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hong_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及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有效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是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增强办学活力、打造办学特色的需要。构建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对学生加强训练,改进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等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熊绍高(1964-),男,湖南湘潭人,湘潭广播电视大学教务教学处,副教授。(湖南湘潭411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18-02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社会对高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高涨。然而我国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广大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面对这样的形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可见,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着力点。
  一、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是由职业角色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所构成的。基本能力是从业者从事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包括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自理自律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专业能力是从业者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它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能力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能力。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它是劳动者赢得并胜任职位的核心本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关注跨职业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多数称之为关键能力。”[1]关键能力是从业者的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能力(有的学生一生中可能有多次工作变换),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备的能力。它包括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笔者认为,为切实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下面四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1.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衡量劳动者自身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包括口头语言表达、文字表达、曲线图表设计、数理计算等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所有职业人的重要基本功,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口头表达能力。因为与社会发生最直接、广泛交际作用的是口头表达。“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佶屈聱牙、辞不达意的口语表达无法适应社会对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工作计划、总结,学术论文、科研报告的撰写,都要求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因此,文字表达能力应是职业院校学生训练的重点。曲线图表设计能力也属于表达能力。有谚语云:“一幅好的图画,能抵千言万语。”一些发达国家的书籍资料中图表颇多。用曲线图表代替文字描述能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获得更佳的效果。通过数理计算、定量分析,“让数字说话”,能达到一目了然、优劣泾渭分明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数理计算公式和方法、训练学生的数理计算能力也是提高其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2.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
  作为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化工作岗位的要求。例如,创新能力的培养就非常重要。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3.计算机及网络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及软件的原理和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网络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条捷径。所以,职业院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有关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熟练地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以便适应以后的工作,因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无论在哪个领域内,谁获得和使用的信息多,谁就可能是赢家。
  4.与他人真诚合作的能力
  现今社会是开放时代,要求每个人都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中,善于与同事相处,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与协商,避免单兵作战。“用人单位最重视与人合作的能力。”[2]当今社会分工细化,无人能“包打天下”,因此,必须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共处,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这是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根本要求。
  除了以上所列的各种能力外,职业院校学生还应注重培养自学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研究能力等。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再细述。
  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充分认识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教育具有一致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3]由此可见,政府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院校比较薄弱的环节。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在为毕业后就业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如加强实用课程的学习、考各类从业证书等,但却忽视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方面的准备。因此,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打造办学特色的需要。
  三、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是学生在校期间逐步培养起来的,它与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师素质、实践条件以及评价体系等因素密切关联。因此,构建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体系,重点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对学生加强训练、改进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等均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不在于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而是要求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的同时,学习应用性知识,掌握操作技能。”[4]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在理论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1)找准合理的办学定位。职业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应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高级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按照“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体优化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思路来制订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优化结构,构建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和教学体系。专业及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现有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及时加以调整。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超越和突破知识本位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由学习知识方法主导型向职业能力培养主导型转变,实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综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实用性,趋向综合化,在保证文化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与新技术有关的课程及创业教育课程,使课程体系成为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必须、够用”的指导原则,职业院校应打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模块课程体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五大板块”的新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职业基础、职业技术、选修课、职业认证及实训。在职业基础课模块上,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原则,采用“学、疑、议、讲、练”的教学模式,把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两个核心;在职业技术模块上,采用“大界面,小窗口,工具箱”的教学方式;在职业认证及实训模块上,严格按专业标准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在公共课和选修课模块的教学上,摒弃注入式教学,采用“小专题”探究合作的方法或“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学校和教师要努力探索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实践课时应占40%以上。以汽车类专业为例,学校可把学生能力培养分为基本操作原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4个层次10多个环节。根据不同层次的特点分别采取讲授、讨论、演示、示范操作、指导练习等教学方法。同时还可成立与专业相关的协会,如汽车协会等,由任课教师指导,根据课程设置特点和培养目标开辟课题和开发项目,由会员进行具体操作。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及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3)教学考评突出技术技能性。学校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和考评。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平时要记录学生的实践过程,实现对学生个体实践行为的全程监控,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改革考试制度,将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技能模块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要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例如,“英语教学法”以提交教案、自制教学录像方式完成。这样,有利于综合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体教学过程注重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把学生取得“双证”率作为考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2.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多数职业院校都推行了“双证”教育制度。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不同,它与某一职业要求密切结合,反映特殊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要让学生比较顺利地获取职业资格证,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双师型”教师。因此,学校应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组建一支受学生欢迎的数量多、质量高、既懂教学又懂生产技术的专兼结合、老中青搭配的“双师型”名优教师团队。
