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控制信贷规模的“非常之举”,在2008年将接受考验
中国工商银行3650亿元,中国建设银行3500亿元,中国农业银行3100亿元,中国银行2600亿元……
岁末年初,在监管层宏观调控、风险控制的声声催动下,各大国有商业银行都 主动压缩2008年信贷投放的增量规模,均不高于2007年同期水平。
1月3日,央行召开的2008年工作会议继续强调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并将严格控制货币信贷增长放在首位,要继续加强窗口指导。
虽然会议没有公布具体货币信贷调控指标,但《财经》记者多方证实,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2008年新增贷款规模不应超过去年,即新增贷款的总量在3.6万亿元左右。按照这一规模计算,在新的一年里,贷款的增幅当在13%-14%之间。
监管风紧
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除了严格执行贷款增量限额,所有商业银行还必须按季进行贷款增量调控,以确保信贷规模能够按照年初的计划进行。
《财经》记者了解到,2008年贷款发放的上下半年为六四开,并且要求逐季递减。一个可供参照的各季信贷投放比例大致为35%、30%、25%、10%。如果商业银行在季度计划外超额放贷,将面临多重且严苛的处罚措施。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两年启动的定向央行票据,两个月前启动的特种存款,“都是惩罚性措施。”不过,此前发行的定向央票和特种存款利率与市场基本持平,日后如果发行惩罚性票据,利率可能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惩罚性票据的具体措施尚未出台,但业内猜测,央行最严厉的措施可能“将超出限额发放的贷款利润全部吃掉,让商业银行得不偿失”。
按季度控制投放规模的措施,则是吸取了2007年的教训。2007年,仅一季度,各家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新增贷款就达到1.42万亿元,为2007年的流动性泛滥写下了注脚。此后,二季度新增贷款达到2.5万亿元,三季度达到3.36万亿元,到10月更是达到3.5万亿元。在反复调整准备金和利率的情况下,信贷激增的形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此外,为了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还将“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调整汇率等多管齐下,措施可能会比2007年更严厉”。央行一位官员透露。
不仅央行提出了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银监会也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提出了要求。
一位监管官员认为,信贷增幅比GDP增幅高2-3个百分点是正常的。目前,多数经济学家和金融机构预测,2008年中国的GDP增长在10%-11%。按照这个说法,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速要求应该在12%-14%。
另外,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7年10月底的一次讲话中提及,银监会综合考虑了金融机构总体的公司治理状况、风险的客观形势成因、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等多方面情况,提出2007年的贷款增速不超过15%。此外,他还要求银行信贷投放增速在2008年要下降2个百分点,同期增长过快的机构要下降得更多一些。
照此推算,来自银监会的要求是新增信贷规模要低于13%。不过,银监会的有关人士强调,银监会并不是在控制规模,对信贷的要求主要是从风险的角度来考虑的。
大银行:利润受压
对于已经或者拟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大银行来说,2008年的调控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新增信貸规模的严格限定。而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宏观调控措施,都对其影响不大,甚至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利润增加。
首先,中国的利率调控是固定调整存贷款利率,且在2007年,整体的存贷差在不断扩大。在目前资金为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利率的调控并不能遏制贷款需求;相反,如果利率调整仍维持2007年扩大存贷差,商业银行反而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其次,提高准备金率虽然锁定了大量的资金,但对大银行来说利大于弊。
由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利息为0.99%,转化为存款准备金后的利率则达到1.89%。“银行存款的平均成本是1.3%,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是1.89%,银行可以在无须经营的情况下获得利差净收益。”一位金融专家介绍。大型商业银行的贷存比都在65%左右,在限制贷款规模的情况下,提高准备金率可以让大银行得到额外收益,准备金的利息甚至成为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
在一些监管人士看来,惟一能影响大银行的调控政策,就是新增贷款总量控制。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大型商业银行一般仍有很大的放贷空间,限制发放贷款后,“这部分资金用于债券投资,收益比贷款小得多。”
但银监会一位官员认为,尽管大银行的贷款总量被压缩在一定限度内,“由于息差比较大,商业银行利润压力应该不大。”
