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课文探究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mu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乎其内
   这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全诗结构上可分为五部分,可概括为下列五幅图画:
   第一幅:江头夜送客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物,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的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第二幅:夜听琵琶曲
   “寻声”六句写邀见琵琶女的经过。“寻”“问”“移”“邀”“添”“回”“开”“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自“转轴拨弦”起十二句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从调弦、彈奏到收束,写得非常具体。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下面即围绕“有情”二字进行描写。先写乐曲起调低沉舒缓,就像倾诉失意之情。接着写弹奏时的神态和动作,突出“低眉”“信手”,再写指法灵活多变(拢、捻、抹、挑),写乐曲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弹奏难度之大(《霓裳》《六幺》)。然后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不同琴弦的不同音色和音量。再写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而后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戛然而止,干脆利落。最后两句写听众的反应,用简练的笔墨,凸显出琵琶声的感人。
   第三幅:自诉身世苦
   “沉吟”两句是过渡,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自言”两句介绍籍贯和住处,接下来四句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后面六句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秋月春风等闲度”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接下来两句写琵琶女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后面六句写嫁作商人妇后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第四幅:自叹谪居苦
   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后四句写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
   第五幅:重闻琵琶声
   写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感情。“感我此言良久立”,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是琵琶女满腔激情的自然流露。最后,用设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回味的余地。
  课后训练
   理解性名句默写:
   1.《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                                                                                               ”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                                                                                   ”一句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既用“                                                                                                                                                                                              ”两句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                                                                                                                                 ”两句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内心。    2.《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用这样的两句进行描述的:“
  。” 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還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两句音乐描写是:“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
   3.《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两句是“
  。”
   4.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                                                                                                            ”。
   5.白居易另有绝句《夜筝》,其中“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是《琵琶行》“
  ”两句诗句的化用。
   6.苏轼《前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其中“泣孤舟之嫠妇”化用了《琵琶行》中的四句:“                                                                                                                                                                                                                                    。”    7.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
  出乎其外
  一曲《琵琶行》可以很有趣
   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是许多中小学生必背的经典。但是600多字的长诗,也是“背哭”了一代又一代人。不过,最近有一批90后艺术生把《琵琶行》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歌曲视频一上传网络就被点爆了。
   把传统诗词改编成流行歌曲,《琵琶行》并非第一例。如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先后被改编成流行歌曲,并受到了市场的欢迎。相对来说,《琵琶行》由于长达600多字,突破了一般流行歌曲的范式,改编难度可能要更大。更值得一提的是,较之过去多由专业人士或名家为传统诗词谱曲,这次为《琵琶行》谱曲的却是一群90后的艺术生,可谓真正的民间创作。
   古诗词变身为流行歌曲,不只是简单加上一个曲子,更表现了谱曲者对于诗词本身的解释力。于听者而言,演唱者的表现,加上诗词与曲调的搭配,让人对古诗词有了更丰富的体验与理解维度。这种“二次创作”的好处颇多,令更多人加深记忆更容易背诵倒还是其次,从谱曲到听或是唱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们对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吸纳与利用的过程,是另一种“学以致用”。相较于全文背诵,这显然是一个更高阶的能力,也是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传承。
