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学问 方能出“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hen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能有效拓展和引申学生的思维。但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有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就完成了一次提问行为,而不考虑问题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在许多看似“开满鲜花”的数学课堂提问背后充满了喧嚣甚至混乱。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关于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1.目的含糊不明
  由于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和深入理解,因而难以把握教材与学生的联系点,问点不明,带着学生脱离教材重点去讨论问题,消耗时间,无法达成教学目标。
  2.难易把握不当
  课堂上,问题难度不当有两种表现,即过浅或过深,课堂容易出现“休克”状态。问题过浅的情况较多,这些问题几乎没有思维价值。问题过深的情况表现为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提问题思维跨度过大,学生经过努力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3.问题失去时效
  问题超前,学生无法思考;问题滞后,学生无需思考。此外,学生没有时间思考也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回答问题往往成了优等生的专利,而大多数学生因缺少思考时间,疲于被动应付,人云亦云。
  4.缺少深入引领
  教师的课堂提问只重视学生得出知识的结论,缺乏对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当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得出结论后,没有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预设的问题缺乏序列,生成的问题缺乏引领。对于学生生成的问题或不加理睬,继续根据自己的预设教学;或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目标明确
  好的设问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便于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课堂设问,每位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即目标明确。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为引入新课?为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启发学生思考……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组织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把题目改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提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又该怎样计算呢?”由此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这样提问,目的明确,紧扣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理解教材的目的。
  二、难易适度,注意科学
  难易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寻求问题的解决;反之,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做到难易适度,注意科学。
  例如,在“数的整除复习与整理”教学中,由猜教师年龄导入:“老师年龄数的十位上是自然数中最小的素数,个位上的数是最小的素数与最小的合数的和。”当学生猜出后,教师从知识的发展联系出发,分别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猜这个谜语,我们需要哪些数学知识?2.在数的整除中,除了这些,我们还学了哪些概念?3.分四人小组相互说出这些概念的意义。4.这样贴在黑板上,你有什么感觉?怎么办?5.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的想法,用手中的卡片和相应的线段在纸上制成一个网络。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计提问,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这种提问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循序渐进,把握时机
  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过早发问,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便能对答如流,毫无提问价值。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注意循序渐进,把握时机。
  例如,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间隔排列后,拿出一串红白相间的珠子,并握住这串珠子的两端,问学生:“老师手中有红珠20颗,请你们猜一猜白珠有多少颗?”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猜测结果,有19颗、20颗、21颗三种答案。教师不急于说出结果,而是让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两端珠子颜色相同和两端珠子颜色不同两种情况下珠子的颗数。通过实验,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时教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上,学生观察两端珠子的颜色,很快就说出了白珠的颗数。一个适时的设问,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掀起风暴;一个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因此,教师教学时要精心把握提问的时机。
  
  四、直面生成,随机追问
  
  如果教师的提问不是以探求学生的见解为导向,而是以获得预设的正确答案为目标,且在问题与回答之间缺乏必要的引导、交谈和推理,那么就难以生成高质量的、融入自我理解的有个性的答案。在问题解决活动过程中,要促使学生持续深入思考,理想的方式是直面生成,随机追问。
  1.出现错误,及时追问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在学生的错误之处适时追问,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阐述自己的想法,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从而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有这样一题:“甲、乙两地相距26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另一辆每小时行7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要求列出综合算式。学生列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1)260÷(60 70);(2)260÷60 260÷70。针对这两种情况,教师追问:“这两种解法到底哪个正确呢?”有的学生认为都正确,结果发现得数不相同。教师再追问:“找找原因,是不是计算错了?”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计算没错,但因为除法没有分配律,这样转化会改变结果。正是适时的“追问”坦然公开了学生的错误过程,在这经历中,学生对自身的错误理解就会更深刻,记忆会更牢固。
  2.缺乏深度,有意追问
  学生思维遇到障碍,不能进行深层次思考,使回答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逆境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以此提升思维层次,深刻理解知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在学生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条边之间的关系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跃然而现。这时,教师没有马上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把展开图又折叠成长方体,你还能找到每个面对应的数据吗?”这样,学生经历了“体——面——体”的转化过程,思维向纵深处发展,使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认识又一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而为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在学生思考欠缺深度时,要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追问,将问题不仅指向思维的深度,而且指向思维的过程,使其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价值。
  3.产生歧义,攀升追问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出的新事实、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此时,教师适时追问,使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现象、新知识发生剧烈碰撞,引起学生生疑、析疑和释疑,最终促使学生实现由原有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的转换。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一个学生在网上收集到某位投球手的命中率为40.8%,教师追问:“40.8%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位投球手投100个球,进了40.8个球。”一生质疑道:“怎么可能有0.8个球?应该表示大约进了40个球。”“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表示投了100个球,大约进了41个球……”其他学生面面相觑,一时陷入困惑。这时,教师又追问:“投球手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40.8%表示这位投球手如果投了1000个球,进了408个球。”学生觉得解决了问题。这时,教师再追问:“要是这位投球手不是正好投100个或者1000个球,那命中率40.8%是不是没有办法得到了呢?到底该怎样得到命中率40.8%的数据呢?”“命中率40.8%这个数是中球的个数除以投球的总数得到的,不表示具体的量,所以不能说投中了40.8个球……”在教师的追问下,质疑和解疑自然舒缓、水乳交融,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4.发生意外,睿智追问
  课堂教学随时会发生意外,教师不能熟视无睹,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熄灭了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减法时,让学生解答1000-356。交流时大部分学生都按减法法则进行计算,只有一位学生破例,教师意外之余立即追问:“你是怎样做的,能告诉大家吗?”他很快回答:“先用999-356算出结果是643,再加上1就是644。”其他学生还是不理解,教师继续追问:“你怎么想到要用999来减呢?”那位学生充满自信地说:“因为999减任何一个三位数都不要退位,计算起来简便,口算就能算出了。现在被减数是1000,只要把算出的结果再加上1就可以了。”这时学生们豁然开朗,一致赞成。教师抓住时机,继续追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顿时,课堂上活跃起来,学生在纷纷肯定这种计算方法好处的同时,认知也在意外中得到进一步深化。试想,如果没有及时而有效的追问,课堂中那不曾预约的精彩会不期而至吗?
  总之,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愿我们的教师能问出精彩,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案例教学是通过组织学员讨论一系列的典型事例,促进学员对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是搞好案例教学的重要方面。案例分析,
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是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双语人才的介质基础,对促进国内教材开发,提升双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加快学科及课程建设与国际接轨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引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美德的失落、畸形的网恋、在思想上成了西方消极文化的俘虏等方
本文介绍了人工影响天气对空作业的基本概念和业务特点,并对人工影响天气对空作业申报系统的应用模式、功能需求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针对该系统的应用现状和业务需求,结合与航管系统互联的试点系统的体系架构和技术基础,提出了系统向着体系化、网络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的设计思路与关键技术。
本文运用语用学对语境作用的界定,将语用语境作为一种影响英语学习重要因素加以研究,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英语的能力,极大程度去营造一种语用语境,通过语境因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停止于课堂、滞留在课本,而应立足课堂,教学时适时适当适量地扩充语文教学的容量,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变“教教
“对话”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意的过程。”但在数学教学实践
农村英语教师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让身在农村的小学生能够真正地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学到有用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英语教师加强英语教学的技能。因而,本文从农村小学英语
目的研究分析延伸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目的:了解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现状,以利于全面提高该专业大学生的科研水平。方法:利用现况研究的方法整群抽样,抽取医学院校影像学专业本科生477人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