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如画,趣味水墨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x131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墨画是中华民族具有特色的绘画艺术。在组织水墨画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以“趣”为出发点,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
  关键词:幼儿;趣味;水墨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水墨画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在幼儿水墨画教学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游戏的情趣、表现童趣、收获乐趣,我来谈谈自己在开展水墨画教学时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水墨画区角,激发学习水墨的兴趣
  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和开展活动的,《指南》中指出,我们要积极地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材料环境,尊重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所以我觉得创设有利于幼儿关注、欣赏、尝试水墨画的良好环境,这是幼儿水墨画得以顺利开展的第一策略。我们在班里开设了水墨画的特色区角,为孩子们提供水、墨、颜料、宣纸、笔等必需的工具材料,目的是随时让幼儿自由自主地玩色、舞墨,把平时学的东西拓展在区角里去。这样的水墨氛围,不仅帮助孩子了解了水墨画的历史,还让幼儿感受理解了水墨画的造型、色彩、线条、主题等。同时我还指导家长在家里创设相似的环境,让孩子在家里也能想画就画,想玩就玩。
  二、结合多种绘画工具,体验水墨游戏的情趣
  传统国画的技法繁多,对于各种能力都处于低幼期的孩子来说,掌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我们从涂鸦开始设计一些随心所欲涂涂画画的活动,让孩子在玩乐中初步体验毛笔、水墨、生宣纸等水墨绘画工具的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创作的潜能。如在开展水墨画《春之线》的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开火车、钻山洞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用中锋来绘画各种弯曲的线条,用点笔来绘画一路上的美景,孩子们看到用笔尖画的线条是细细的,像柳条,当用力向下按,用笔腹画的线条变得粗粗的。点笔时,笔尖上的水墨颜料会随着宣纸慢慢熏染开来,变成大小不同的点点。这样的比赛形式不仅提高了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加强了孩子对水墨画作品的理解,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
  三、探索多种绘画形式,表现个性分明的水墨童趣
  《指南》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指出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水墨画的教学时,要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学习不同的绘画形式来表现水墨画。在学习水墨画的初期,孩子对技能的掌握不熟练,所以在绘画的形式上我结合蜡笔、马克笔、水彩笔与水墨一起完成作品,这样会大大降低水墨画的难度,激发孩子绘画热情的同时开发了孩子的创意思维。如在《夕阳美》的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用蜡笔绘画房子、树林等景色后,再用大白云进行泼墨表现夕阳大片的红色云彩,因为油水分离的特性,不管怎么画云彩,之前画好的房子、树等都不会受影响,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森林里》的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用侧锋、中锋表现出了一棵棵大树后,再用记号笔、水彩笔来添画森林里热闹的场景,这时孩子们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做一次心灵放飞的旅行。
  四、实施鼓励的评价方式,开启水墨创作的妙趣
  孩子们的画看不懂,意味着他们的画“形”不似,但只要聽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立刻会让人感到一种“神”似。所以我们要理解幼儿艺术的表现特点,用鼓励的方式对待幼儿的任何一个表现性行为,在幼儿初学水墨画的过程中,鼓励的语言,甚至是鼓励的眼神,不仅对需要帮助的幼儿是有效的指导,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如:在水墨画《桃花》创作过程中,有一名幼儿一不小心将一滴红颜料滴在了纸上,这可怎么办呀?看着她着急的样子,我们请孩子观察这一点红色像什么,孩子们都说像飘落的花瓣,于是我们一起进行了尝试比较,发现滴上去的水滴晕染开来就像是小花瓣,最后大家一起用甩笔的方法画出点出许多飘扬的花瓣。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失误不再彷徨,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发现失误变成了奇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水墨画的妙趣。老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善于保护孩子创造的火花、完美孩子的奇思妙想,用欣赏的眼神、肯定的语言善待童真是非常重要的。
  在幼儿水墨画教学的几年中,我体会到了水墨画的独特魅力。和孩子们一起在水墨渲染中探讨描绘童心世界的情趣,努力让幼儿在一个宽松、平等的空间中自由大胆地发挥,“随心所欲玩水墨”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水墨绘画中的作用,使水墨绘画活动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郑晓霞.中班幼儿水墨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2015(7):7.
  [2]张斌.幼儿水墨画教学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6(12):91-92.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兴趣、开启智慧的钥匙,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问题;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知识框架是否完整,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学
摘 要:美术,在教师眼中,是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激发幼儿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幼儿来说,却只是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无声的语言。作为新一代幼儿教师要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蕴涵的基本理念运用到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陶行知告诉我们:“教育即生活。”幼儿是生活的主角,铭记“美术活动要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强调美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能深入领会并在实施中进行贯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为关键的,拥有了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可以迅速理解把握数学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深一步思考,逐步提升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鉴于此现实情况,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各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自己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并不断进行策略研究与改进,以高效率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关键词:低段小
长期以来,提起低年级班主任,便会闪现起早贪黑、终日琐事缠身、苦口婆心、事必躬亲又疲惫不堪的身影。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减轻低年级班主任的负担,让每个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我的班级我管理”的模式势在必行。首先,班主任应该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转变角色,脱掉“管理者”的外套,在班级活动中给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的氛围中成长,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管理”。  一、改革班委建
在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似乎成为一种常态,学生产生了对做应用题的害怕心理,进而也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那些题海战、冗长机械性讲解的传统做法,对解决实际问题效果甚小。那么,如何让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走出困境,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同时也是教师不断研究教材、研究题型、研究学生的依托点,笔者就此谈几点建议。  一、
摘 要:课堂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数学课堂中的追问,更是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效果的有效方式。追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数学本原的手段。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它旨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关键词:追问;深度学习;核心素养;策略  “追问”即追根究底地查问,多次地问。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
摘 要: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幼儿的科学活动不是被动地接受科学,完全是自己主动地探索科学,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进行生活。因此,运用“生活即教育”理论,以大班科学活动“杯子叠叠乐”为例,从“科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来源于生活;科学活动的开展融合于生活;科学活动知识的转化回归于生活”这三方面来阐述如何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关键词:生活;科学活动;幼儿  只有贴近生活的科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一批真正的名校和成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我校借鉴南京阳光小学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开发“2 4”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研究“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数外三科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我校教学健康发展,我校特地对当前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目的是分析“导学案”应用于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启迪。  关键
摘 要:把阅读与写作两者结合开展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要进行读写结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结合的原则,立足于教材课文,根据学生能力,从多个方面开展综合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思考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与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标志,良好的语文素养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具有重要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起,在每一册教材里都编排一次有明确主题和内容的探索规律的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也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2016年11月25日,我在全县送教下乡活动中上了“一一间隔排列”,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落实的。  一、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同学们,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