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风险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skysky094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能亲眼看见身边心智不成熟的人是如此之多。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
  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用奶瓶喝水,这是时髦、反叛,还是在逃避成熟?
  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他们是害怕毕业,还是在拒绝成熟?
  无数大龄青年不愿结婚,他们真的是没选择好伴侣,还是害怕承担婚后的责任?
  数不清的成年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
  ……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一
  人生就是一种冒险。你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也就越大。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计乃至百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自我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这是了不起的人生跨越,它相当于跃向前方的奋力一跳,而不是随意迈出的一小步。很多人一生都未实现这种跨越,他们貌似成人,有时也小有成就,但直到寿终正寝之际,其心理仍远未成熟,甚至从未摆脱父母的影响,从未获得真正的独立。我是幸运的——即将满十五岁时,我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当时,我隐约体会到成长的本质,以及与之有关的风险,它带给我的体验,我至今难以忘怀。我不知道当时的举动,其实就是自我成长的体现,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大步向前,迈向了未知的崭新天地。
  十三岁时,我在离家很远的菲利普斯·艾斯特中学就读,这是一所很有名气的男生预科中学(我的哥哥也在这所学校里上学),也是公认的明星中学。学校毕业生大多都会考入常春藤名校,毕业后如愿步入社会精英阶层。拥有这所明星中学的教育背景,人生之路可谓光明。我的家境还算富裕,父母有财力让我接受最好的私立教育,这使我充满了安全感。奇怪的是,我刚刚进入中学,就觉得与那里格格不入。那里的老师、同学、课程、校园、社交乃至整个环境,都让我难以适应。似乎除了努力学习,以便开拓美好的未来,我没有任何选择。经过两年半的努力,我益发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情绪也更加消沉。最后一年,我几乎整天睡觉,仿佛只有睡觉,才会感觉舒适和自由。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整天昏睡,可能恰恰是我在潜意识中,为即将到来的跨越做出准备。
  在三年级春假,我一回到家,就郑重地向父母宣布:“我不打算再回那所学校了。”
  父亲说:“你不能半途而废。我为你花了那么多钱,让你接受那么好的教育,你不明白放弃的是什么吗?”
  “我也知道,那是一所好学校。”我回答说,“可是,我不打算回去了。”
  “你为什么不想法去适应它呢?为什么不再试一次呢?”我的父母问。
  “我不知道,”我沮丧地说,“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讨厌它。我只知道,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
  “既然这样,那你告诉我们,你到底打算怎么办?你好像没把将来当一回事。你有什么样的个人计划呢?”
  我依旧沮丧地说:“我不知道。反正我再也不想去上学了。”
  父母大为惊慌,只好带我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我患了轻度忧郁症,建议我住院治疗一个月。他们给了我一天时间,让我自行做出决定。那天晚上,我痛苦不堪,第一次有了轻生的念头。既然医生说我患有轻度忧郁症,那么住进精神病院,就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但我哥哥在那所学校很适应,为什么我却不行呢?我清楚我无法适应学校,完全是我自己的责任,我顿时觉得自己是低能儿。更糟糕的是,我觉得自己和疯子没有两样。父亲也说过,只有疯子才会放弃这么好的教育机会。回到艾斯特中学,就是回到安全、正常的环境,回到被社会认可、对个人前途有益无害的王国。可是,我的内心却告诉我,那不是适合我的道路。就眼下看来,我的未来非常迷茫,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放弃上学,势必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压力,我该怎么办呢?我执意离开理想的教育环境,是不是果真精神失常了呢?我感到害怕。就在沮丧的时刻,仿佛神谕一般,我听到一种声音,一种来自潜意识深处的声音:“人生惟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这声音给了我莫大的启示,尽管我的想法和行为,与社会公认的规范不相吻合,甚至使我看上去像个疯子,但我应该选择自己的路,于是,我终于安然睡去。第二天一早,我就去见心理医生,告诉他我决定不再回艾斯特中学,我愿意住进精神病院。就这样,我纵身一跃,进入了未知的天地,开始了我的独立人生,自行掌握我的命运。
