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There be句型形成和发展的认知动因

来源 :校园英语·月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dunpi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用体验哲学观和原型理论来解释There be句型的形成和发展,以期扩大There be句型的认知研究范围,更加明确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促进语言习得。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语言的体验性;交际意念;There be原型;认知经济原则
  【作者简介】杨琳玲(1988.07-),女,湖南人,广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There be句型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句型之一。它的特殊性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以往There be句型的认知语言学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There表存在的解释;2.There be句型的形成机制。这些研究对于There be句型的进一步探讨提供了借鉴,但对于There be句型如何形成、句型中there一词存在的理据等现今都缺少细致的论证。本文将运用体验哲学观、交际意念和原型理论对There be句型的产生和发展做更进一步的论证。
  二、There be句型形成的体验哲学观
  体验哲学观由Lakoff 和Johnson(1980,1999)正式确立,其基本核心是:心智是体验的,意义是体验的,思维是体验的(王寅,2005)。Lakoff和Johnson将其归纳为三原则:“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体验哲学的确立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认知语言学,并从此确定了后者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1.人类语言的体验性。认知语法认为,一切的语言符号本身都是有意义的,它反映了人与自身、与客观世界的互动(Langacker,2008)。这句话强调了语言的体验性,人类首先对客观世界有了感知,而后通过范畴化形成了概念,将感知的经验在大脑中形成各个意象图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交流的需要形成了语言。语言表达概念,由体验而来,因而打上客观世界的烙印。
  由于人类本身生理的局限性,最初感知到是关于自身和空间的概念。人类的认识是基于对自身和空间的理解,沿着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身体和空间到其他语义域的道路逐步发展起來的(王寅,2005),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同样也经历了这个过程。见下例:
  (1a)He was by my side on the train.
  (1b)He was by my side during last 20years.
  (2a)My heart hurts.
  (2b)My heart will go on.
  (2c)Beijing is the heart of China.
  (2d)He is in good heart and buys lots of snacks to his friends.
  例(1)由具体的空间位置上升到抽象方位,例(2)则由具象的器官“心脏”到“人自身的情感”,再到“某事物的中心”,最后到“心情”。这些例句都经历了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过程。而在概念转化成语言的过程中,人的交际意念发挥了关键作用,根据戴忠信(2019),人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选择,产生了劳动,从而形成社会,在与外界互动过程中,是交际意念与外界交流的需要促成了语言的形成。下文将从体验观和交际意念出发,来解释There be句型形成的认知动因。
  2. There be句型形成的体验基础。根据体验哲学的观点,人类最先感知到关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是空间概念,而后用具体的空间概念去表达抽象的时间概念。因此本文认为,There be句型的形成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1)人类感知到近、远距离的空间范围;(2)范畴化形成概念;我们将外部的空间进行大致分类,因此有了HERE和THERE的概念,此时我们虽然有了A DOG BEING THERE的概念,但还不足以形成语言表达;(3)交际意念促成表达;在劳动中交际的需要,让我们将THERE 的概念用语言系统表达出来。根据进化论的观点,我们身体的器官是逐步适应语言产出需要的(Jean Aitchison. 2011),而在我们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空间以及由空间延伸的表达是最先形成的,占语言表达很大一部分,因此基于省力原则,出现频率高的词都采用唇齿音,由此,送气加齿音的There 产生了。根据Samuel Johnson 的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中There 的两个释义(其一是 in that place ;其二是和here 刚好相反的意思),there一词早期的词义是和地域位置有关的,随后出现的There 复合派生词都和地域位置有关(李杰,2005:65-73)。因此证实了本文的猜想: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法,出现在There be 句型中的只能是There。(4)形成There be构式,表达所有远距离的关系;There一词出现后,也只是表达远距离这个概念,根据人类认知的顺序,人类最先对于存在的描述就是典型的PP VP NP。
  如:(4a)Under the tree is a dog.
  (4b) Down the hill comes a dog.
  随后,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得人类能够对外部世界进行不同的识解。加上英语音韵尾重的特点,出现了句型NP VP PP:
  (5a)A dog is under the tree.
