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二大名厨之十王小余篇

来源 :美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ancao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沁园春 王小余
  精挑细选,切配掌勺,事必躬亲。
  有袁枚家厨,治理认真,
  一丝不苟,见机而行。
  浓淡正奇,各投所好,
  揣摩食客酸辣辛。
  运火候,大小微略猛,所欲随心。
  《随园食单》之精,王小余见解贵如金。谈烹技调法,料不在贵;一菜一碟,适口者珍;酸能减食,辣可起兴,专心研制出佳品。余归去,袁公作传记,史属首君。
  当为中国古代十大名厨的其中九位谱完诗词时,我内心就有了一股无名的激动,因为王小余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也因为太精彩,以至我时无法下笔,不知从何说起。
  在写王小余的同时,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位与王小余密切相关的重要人物,正因为有了这位重要人物,才使得王小余的技艺能够突飞猛进,炉火纯青;同样也是这位重要人物,才使得王小余闻名于华夏,流芳千古;也是这位重要人物,才使得烹饪界有了第一个被写进传记的人物!他就是中国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曾在江宁、上元等地任知县,政绩名声较好。在三十三岁那年,其父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O卷、《新齐谐》14卷及《续新齐谐》1O卷、随园食单l卷,散文、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
  袁枚留给世人众多的诗词文集中,最为闪光的当数著名的《随园食单》。袁枚除在文学上的贡献外,他的烹饪理论更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随园食单》是一部集烹饪理论、原料、技术于一体的古代烹饪百科全书,对今天的烹饪研究仍然有着非凡的作用。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14个方面。在须知单中提出了既全且严的二十个操作要求,在戒单中提出了14个注意事项。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14世纪至18世纪中流行的326种南北菜看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从选料到品尝都有所叙及。奠定了袁枚这位文学巨匠,更是一位伟大的美食家的地位。
  王小余既是袁枚先生的家厨,也是一位身怀高超技艺、有着丰富理论经验的烹饪专家。他对烹饪技艺颇有研究,治厨认真,事必躬亲,对原料的选购、切配、掌勺等一丝不苟。特别是在调味上能够揣摩客人的心理,浓淡随客之所好,见机行事,对事厨上有更多的研究和心得。正如袁枚对他的评价:“工烹饪,闻其臭香,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他的许多真知灼见对袁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随园食单》的诸多方面还得益于王小余的见解。
  在当时,袁枚就相当于老板,但是一位比较有文化、有修养的老板,拿现在的话说,也叫儒商:而王小余则是袁枚高薪聘用的厨师或有行政级别的总厨,不过,在这种聘用与被聘用的关系中,他们又有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情感成分。如果说王小余是一匹千里马,袁枚就是伯乐,正是有了袁枚的这双慧眼,又为他提供了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空间,才有了王小余后来的成就。同样,也正是有了王小余高超的技艺、精心的研究、敬业的精神、精辟的见解,使得袁枚有了创作《随园食单》的素材,甚至可以说,《随园食单》既是袁枚的专著,更是王小余的厨艺心得。
  王小余做厨非常认真,他常说,做厨师就像做医生一样,要专心致志地观察各种原料的特性,根据原料的特征来决定它适宜做什么菜,还要十分小心谨慎地掌握水与火的配合,这样才能做出符合众人口味的菜肴。他还对做菜的各个细节方面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先做味道浓厚的菜看,再上味道清淡的菜肴。他将决定整桌酒席格调的主要菜品放在主要位置,味不雷同或比较稀罕的特色菜肴穿插在其中;当筵席进行到一半时,这时食客的味觉有的迟钝了,便用辛辣的东西去刺激味觉:等到筵席快要结束时,客人的肚子已经吃饱了,就要用酸的东西去清胃以抑制进食。
  王小余不但做厨非常敬业,做人同样精彩,他的话对今天的烹饪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对待他与主人之间的关系上,让人很为感动,他说:“人的一生得一知己很难,我做菜能夠遇到善于品尝味道的人就更难了。我每次给人做菜都是苦思殚力做好一道菜上桌,我的心也一起上桌了,而很多狂饮暴食之徒,不识味之好坏,把我精心制作的美味等同于那些腐败味劣的菜品一样,起吞下肚子,他们只求酒足饭饱,即使给我再多的钱。但我的技术将一天天衰退下去。然而那些深知我的为人和厨艺的人,他们不仅仅了解我的长处,还了解我的短处。就拿我现在的主人来说吧,他未尝不批评我,给我出难题,甚至有时也发火训斥我,但每一言都能射中我潜在的毛病。我认为,不切实际的赞誉,我以之为苦:中肯的严厉训斥,我以之为甘。美誉不如训斥对我有好处啊!”