   创造性传承,其实也赋予了传统诗词新的生命力。创作者并未完全拘泥于原作的情感局限,而是“试图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这篇名作。”这种创作思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不乏启示。在对传统诗词的解读上,我们的教科书总是习惯以标准答案的思维去灌输孩子,弱化了他们对诗词的自我理解和发散能力,不仅不利于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反而增加了隔阂,这其实也压缩了诗词本身的内涵。
   传统文化作品,不是不可以有权威解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时代的人对于传统文化作品难免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让他们知晓创作者的原意固然重要,但引导他们挖掘自身对传统文化作品的看法,并借此创造新的继承方式,于文化传承的角度显然更为重要。因为归根结底,传统诗词并不是拿来背诵的,其内嵌的传统文化意蕴被接续才是关键。
   传承传统文化,看似是个宏大的系统,但落脚点并不高深,主要还是看其在现代人的生活介入上,能够发挥怎样有形或无形的作用。我们往往忽视的一点是,不少传统文化,比如古诗词,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民间文化,比如《诗经》中的“风”,就是民间歌谣,是对民间文化的“采风”。只不过在传播的过程中,它不自觉地被逐步精英化,加上时代的阻隔,与大众产生了距离。
   所以,不应该将传统文化推向一个封闭的神坛。只要把握好创作边界,就应该鼓励像《琵琶行》被改编为流行歌曲这样的创造性传承。在此需要剔除的两点认知误区是:一、传统文化作品并没那么脆弱,合理的改编、演绎,并不会造成对文化的褻渎,相反会使其内涵变得更丰厚,并易于被接受;二、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充分发挥和吸纳民间的创造热情,走出封闭、单一的传承路径,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对传统文化作品的阐释和表现中来,这样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而不是止于背诵。
   (作者朱昌俊,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9日,有改动)
  思维发散
   1.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观看《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学习经典古诗词,在旋律中认识体悟。
   2.试着将《琵琶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等文学作品,体悟“琵琶女”的形象。
其他文献
有内涵的人物故事能够增强议论文的可读性,使作文分数得到有效的提升。那么,我们该如何积累这样的素材呢?  一、阅读时要有“敏感性”  阅读的敏感性具体指两点:1.能意识到所阅读的文章的价值;2.能立即采取行动加以收藏。那什么样的人物故事才有价值呢?第一是正能量,第二是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大家且看下面这个例子——  这是发生在英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
期刊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殊不知当初她的芽儿,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人类社会的前行需要探索之光驱散层层黑暗,需要献身之魂打破重重困难。这样,才能发展、求索,不断开明、进步。就像一棵树,抽出新芽,长出新叶,最终变成栋梁之材。   因为前行,所以敢于探索。勇于探索是人类前行的原始动力。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背后,无数探索者们在各自的领域里砥砺前行,刻
期刊
作文,一直是衡量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这么说,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成绩的高低。然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能力让老师大跌眼镜。要么思想不深刻,构思不新颖;要么内容不丰富,语言不流畅。针对这样的作文现状,有什么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提升写作能力呢?  一、开展阅读,为写作奠定坚实的素材基础。在作文课上,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写作文的时候,同学们往往叹息之声四起,紧咬笔头,半天也写不
期刊
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出名要趁早。”一些人将此奉为经典,于是为了出名,各种荒诞不经的手段层出不穷,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大多是内质的虚空与苍白。其实,人要立足于社会,立足于生活,美名要经久不衰,须赖以自身长久的、洗净铅华般的沉淀。摒弃浮华,沉淀实实在在的内质,才是我们努力要做的。   请以“成名与沉淀”为话题,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引
期刊
入乎其内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
期刊
我和木朵并排躺在平房顶上,头顶是飘啊飘的云。木朵用手指绕着发尾,看上去有些不安。   “知道吗,阿莫叔叔要离开了。”   “我知道。”   “……没关系,还有郑叔叔。你说,他会不会走呢?”  (一)   我是在三月一个明媚的日子里遇到郑叔叔的。那天,他在老街摆了一堆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你不是我们这儿的人。”我走上前问。“是呢,我从外地来。”他轻轻地笑着,扯了一下黑灰色的胡子。   郑叔叔不是个爱说
期刊
技法导入   欲扬先抑法,指行文中根据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辩证法,使情节的安排、事物的发展等呈起伏变化的一种写作方法。“抑”就是抑制、下压,指对人、事、物的贬低,情调的低沉;“扬”就是褒奖、抬高,指对人、事、物的褒赏,情调的高昂。抑与扬是辩证统一的。实际运用起来,有时欲扬先抑,有时欲抑先扬,有时抑扬交错,有时几抑几扬……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   例如老舍的《母鸡》一文就运用了欲扬先抑法写作。文章以
期刊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有这样一句为人所称颂:“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自古以来,关于“酒”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一片春愁待酒浇”“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消愁愁更愁”,等等。   如果说“茶”是隐士的代表,那么“酒”就是消愁的象征。对酒当歌,吟一曲盛唐的风光;把酒作诗,写一场世间的美梦。让我们把酒话人生,一起谈谈酒背后的那些文化吧!  造酒说  猿猴
期刊
三四月是一年中最短暂且美好的时节。枝丫上泛起的绿,微风拂面的暖,一团一簇的丁香,像极了上个花开时节的你,但又都不及你。   去年的這个时候,学校里的景象和现在大致相同,那时的我们面临分离,时时感伤,对每分每秒都倍加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时光,苦都不太苦,甜却特别甜。   记得我们曾一同徜徉于繁花中,寻找你口中代表幸运的五瓣丁香。和风裹挟着淡淡的花香,浸入你如瀑的长发,萦绕在我们之间。你满怀期待地撩起一
期刊
推开夜的窗,借着淡淡的月光找寻你的身影。只是月朗星稀,却不见你的踪迹。我沮丧地关上窗子,却在闭合的瞬间见到了你。   原来,你一直都在。   我不禁黯然思忖,何必苦苦等候流星的到来,星空其实一直都在闪烁;何必非要那倾国名花,陌上野芳一样清香悠长;何必一定要大型交响乐,朴素的竹笛一样乐音悠扬。我们为什么非要去追求那些名贵而不可多得的事物,身边的一切不是很美好吗?   当苏子吟诵“人间有味是清欢”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