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科学\有序\高效的途径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f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和训练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盲目性、 随意性、无序性和低效性。为此,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构建并实施作文单元训练体系,使作文训练逐步走上科学、有序、高效的道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作扼要阐释,以期就教于方家。
  
  一、体系描述
  
  作文单元训练体系,根据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性原则,作纵向和横向构建。
  就纵向而言,首先要建立作文单元训练目标系统。按层次递进,第一是单位目标,即每次作文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指向并服务于单元目标。如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写景状物的训练单元,其中一个训练单位是“选择两个以上的观察点,描写一个熟悉的景物”,其训练目标是“多角度地具体描写景物”。第二是单元目标,由两至三个训练单位构成训练单元,在综合单位目标的基础上,形成单元目标。如上文写景状物的训练单元,其目标是“能够具体 、生动,多角度 、有联想地描写景物”。第三是学期目标,每个学期基本设置四个单元,做到说文、写文并举,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兼顾,并按文体确立多项目标。如高一第一学期有三个训练目标:1、训练较复杂的记叙文。写景状物具体生动,多角度,有联想,有感情;写人记事具体生动,线索清楚,中心明确。2、训练简单议论文。做到观点明确,材料可靠,结构完整。3、训练说明文。做到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条理清晰。第四是学年目标,两个训练学期组成训练学年,综合学期目标形成学年目标。以训练记叙文为例:高一学年,训练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能恰当地安排线索,运用多种叙述方式,突出中心。高二学年,训练复杂的记叙文,写人记事,夹叙夹议,思路清晰;描写人物,具体生动,性格突出。高三学年,训练复杂的记叙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情节完整生动,人物有个性。第五是阶段目标,分为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每个阶段的各学年目标组成阶段目标。以说为例:初中阶段说文,能用普通话响亮、通顺、完整地说一篇文章,初具论辩能力。高中阶段要求说文,能用普通话流利、完整、有详有略、中心明确地说一篇文章,具有较强的论辩能力。第六是体系目标,以高三毕业为训练体系的终点,目标有三个:1、有较强的演讲、论辩能力,2、有较好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3、初具文艺作品创作、学术论文撰写的能力。
  


  其次要编制作文训练单元序列系统。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每一种文体的训练体系,按简单到比较复杂的逻辑顺序编制,各类文体的训练序列,按形象到抽象,表述到思辨,即记叙到说明再到议论进行编制。这一思想形式化为体系,表现为初中阶段以训练记叙文为主,兼顾议论文和说明文,高中阶段以训练议论文为主,兼顾记叙文和说明文。上述两个方面的序列编制都以时间序列加以贯穿,组成训练单位——训练单元——训练学期——训练学年——训练阶段——训练体系等六个层级,逐级递进,循环发展,纵向构成作文单元训练体系。
  上面描述了作文单元训练体系的一条主线,即课内作文训练,与之相配合,平行铺设的还有一条副线,即课外随笔训练。它与课内作文训练构成相补互益的关系,从时空看,有限的课内和无限的课外相补互益;从方式看,限定目标要求的共性化和无拘无束、率性随意的个性化,断续间隔的阵雨型和持续进行的流水型相补互益。由于随笔训练常规化、个性化,训练主体在未受制约的自觉状态下,运用课内作文训练中的一些形式规范,写生活、抒性灵,练文笔,不仅强化了课内作文训练中的形式规范,而且还提高了训练主体的思想修养,便于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文风。
  


  从上面描述可知,作文训练体系的纵向构建,表现为主副双线结构的序列编制。就纵向而言,课内作文训练又铺设说,写两条母轨,依据文体,又派生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四条子轨。可见作文单元训练体系的横向构建,是从面上伸展和落实,力求使学生说、写能力齐头并进,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纵向构建是从线上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有层级、多循环地渐进发展,最终达到熟练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体现作文训练的提高性;横向构建,是从面上促使学生说写能力和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综合发展,体现作文训练的基础性。纵横结合,构成作文单元训练体系。下面,列高中阶段作文单元训练体系纲要如下:
  
