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言”引领学生开启自主学习模式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kinwal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离不开语言的艺术。在运用通俗、凝练的口头语言的基础上,结合必要的肢体语言,就构成了课堂中教师的“美言”。灵活、巧妙地运用“美言”,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专注于学习过程,展开自主学习,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言   自主学习   “视频”语言   “音频”语言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可见,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动因,也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集合。韩清林在《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文中提出,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不情愿地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教育与引导而形成的。”可见,“自主学习”这一模式,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摸索、积累、修正与巩固。
  “美言”是指鲜活的、生动的、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语言,这不仅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也包括肢体语言。它通过视觉、听觉多重感官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这件事本身,专注于学习的过程,因此它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
  一、课堂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多媒体”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有些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十分充足——教案设计有序、PPT制作精美,但到了课堂上,学生还是自说自话,教学效果并不显著。这种现象在低年级课堂中尤为突出。
  随着时代进步,多媒体早已走进课堂,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会在课件中插入许多音频和视频。但在课堂上,一些教师过分依赖音频与视频,让课堂变成了单纯的材料展示,学生自然学得乏味,课堂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如果教师从始至终用一个语调说话,并且面无表情,没有喜悦时的开怀,没有激动时的高昂,没有惊讶时的错愕,也没有不悦时的愤慨,这么单调的“音频”与“视频”,又怎能吸引天生充满好奇心的儿童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一堂精彩、有效的好课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引领,这种引领既需要口头语言的通俗、凝练,也需要肢体语言的配合。其实,每个教师都是自带“音频”和“视频”的。因此,教师作为课堂资源的一部分,必须打开自身携带的“美言”系统,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中,更加自觉、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自主地学习。
  二、用好教师自身的“音频”语言
  1.语言的通俗
  教学“力不从心”这个词时,笔者用PPT展示词典上的解释:心里想做可是能力够不上;并给出例句:年迈之人常常感到做事力不从心。读完示例后,笔者请学生练习用这个词造句。思考片刻后,大多数学生仍保持沉默。可见,词典上的注释虽然正确、规范,但对十岁左右的学习者来说,他们未必能够读懂并理解,如果此时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这个词的解释,那么学习就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笔者打了这样的比方:你和爸爸去买米,爸爸拎起一袋五十斤的大米就走,你也想帮忙,可是怎么使劲也拎不起来,这就是我们学的“力不从心”。有了这样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作铺垫,文绉绉的成语一下就平民化了,变得通俗易懂起来。学生的思路也随之打开,有的说:“乘电梯时,我想帮妈妈按20层的按钮,可是力不从心,怎么也够不着。”也有的说:“体育课上,我也想像老师那样跳‘双飞’,却力不从心。”学生有感而言,发言不仅踊跃,而且言之有物。这种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更亲民,也更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词语与生活的联系,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语言的凝炼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课的日常教学之一。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时会说:“请同学们读一读黑板上的生字词,记住要把字音读准确,最好能把词语的意思从你的朗读中体现出来。”可往往话刚说了一半,学生就开始读了,后面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形同虚设,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学习指导作用。而有的教师会这样引导:“读,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这样简明扼要的要求,让学生更能抓住学习的要领,从而快速进入到自主学习之中,学习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可见,凝练的语言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現代教学理论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使用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示范,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如在教学《祁黄羊》一课时,读了“春秋时代,几个大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经常出兵征伐别的国家。当时,晋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大,晋国国君悼公决定由祁黄羊担任中军尉,负责统领驾驭战车的士兵。”这一段后,笔者请学生讨论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生说:“祁黄羊很了不起,统帅着一支强大的战队。”有学生说:“祁黄羊很伟大,打了很多胜仗。”也有学生说:“祁黄羊很重要,有他在,别国就不敢侵犯晋国了。”最后笔者总结道:“是的,在晋国,祁黄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将领。”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表达,而教师凝练的总结自然而然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学生会自主地向着更凝练的表达方式发展语言,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语言也会更加凝练。
