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角度,凝聚合力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动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全面育人”目标指引下的重要诉求,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身心的关键举措。由于传统体育教学中“德体育人”衔接不足、深度融合不够,出现了“重体育轻德育”、“德体共育”成效不佳等现实问题,影响了育人成效。为更好发挥体育在全面育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要深度研究体育教育与思政的融合逻辑,通过构建多方联动的体育思政“大格局”,以实现协同育人的最佳成效。本文以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为基础,从建设课程、明确目标和凝聚合力等角度提出建设路径。
  体育学科蕴含了丰富、鲜活的思政育人资源,具有沉浸式、感染式的教育优势。高质量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发挥学科优势,全方位挖掘育人资源的重要体现。因此,认真研判学科特色和体育课程思政要求,找准学科特征、专业特征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角度,凝聚体育课程思政的最大合力,扩充体育课程教学容量,实现“育体育人、德体一体”的育人使命。
  1 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推进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发挥体育课程的文化特色、育人优势,研究体育课程的育人规律,提炼、凝聚体育课程中独特的思政育人元素和精神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和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精神信念和奋斗精神,全面拓宽了体育教学的维度、空间。
  1.1 奠基:以多元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价值
  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探寻了体育教育的多元内容,通过将体育课程价值与思政育人价值相容共存,实现了体育课程的最大育人效能。第一,丰富了体育课程的教学价值。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将学生熟练掌握体育技能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能素质作为教学目标,对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缺乏充分认识,弱化了体育课程的思政功能,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的全面体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在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体育素养和健康习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正确态度、全面认知来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汲取体育精神的独特魅力,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的育人取向。第二,改善了学生的体育课堂表现。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相对单一,多以被动、应付的心态参与体育课堂,很难充分体会体育课堂趣味,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获得感。体育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体、育人”等功能优势,通过以体育教育为支点,以思政教育为吸引点,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体验,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
  1.2 添翼: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育人空间
  推进体育教育课程思政教育建设,不是简单的教学内容叠加,而是基于教学共同点的课程重构。首先,体育教学有浓厚的实践特色,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新的“德体一体”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体系。学生通过参与体育实践,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思想认识和精神体验,更容易将所学、所感悟的内容转化为个人品质。其次,体育教学中蕴含了丰富的团队协作、规则纪律和抗压意识等德育资源,通过找准融合角度,凝聚优质育人资源,建设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在体育教学中添加思政元素,形成了文化驱动、寓教于“行”的育人格局。最后,体育课程育人覆盖面广,参与優势突出,其中所蕴含的团结奋争、挑战自我等精神理念对提升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将体育课程作为改善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点,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将思想引领、行为规范等思政元素深度融入体育教学全过程,以“德体一体”的教育模式开展育人活动,有效扩充了体育课堂的教学容量,拓宽了体育教学维度,助力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1.3 铸魂:以深度教学素材,孕育良好精神
  体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发现体育趣味,养成良好习惯。因此,通过构建“体育+思政”的全新育人体系,发挥体育教学的实践优势,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体育精神和运动趣味,帮助学生从更深层面了解体育运动。一是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充分挖掘、利用体育课程所蕴含的各项育人资源,将思政育人的功能完整覆盖至体育教学的所有环节,彰显体育课程所包含的价值导向和独特精神,实现了体育技能培养、精神指引和知识传递的完整统一,从而达到体育教学“铸魂健体”的育人目标。二是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工作,使学生将自我学习与集体协作深度融合,通过充分体验和感悟其中蕴含的团结精神、抗挫折意识,实现个人行为与思想理念的全面升华。体育思政课程深度挖掘精神理念,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从更深视角帮助学生发现、认识和了解体育运动,使学生形成应有的体育精神。为此,从课程内容选择、目标设置、教学评价等多个视角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构建特色、个性化的“德体一体”育人机制,推动体育教学实现根本变革。
