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深巷的那个小院和小院的那个人

来源 :老人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yi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北京渐渐融入金黄。良辰美景,我却另有所思,自自然然地挂念鼓楼前、藏于深巷的那个小院,那个几近荒芜、而又蕴藏着许多历史故事的小院,和小院的主人。
  1981年秋天,经友人介绍,我专程去拜访末代皇帝溥仪的四弟溥任先生。行前,友人一再叮嘱,溥老平素以金友之行名于世,他甘于淡泊,喜欢平静,极少谈及爱新觉罗及其家事,所以,见面要称金老师,免得访问受阻。
  这是京城一处很古旧的普通住家。一抹斑驳矮墙,闪出两扇简陋的木门。什么门楼、门墩之类的装饰,一概皆无。连起码的门面都没有,这难道就是当年赫赫皇族后裔的家?我迟疑着按响了门铃。
  应声开门的正是金友之老师。他高高的个子,满脸微笑,一身儿洗得发白的蓝涤卡中山服,甭问,看模样就很像溥仪,只是比他更精神、更魁梧。金老师客客气气地在前面引路,穿过一重小院,进入主人起居的三合正院,金老师止步了,他谦和地让进、让座、让茶,然后静静地听我说明来意。出乎意料,他沉思了片刻,还是同意为我所在的刊物写稿,只是说明,只写些他熟悉的昔日王府的生活趣事。他主笔的“醇亲王府的回忆”连载了一段时间,我因此和溥任先生的交往不断加深,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日子长了,我也从频繁的接触中,对溥任先生和他的夫人张茂滢女士的为人处事,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深深感到这是一位出身不凡家庭的平凡老人。
  金友之老师本名爱新觉罗·溥任。1918年出生在北京什刹海北岸醇亲王府(今宋庆龄北京故居)。按照当时颁发的“优待皇室条件”,那时,醇亲王府依然维系着昔日的显赫。说这个醇亲王府不同凡响,是因为这一家三世“两度潜龙”,先后出过两位皇帝:一位是溥任的二伯父光绪皇帝,另一位是他的大哥宣统皇帝。他是醇亲王的第三代传人。
  又一个少有的炎热而漫长的夏天甫过,我应约走进满径花草的小院。溥任先生说,今年的牵牛花开得特别好,紫色白边,“小喇叭”张着小嘴儿爬得满墙满地。我即景生情,就势儿请溥任先生在花丛中留个影。这次谈话的内容大多集中在他父亲载沣老先生的几件往事——
  我父亲(载沣)有四个儿子:大哥溥仪,1967年病故。二哥溥杰,1994年3月去世。三哥溥倛,幼年早殇。我落生那年,父亲已经35岁了。但是从我一出生,到1951年我父亲病逝,我一直同父亲在一起。
  父亲时常对我讲,你的祖父(奕譞)虽然位极人臣,官衔屡加,被赐以“亲王双俸”、“世袭罔替”的殊勋,进宫恩赐“紫禁城内乘坐四人轿”。但他身居庙堂高位,深知政治风浪的险恶,常有高不胜寒、如履薄冰之感。所以他为人谦抑,遇事退让,无事不小心、无处不谨慎,常怀戒惧心理。比如,府里的堂号,他不附庸风雅,而是起名“思谦堂”、“九思堂”、“退省斋”;自己的号是“朴庵”、“退潜居士”。他的次子载湉被慈禧立为皇帝以后,忧惧心理更加强烈。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力辞一连串恩赐的官衔,表明自己在政治上没有野心,克己奉公,安分守己,就连日常使用和陈设的物品上,也常常刻字留文,借以警示自己,教训子孙。
  我记得父亲写字时,总要使用祖父遗留下的一把象牙镇尺,微黄的尺面上刻着祖父手书的“闲可养心退思补过”,表明他希冀在难得的清闲中,既可养心,又能补过,落得安享太平。当然,对已然深陷政治漩涡的祖父来说,这八个意味深长的字,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我家正堂的条案上,曾摆放过一件黄铜制作的“欹器”。父亲告诉我,那是祖父在光绪十五年(1898)二月,仿照古书的记载,请能工巧匠专门制作的。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鲁桓公的庙堂里见到这个“宥坐之器”(置于人君座右的警示之器)。那意思是告诫人们“满招损,谦受益”。后来,光绪皇帝也叫人做了一个欹器,摆在宫里,警示自己。
  奕譞五十大寿时,叫人按照他的意思,精心制作了一面桦木镜。说着,溥任先生从柜中取出了这件文物。只见淡黄的桦木镜面镌刻着他的手书:“有镜之名无其用,吾人鉴之宜自重”14个翠绿的字,很醒目,也很耐人寻味。我反复把玩,照照自己,照照窗外,什么也反映不出来,只有木镜上的字闪着绿光。镜面照不出人,也照不出景,真的是“有镜之名无其用”,我哑然失笑了。溥任先生一旁看着,也绷不住笑了。俗话说,木头眼镜看不透;那做个木头镜子,不是更让人照不见、看不透吗?这又所为何来呢?