  3.重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有相应的环境条件作支撑。对此,可以借鉴国外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努力争取政府资助,通过自建、引进、共建模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三位一体的高规格、贴近岗位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并大力推进校外实践基地的共享,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立足自身努力,争取行业企业、社区支持与互惠协作,积极整合社会学习资源,充分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以及远程接待中心,构建多种形式、不同功能和特点、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这是目前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比较可行的策略。校企等合作办学有利于安排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工作,引进企业的资深技术人才到实践教学第一线,使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也便于安排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
  4.进行有效的培养与训练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根据课程特点,在常规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比如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渗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增加课堂上和网上案例教学所占的比重,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可感触的、应用性很强的活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法学专业通过组织“模拟法庭”、到法院旁听、到监狱和看守所参观等缩短书本和现实的距离。通过朗读、速读、背诵、复述、描述、口头作文、发言、答记者问、演讲辩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要多让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带文秘专业的学生到当地政府机关了解现行各种公文的具体写法;还可收集已发出的公文,让学生辨别其写作是否规范,并让学生对不规范的公文加以修改完善;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到校内各系、部办公室从事写作实训,锻炼学生办公用文体(如通知、计划、总结、报告、通报等文体)的写作。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应该让学生明确合作的意义,树立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对同事要有友善和宽容的态度;善于向他人学习,乐于帮助别人,分享信息和创意,共享经验与感悟;勇于承担责任,主动承担任务;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增强与别人协同完成任务的使命感,建立真诚、信任、相互理解的同事关系。
  (2)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在教师精心指导下的各类竞赛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加快学生的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提供多种社会实践机会。职业院校应努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恰当地处理好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能力的关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狠抓实训、实践、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加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努力为学生实践操作学习提供实战平台,切实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总之,作为21世纪职业院校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具备较丰富的科技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外,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能有效增强学生对岗位工作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是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新型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和吸引力及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目标的基本策略,因此,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应尽力为学生搭建职业能力训练的平台,寻找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就业做准备。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交往频繁、工作压力大等特点的要求,冷静应对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章建明,巢传宣.职业测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4):69.
  [2]凌向虎,凌味未,郑其英.论大学生就业前的学力准备[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104.
  [3]邵秀荣,等.为学生搭建职业能力训练的平台[J].教师教育研究,2009,(6):97.
  [4]蒋爱军,李术君.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J].中国成人教育,2010,(4):53.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介绍了公示语的定义、功能和目前翻译的现状,汇总了搜集到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公示语英文翻译中存在的混乱和错误现象,并对公示语翻译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当前大环境下重视公示语翻译、规范公示语翻译的意义。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功能;规范  作者简介:张素芳(1980-),女,山东昌邑人,上海电力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助理研究员;魏永红(1961-),女,重庆人,上海电力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教授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在母体高校的“牌子效应”下得到快速发展,众多独立学院在追求办学规模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已模仿母体公办学校逐渐走向“综合”办学。文章基于新闻宣传视角,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从“机遇、品牌建设演进、有限资源下的品牌构建(新闻)宣传途径选择、特色的品牌要素构建举措”等方面入手,分析其软件学院特色的品牌建设。  关键词:新闻宣传;独立学院;品牌建设  作者简介:林延军(1984-),男,
期刊
摘要:针对军械工程学院“电路分析”课程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虚拟仿真改进授课质量受限制等问题,设计了“电路分析”课程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由课程标准、知识杂烩、课程内容、测试考核、成果展示五部分构成,重点对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加工处理,并基于Delphi来开发“电路分析”课程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打造军队级优质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电路分析;De
期刊
摘要:课题组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分析,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学校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影响因素;评价;策略  作者简介:徐肖邢(1953-),女,浙江诸暨人,常熟理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耿香玲(1960-),女,河北饶阳人,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教授。(江
期刊
摘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时间不长,部分项目在实施后没有达到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效果。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践中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项目实施时间、项目选题、培养方式、老师指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验
期刊
摘要:毕业设计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质量反映了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综合水平。通过对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提出采用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认识、加强工科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的建设、引进毕业设计综合管理系统以及开拓毕业设计的新途径等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问题;质量  作者简介:李月丽(1978-),女
期刊
摘要:目前许多高校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与学生就业的矛盾与冲突日趋突出,已经影响到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整体提高。结合对三届工科类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希望实现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生就业的结合。  关键词:毕业设计;大学生就业;教学管理  作者简介:商茹(1967-),女,贵阳赤水人,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学秘书,高级工程师;张汝坤
期刊
摘要:介绍了机器人竞赛的基本情况以及机器人竞赛的特点,结合机电专业的特色,从政策的支持、教师的努力、结合其他教学环节和学生的分工协作等方面,提出了以机器人竞赛为平台,探索一条适合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经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机器人;机电专业;创新;竞赛  作者简介:黄大志(1977-),男,河南新野人,淮海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周庆贵(1963-),男,江苏仪征人,淮海
期刊
摘要:结合军队院校专业教学实践,针对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提出了正确把握教学对象是上好一门课的重要前提,缜密的教学设计是讲好一门课的关键,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讲好一门课的重要保证,不论是对军队院校,还是对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授课思路  作者简介:程洪杰(1978-),男,山东定陶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202教研室,副教授;赵媛(1
期刊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的重要课题。在电路理论课程教学中,树立教师的创新教育观,改革课堂和实验教学模式,营造校园创新环境等创新教育,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电路理论;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熊小萍(1979-),女,湖南衡阳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讲师;韦东梅(1958-),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