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儿童发展的启示

来源 :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angel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是成年人,针对积极心理学表现出的成人化取向,本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产生背景,并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对儿童发展的启示,即把积极心理学涉及的情绪体验、人格特征、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的研究运用到儿童的发展过程中。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儿童发展 积极情绪 人格 健康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愈来愈多地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其应用价值体现在教育、管理、心理治疗等方面。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消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产生了怀疑,心理学家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呼吁人文关怀,强调人类价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孕育而生并蓬勃发展起来。
  但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是成年人。这种成人化研究的价值取向使得积极心理学不能很好地对个体积极结果的发展历程、发展途径和一些相关的影响因素做出客观而公正的分析。事实上,一个人的幸福、快乐等是与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情绪情感体验、人格特征及创造力等有很高相关。因此当我们关注生活在高压状态下的成年人抱怨着丢失了生活的快乐时,更应关注身边的儿童,看看他们童稚的脸上是否还有天真烂漫的笑容。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近几年来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它利用心理学当前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1]。传统的心理学过分关注于对心理问题的研究,而忽略了人类的积极力量。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2000年1月,Seligman 和Csikszentmihalyi编写了《美国心理学家》杂志(American Psychologist) 专注于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2],他们提出20世纪后50年里心理学关注更多的是抑郁症、种族歧视、暴力、自尊管理、无理性、以及在不幸中长大的个体,积极心理学与之相反,它关注的是人格力量、美德和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和优秀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3]。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战争以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在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他们主要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积极心理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对儿童发展的启示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主观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乐观、正性情感、情绪平衡等等,即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创造力培养等方面。如果把积极心理学的这几个方面运用到对儿童的情绪情感、个性以及创造力的培养中,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要比在儿童出现情绪障碍、人格问题、创造力匮乏后再对其进行校正好得多。
  (一)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B.L.Fredrick(1998)提出的拓延——构建(broaden - and - build)理论[4],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如高兴、兴趣、满足、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在儿童情绪获得及形成的初期,如果能更多的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能增加儿童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儿童的消极情绪,如果儿童感到高兴、被关爱时就会减少伤心和愤怒。积极情绪包括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快乐(happiness)、爱(love)。
  目前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儿童在情绪发展过程中,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即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有追踪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和人格因素最为紧密的特征是: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耐性,等等。儿童对外界事物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在情绪发展过程中很容易体会到成年人情绪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家庭中要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关爱,让儿童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温暖和幸福。相反,如果父母经常争吵,会引发儿童的消极情绪反应。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提供环境激发孩子在该方面的潜能,之后还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自己的进步。激发儿童心灵中最美好的部分,快乐就会跟着到来。同时,快乐的情绪会使儿童的生活充满情趣,并使其在一种兴趣的驱使下学习,更容易取得成功。
  (二)积极的人格特征
  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础[5]。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论、自尊、自我组织、自我定向、适应、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埃里克森(E·H·Erikson)把儿童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婴儿出生后就有种种生物学的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等等。当这些需要获得了满足,就会使婴儿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这种对人和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阶段发展的基础。如果儿童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儿童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而且这种不信任和不安全感会延续到以后的阶段。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看到好的一面。Peterson认为乐观主义包含认知的、情感的和动机的成分。要塑造儿童的良好人格,就不能忽视培养儿童乐观向上的品质。乐观,更多的表现在面对挫折时采取的态度,儿童缺乏生活经验,所想与所做往往有很大的差距,要教育儿童做好对付挫折的心理准备,保持乐观态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这是儿童顺利克服困难的第一步,这种良好的心态也会促使他们将来在纷呈复杂社会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三)积极情绪与健康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生理健康也有很大意义。以往对于情绪和身体健康的了解大多局限于负面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而对于积极情绪如何增进健康却知之甚少。积极的情绪状态(如乐观)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在面对压力事件时,自我报告通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易生病;而对于病人,那些处于积极情绪的人更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并进行锻炼[6]。
  我国的儿童特别是学龄期的青少年,他们在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升学压力下,很多孩子出现失眠、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消极的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状况。所以要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让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和挑战。对于那些患病的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会对患病者的心身状况改善有积极的影响。
  
  三、总结
  
  传统心理学的实践表明,其并不能真正实现人文关怀,而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积极心理学可以说是对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反抗中产生的,它对传统心理学的反抗并不是主要针对其内容,也不是主要针对其研究方法,它主要反对传统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性中消极的一面,忽视了更多的心理学本来应该关心的内容,限制了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可以说,积极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也给儿童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启发,它提示人们要善于用积极、开放、向上的目光看待生活,看待儿童的成长,指明了快乐品质在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让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让孩子快乐地成长、成材!
  
