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ji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历来是弘扬真善美的教育主阵地,通过这一学科的有效学习能够感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逐渐培育出自己的审美标准,善于对事物进行审美鉴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高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作为学生日常使用的重要读本,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教材为了适应这一教学要求,已经在教材难度和广度的编排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今呈现在学生眼前的语文教材不仅有翔实优美的内容,而且在题材的选用上也做到了丰富多样,高度符合现今学生认知特点与审美标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工作需要长期潜心浇灌,重视熏陶与感化,不能急于求成。教育工作者应该怀有静待花开的耐性与坚持。另外,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差异,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其所喜爱的形式进行教育,这样将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迸发出强有力的学习动力。
  比如,教师在进行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篇文章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鲁迅的其他作品入手,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样对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旨益处良多,会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也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迸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审美过程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过程,需要运用感性的态度对事物进行理性的判断,这样才能使审美情趣变得准确全面。中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不乏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对人间冷暖的描写。在这些种类繁多的课文题材中,作者都试图通过最大的努力去勾勒出一定的美学价值。因此,就需要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能享受一定的审美乐趣,极大地丰富了学习体验,进一步启迪了思维与智慧。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培育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引导多元体验,丰富审美感受


  1.丰富听觉体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对文本多次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将会不攻自破,自然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完美转化。语言是语文学科的灵魂,古今中外,大多数名篇都是巧用语言展现出优美的文章意境,极易使读者在感知上快速产生共鸣,而且还有足够的美学意义。另外,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文章的美感大幅彰显,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比如《沁园春·长沙》中豪迈诗句比比皆是,可以讓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针对性朗读,从中品味作者的情感与态度。通过不断的朗读,诗中所描绘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仿佛浮现在了眼前,亦真亦幻,清晰可触,满足了学生一定的审美体验,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丰富视觉体验
  从感知的基本规律出发,独具美感的事物往往最能激发情感,也可以有效荡涤心灵。语文教材中不乏名篇佳作,都渗透着作家的创作心血,也展现着姿态万千的美感。有令人神往的意境,有大饱眼福的形象,能够使学生心中的审美欲望得到满足。比如,教师在进行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向学生辐射出一定的社会背景。“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春景、古今之“曲水流觞”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感知,从情感态度上渐入佳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被一同点燃,随后展开具体教学则成效甚高。

三、引导诵读感知,奠定审美基础


  语文教学中,朗读环节占据着半壁江山,朗读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应该保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调节好朗读在教学环节中的比重,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让文章情感在学生的朗读中得到完美展现,也使学生逐渐培养出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对日后审美能力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教学时,可根据文章的特征和学生的特点,对文章的朗诵任务进行合理分配。要求学生先各自有感情地朗诵全文,仔细感知和揣摩作者的情感,初步掌握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支撑点。然后引导学生概括作者笔下大堰河的特征,思考作者想用大堰河来预示什么。最终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提炼出作者准确的情感支撑。这种以朗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文章精准理解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品味出作者笔端流露的细腻情感,而且还会使学生对于特定情感琢磨出相应的朗读语调,让朗读与作者情感同频共振。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可以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朗读标准,同样也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捕捉作者的情感,去认真体会作者笔下勾勒出的美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尊重学生见解,优化审美评价


  高中生对事物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尊重学生,不能机械地追求统一,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自身审美,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突破。
  例如,教师在教学司马迁《鸿门宴》这篇文章时,可以将文章从始至终整理出清晰的脉络,然后向学生讲述有关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状况,让学生对鸿门宴发生的必然性有所了解。在进行这一项课前铺垫讲解后,就鸿门宴事件中所涉及的各个历史人物进行逐一介绍,可采用家喻户晓的典故,也可选用知名度较高的历史事件,让每一个人物在学生的脑海中都留下鲜活的印象,从而能够明确梳理出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对鸿门宴事件的发生有深入的理解。在教师的讲解之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起来,求知欲望也空前高涨,亟待深入学习去一探究竟。此时,教师应该运用适当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考。比如:“从我们自身的审美眼光出发,你觉得《鸿门宴》中哪一个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最耀眼?刘邦和项羽都各有千秋,能力超群,那谁更具备领导天下的才能?”这一系列的提问就将学生的思维推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范畴,促使学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快速整合和对比各种因素,也进行着多角度全方位的审美,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标教育改革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在教学手段上适时地做出相应的改变,让学生在高效的学习中逐渐培养出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推动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形成。
  作者简介: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城峰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领会教材编者的用意,将课本中设置的教学板块切实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快乐读书吧”这一教学板块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拓展阅读  1.引导拓展阅读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的教学节奏和情境设计就极为重要。一方面要保持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另一方面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为专
期刊
翻开带有墨香的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几乎每册课文中都配备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这些图画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联,或是在揭示课文的重难点,或是在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是在展现文本中的精彩情节。在插图和文本的相互配合下,课文强烈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调动着学生的思维。可以说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插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小学语文教
期刊
表达能力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及素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力,也为步入社会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结合当前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最高效的表达能力培养。下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展开分析和研究,希望为语文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借鉴。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表达能力彰显
期刊
学习生字词是小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自身语用能力的基本前提。教师字词教学策略的运用与实施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当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字词教育时习惯于采用“一刀切”模式教学,但由于不同的学生基础水平与知识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若“一刀切”模式贯穿于字词教学全过程,就容易造成学生差距加大的现象,字词掌握情况出现两极分化,更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鉴于此种情况,笔者提倡应当
期刊
所谓读写结合,实际上是阅读和写作之间的有机融合,这是根植于语文教学规律的具体教学活动。阅读能够为写作提供载体以及素材,写作实际上是对原有阅读的突破以及创造性运用,二者相互影响,同步发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极其突出的重要作用。读写结合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够在课堂实践中提高可操作性。一、引导撰写批注,促进阅读理解  所谓添加批注,就是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或者是阅读之后,在准确把握文本内
期刊
传统语文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科书也被认为是最权威的,因此,大多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式,盲目跟随,过度“迷信”教师,课堂成了“一言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徐州“学讲计划”的推行,一些教师也在自觉地将新课改精神带入课堂,但部分课堂仍然沿袭着问答式的课堂模式:教师会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一番讨论后,问题解决了,教学就大功告成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缺乏开拓性和创新性,学生提不出问题
期刊
随着部编教材的全面使用,整本书阅读进入语文课程,成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让学生的阅读活动真实发生,语文素养真正提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绘本属于图画类整本书,文字少,图画多,无须太长时间就能读完一本书。阅读的量升上去了,但读得浅,不够深入,阅读的质有待提升。  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整本书阅读
期刊
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但在目前的教学工作实践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老师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培养方法不得当,制约了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不利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一、当前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认识不到位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很
期刊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界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把思维能力培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任务,格外引人瞩目。在“课程目标”中,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阐释,更是明确提出了“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具体要求。而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除了要求阅读《西游记》《水浒传》等12本必读名著外,还推荐了24本自主阅读书目。读好整本书成为引导初中学生认识世界,发展阅读思维与审美感受的重要途径。  整本书阅读教学与传统课文教学有很大不同,文本容量更大,对阅读思维和理解的要求也不一样,需要采用综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教师在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