  二、单元组合
  
  有了体系上的宏观认识,又如何组合单元?
  研究学生的作文过程,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反馈的作文信息流程。通过看和听,从外界获取直接信息,通过读和听,从文字和语音获取间接信息,这种获取信息的过程为信息输入;接着输入大脑的信息,通过加工处理,实现信息内储;大脑对储存的信息加以选择、提练、组编,通过说和写,实现信息外化;符号形态的文章,自然有优劣之别,需要修改评议,其结果又返回大脑,这是信息反馈。这一作文信息流程用一个模式表示如下:
  从上图可知,学生作文信息流程有看、听、读、说、写五要素,和信息输入、信息内储、信息外化、信息反馈四个环节。其中,看、听、读三要素属于信息输入,在写作训练中是积累,目的是让学生“有米下锅”。传统作文教学往往忽视这一环节,一味强调写,大多数学生颇有“无米为炊”之苦,效率自然低,或者单一强调读,以读带写,以读促写,只读课本,忽视课外阅读。作文单元系列训练则看、听、读三者结合,课内、课外综合利用,多渠道、多层面地获取并积累作文材料,把传统作文教学狭隘的外延拓展延伸。如高一学年第一学期单元一,训练写景状物,设计了秋游野餐这一训练单位,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在风景优美的野外,选择景点和观察点,多角度地观察欣赏,发现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这是“看”。又设计介绍如何写景状物的训练单位,让学生从方法上把握如何写,这是“听”。至于读,课内体现在诗歌,散文单元的教学上,课外布置学生从报纸、杂志上找几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和诗,细加欣赏和分析。从材料到写法,进行全方位的积累和提高,达到写作学年倡导的“厚积”的目的。信息内储,是在输入基础上的筛选、提炼、组编,属于信息的内活动阶段,即学生酝酿和构思作文阶段。传统作文教学对此未加开发和研究。作文单元训练则强调教师及时介入,指点策划,提高学生选材炼意,谋篇布局的能力。一般做法是课堂上布置作业后,让学生酝酿构思10分钟,理出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写作思路,这对讲述的学生是一项说的训练,对其他学生是一次听的训练,并得到写作思路上的启示,进而打开自己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既组织训练活动,又在活动中随时指点,促使学生思维趋于完善。“说”“写”两个要素属于信息外化,学生利用语言和文字,把通过筛选、提炼、组编的材料,用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传统作文教学关注的焦点,然而传统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写”而轻“说”,结果大多数学生讷于言,同时,又因为不善言,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写。作文单元训练则说、写并举并重,综合发展,相得益彰。如高一学年第一学期单元二,训练写人记事,布置作文后,学生立即进入回忆:自己熟悉的人物中,对自己影响深刻的是谁?与这个人物有关的典型事例有哪些?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训练单位:口头叙述一个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人物,要有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这既是说文,也为写文作材料和思路上的准备。最后是信息反馈,对文章进行修改和讲评。传统作文教学看重这一步,往往精批细改,详加讲评,这固然有效,只是苦了教师,为了批改作文,很多语文老师经常熬夜,待讲评结束,教师精疲力竭,学生却收效甚微。作文单元训练不排斥精批细改,详加讲评,但绝不篇篇如此,一个学期选择一两个经典的训练单位,精批细改,详加讲评,力求让每个学生得到规律性的指导,提高写作素养。更多的则是把训练主体引入批改评议。先互改互评,再自改自评,最后教师审查评定。由学生批改评议作文,在相互切磋的过程中提高了能力,同时更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因而减轻了负担。
  详细分析了学生作文的信息流程,下面就单元组合举一例。高二学年第一学期必修五单元三,训练剧评,设计如下:训练单位一,布置阅读《雷雨》全剧和有关杂志中的戏剧评论;训练单元二:选择《雷雨》中一个最精彩的情节,写一段评论;训练单位三:介绍“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及剧评写法;训练单位四:交流评论点及评论思路,并写出提纲;训练单位五:自拟题目,写出《雷雨》剧评。
  这个训练单元的设想是:单位一,把训练向课外延伸,作阅读积累,一方面扩大阅读面,了解评论对象全貌;另一方面感知剧评这种文体样式。这是体现“读”这个要素;单位二,在课内阅读基础上,作写剧评的微型训练,让学生初步尝试写剧评,这是一次小作文;单位三,介绍戏剧知识,和剧评写法,“授之以法”。让学生写剧评时,不因是门外汉,生手操刀,颤颤兢兢,无从下手,掌握一些专业知识和术语,能说内行话,掌握一些方法,能说得体话。这是体现“听”这个要素;单位四,通过介绍和交流及教师适时指点,进一步把握写法,拓展并理顺思路,这是体现“说”这个要素。以上四个训练单位,从材料积累到写法指导,再到构思谋篇,作外围训练,犹如一次战斗的先期战术步骤,为核心训练扫除障碍,奠定基础。单位五是大作文,是整个训练单元的核心,其实只要前面四个外围训练扎实有效,进入核心作文,自然稳操胜券。就学生此时的作文心态而言,因心中有底,成竹于胸,颇有提笔跃跃之感,而无焦思苦虑之忧,可以说写作的过程是享受成功的过程。形成这种良性心态,基础是前期扎实的外围训练,效果则显示在核心作文的成功写作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享受成功,能有效激发训练主体的内在动因,充分调动训练主体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心、兴趣、热情等,进而更有效地投入训练。
  如此训练前后相承,一气呵成,做到阅读写作结合,大小作文结合,课内课外结合,读、听、说、写结合,发挥了训练的综合优势。
  