  王小余的为厨之道,折服了袁枚,在王小余去世后,不但为他写了传记,还作了高度评价:“王小余的思想和厨艺,有些可以作为为政、治民的参考,有些可以作为做学问的参考。”
其他文献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夏季养生注意事项  一、健脾除湿。湿气是夏天的一大问题,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吃健脾利湿的食物。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
期刊
“海洋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海洋覆盖着70%的地表面积,不仅为人类提供氧气和营养丰富的蛋白质,还蕴藏着其他富饶的自然资源。但是海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可持续的渔业捕捞行为正在影响鱼类种群资源、栖息地和生态系统,以及上亿渔民赖以生存的渔业经济。”  Q&A  Q=《美食》杂志 A=安延  安延  国际海洋管理委员会(简称MSC)中国区代表、博士  Q:请简单介绍一下MSC,以及目前在中国捕捞业
期刊
方清 ASC中国区经理  Q&A Q=《美食》杂志 A=方清  Q:请简单介绍下ASC。以及目前在中国水产养殖业中的推广情况。  A: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The Aquaculture StewardshipCouncil,英文简写ASC),是一家独立的国际非盈利机构,运营并管理负责水产养殖领域的最科学严谨的国际认证及标识体系。  ASC成立于2010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荷兰可持续贸易
期刊
近来,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生鲜新零售业态异军突起。它们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更加新鲜、优质、多样化的生鲜产品,也从“生鲜速递”、“先体验,再选择”等方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买方式和消费习惯。本期,《美食》小美带你一起去体验、了解生鲜新零售。  专访  生鲜蓝海中的苏宁  文/Samantha  如果说2017年是新零售发展的元年,是讨论争议的一年,那么,2018年就是践行之年,这一年的零售业发生了翻天覆
期刊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將炎黄子孙和西域文明连接起来,众多回民的定居和文化的融合,给此座城市蒙上一层异域的纱帘,神秘而古老。但若是走进这方城池,穿行于大街小巷中,这里又有着犹如红柳枝羊肉串般的炽热,油泼秦椒辣子般的醇厚,腊汁肉般让人沉醉不得自拔的魅力。一去西安胖十斤,西安归来不看面。谁说西安只有泡馍,只有咸辣,只有回民街。那你还没有真正认识西安。  在去西安之前,坊间总流传着古都美食粗枝大叶的说法
期刊
立冬,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意味着开始进入冬季。立冬过后,天明显黑得更早,防寒保暖也显得更加重要。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所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
期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人事物,都会在歷史的长河中,慢慢形成一套地方特色。在每一个人的味觉记忆里。留下永久的烙印。虽然现在大家在吃上喜欢追求新奇特,追求新潮流,但是经常会被新出现的味道所替代。反而那些传统地道的家常菜,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滇味八碗、滇味八碟是云南的传统美食,他们在红白喜事、吃杀猪饭等重大会餐中,是一定少不了的主角。现在要去哪里吃?滇味八碟的身影要去何处寻?是不是完全无迹可寻?下
期刊
猪肉具有筋少肉多的特点,为日常食用肉最多的一种。历代医家认为:“猪,为用最多,惟肉不宜多食,令人暴肥,盖虚肌所致也。”“凡肉有补,惟猪肉无补。”“以肉补阴,是以火济水,盖肉性入胃便湿热,热生痰,痰生则气不降,而诸症作矣。”所以阴虚血虚患者多吃猪肉无益。经过化验分析,猪肉经长时间炖煮后,脂肪会减少30-50%,不饱和脂肪酸增加,而胆固醇含量大大降低。猪肉虽是日常食品,一般健康人和患有疾病之人均能食之
期刊
食材:波士顿龙虾、手指胡萝卜、芦笋、柠檬、澳洲带子  调味品:橄榄油、白葡萄酒、白胡椒粉、盐  制作过程:  l.将一只完整的波龙,拆下虾身和虾钳;  2.用刀背将虾钳壳敲开裂缝;  3.将虾钳放入冷水锅中,加入香叶,煮至水沸腾;放入西芹、胡萝卜洋葱丝等蔬菜继续炖煮;  4.在煮虾钳的时候,开始处理虾身;由于蝦壳坚硬,处理虾身时,建议用剪刀剪开腹部,取出虾肉;  5.虾身肉切块,放入盐、白胡椒粉,
期刊
它是分水岭,爱和不爱,泾渭分明,没有中间派。它是虾酱。  那年在台山那琴海边就着虾酱蒸花腩吃完两碗白米饭后,鲜咸纠缠的肉滋味在心里生根发芽直至成林。临走前自渔民家带回一瓶原生态虾酱,模样粗糙味道凛冽,止不住的海水味。  又去了台山,见到罗平坤。他是台山下川岛人,依旧按传统制法做虾酱。做虾酱是融自然之力施于物的古老行当,被盐卤、经日晒。新鲜小虾米捣烂后盐腌,盐腌的数天中,间隔段时间用木棍匀力搅拌;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