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双减”肯定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那么什么是“双减”呢?双减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双减”政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作为一名教师谈谈我对这一政策的见解和看法。
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共同富裕
我们所说的富裕,其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是精神层面的富裕。共同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因为政策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因而要求优化分配制度;同时,“必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就要去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
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未来的竞争应该更公平、分配应更合理、社会应更和谐、环境应更清洁、治理应更井然。其终极目标是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上看,我国的分配格局呈城乡差距显著和区域发展不均的现状。教育机构的垄断、资本的无序扩张、市场过度竞争带来的“内卷”,皆是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绊脚石”。加之资本市场的无序扩张,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这一切,都是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只有移除这些不可承受之重,方能让百姓真正享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近期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政策逻辑。
所以,再来看“双减”政策。国家的教培新政,致力于帮助家长和孩子们跳出内卷,将眼光长远的放到教育本身,为孩子带来他们真正需要的、能受益一生的知识。联系“共同富裕”的伟大使命,国家正在为实现,公平,公正,稳定,健康而努力。
二、拉小贫富差距,为普通家庭创造流畅的教育通道
“双减”政策之前,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花巨资买学区房,上培训班,而普通家庭没有足够的资金上好学校,这就导致了两极分化,阻碍了普通家庭的正常教育通道。
就拿美国教育来说,在美国公共教育体系每况愈下之际,美国的私立学校却维持极高水准的教育水平,远远超过公立学校的各种优越性。虽然大家深知私立学校的学费昂贵,但私立学校的高质量教育绝对“物有所值”。据统计,私立学校毕业生进入常春藤名校的机会是公立学校的五倍。
《大西洋月刊》文章进一步披露,私立学校毕业生也是常春藤名校里优秀生的主体,毕业后成就更大。难怪从克林顿到奥巴马的子女,都是走从私立中学进入名牌大学的路子。而穷人无法受到那么好的教育就成了死循环,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中国“双减”政策,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杜绝这种教育两极分化。
三、让有天资的孩子展现出优势
众所周知,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与“教育现象”相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要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有助于培养孩子身心和谐活动的操作,健全人格,帮助大脑潜能的开发,回归本质的教育。
我们知道有的孩子性格外向开朗,喜欢读书,有自信和活力,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喜欢在安静的气氛中画画,全面发展综合能力是现在教育的主要方向。教育的目的不僅帮助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素质,更重视人生的成长,回归教育的本质。
在报满课外补习班、追求分数至上的今天,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将孩子培养成才的真正含义。成才,在绝大多数父母心里,就意味着考试的名次,这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上名校,继而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部分家长心里,可能认为孩子的成才意味着他将来能干一份体面出色的工作,比如当医生、律师等。还有一些父母,将孩子的成才等同于出人头地给自己长脸。至于什么是出人头地,如果问他们自己,他们恐怕也说不上
要知道,每个孩子天资不同,秉性也不同,即使一个家庭的同一对父母生养的孩子,从出生到婴幼儿时期,其表现也不尽相同。
后天的成长环境中,兄弟姐妹各自所遇到的待遇也各有差别。放到社会上来说,在不同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差别太大,而每个孩子今后的发展,也绝非考名校所能决定的。如果名校真的等同于更好的未来,那么在名校毕业后人生跌入低谷并从此一蹶不振的大有人在。
而许多没有读名校的人,可能工作并不光鲜,收入也不高,但过得幸福的也大有人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
所以,教育的本质真的是要培养一个读书机器或考试机器吗?会读书会考试,就一定意味着人生从此一帆风顺,会收获幸福美满的人生吗? 无可否认,真正优秀的人,各方面都优秀:不仅在学生时期学业优秀,成年之后事业有成。
而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通过环境的影响,通过老师的指引,更好的认知自己,把自己的天资放到合适的地方发光发热,更好的为国家发展展现自己的才华。
双减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中要求的公平的体现,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我相信双减在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完善,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更多的益处。
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共同富裕
我们所说的富裕,其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更是精神层面的富裕。共同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因为政策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因而要求优化分配制度;同时,“必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就要去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
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未来的竞争应该更公平、分配应更合理、社会应更和谐、环境应更清洁、治理应更井然。其终极目标是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上看,我国的分配格局呈城乡差距显著和区域发展不均的现状。教育机构的垄断、资本的无序扩张、市场过度竞争带来的“内卷”,皆是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绊脚石”。加之资本市场的无序扩张,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这一切,都是与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只有移除这些不可承受之重,方能让百姓真正享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近期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政策逻辑。
所以,再来看“双减”政策。国家的教培新政,致力于帮助家长和孩子们跳出内卷,将眼光长远的放到教育本身,为孩子带来他们真正需要的、能受益一生的知识。联系“共同富裕”的伟大使命,国家正在为实现,公平,公正,稳定,健康而努力。
二、拉小贫富差距,为普通家庭创造流畅的教育通道
“双减”政策之前,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花巨资买学区房,上培训班,而普通家庭没有足够的资金上好学校,这就导致了两极分化,阻碍了普通家庭的正常教育通道。
就拿美国教育来说,在美国公共教育体系每况愈下之际,美国的私立学校却维持极高水准的教育水平,远远超过公立学校的各种优越性。虽然大家深知私立学校的学费昂贵,但私立学校的高质量教育绝对“物有所值”。据统计,私立学校毕业生进入常春藤名校的机会是公立学校的五倍。
《大西洋月刊》文章进一步披露,私立学校毕业生也是常春藤名校里优秀生的主体,毕业后成就更大。难怪从克林顿到奥巴马的子女,都是走从私立中学进入名牌大学的路子。而穷人无法受到那么好的教育就成了死循环,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中国“双减”政策,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杜绝这种教育两极分化。
三、让有天资的孩子展现出优势
众所周知,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与“教育现象”相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它的职能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要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有助于培养孩子身心和谐活动的操作,健全人格,帮助大脑潜能的开发,回归本质的教育。
我们知道有的孩子性格外向开朗,喜欢读书,有自信和活力,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喜欢在安静的气氛中画画,全面发展综合能力是现在教育的主要方向。教育的目的不僅帮助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素质,更重视人生的成长,回归教育的本质。
在报满课外补习班、追求分数至上的今天,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将孩子培养成才的真正含义。成才,在绝大多数父母心里,就意味着考试的名次,这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上名校,继而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部分家长心里,可能认为孩子的成才意味着他将来能干一份体面出色的工作,比如当医生、律师等。还有一些父母,将孩子的成才等同于出人头地给自己长脸。至于什么是出人头地,如果问他们自己,他们恐怕也说不上
要知道,每个孩子天资不同,秉性也不同,即使一个家庭的同一对父母生养的孩子,从出生到婴幼儿时期,其表现也不尽相同。
后天的成长环境中,兄弟姐妹各自所遇到的待遇也各有差别。放到社会上来说,在不同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差别太大,而每个孩子今后的发展,也绝非考名校所能决定的。如果名校真的等同于更好的未来,那么在名校毕业后人生跌入低谷并从此一蹶不振的大有人在。
而许多没有读名校的人,可能工作并不光鲜,收入也不高,但过得幸福的也大有人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
所以,教育的本质真的是要培养一个读书机器或考试机器吗?会读书会考试,就一定意味着人生从此一帆风顺,会收获幸福美满的人生吗? 无可否认,真正优秀的人,各方面都优秀:不仅在学生时期学业优秀,成年之后事业有成。
而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通过环境的影响,通过老师的指引,更好的认知自己,把自己的天资放到合适的地方发光发热,更好的为国家发展展现自己的才华。
双减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中要求的公平的体现,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我相信双减在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完善,为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更多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