  参考文献
  [1]Sheldon M,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list,2001,56(3):216-217.
  [2]Seligman M E,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3]Dean Keith Simonton,Roy F. Baumeister Positive Psychology at the Summit,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5,9(2):99-102.
  [4]Fredrick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8-226.
  [5]Lazarus R S. 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ast,present,and future. Psychosomatic Medicine,1993,59(7-B):3754.
  [6]Lauren B,Abramson A. On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optimism promotes positiv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 commentary on Aspinwall and Brunhart. In: The science of optimism and hope: Research essays in honor of Martin E. P. Seligman. Philadelphia: Templeton Foundation Press,2000. 201-212.
  [7]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5,44(4):120-126.
  [8]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刘剑(1978— ),吉林,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儿童社会性发展、认知语言;
  赵钰子(1982— ),辽宁,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其他文献
提要 数学思维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规律性,又反映出个性的差异,这种个性差异体现在思维的智力特征方面就是思维的智力品质,它决定着思维的质量。本文探讨了设计开放型习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共有如下几点:1.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2. 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3. 运用隐藏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4. 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
期刊
园本教研是幼儿园立足于本园实际,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去洞察实际工作的共性问题与薄弱环节,通过日常教研去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园为本”的教研模式,已有效地提高幼儿园自身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园的自我成长。这里,我以一次“科学  活动探讨”主题教研活动为例,谈谈我园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一.以解决实际困难为目的,寻找园本教研的落脚点。    园本教研的开展在于解决本园、本地区实际存在的问
期刊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怎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现就这个话题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 、课堂结构    新课标下,通常采用目标教学法的模式,一般有以下这几个步骤。  1 前提诊测:前提诊测的目的,一是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巩固,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扫清知识上的障碍;二是设置凝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对新知识的渴
期刊
摘要 信息时代,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时空的变化、经济的腾飞。网络游戏更是异军突起,发展迅猛。许多在校学生经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沉浸在游戏中,不能自拔,成为网络的牺牲品。带着这一问题,探讨了网络游戏的特点,以利在教学中得以借鉴。  关键词 网络游戏 特点 借鉴学生 教学    络游戏近几年非常盛行,网络游戏这么大的诱惑力究竟来自哪里?网络游戏的特点能不能被我们所利用?带着这个疑问,我加入到网
期刊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研究表明,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数学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下面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来谈谈我近几年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 提
期刊
提要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必须注意教师的接受心理以及感情因素的影响,灵活运用人事管理中的“罗森塔尔效应”、“鲶鱼效应”、“即时效应 ”、“海潮效应”、“马太效应”、“手表效应”、“蚂蚁效应”、“非零和效应” “自己人效应”、“首因效应”、“齐加尼克效应”、“超限效应”、“链状效应 ”“十三”心理效应,才能使“教师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学校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关键词 校长管理;心理效应   
期刊
摘要 在开课之时,首先搞一些适应时代需求的讲座。随着教学的推进,借助报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归纳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设计多种课型。在布置作业上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健词 教改 培养 创新 能力    创新,是不断发展的条件
期刊
摘要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声音、文字、图片、表演或活动等一系列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和体会到满足的教学手段去设计教学的全过程,去诱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节英语课成功与否,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直接影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的六个主要途径。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 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
期刊
摘要 培养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我军人才建设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传统的封闭式的院校教育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以院校为主,疏通院校与部队联合培养的渠道,建立资源共享、多方交流、参与互动、跟踪反馈等有效机制,造就大批信息化人才。  关键词 信息化人才 机制    four mechanisms of training the information-based talented pers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