“现在来看,只要存贷差不明显收紧,目前的调控政策对银行的利润影响不大。”光大银行一部门总经理介绍,“现在银行的收入已经开始多元化,而且随着信贷资金的紧张,银行的议价能力也在增强。”
更多的业内人士则认为,在紧缩的情况下,贷款资源稀缺,银行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提高整体收益。“限制新增贷款规模对少数资金紧张的银行也许有效果,但资金充沛的大银行几乎不受影响。”
中小银行:链条紧张
与大银行相反,中小银行尤其是小法人银行,受这一轮调控的影响最大。
“我们也有新增贷款的总量调控。”浙江一家农村合作银行的行长告诉记者,“央行要求我们新增规模不能超过去年,同时要求我们按季调控。”
“对我们影响比较大。”这位行长认为,小银行在调控中所处的位置最为不利。由于资金逸出银行渠道的“脱媒”现象严重,小银行的资金链也越来越吃紧。
“2006年以来股市向好,资金流向股市,造成存款大幅下降。”他介绍,由于小银行不能做证券账户保证金存管业务,所以存款资金属于净流出,“2007年存款就减少了2亿元以上。”
存款下降提高了贷存比,这又要求小银行把贷款降下来。这种情况下,调整准备金让小银行雪上加霜。
“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我们是流动性偏紧。”一位城商行行长说。实际上,现在的小银行已是资金的净拆入方。
不仅小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商业银行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最低要求是25%,银监会要求一级商业银行应不低于35%——编者注)也整体下降。统计显示,当下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流动性不足40%,最低的甚至只有25%。
“现在来看,2008年的货币政策调控形势会非常严厉,因此我们打算另辟蹊径。”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中层管理者透露,该行正在抓紧时间进行业务转型,在传统业务之外,希望能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等非传统业务。
效用几何
从1998年开始,央行就不再通过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作为直接的调控工具。最近央行的窗口指导辅之以惩罚性票据等直接措施,被外界视为再次动用行政手段调控信贷,并称这一举措是“一夜回到十年前”。
多数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认为,是次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的影响总体有限,但对企业影响较为严重。“目前贷款明显往好企业倾斜,一般的公司就很难获得贷款了。”山东一家金融机构高管表示。
上海一家银行的审贷部门人士也透露,由于资金紧张,该行已有贷款企业出现风险。“数量不大,目前还很难判断是不是受调控影响。”他认为,“但这一趋势将在2008年到来,目前严厉的调控措施必然将反映到企业层面。”
数家银行人士都表示,将严守信贷规模要求,“这次贷款增量控制必然会达到既定的目标”。但这种类似行政调控的方式是否能够真的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则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日前在上海演讲时认為,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结构性的扭曲。“货币政策仅仅是把流动性从金融市场上、从实体经济中搬回到银行体系,并不能消除过剩的流动性。”
上海银行界一位学者则认为,在没有识别清楚流动性过剩、经济可能过热的原因来自哪些方面的时候,就对所有的金融机构“一刀切”,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同时也不利于更好地落实央行的预期目标。“我们要认真研究,贷款增长过快是不是真实需求?如果不是真实需求,就要将这部分需求通过调控摒弃掉;如果贷款增长快是真实需求,就应该任其发展。”
在他看来,管理层应该让调控的目标更加准确。“否则,强制性的要求压缩规模,短期见效之后可能矫枉过正,又走回行政调控的老路。”
不过,也有央行官员认为,宏观调控仍会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信贷的窗口指导只是“非常之举”。
“因为不够市场化的外部环境,导致市场化的调控没有达到预期,所以,才会使用信贷指导的调控方式。”该人士认为,“尽管是从紧的货币政策方向,但在调控中,还将是以市场化调控为主。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并不是央行直接下达的目标,而是各家商业银行自行上报的。”
该官员也认为,目前虽有多种调控方式,但都不是治本的良策。“央行一直呼吁进一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理论界和业界都期望中国的利率发挥更多作用,但大家都未注意到利率仍未完全市场化,而且我们的货币政策只能针对半管制利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的利率调整针对的是存贷款利率,而市场经济国家针对的是同业拆借利率。
在李扬看来,中国现行的利率调控问题有二:一是中国存贷款利率的上升,找不到合理的市场依据。如果认可市场所谓流动性过剩的结论(即资金供应大于资金需求),那么,存贷款利率就不能应该上升;另一个质疑是利率调整。利率上升的同时,必须有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否则,在货币供应量充足的情况下,利率单纯的上升无法达到调控效果。
因此,李扬认为,“2008年如果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关键在于理顺货币实施和传导机制,不要把过多注意力放在存贷款利率上,而应更多考虑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提高市场利率的办法,来实现整个利率水平的提高。”