  3.语言的风趣
  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知神话故事的情节,笔者组织学生合作将课文中“王母捉拿织女回天宫”这一段改写成小剧本。小组汇报时,有一组学生为织女的孩子撰写了这样的台词:“(奔向田间,边跑边喊)爸爸,爸爸,妈妈被一个面目狰狞、蛇蝎心肠的老太婆给抓走了,快去救救妈妈!”笔者反问道:“你们觉得孩子的这一段语言妥贴吗?”学生被质疑,大多一脸茫然,有的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有的似乎觉得有不妥之处,但又说不出其中缘由。笔者进一步评价:“这两个孩子语文大概达到了六年级学生的水平。”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不禁笑了。当笔者询问他们笑的缘由,有学生回答:“这两个孩子年纪不大,在乡野长大,说起话来应该不会这么有文采;当时,对于两个孩子来说,是又害怕又紧张,他们哪儿有心情卖弄口才呢。”也有学生发言:“好的剧本,人物的语言应该贴近人物的身份,所以两个孩子的话应该再自然一些。”一句风趣幽默的评价,引发了学生的深思,课堂“美言”的魅力也正是在此——话不在多,关键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自主地向思维的深处发展,从而进一步生成探索能力。   4.语言的抑扬顿挫
  语言的抑扬顿挫是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文字是一个个表意符号,它本身并不带有温度。不同的表达者,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将文字表述出来,才真正赋予了文字灵魂。
  《船长》一文中有一段经典对话,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电影片段配音”的方式来教学。首先,在播放无声影片的同时,笔者用较为舒缓的节奏来配音,接着询问学生的感觉。学生纷纷表示,这样配音感受不到当时情况的紧急以及船长在灾难来临时的镇定;船长与大副对话时,应该短促、有力,因为当时时间紧迫,船长的命令不容置疑……学生俨然成了一个个“小老师”,不断地向笔者提出建议。于是,笔者邀请学生加以配合,重新配音,短促有力的对话,让学生仿佛已置身在那个危急时刻,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这段配音教学之中。叶圣陶的《荷花》中有一句:“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教学时,笔者反复朗读句子让学生进行比较。在减短和延长句中逗号停顿的比较中,学生体会到作者沉醉于欣赏荷花之中,每一朵都看得很仔细,而不是走马观花,一望而过;在比较是否强调“也”字的朗读中,学生体会到在作者眼中,每一朵荷花都是美的。
  在这样两段教学中,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探讨之中,因为抑扬顿挫的语言不仅赋予了文字灵魂,更是紧紧地抓住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让他们自发地、自主地去发现、探究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用好教师自身的“视频”语言
  1.表情是最直观的“视频”语言
  人类开心的时候会笑,伤心的时候会哭。表情是人类内心体验最直接的反映,利用好教师自身的“视频”语言——表情,教学中有些问题不必多费口舌,便迎刃而解。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教师严肃的表情加上坚定的语气,自然会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不容破坏。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作者提出抱母亲,母亲在护士的劝说下才没有作声。这里的“没有作声”,不是指母亲内心没有波澜,只是有些话没有说出口。那么,母亲内心会想些什么呢?笔者模仿着母亲当时的表情,让学生展开讨论。“从母亲上扬的嘴角,我感受到她内心十分欣慰。”“从她微微侧过去且低垂下的眼,我感受到她有点不好意思。”“她看看儿子,又看看自己,似乎在担心自己的体重儿子会吃不消。”……一场简单的表情“秀”,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深意。在戏剧文本的教学中,表情尤为重要,因为戏剧是行为的艺术,剧本的很多内容不可能通过下定义、进行注释的方法来完成。比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中“回味似的”,笔者就通过“舌舔嘴唇、微抿嘴唇,再轻轻地咂吧两下嘴”演示出来,学生一下子领悟到:好的台词还要配合恰到好处的表情,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接下来,学生在演“满脸堆笑”“恍然大悟”时,笔者也会反复让学生自主探究表演者的表情是否到位。在戏剧教学中,表情自然到位,就是学懂文本最好的证明。
  2.肢体是最形象的“视频”语言
  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既然做不到“不动”,那就不妨顺应其天性。面对嘈杂的课堂,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可以帮上大忙。笔者先让学生跟着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再做一些搞笑的动作,最后再让他们模仿坐正的动作,全班学生很快坐正,无一例外——这就是肢体语言的魅力,不费吹灰之力地让学生开始了模仿学习。再比如,上课轻轻一指大屏幕,学生就很明了地知道老师是要求他们读屏幕上的内容;老师双手轻轻摊开,学生就知道这是让他们轻轻地打开书本。如果这些肢体语言为学生所熟知,上课就省去了许多啰嗦的言语,课堂节奏会更紧凑,学生在“感官视频”的刺激下,能更快地沉浸到自主学习中去。
  肢体语言不仅在组织教学上有一定的作用,其用处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容小觑。比如,在教学《升国旗》一课时,笔者问一年级的学生:“什么是‘升’呢?”学生解答:“就是升起来、升上去。”究竟什么是“升”,学生一下子解释不清。于是笔者用右手代表一面旗帜,从下面向上移动。看了动作,许多学生就能表述出来:“升”就是从下往上、从低往高移动。紧接着笔者提示:“因为是向上的移动,所以我们也说‘上升’。”反过来,笔者将手向下移,学生很快反应过来,这是“降”“下降”。简单的肢体动作,轻松地让学生理解了“升”“降”这一组反义词的概念。
  在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时,笔者也有不少利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的示例,如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摆出拼音字母;一边读音节词,一边做动作等。这些肢体的表達实质就是自主实践探索的再现,这种探索具体、形象,更具趣味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
