这样学生才能超越技术阅读,避免文本阅读的简单化,进入到深层次的审美感受中,进而提高阅读的效果。
1.捕捉细节,挖掘美学基因
在文本中有不少美的基因,但是由于它们比较细小,而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学生可能无法捕捉到这些地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审美赏析,抓住文章中美的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展开赏析,说说这些地方为何能给人美的享受。
五下第17课《爱如茉莉》是一篇情谊深厚的文章,我鼓励学生找出文中的细节,说说作品如何展现爸爸和妈妈之间的情感。有的学生发现,文章通过场景描写的方式,从侧面烘托两人的情感,如“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这句话体现了美好、和谐的环境,侧面烘托了两人的情感。还有的学生发现,文章中有不少“动作、神态”等形容词,其实也展现了两人的情感,如“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这里展现出了爸爸的憔悴,体现出爸爸十分担心妈妈的身体情况,很好地展现了两人的情感十分深厚。我鼓励学生从细小的地方入手展开探究,挖掘能展现情感的字词,如“恬静、紧握”等,并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理解作品为何会给人情谊深厚的感觉。
审美阅读要注意意义性这个美学向度。也就是說,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义,所以审美感受一定要从词句入手,要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下展开分析,体会文章独特的韵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章中的美。
2.对话生成,展现美学气质
在审美阅读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美学气质,也就是说,学生不只是单纯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更要体会其中的情感。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情感体验,我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对话,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会美,用美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
六上第5课《负荆请罪》展现了蔺相如、廉颇等人物形象,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围绕这些人物进行互动讨论,说说作品如何利用对话的方式体现出人物的情感,如何展现人物的精神情操和性格特点。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了深刻的探讨,如有学生提出:“蔺相如是一个十分宽宏大量,而且很有计谋的人,他没有选择直接和廉颇闹翻,而是选择谦让,让廉颇从他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心思,这样比直接劝说廉颇更有说服力,因为这是廉颇自己领悟的。如果蔺相如直接要求廉颇和自己团结一致,保护国家,则廉颇未必肯听。”还有学生提出:“廉颇的领悟能力也很强,而且有很强的行动能力,他一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就立刻来找蔺相如,承认了错误,这说明他是一个十分直爽的人。”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探讨文章如何利用语言展现出性格情感,通过审美阅读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情感性也是审美阅读中的向度之一,学生的审美阅读是一种包含情感的精神活动,而不是纯技术的词句理解,因此在审美阅读中要促使学生展开多元对话,在对话中交流美,体会美,对美的事物产生共鸣。
3.自主建构,激活创美潜质
美是学生的存在方式,因此审美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建构,让学生激活创造美的潜质。我在教学中不仅鼓励学生找出文中美的地方,而且还鼓励学生展开自主仿写,尝试在模仿文章之美的同时超越文章,展现出自己对于美的感悟。
六下第2课《三亚落日》是一篇十分唯美的写景类文章,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尝试找出文章中展现美的词句,并尝试自主探究作者如何展现三亚之美。学生找到了文章中的不少词句,认为其十分形象地展现了三亚的美景,如“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最后像跳水员那样”等词句,认为这些词句都十分形象化地展现了三亚落日的形象。学生总结提出:“这些部分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让想要展现的内容更为形象化。”最后我还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创作的活动,尝试展开写景类作品的仿写活动,思考如何合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作品变得更细腻。
法国思想家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审美阅读其实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我不仅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体会美,更引导学生解放思想,尝试自主创造美。
在把握细节,审美交流和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意蕴,同时也展开具有个性化的创美活动。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审美阅读的效果也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唐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4):124-126.
[2]钟玲.寓审美教育于阅读教学中[J].小学语文教学,2012(17):12-13.
[3]孙彩霞.情感体验与阅读教学——从艺术符号学角度观照文学阅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0-42.