  二
  成长的过程极为缓慢,除了大步跳跃以外,还包括进入未知天地的无数次小规模跨越——例如,八岁的孩子第一次独自骑车到遥远的郊区商店购物;十七八岁的孩子第一次与异性约会等。如果认为这些经历算不上冒险,那你显然是忘记了当初有类似经历时,心中强烈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即使是心理最健康的孩子,他们初次步入成人世界,除了兴奋和激动,想必也不乏迟疑而胆怯。他们不时想回到熟悉、安全的环境中,想做回当初那个凡事依赖别人的幼儿。成年人也会经历类似的矛盾心理,年龄越大,越难以摆脱久已熟悉的事物。我记得十四岁以后,每天都要经历不同的变化: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感觉,对于心灵而言,这都是极好的滋养。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经历过各种小步跳跃,偶尔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大步跳跃。我离开艾斯特中学,无疑是告别传统模式的价值观。很多人从未有过大规模跳跃,也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成长。尽管他们看上去像个成年人,心理上却仍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他们沿袭上一代的价值标准,做任何事都要得到父母的“批准”,即使父母早已离开人世,他们心理上仍旧难以摆脱依赖的情结。他们从来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   人生最大幅度的跳跃,大都出现在青春期时代,但实际上,这种跳跃可以在任何年龄进行。有一位35岁的女士,她有三个孩子。她的丈夫独断专行,以自我为中心,生活在这种阴影下,经历过长时期的痛苦,她终于意识到由于對丈夫和婚姻过于依赖,使她被褫夺了一切人生乐趣。她曾想通过努力,让婚姻变得正常,但其努力最终化为泡影。她鼓起勇气,和丈夫办了离婚手续,忍受着丈夫的指责、邻居的批评,带着孩子离开了家门。她冒着风险,走向不可预知的未来——恰恰从这一刻起,她有生第一次成为她自己。还有一位52岁的企业家,他经历过严重的心脏病发作,情绪极为消沉。他回顾追名逐利的一生,觉得那一切毫无意义。他意识到长期以来,他不是为自己而活着。他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取悦他的母亲——他的既专制又挑剔的母亲。他一生拼命苦干,只为得到母亲的认可,按照母亲的标准塑造自己。经过深思熟虑,他第一次抗拒母亲的心意,也不顾妻子和儿女的反对,到乡下开了专营老式家具的小店。到了他这样的年龄和地位,进行如此翻天覆地的改变,心里的压力和痛苦可想而知。可是,他还是表现出超人的勇气,实现了年轻时的夙愿,当然,这也得益于他能接受心理医生的帮助。接受心理治疗,未必就会降低成长的风险,心理治疗的价值,在于它能提供恰当的激励,给予病人足够的勇气,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并将自我延伸到新的领域,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在上面谈到的所有事例,都涉及了这一因素:自尊自爱。原因是:首先,敢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我尊重自己,才不愿得过且过,去维持在艾斯特中学的可怜状态。我不想忍受不适合我的成长环境。同样,家庭主妇珍爱自己,才结束了限制自由、压抑人性的婚姻。商人懂得关心自己,才不再如过去那样,凡事只为满足母亲的要求。这样一来,他才没有精神崩溃乃至选择自杀。其次,心智的成熟,除了自我完善的意愿,还需要强烈的安全感。以我本人为例,父母很早就传达给我这一信息:“不管什么时候,你都是有价值的人。”他们告诉我:“你是我们所爱的孩子,你是可爱的人。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努力而且敢于冒险,我们始终都会支持你、爱你。”父母的爱,给了我安全感,教我懂得什么是自尊自爱。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就没有勇气自主选择前途,就会漠视需要,抹煞个性,一味被动地接受他们安排的生活模式。一个人必须大踏步前进,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冒险进入未知领域,才能够活得自由自在,且使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我们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绝非仅仅为了满足他人的愿望。放弃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无法进入爱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亦步亦趋、墨守成规,不是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菁华摘选自《少有人走的路》[美] 斯科特·派克著)