  (5b)A dog comes down the hill.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类对于远处物体的感知总是由大的背景再到小的物体,加上音韵尾重,因此能代替所有具体位置的抽象词There被挑选出来,与后面的VP NP PP一起构成了一个语法构式,用来指代远处事物的状态。   (6a)There is a dog under the tree.
  (6b)There comes the dog down the hill.
  (5)表达各个时空的存在关系。 Lakoff 和Johnson指出:抽象概念域被隐喻性地建构在直接意义域的模型上。语言表达是从物质域到抽象域的跨域映射的“表层体现”(Lakoff,1993)。There be句型起初用来表示“某个地方存在某物”,表达的是具体事件和场景。而这个“地方”在说话者的视线范围之内,随后通过思维的隐喻性,There be句型扩展到能够表达抽象方位和存在,甚至可以表达某个时间点发生或存在某物。这一过程以下例为证:
  (7a)There is a river in the valley.
  (7b)There is a butterfly on my stomach.
  (7c)There is a doubt in my mind.
  (7d)There was an accident on Nanjing Road yesterday.
  (7e)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man in the northern border of China who....
  三、There be 句型原型及其发展的认知动因
  根据Talmy(2000), 人对外界感知是遵循以下顺序的: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背景,然后再是背景中小的物体,然而当两者进入意识后,这些小物体中,尤其是移动的物体凸显性就比大的背景要强,人的注意力此时就全部集中在小的物体上。但是出于认知经济原则,我们在描述时最容易最省力的就是从大背景到小物体。如上例(4),先描述大的方位背景,再描述大的背景中小物体的存在状态。上文已提到,由于人的认知和语言的不断发展,There be句式出现并成为构式被固定下来。然而,存在状态有很多种,静止的、向上/下运动、向左/右运动的。人的认知和思维的丰富使得语言表达也不断地精细化、多样化, There be 句型范畴也不断地扩大,然而范畴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范畴成员总会以原型为中心,向四周呈等级式的排列。那么There be句型的原型是什么?是如何发展的?要回答此问题,请先看以下几组例句:
  (8a)There is a tree on the hill.
  (8b) There stands a tree on the hill.
  (8c) There is a man in the forest.
  (8d) There lived a man in the forest.
  (8e) There was an accident on the Nanjing road.
  (8f) There occurred an accident on the Ninjing road.
  (8g) There comes a bus.
  (8h) There goes the bell.
  这四组句子中,前三组的a,b两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某地存在某物,b句比a句描述的动作更加细致化,表示更加具体的存在方式,到了第四组,come和go 表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位移,偏离了原来的位置,所以两句意思就不能等同于There is a bus和There is the bell。所以可以推出:There 系动词 PP是There be句型原型,随着人类认知的深化,依次出现了There 其他表存在的动词 PP的表达,根据表达存在意义的普适和切合程度,以There 系动词 PP为原型,范畴成员依次为:表存在或位置的动词:live, dwell and stand ect; 表某事件发生、发展或实现的动词:appear, occur, emerge and arise ect;最后是表示运动或方向的动词:come, go and leave ect。几类句式形成后,各自通过隐喻不断地扩展,从表达具体的空间存在状态到抽象的时间概念。
  There be句型由于其表达“远距离”的抽象性,即普遍的存在概念,加之人类认知的经济性原则,在表达当下近距离存在概念时,There be 句型逐渐代替了Here be,而后者则慢慢丧失了“存在”概念,转而表达某种动作或某个过程。比如:Here is your pen,并不表示,这里有你的笔,而是表达说话者将笔给听者的意愿。因此,在日常表达中,我们会发现,即使近在眼前,我们也会用“Look, there is still a spot on the window after we cleaned it”这样的句型。
  四、结语
  “ 存在” 概念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表达与世界关系的语言句式之一。对其的研究有利于更深层次探究人类认知与语言的关系,也可为研究语言起源和形成提供例证,添砖加瓦。本文从体验哲学观和原型理论出发,解释了There be句型形成和发展的认知动因,以期抛砖引玉,为语言起源和语言习得研究提供补充性的例证和思路。
  参考文献:
  [1]戴忠心.Theory of Communo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Syntactic Properties[J]. Advance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Journal, 2019(3):332-334.