  2 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充分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建设高质量的体育课程思政是当前破解体育教学困境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关键途径。通过找准融合角度,凝聚优势育人资源,设计、开发优质的体育思政育人课程,将育体育人、文化引领等育人理念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最佳育人成效。
  2.1 以建设优质课堂为起点,找准“体育+思政”的融合角度
  优质课堂是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起点,也是确保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为基础导向,设计时代感突出、趣味性明显的“专题式”课堂,有力保障体育思政的建设质量。一是要坚持遵循问题启发、案例启示的课程设计理念,避免“学术课堂”、“故事会”等错误倾向。通过将故事案例、问题分析与体育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解决传统“说教式”教学缺少感染力的问题,通过启发学生反思、汇总学生共性问题,构建内容全面、趣味精彩的体育思政课堂,实现体育技能、理论知识与思政育人的“同频同步”。二是要围绕专业特色、学生特征来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立足学科特点、专业特征,寻找学生专业、体育课程和思政建设三者的协同点,打造以“体育精神”、“工匠精神”等多种精神为底蕴的思政课堂,稳步推进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比如,围绕“健康中国”的时代要求,可以建设体育大国梦、体育强国梦、体育中国梦等专题思政课程,通过以“百年奥运梦想”为课程主线,分别从竞技水平、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知名人物等多个视角向学生讲述百年来中国人为了实现大国梦想、强国梦想所作出的体育努力,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关注时代热点,反思体育事业与强国建设的内在关联,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最佳成效。   2.2 以多元育人功能为目标,把握“体育+思政”的融合重点
  培养学生形成“健康成长”的价值观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激发体育课程思政功能的关键基础。第一,要重视彰显体育教育的思政特色,挖掘体育教育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实用、健体育魂”理念融入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体育教育的多元功能。必须深刻认识体育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有机性和融合性,在充分做好体育教学内容、展示体育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发掘其中蕴含的育德功能,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精神体验和深度思考。第二,立足体育教学,积极向思政教育延伸。为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目标,除了要做好体育技能、实践理论教育,也需要选择好的体育故事来传递“健康精神”。通过提炼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容,选择生动、可体验的体育精神和人物故事,对体育思政元素进行具体化展示,增加学生的获得感。比如,向学生讲述钟南山院士的人物故事,通过深度挖掘体育教育的价值内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第三,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增加思政考核比重。要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将思政精神融入评价活动,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思想状况进行评价考核,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多元价值功能。
  2.3 以优质育人资源为保障,凝聚“体育+思政”的最大合力
  充分挖掘、整合优质育人资源为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提供了有效保障,也凝聚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大合力。首先,要明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于“体育”,要在确保体育课程教学任务和训练时长的基础上,整合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资源,平衡体育與思政的教学比重以及体育技能与精神文化的比重,通过精准把握课程建设的多元化要求,充分整合、应用各类育人资源。其次,要根据具体的体育教学项目来挖掘相对应的思政元素,通过对思政精神进行合理分解,贯穿融入体育课程的全过程和全环节。通过认真研究体育教学特征,围绕不同体育项目的课程特点,深度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比如,在篮球、足球等球类教学时,重点挖掘团队协作、不畏挑战的精神理念,在传统武术、跆拳道、太极拳等体育教学时,重点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文化和武德精神,在田径类教学时,培养学生养成挑战自我、战胜畏惧的精神理念。最后,要从建设体育思政“育人共同体”出发,通过整合校内分散的体育思政资源,利用多媒体、微课和校园APP等智慧教学平台、课外俱乐部、体育协会等实践资源,构建实践性强、文化内涵丰富的教育体系,推动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全面融合。比如,组织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第二体育课堂”等活动,拓宽体育教学空间,推动体育教学与思想教育实现精准对接、深度融合。
  3 结语
  推进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立足体育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选择。通过将课程思政建设基础放在培养学生精准、熟练掌握体育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本业”上,及时回应学生的真情期待,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奉献意识,精准领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诉求,推动体育教学规律与育人目标实现深度契合。因此,在“全面育人”目标指引下,通过找准“体育+思政”的融合角度,凝聚优势育人资源,创新体育教学载体,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丰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与认识,实现“德体一体、育体育人”的最佳成效。