中国工商银行3650亿元,中国建设银行3500亿元,中国农业银行3100亿元,中国银行2600亿元……
岁末年初,在监管层宏观调控、风险控制的声声催动下,各大国有商业银行都 主动压缩2008年信贷投放的增量规模,均不高于2007年同期水平。
1月3日,央行召开的2008年工作会议继续强调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并将严格控制货币信贷增长放在首位,要继续加强窗口指导。
虽然会议没有公布具体货币信贷调控指标,但《财经》记者多方证实,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2008年新增贷款规模不应超过去年,即新增贷款的总量在3.6万亿元左右。按照这一规模计算,在新的一年里,贷款的增幅当在13%-14%之间。
监管风紧
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除了严格执行贷款增量限额,所有商业银行还必须按季进行贷款增量调控,以确保信贷规模能够按照年初的计划进行。
《财经》记者了解到,2008年贷款发放的上下半年为六四开,并且要求逐季递减。一个可供参照的各季信贷投放比例大致为35%、30%、25%、10%。如果商业银行在季度计划外超额放贷,将面临多重且严苛的处罚措施。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两年启动的定向央行票据,两个月前启动的特种存款,“都是惩罚性措施。”不过,此前发行的定向央票和特种存款利率与市场基本持平,日后如果发行惩罚性票据,利率可能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惩罚性票据的具体措施尚未出台,但业内猜测,央行最严厉的措施可能“将超出限额发放的贷款利润全部吃掉,让商业银行得不偿失”。
按季度控制投放规模的措施,则是吸取了2007年的教训。2007年,仅一季度,各家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新增贷款就达到1.42万亿元,为2007年的流动性泛滥写下了注脚。此后,二季度新增贷款达到2.5万亿元,三季度达到3.36万亿元,到10月更是达到3.5万亿元。在反复调整准备金和利率的情况下,信贷激增的形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此外,为了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还将“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调整汇率等多管齐下,措施可能会比2007年更严厉”。央行一位官员透露。
不仅央行提出了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银监会也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提出了要求。
一位监管官员认为,信贷增幅比GDP增幅高2-3个百分点是正常的。目前,多数经济学家和金融机构预测,2008年中国的GDP增长在10%-11%。按照这个说法,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速要求应该在12%-14%。
另外,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7年10月底的一次讲话中提及,银监会综合考虑了金融机构总体的公司治理状况、风险的客观形势成因、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等多方面情况,提出2007年的贷款增速不超过15%。此外,他还要求银行信贷投放增速在2008年要下降2个百分点,同期增长过快的机构要下降得更多一些。
照此推算,来自银监会的要求是新增信贷规模要低于13%。不过,银监会的有关人士强调,银监会并不是在控制规模,对信贷的要求主要是从风险的角度来考虑的。
大银行:利润受压
对于已经或者拟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大银行来说,2008年的调控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新增信貸规模的严格限定。而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宏观调控措施,都对其影响不大,甚至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利润增加。
首先,中国的利率调控是固定调整存贷款利率,且在2007年,整体的存贷差在不断扩大。在目前资金为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利率的调控并不能遏制贷款需求;相反,如果利率调整仍维持2007年扩大存贷差,商业银行反而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其次,提高准备金率虽然锁定了大量的资金,但对大银行来说利大于弊。
由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利息为0.99%,转化为存款准备金后的利率则达到1.89%。“银行存款的平均成本是1.3%,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是1.89%,银行可以在无须经营的情况下获得利差净收益。”一位金融专家介绍。大型商业银行的贷存比都在65%左右,在限制贷款规模的情况下,提高准备金率可以让大银行得到额外收益,准备金的利息甚至成为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
在一些监管人士看来,惟一能影响大银行的调控政策,就是新增贷款总量控制。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大型商业银行一般仍有很大的放贷空间,限制发放贷款后,“这部分资金用于债券投资,收益比贷款小得多。”
但银监会一位官员认为,尽管大银行的贷款总量被压缩在一定限度内,“由于息差比较大,商业银行利润压力应该不大。”