  [2]Lakoff.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 Cambridge. 1993.
  [3]Langacker.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Grammar[M]. Press of Oxford, 2008.
  [4]李杰.存在過程的时空隐喻性——There be句型的主位问题再探讨[J].外语学刊,2005(3):65-73.
  [5]Talmy.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M]. Cambridge, 2000.
  [6]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37-43.
其他文献
【摘要】深度学习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延伸与补充,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外阅读教学,才能让英语学科素养落地生根。本文结合课外读物The Arabian Nights一书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种课外阅读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课外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符凌燕,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  一、
【摘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英语主题阅读一直得不到重视,加之阅读材料局限、阅读形式单一、教师水平有限,导致小学英语主题阅读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基于此,下文笔者主要就新课标下小学英语实施主题阅读教学的意义、问题及对策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英语;主题阅读;存在问题;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夏玮,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引言  主题阅读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英语对话的教学模式进行的。对于我国现阶段小学英语活动来说,探究英语对话课堂教学模式有著一定的积极作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标的要求,对小学英语的对话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提出了对话教学方式的相关特点及个人见解,希望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提高小学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及课堂参与度,逐渐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教
【摘要】本文探讨了初中英语读写教学的现状,分析以读促写教学方法的应用意义,并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借助多元化的阅读方法,对学生的阅读信息进行培养,采用不同的阅读形式教授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引导学生能够根据阅读文本来设计写作的提纲,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初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设计;路径探讨  【作者简介】林娟,福建省福州市福
山子实在不明白,年迈的父亲为什么一直不愿意跟随自己进城生活。按理,在农村,子女大了,在城里安了家,是一件非常有脸面的事情。而子女还能够孝敬父母,接上父母到城里享福的,那更是要传遍十里八乡,引来多少啧啧羡慕的。  但无论怎么说,父亲总回答一句:“我走了,这个家怎么办?”  山子发火了,第一次对着父亲嚷嚷:“爸爸,你家里有什么啊?金山银山么?哪有这么舍不得啊!”  “再破再烂也是自己的家啊!”见山子发
刺刀是名地下工作者,是我党安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近期通过艰苦努力,获取了重要情报,情况紧急,需要及时汇报给上级。这天晚上通过收音机接收到上级发来的密文,译过来是:明天中午十一时,望海潮大酒楼与我方人员“渔夫”接头。渔夫出身贫苦渔家,世代打鱼,对党的事业忠诚且机敏,他的穿着打扮是……  第二天中午,没到十一时,刺刀便早早来到了望海潮大酒楼的二楼。此时的他粘上了小胡子,一身短粗布衣服,脖子上挂着一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经济朝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而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和汉语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还体现在文化、语言环境等方面,所以这就制约了高中英语教学效率,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将英语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变,不再采取传统方法的教学,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后,才能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增强学
【摘要】英语写作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过程,是一项综合性思维活动。中职生英语写作常常伴随的主要问题包含动机不强、兴趣淡薄,忽视过程、欠缺策略,基础薄弱、运用不足等。基于深度学习的几个主要维度,本文试图讨论中职生英语写作的一些教学策略:激发兴趣、积极模仿、批判反思、多元反馈和运用信息技术。  【关键词】 深度学习;中职;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高柳莺(1984.04-),女,汉族,江苏
5月1日上午,王海正在电脑前打着游戏,突然手机响了,是在哈尔滨工作的大学同学张平打来的,让王海去北京南站接站。  “哎呀,真的不巧啊,我出差在外地呢。”王海大声地说着。  自从王海在北京工作以后,高中和大学的同学到北京无论是旅游观光,还是培训学习,包括给亲属看病都要到他这儿打个站儿。王海每次都要接站送站,还要负责吃住行。  王海不得不说起了假话,这次又轻松地把哈尔滨的同学张平骗了过去。放下电话,王
【摘要】英语听力是英语理解技能之一,听力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本文以图式理论为框架,结合福建省中考英语听力试题,探究初中英语课堂的听力教学,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听力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关键词】图式理论;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福建中考  【作者简介】曾瑢(1994.03-),女,汉族,漳州人,漳州市第三中学,中学二级,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听力理解是语言理解的基本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