审美阅读 赏析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146-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殿堂,展开审美赏析,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自主探究。由于文本是开放式的召唤结构,有着丰富的意义,所以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带领学生探究美的细节,交流美的感受,激发美的潜质。这样学生才能超越技术阅读,避免文本阅读的简单化,进入到深层次的审美感受中,进而提高阅读的效果。
1.捕捉细节,挖掘美学基因
在文本中有不少美的基因,但是由于它们比较细小,而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学生可能无法捕捉到这些地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审美赏析,抓住文章中美的字词,甚至是标点符号展开赏析,说说这些地方为何能给人美的享受。
五下第17课《爱如茉莉》是一篇情谊深厚的文章,我鼓励学生找出文中的细节,说说作品如何展现爸爸和妈妈之间的情感。有的学生发现,文章通过场景描写的方式,从侧面烘托两人的情感,如“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这句话体现了美好、和谐的环境,侧面烘托了两人的情感。还有的学生发现,文章中有不少“动作、神态”等形容词,其实也展现了两人的情感,如“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这里展现出了爸爸的憔悴,体现出爸爸十分担心妈妈的身体情况,很好地展现了两人的情感十分深厚。我鼓励学生从细小的地方入手展开探究,挖掘能展现情感的字词,如“恬静、紧握”等,并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理解作品为何会给人情谊深厚的感觉。
审美阅读要注意意义性这个美学向度。也就是說,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义,所以审美感受一定要从词句入手,要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下展开分析,体会文章独特的韵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章中的美。
2.对话生成,展现美学气质
在审美阅读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美学气质,也就是说,学生不只是单纯地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更要体会其中的情感。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情感体验,我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对话,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会美,用美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
六上第5课《负荆请罪》展现了蔺相如、廉颇等人物形象,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围绕这些人物进行互动讨论,说说作品如何利用对话的方式体现出人物的情感,如何展现人物的精神情操和性格特点。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了深刻的探讨,如有学生提出:“蔺相如是一个十分宽宏大量,而且很有计谋的人,他没有选择直接和廉颇闹翻,而是选择谦让,让廉颇从他人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心思,这样比直接劝说廉颇更有说服力,因为这是廉颇自己领悟的。如果蔺相如直接要求廉颇和自己团结一致,保护国家,则廉颇未必肯听。”还有学生提出:“廉颇的领悟能力也很强,而且有很强的行动能力,他一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就立刻来找蔺相如,承认了错误,这说明他是一个十分直爽的人。”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探讨文章如何利用语言展现出性格情感,通过审美阅读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情感性也是审美阅读中的向度之一,学生的审美阅读是一种包含情感的精神活动,而不是纯技术的词句理解,因此在审美阅读中要促使学生展开多元对话,在对话中交流美,体会美,对美的事物产生共鸣。
3.自主建构,激活创美潜质
美是学生的存在方式,因此审美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建构,让学生激活创造美的潜质。我在教学中不仅鼓励学生找出文中美的地方,而且还鼓励学生展开自主仿写,尝试在模仿文章之美的同时超越文章,展现出自己对于美的感悟。
六下第2课《三亚落日》是一篇十分唯美的写景类文章,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尝试找出文章中展现美的词句,并尝试自主探究作者如何展现三亚之美。学生找到了文章中的不少词句,认为其十分形象地展现了三亚的美景,如“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最后像跳水员那样”等词句,认为这些词句都十分形象化地展现了三亚落日的形象。学生总结提出:“这些部分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让想要展现的内容更为形象化。”最后我还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创作的活动,尝试展开写景类作品的仿写活动,思考如何合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作品变得更细腻。
法国思想家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审美阅读其实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我不仅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体会美,更引导学生解放思想,尝试自主创造美。
在把握细节,审美交流和自主建构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意蕴,同时也展开具有个性化的创美活动。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审美阅读的效果也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唐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4):124-126.
[2]钟玲.寓审美教育于阅读教学中[J].小学语文教学,2012(17):12-13.
[3]孙彩霞.情感体验与阅读教学——从艺术符号学角度观照文学阅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