其他文献
秋雨绵绵的九月  来早的寒风  席卷了大地  掠走了迟迟不忍心  离开枝条的叶子  也掠走了我和父亲  一辈子家常里短的对话  在重阳过后的一个黄昏  泪水撒满了原野  露水变为了白霜  克制住肝胆俱裂的悲痛  采了一園子的白菊花  将父亲一生的  苦难与欢乐  揉进了花朵里  撒向香烟缭绕的  父亲西去的征途  自此  我人生的道路上  长出了怀念和哀痛
期刊
雄伟中的弱小,崇山峻岭处的一只白鸟,似一瓣云,一片雪,气质中藏着古词里的孤寂和自由。  在灯光点点的寂静城市夜空,它盗过熟睡人类的梦境,听过失眠人的抱怨,人间无数吵吵闹闹的声响似剑般刺向天空,它也被流言和暗箭伤过。  难以攀岩的冰冷山峰上的那缕晨光,无法丈量的黑暗深渊里的漩涡,世界的失序和重建,都映照过它纯净的眼眸。它飞过雨帘、重楼、历史及整个苍穹,从伤口里吟出最悦耳的歌……  它是否从古老文明、
期刊
左弯右拐,迂回,奔流  山水也有韬略  磨钝沿途亮出的刀剑  缓慢——岁月的软刀  水同样具备。最终劈开大山  成就一泻千里的夙愿  大江,用浩荡  接纳一泓弱水  沉船  陷入淤泥围困  形同一节腐烂的莲藕  往昔,一点一點  被虾鱼分食  依然百舸争流。江面,忽略了  来自水底,一声轻轻的叹息
期刊
就是兔子也敢捋死狮的胡须。勇气和爱情之类的东西一样,绝非开玩笑的事情。它只要屈服过一遭,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屈服下去。既然同样的困难以后反正都得加以克服,倒不如趁早解决的好。人们总是在思想上要比在行动上勇敢一些。对于刀剑亦应如此处理:谨慎地将之插入刀鞘,伺机取用。这是你的自卫武器。虚弱的精神比虚弱的肢体更具危害性。許多品质杰出的人恰恰缺乏这种活力,他们看起来死气沉沉,完全被一种萎靡不振的气氛所包围
期刊
像躺在棉花地里  看天空中一團团的云  互相碰撞出电闪雷鸣  雨雾里潜藏着伏兵  准备随时拿出刀枪剑戟  刺破脑仁里旋转的幻象  一些整齐划一的静止事物  都隐退于角隅  呼吸的频率带着醉态的回音。  挂在峭壁  所有的意念都陷进时空的迷宫  落日的钟声在虚妄里  久久回响  什么时候体内低吼的困兽  能冲破黑夜的樊笼  找到黎明的出口
期刊
仿佛芦花均匀,細长的呼吸。  也如幺妹儿甜甜的笑,荡漾在旷野之上。  虫声,是落墨在一张灰白宣纸上的狂草,寂寞成歌。  天空那枚印章,把印记印在水井,池塘,酒杯,还有一双清亮的眸子里。  淡淡的白,泛着桂花糕的清香,一丝一丝的,若琴声,自天外缥缈而来。  这时节,总有一些人喜欢走在琴弦上,从弦的这端,走到那端,来来回回,只为遇见。  也有一些人,在一曲离歌里,把发丝染成了月光的白。  今夜,谁守着
期刊
国家推进“双减”政策,从作业和培训两个方面出发,是适应时代发展作出的不得已的选择。只有从国家层面推进这项改革,才有可能取得成效。但仅仅作为国家政策推进实施,学校、教师、家长没有作出相应的改变,这场历史性的教育变革将难以取得成效。  学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中枢环节。“双减”政策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招生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组成部分,教育改革的系统性要求所有环节紧密衔接,学校是系统改革的“中枢”
期刊
浓密树荫,回荡雀鸟的美妙歌喉  小蝴蝶、小蜻蜓飞来,往事粒粒  在微小的枝头膨胀  一粒金色蝉蜕,在阳光下  闪着古老的智慧。七月的果实  轻轻敲打一棵稚嫩的树  短暂午后,诸多美好的事物  正走在逝去的路上  記忆涌向,狭长而曲折的入口
期刊
眼中进了不规则的砂,平地拔起一座山  我临摹它的时候,落笔是藏蓝色的  似乎匍匐的雏鸟,是它若现的山形  但旁人知会我,云雾在光线的捏造下  会交差般地吐出一只动物  今天是棕黄的野马  “看样子,是土狼”  我分披的想法鱼跃而出  昨日镇子上来了一个人  他将错开的绿野、疏影、瓦片撇在一旁  修剪山脉的边缘,塑成金字塔的模样  意图告知那些画家(包括我),以及写出  《瓦尔登湖》的小说家  流动
期刊
娘说,一棵草尖顶一颗露珠  这句话,我一直没弄明白  后來,参加工作很少回来  娘说,隔壁小芳远嫁他乡  某某,去深圳打工,发了  就连张立新,宋志发也搬来新农村  住进二层小洋房,笑了  而我,眼看快退休了  一生毫无建树  徘徊在老家宅基地  望着满目葳蕤的小草  心里嘀咕,没想到他们一个个都出息了  结满种子的小草,谦卑地弯着腰  我见了,笑一阵,哭一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