  三、理论阐释
  
  确立大作文训练观,构建体系,组合单元,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作文训练,其理论基于三点:
  (一)现代信息科学理论。现代信息科学提出了有序性、整体性、层次性、相互依存性和自我调节性等理论性原则,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有力武器和方法论。在作文训练研究中,有必要引进现代信息科学理论,促使作文训练进一步科学化。基于这一思想,构建作文单元训练体系时,根据现代信息科学理论有序性原则,从宏观着眼,纵向设计了目标系统和序列系统;根据信息科学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原则,横向铺设了课内作文训练和课外随笔训练主副双线,组合单元时,把单一的笔头训练加以拓宽,读、看、听、说、写综合,编制充分发挥训练的整体优势。根据信息科学理论层次性原则,无论目标系统还是序列系统,都按层级设计,循环递进,组合单元,按作文信息流程,由积累到构思,到表达再到反馈进行编制,由外围训练到核心训练,即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编制;根据信息科学理论自我调节性原则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教学理念,导入批改评议,在自我审视中,作直观感受和理性思考,从而进行自我改进和提高。
  (二)“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学习观。作文训练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理应建立大作文训练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把作文训练的外延作全方位拓展。由写及说,说文、写文并举并重;由写、说及读、看、听,看、听、说、写多元综合;由课内及课外,有限的课内时空延伸向无限的课外时空,作文训练的视野会一下子开阔起来,领着学生走进一个广阔的训练天地,触处所及无不在进行作文训练;理解数理化定义概念时,你在进行选词、炼句、表意训练,解数理化题目时,你在进行作文逻辑思维训练;在阅览室看报纸、杂志时,你在积累写作材料、欣赏文笔技巧;在野外游览野餐时,同样在积累写作素材、陶冶思想情操、触发写作动机……。
  (三)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语文教学观。作文训练中教师既是设计师、教练员,又是合作者,他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既作宏观设计,又作微观策划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学生是实践者,在训练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提高能力;至于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在训练中提高,无论读、看、听、说、写都是训练,老师指点的道理和方法对学生都是间接经验,要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还得在训练中体会、领悟。所以,“作文单元训练”不提“作文单元教学”的道理,就在这里。
  
