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劳动向自由劳动的转变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566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雇佣劳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建构主要表现在他从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本质内涵进行的深层解剖。其主体批判线索深深内置于历史性生产关系的发展线索之中。同时,伴随着雇佣劳动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拜物教问题,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内在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在凸现,工人阶级是无法真正冲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拜物教的观念牢笼。因此,对雇佣劳动所带来的拜物教的主体向度的批判是建立在客体向度成熟的根基之上的,经过主客体双重线索的共同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劳动”必然向“真正自由的劳动”发展,由此,人类社会也就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飞跃。
  【关键词】人类主体;雇佣劳动;自由劳动;必然王国;自由王国
  
  一、雇佣劳动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一直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往往比较专注于人本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异化劳动概念,而对马克思经济学视域中的“雇佣劳动”概念,却研究不多,似乎这是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对象,故而在哲学的世界里却少有人涉及。
  随着自己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不断深入,我发现“雇佣劳动”概念其实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马克思把雇佣劳动概念从经济学的领域提升到哲学的层面来理解的时候,他在资本批判的道路上已经从经验历史主义的道路,走向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如何来理解雇佣劳动的真实语境和内涵呢?本文试图通过雇佣劳动历史发展的线索,来剖析其本身的哲学意义。
  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劳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而且是一个包含了丰富内容的哲学范畴,它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起点,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可见,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点。在马克思的研究中,从早期抽象人本主义“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到生产关系领域中“雇佣劳动”概念的凸显,可以说,劳动概念的层层建构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一旦具有社会历史内涵的“雇佣劳动”概念出现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中,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就走向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而雇佣劳动本身就体现了主体是处于一种物化奴役状态,只有立足于历史性的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性才能深刻的剥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和颠倒的深层本质,从而凸现出一条立足于现实社会主体的哲学批判的线索。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体的批判线索是深深的内置于历史性生产关系的发展线索之中的。
  另一方面,面对雇佣劳动所带来的观念拜物教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个内在矛盾不断凸现出来的时候,工人必然会意识到那些掩盖在历史本质之上的颠倒的假象,从而带来工人身上那种资本拜物教观念形态的消解,进而使无产阶级冲破资本拜物教观念的束缚,上升为革命的真正的自为主体,这是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对雇佣劳动所带来的拜物教的主体向度的批判恰恰就是建立在客体向度的成熟的根基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主体向度的批判负载着客体向度的批判。
  在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双重线索的共同推进下,雇佣劳动必然会转化为真正自由的劳动,而人类社会也会由“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最终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二、雇佣劳动向自由劳动的转变及其意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得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异化劳动。在他看来,既然财产是劳动创造的,所以劳动便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只有从劳动出发,才能揭示工人同他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的真实关系。正是着眼于这种关系,马克思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在《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两个文本中,当马克思重新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时,他开始以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为逻辑基点展开分析和批判。只是由于尚未发现劳动的二重性原理,这里的雇佣劳动概念还主要是一般地指称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价值的劳动。
  把一般的劳动推进到雇佣劳动、把具有有限形式的资本推进到“自为存在的资本”,这本身是现实生产力客观发展的结果。因此,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章”中的“资本”和“雇佣劳动”概念,一方面是对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表征,另一方面也是对与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表征。这样,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内在矛盾就不再仅仅表现为单纯的生产关系中的矛盾,而是被扩展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理论层面。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中拥有如此丰富的内容,这在一般性的交换价值或货币关系的视角中显然是不可能找到的。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所说的,对于商业资本来说,它只关注在商品交换的两极是否已经客观存在着可供交换的商品,至于这种商品是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它是不会去关心的。我以为,从一般性的交换关系出发来理解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跟上述这种商业资本家的思路一样的。由于它没有涉及生产方式的理论层面,因此,它所理解的交换关系必然是一种与生产力发展的线索无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独立的或者说抽象的关系。依靠这样的关系来构建起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雇佣劳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建构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从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辩证统一的角度对具体的社会生活过程的本质内涵进行的深层解剖。马克思开始立足于现实的主体,即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理论层面,通过揭示这两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构成的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性,来凸现出一条立足于现实社会主体的哲学批判的线索。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体的批判线索是深深的内置于历史性生产关系的发展线索之中的。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伴随着雇佣劳动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拜物教的问题,无产阶级要想冲破资本拜物教观念的束缚,必然会起来革命。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内在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在凸现,工人阶级是无法真正冲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拜物教的观念的牢笼。因此,对雇佣劳动所带来的拜物教的主体向度的批判是建立在客体向度的成熟的根基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主体向度的批判负载着客体向度的批判。经过主客体双重线索的共同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劳动”必然向“真正自由的劳动”发展,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也就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飞跃。在主体向度和客体向度双重线索的共同推进下,雇佣劳动必然会转化为真正自由的劳动,而人类社会也会由“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最终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相对立的未来社会劳动称为“真正自由的劳动”,只有这种劳动才会成为“吸引人的活动,成为人的自我实现”。这里的“劳动”不是指历史存在的具体的劳动,而是一种特定历史阶段上出现的人类主体活动。它是指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的状况下,人类主体在彻底摆脱了外在客观必然性的奴役之后,在一般物质生产基础上,为了实现人类主体才智的创造性发挥的主体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必然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历史飞跃。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结尾处所提到的:“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为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在建立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②
  在必然王国中,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似乎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人类主体性在不断彰显的这么一个经济王国,但实际上人不过是“在资本统治的基础上的自由发展”,在这里,“自由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对人来说,“这种个人自由同时也是最彻底地消除任何个人自由,而使个性完全屈从于这样的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采取物的权力的形式,而且是极其强大的物,离开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本身而独立的物。”③在这里,人与物的关系仍然是颠倒的,主体处在物化奴役的状态。