  语文课堂离不开语言的艺术,而教师本身就是自带“美言”的“多媒体”。通俗、凝练且抑扬顿挫的口头语言如同“音频”,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够“声”临其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同时耳濡目染,体会中文的博大精深,掌握语言表达的艺术;表情和肢体语言如同“视频”,如果与口头语言配合得当,不仅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而且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与情感。通过“美言”,用好自身的“多媒体”,教师便能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其他文献
在连云港市建宁小学这所弥漫着浓浓书香气息的一方小天地里,总会看到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时而弯下腰来,与孩子们亲切交谈;时而侃侃而谈,与教师们探讨教育难题;时而驻足凝望,端详着校园里的每一寸草木……他就是王建华校长。在十几年的治校生涯中,他将目光聚焦于儿童世界,力求探索面向儿童世界的阅读,用三个 “小加号”,推动“大阅读”,追寻学校教育发展的新航标。在这个夏日初晴、风和景明的时节,记者慕名来到学校
期刊
【摘要】微写作是一种儿童文学新文体,因其具有及时性、针对性、灵活性等特点,而拥有素材积累随机化、技巧练习随即化、兴趣激发多渠化、作品评价多频化等价值。小学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内容上侧重于观察,技巧上侧重于模仿,同时讲求真情抒发,此时进行微写作训练,是一种很好的习作引路方式。  【关键词】微写作 价值 策略  小学中年级是习作的初始年级。进入中年级后,低年级以“写好句子为主”的写话要过渡到以“写
期刊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学校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教育的终极价值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成全,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幸福铸基立魂。  句容市宝华中心小学地处句容北陲,与南京接壤。随着“宁镇扬一体化”战略的推进,近年来学校承担着大量外来创业、就业人员子女的教育任务。基于这样的现状,学校恪守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取向,传承“崇尚自然、回归本真”的办学思想,确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如果只是浅层次的知识累积和情感感悟,那样的课堂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丰厚的语文课堂。本文以《祖父的园子》教学为例,从关注语文总体的课程内容、从课内向课外阅读延伸、关注语言文字训练点三个方面,思考如何从“教课文”转化为“学语文”。  【关键词】教课文 学语文 课程内容 延伸阅读 语言文字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
期刊
【摘要】“诊疗式”反馈是师生基于教学现场获取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行为的过程,是阅读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导航系统”,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采取“诊疗式”反馈,探究多元化反馈形式,提升反馈教学的针对性,搭建描述性反馈的“脚手架”,能够充分发挥“导航”作用,重构适合“学”的姿态与行为,整体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诊疗式”反馈 语文阅读教学 策略重构  “诊疗”,是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方法,合理构思、自由表达,着实让教师煞费苦心。而“互联网+”的时代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数字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主动建构和加工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习作水平。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核心问题仍然是学生如何学习,解决的难点是如何让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融合促进。笔者以自己尝试的数字化习作课为例,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提
期刊
【摘要】面对部编版教材,一线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加强学习研究,遵循语文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以单元中的语文要素为准绳,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学法,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轻装上阵,学好语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循法导读 循标导学 循生导写  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全面施用,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认真研读部编版教材和教师用书就会发现,部编版教材在内容上
期刊
当我合上《天使的国》,已是深夜。万籁俱寂中听到心跳,听到我对自己说,这本书,值得带给我的学生共读。  这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与书中安琪突然失去妈妈的年纪相仿,也正好和安琪妈妈在世时候一样,不知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应付考试、分数、作业、补习班……如埋头拉磨的驴,有空隙时间就抓紧玩手机游戏,不行就看课外书或看电视,有好吃的就做个“吃货”。他们的父母正在同一个屋檐下进行着人生悲喜剧,他们或许能感觉到,
期刊
教师要做个读书人。作为教师,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多次提出,“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样,教师才能拥有“一池活水”。“一池活水”哪儿来?就从阅读的书籍当中来。  读书,应该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日常生活方式。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的读书,他提倡教师要坚持每日读书,“读书,读书,再读书”,跟书籍结下浓浓的情缘。芭蕾舞蹈家谭元元在北京卫视的《传承者》栏目中
期刊
【摘要】人文底蕴,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三个基本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本文从人文底蕴的三个基本点入手,尝试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教材文本 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审美情趣  人文底蕴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所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