  四、训练特点
  
  在实施作文单元训练体系的过程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有序性。作文单元训练体系,根据信息科学理论有序性原则作序列编制,教师操作时,有目标、有思路,避免了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低效性,使作文训练走上了科学、有序的道路,提高了训练效能。
  (二)层级性。作文单元训练按层级构建,如同台阶,一级一级向上延伸,整个体系由训练单位——训练单元——训练学期——训练学年——训练体系六个大的层级构成。大层级又可分为若干小层级,如每个训练单元有三至五个训练单位,分外围训练和核心训练两个层级;每个训练学期有三至四个训练单元,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进行设计。整个训练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及难,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三)综合性。作为单元训练体系,没有把作文训练仅仅局限于写的训练上,而是涉及读、看、听、说诸多因素。从训练学的角度讲:使眼、耳、口、手、脑等器官都得到科学训练,发挥了这些器官的积极功能,综合服务于作文训练,进而也开发了人的潜能,提高了个人的素质,使训练主体的物质因素得以优化。作文技能水平也得到相应提高;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对教育对象实施多层面、多渠道的教育,教育的综合优势就会发挥作用,强有力地促使受教育者转化和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四)强化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强化训练可以巩固记忆、加深理解、熟练技巧、发展技能。作文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其提高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所以,设计强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作文单元训练体系有三个层次的强化训练:一是训练学期大体与课文配合,按文体设计训练单元,所以,各类文体,尤其是记叙文、议论文等重点文体,在每个训练学期都有计划,有层级地反复训练,文体的特点和写法在反复训练中达到强化。二是训练单元的编制和操作,由外围训练到核心训练;由读、看、听、说到写;由课外随笔到小作文,到课内大作文,虽然每个训练单位都有目标,但最终还是指向并服务于核心目标,实际上是环绕核心目标所作的分步强化训练。三是把训练的主体导入修改评议,通过积极参与对别人和自己作文的修改评议,在参照、比较中细察他人、审视自我、积淀经验、反馈强化,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精神。
其他文献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词汇教学上存在误区,认为词汇是语言学习中最简单的事情,只要学生下功夫,花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
期刊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一、让课堂实践活动成为学生思维起飞的乐园    课堂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1)、操作型实践活动是为解决某一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化难为易的一
期刊
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消除教学设计、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因此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失常,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
期刊
【摘要】 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教学资源要有趣味化。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励措施要量适当,并且多样化。如果课堂上能够能适当添加上“趣味”这调味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关键词】 兴趣;趣味;多样化;快乐教学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现在,学校实行五天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由于每堂课的时间的减少和每门课总学时的减少,确实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给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对于减时不减量这一矛盾,除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修订调整外,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教育的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
期刊
课改实施以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徒有合作的外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合作。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白白地耗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看不到合作交流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对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作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一、精选内容,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而作为农村小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学生学习了米、千米的认识,却不会估计日常生活中建筑物的高度,人的身高;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却不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时,对于来自生活中的数
期刊
【摘要】 由中职学校的课堂现状引发教师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效教学内容、方法和实施几个方面来论述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现状;有效;理念    一、中职数学课堂的现状    中职学生从中考中分流而来,整体上看素质较低,在数学中表现更为突出。1.基础知识没学好,缺乏自信心,厌学、怕学,对数学有恐惧心理。2.“够用为度”标尺的问题随着中职学校培养目标从“中等技术人
期刊
近几年来的数学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并不断推出创新题目,以考查考生的潜能,有的试题形态新;有的试题,情境新。不但在课本中没有这样的题目,就连各地的大量复习资料中也很少见。这无疑给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熟练解题,取得较好的成绩。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探索。  一、在解题方法的求变中培养创新意识  在寻找解决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