“现在来看,只要存贷差不明显收紧,目前的调控政策对银行的利润影响不大。”光大银行一部门总经理介绍,“现在银行的收入已经开始多元化,而且随着信贷资金的紧张,银行的议价能力也在增强。”
更多的业内人士则认为,在紧缩的情况下,贷款资源稀缺,银行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提高整体收益。“限制新增贷款规模对少数资金紧张的银行也许有效果,但资金充沛的大银行几乎不受影响。”
中小银行:链条紧张
与大银行相反,中小银行尤其是小法人银行,受这一轮调控的影响最大。
“我们也有新增贷款的总量调控。”浙江一家农村合作银行的行长告诉记者,“央行要求我们新增规模不能超过去年,同时要求我们按季调控。”
“对我们影响比较大。”这位行长认为,小银行在调控中所处的位置最为不利。由于资金逸出银行渠道的“脱媒”现象严重,小银行的资金链也越来越吃紧。
“2006年以来股市向好,资金流向股市,造成存款大幅下降。”他介绍,由于小银行不能做证券账户保证金存管业务,所以存款资金属于净流出,“2007年存款就减少了2亿元以上。”
存款下降提高了贷存比,这又要求小银行把贷款降下来。这种情况下,调整准备金让小银行雪上加霜。
“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我们是流动性偏紧。”一位城商行行长说。实际上,现在的小银行已是资金的净拆入方。
不仅小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商业银行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最低要求是25%,银监会要求一级商业银行应不低于35%——编者注)也整体下降。统计显示,当下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流动性不足40%,最低的甚至只有25%。
“现在来看,2008年的货币政策调控形势会非常严厉,因此我们打算另辟蹊径。”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中层管理者透露,该行正在抓紧时间进行业务转型,在传统业务之外,希望能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等非传统业务。
效用几何
从1998年开始,央行就不再通过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作为直接的调控工具。最近央行的窗口指导辅之以惩罚性票据等直接措施,被外界视为再次动用行政手段调控信贷,并称这一举措是“一夜回到十年前”。
多数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认为,是次货币政策调控对银行的影响总体有限,但对企业影响较为严重。“目前贷款明显往好企业倾斜,一般的公司就很难获得贷款了。”山东一家金融机构高管表示。
上海一家银行的审贷部门人士也透露,由于资金紧张,该行已有贷款企业出现风险。“数量不大,目前还很难判断是不是受调控影响。”他认为,“但这一趋势将在2008年到来,目前严厉的调控措施必然将反映到企业层面。”
数家银行人士都表示,将严守信贷规模要求,“这次贷款增量控制必然会达到既定的目标”。但这种类似行政调控的方式是否能够真的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则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日前在上海演讲时认為,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结构性的扭曲。“货币政策仅仅是把流动性从金融市场上、从实体经济中搬回到银行体系,并不能消除过剩的流动性。”
上海银行界一位学者则认为,在没有识别清楚流动性过剩、经济可能过热的原因来自哪些方面的时候,就对所有的金融机构“一刀切”,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同时也不利于更好地落实央行的预期目标。“我们要认真研究,贷款增长过快是不是真实需求?如果不是真实需求,就要将这部分需求通过调控摒弃掉;如果贷款增长快是真实需求,就应该任其发展。”
在他看来,管理层应该让调控的目标更加准确。“否则,强制性的要求压缩规模,短期见效之后可能矫枉过正,又走回行政调控的老路。”
不过,也有央行官员认为,宏观调控仍会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信贷的窗口指导只是“非常之举”。
“因为不够市场化的外部环境,导致市场化的调控没有达到预期,所以,才会使用信贷指导的调控方式。”该人士认为,“尽管是从紧的货币政策方向,但在调控中,还将是以市场化调控为主。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并不是央行直接下达的目标,而是各家商业银行自行上报的。”
该官员也认为,目前虽有多种调控方式,但都不是治本的良策。“央行一直呼吁进一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理论界和业界都期望中国的利率发挥更多作用,但大家都未注意到利率仍未完全市场化,而且我们的货币政策只能针对半管制利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的利率调整针对的是存贷款利率,而市场经济国家针对的是同业拆借利率。
在李扬看来,中国现行的利率调控问题有二:一是中国存贷款利率的上升,找不到合理的市场依据。如果认可市场所谓流动性过剩的结论(即资金供应大于资金需求),那么,存贷款利率就不能应该上升;另一个质疑是利率调整。利率上升的同时,必须有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否则,在货币供应量充足的情况下,利率单纯的上升无法达到调控效果。
因此,李扬认为,“2008年如果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关键在于理顺货币实施和传导机制,不要把过多注意力放在存贷款利率上,而应更多考虑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提高市场利率的办法,来实现整个利率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