  (作者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其他文献
莱恩·克鲁瑟刷新了一项“古老”的世界纪录。铅球项目室内世界纪录的原保持者是美国人兰迪·巴恩斯,他在1989年1月投出了22米66,并将该纪录一口气保持了32年。此番,莱恩·克鲁瑟创造了新纪录,并且是在同一片赛场上两度投出超过原纪录的成绩,足以证明成功非偶然。同时,这也并不是终点,同样由兰迪·巴恩斯保持的铅球项目室外世界纪录(23米12)还等着他去继续挑战。此前,莱恩在室外赛中的最好成绩是于去年投出
期刊
学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身心素质、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和发现体育运动趣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生态体育理念指引下,为实现体育教学“文化育人,德体一体”的育人目标,要聚焦学生培养要求和成长诉求,通过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供给状态进行提升,营造最佳的体育课堂内容结构和评价体系、校园生态体育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运动蕴含的“真善美”内涵,实现个人均衡发展、全面成长。  1 价值维度:立足生态体育理念
期刊
随着家长对儿童体能关注度的提升,儿童体能馆迎来了行业快速发展期。但“火爆”背后也存在诸多隐患,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儿童体能培训行业亟须相关部门引导、扶持与规范。  机构数量年增长超80%  助跑、起跳、腾跃、落地……山西太原一家儿童体能馆内,一群五、六岁大的孩子正在练习跳鞍马。负责人岳希超告诉记者,这是一堂儿童体适能训练课,除了跳鞍马外,孩子们还要进行跳远、跑酷等多项训练。  “儿童体适能也叫儿童体能
期刊
奥运模拟赛前,受到伤病影响,蒯曼近两个月时间未能系统训练,“先是骨盆和大腿出现痛感,接着就是手腕”。回忆起那段边治疗边训练的日子,蒯曼说:“疼的地方不能用力,训练量上不去,一些技术也练不了。”模拟赛中,蒯曼单打小组未能出线,团体止步首轮,她对自己的表现很不满意。  模拟赛后,由于此前在队内大循环中表现突出,蒯曼被调入一队训练,“大队员们的质量高,也带动我紧凑起来,每天思想上都不能放松。”而不放松的
期刊
1 前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的目标,并要求各地区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纵观目前中小学生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不难发现当前学校体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学校体育课程开设不足,学生难以确保一小时锻炼;(2)学校体育专职教师匮乏,体育课教学质量低下,难以达到有效的锻炼;(3)大课间形式单一,单靠简单的广播操难以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因此,我校响
期刊
1 引言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年纪尚小,在课堂上上课时还没有建立课堂常规意识。尤其是体育课堂上,很多小学生一上体育课就变得异常兴奋,认为体育课的目的就是在操场上开心的玩游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让学生重新建立对体育课的认识,通过课堂常规教学,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2 对小学体育教学常规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再认识  体育教学常规工作主要是指教
期刊
1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安排  (1)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学安排,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对成功的体验感。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追加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标枪的学习兴趣。  (2)适当的运动负荷:适当的练习量与练习强度是学生掌握该项运动技术的基础。练习量过度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现象;练习量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停留原地无进步征象。为促进学生的潜能激
期刊
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全面推动体育课堂创新成为新时期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难题。文章从初中体育课堂创新教学的现状出发,发现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相对枯燥,无论是在示范过程还是游戏创设,都普遍存在敷衍情况。为进一步增强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带给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体验,通过精准示范和巧设游戏的方式,突出初中体育课堂创新的价值。  1 引言  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堂,不单单要传递体育知识与技能,
期刊
随着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新课标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体育情感与品质、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等。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一把抓,不进行明确的目标性教学,会导致班级学生综合体育素养不全面,达不到教育统一性的要求。  1 科学设计体育教学课堂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学生一味进行单独的体育教学,就会使
期刊
在中职体育课堂上渗透竞技精神的培育,不但推进体育教学品质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并获得全方位能力的发展。要想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的竞技精神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体育教学现况,采取合理的方式将体育教育与竞技精神教育有效融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现有的教学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自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  1 有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