  对于这种状态,马克思坚定地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不可能是永恒的:“这种颠倒的过程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性,不过是从一定的历史出发点或基础出发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但决不是生产的某种绝对必然性,倒是一种暂时的必然性,而这一过程的结果和目的(内在的)是扬弃这个基础本身以及过程的这种形式。”④
  扬弃必然性,人类社会必然走向自由王国。
  三、自由王国的实现与主客体双重线索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想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首先必须建立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的一定基础上,在必然王国,劳动是人类谋生的手段,社会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存;而在自由王国中,当物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人们生活的中心将由以生物性物质需求为主,转变到以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为主。随着谋生劳动转变为自由劳动,人类主体在发展自己的能力中同时实现着与对象的一致性,生产的物质变换过程同时就是人的自我创造过程,生产的对象化也就直接成了主体的自我确证。
  由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因为只有在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自动化现代生产)阶段上,当谋生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问题已经解决,人类主体不再需要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劳作时,才有可能把目的转向其自身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上来。于是,人类主体也才有可能真正去“发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潜力。”⑤
  这是从客体向度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只是一方面,由于历史是人的历史,不是物的历史,也不是一个单纯客体向度的历史,只要是历史必然要进入到人的观念里面。所以历史本身理应面对主客体双重线索,如果没有主体挣脱拜物教观念形态的束缚,客体线索即使已经具备了也是不可能获得历史的进步的,这一点毫无疑问的。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带来了资本拜物教物质形态的内在矛盾的必然爆发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工人身上的那种资本拜物教观念形态的消解。现实的社会物质形态的发展必然带动相应的观念形态的变化,这是马克思在思考这一问题时的一个基本观点。工人并不是生而就能看到资本拜物教观念形态的欺骗性的,但他却是一个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所推动出来的批判资本拜物教的物质形态和观念形态的历史主体。马克思说,“实践迫使他反对所有这种关系,从而反对与这种关系相适应的观念、概念和思维方式。”⑥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为什么只有工人才会起来反对这种观念形态,而资本家却不能?资本家作为资本家,无非是资本本身的这种运动,他在现实中是怎样的,他在意识中也是怎样的。因此,尽管他也身陷在资本的被颠倒了的关系之中,但他却体现了这种关系的肯定的、统治的一方,正是因为工人深受资本拜物教所奴役,是属于被压迫的一方,一旦他们认识到劳动产品是劳动者自己的产品、劳动同其实现条件之间的分离是不公平的,认识到资本拜物教的物质形态是颠倒性的、其观念形态是欺骗性的,必然会起来反抗资本的物质统治及观念统治。
  正是在主客体双重向度的作用下,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才实现了向自由劳动的转变,此时“劳动已经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⑦在自由劳动的基础上,人的创造物奴役主体的现象才得以消除,人类获得自身的最终解放,从而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在那里,人类主体的能动作用才可能真正自觉地发挥出来,社会历史才可能直接成为人的自主的社会历史。
  由此可见,自由王国的实现是主客体双重线索共同作用的结果。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31.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926-92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161.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361.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486.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258.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2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SJD710003)。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运用《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调查问卷》调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以了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现状,为构建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提供参考数据,也为学校进行学习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总体状况良好;2)其中课堂学习环境中的教师支持和课堂参与情况不够理想,笔者对此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课堂学习环境;教师支持;课堂参与 
期刊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对我国体育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体育各专业的社会需求差异较大,针对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不同,提出了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今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体育人才;需求;高等体育院校;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招生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所培养的体育人才的过剩,造成了高等体育
期刊
【摘要】本文着眼于兵团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探析了兵团纺织专业今后发展的路径及人才培养的体系构架,拓展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其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和观点为新疆及兵团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良好借鉴。  【关键词】兵团职业教育;纺织专业;合作教育模式;人才培养内涵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拓展人才培养新内涵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兵团高等职业院校纺织专业始终坚持“
期刊
【摘要】本报告给出了“学习三性”(学习主动性、学习独立性、学习合作性)的定义,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学习三性”现状的结论,并从学校类别、年级、专业类别和性别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学习三性”现状的因素,最后给出了改善大学生“学习三性”现状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    一、引言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五四青年节与北大学生座谈时谈到“‘钱学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和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了便捷。大学生喜欢使用网络学习的原因是资源非常丰富、有利于扩大知识量,并且网络学习方便。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学习;评价    一、前言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6.2%,与此同时我国IPV4的地址
期刊
【摘要】初中是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的阶段,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体系,是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所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本文将尝试就《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探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方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般由老师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讲解重点字句,一个个对号入座,通篇进行串讲;学生则是在原文上标记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新生学习心理与普通本科新生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特殊性。根据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09级部分新生学习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剖析独立学院新生学习心理问题现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四个方面探究其形成原因,并据此从加强理想信念的引导教育、正确自我意识的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践行和健康育人氛围的营造四方面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独立学院;新生;学习心理;应对策略    随着
期刊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个人发展的同时,更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扶贫支教”活动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措施,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充分开发了大学生人力资源,促进了广大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同时,对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嘉兴学院为例,针对该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扶贫
期刊
【摘要】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被誉为美国中产阶级灵魂的画师,他的作品精准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A&P》故事简单明了,但驱动故事发展的内在动力却是各路评论争论的焦点。本文依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试图从力比多升华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再解读。  【关键词】厄普代克;A&P;力比多    一、引言  由两项普利策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创作的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的增大,创业成为高校学生的重要选择,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的创业意向、选择、形式、领域和阻碍进行调研;明确创业教育地位、组建创业教育指导机构、落实创业政策、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来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创业阻碍;创业实践    一、引言  随着我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