  溥任先生引我走进他的书房兼卧室,指着墙上一帧古字说:“这是我祖父为后代子孙亲笔书写的治家格言,要求我们每个孩子都要做到能背会讲。当时挂在我祖母的屋内,为的是我们每天请安时都能看得见。”说着,溥任先生念了起来: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
  借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多胆也大。
  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儿孙祸也少。
  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
  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右古歌,词俚而味长,录以自儆。
   退潜居士”
  我凝视着挂在卧室东墙上的格言真迹,篇幅不大,绢片已呈古铜色,奕譞端正的楷书一丝不苟,十分醒目。原来这幅格言因为长时间卷着收藏,受潮粘连,已经不能打开。多亏高明的装裱匠把几尽粉碎的绢片展开,重新装裱,恢复原貌,令人叫绝!
  而更令人赞叹的是,奕譞的治家格言真迹不仅历尽战争动乱,幸存至今;而且格言的精神果然不走样地传到今天,使他的子孙们不仅铭记,而且能行。
  1931年溥仪去了东北,1932年他出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改称“满洲帝国皇帝”,溥任和父亲依然住在天津。溥任十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带着他以私人身份去了趟长春,看望溥仪和二哥溥杰。去后见他处处受制于日本人,心里很别扭。当时溥仪不觉悟,觉得自己又当上了皇帝。父亲背着溥仪跟溥任说,当人家的儿皇帝有什么好?连石敬塘都不如!
  1947年,溥任先生在父亲的支持下,利用府里的空房办了个竞业小学,取兢兢业业的意思。载沣是董事长,溥任是校长,妹妹当老师,人手不够,溥任也代课,因为小学是私立的,全靠变卖家里的东西维持。但大家心齐,肯出力,小学办得很有气色,好的时候有200多名学生。
  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进驻王府正宅,特务机关也看中了这座幽深的王府,里面秘设了监狱。溥任一家搬到了西侧的花园里。载沣病重,只能坐轮椅活动。全家里里外外、大事小情全靠20多岁的溥任一力担承。那时,大哥溥仪二哥溥杰自满洲国覆灭后生死不知;解放大军势如破竹、围困北京事态不明,而每日艰难不安的生活又受到府内军、特的骚扰,困苦可知。“那真是度日如年哪!”溥任回忆说。
  1949年1月30日北京和平解放,盘踞府里的军队、特务一扫而光。王府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然而卧病在床的载沣心里总不轻松。全家赖以生存的王府产业会不会被人民政府没收,一家老小今后的生活怎么办?
  答案出人意料,又令全家皆大欢喜。当时的市领导请示了中央,醇王府做为载沣的私产,政府可以出钱收购,以解当时办公用房短缺之急。1949年10月,载沣让溥任出面把王府出售给高级工业学校,同年底,全家迁到东城魏家胡同一个挺大的宅院。1953年3月,遵父命,溥任把王府的金印、银册等40多件珍贵文物和《廿四史》等七千多册珍版图书无偿献给国家文物局。此后,还陆续把府藏的一大批图书献给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等单位。载沣还率先废除了繁文缛礼,欣然同意七女韫欢与一个平民的自由恋爱,并派溥任作代表出席了韫欢和他爱人乔宏志的集体婚礼。这时传来确切的消息:溥仪和溥杰还活着,正在苏联战俘营接受改造。载沣释然了,他相信在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大有希望。1953年2月3日,第二代醇亲王、宣统皇帝的生父、清王朝最后一位监国摄政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爱新觉罗·载沣先生因患尿毒症在北京家中病逝。离他68岁生日仅差几天。溥任先生操办了丧事。将父亲安葬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1960年1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亲切地接见了特赦回来的溥仪及其家族的成员。他对溥仪说:“以前你做了3年小皇帝,历史上承认你是中国的皇帝。那时你还小,你父亲掌权,很多事情没有你的责任。张勋复辟的时候,你还在念书,才10岁,还是个孩子,也没有你的责任。到了‘9·18’以后,你二十多岁,成年了,伪满这一段事就得你负责任了。听说当时你父亲反对你去东北。”溥仪听了只是点头,没有言语。说到载沣,周总理说,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没有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反抗,也不反对宣统皇帝逊位,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客观上有利于革命。赋闲回家后,他抵制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没有屈从日本人的劝诱,不去东北,与“满洲国”划清界限,充分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这是他晚年最大的成功。解放后,他率先废除封建礼节,思想开通。周总理特别指出,载沣的国学底子厚,精通满文,对天文学有研究,又是清末、民国、日伪时代的见证人,本应对文史研究做出很好的贡献,我们也准备请他出来做工作,只是他去世太早。听了周总理的话,一家人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望着溥任先生敦厚、谦和的面容,听着他和和气气、从不高声的话语,我的思绪游走飘移,自然联想起溥仪、溥杰和溥任三兄弟所走过的不同的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溥任的一生注定了与父亲相随相伴,在社会没完没了的动荡中奔走京津,维系着醇王府这条古老破旧的大船。他看惯了官场商场的尔虞我诈,经历了一番番潮起潮落,却于五光十色中,平静地选择了以教育为业,承继了父亲“书癖”(载沣自号)的雅好。教育开启了孩子们的心灵,也拓展了溥任的心域。他爱孩子,那是美好的未来。他乐意倾其所有、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一生的知识、感悟、理想、希望交给孩子们;听他们甜甜地叫一声“金老师”,心里比什么都知足。
  1957年他把竞业小学连同房产一起交给了国家,在西板桥小学教书,后来又调到厂桥小学。直到1988年退休。40年教学生涯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护。他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桃李满天下。回忆过去,他充满温情:“那阵儿学校里一周20多节课,语文、算术都教,很累。现在我这嗓子说话都很费劲,有慢性咽炎,就是教课说话多了。那时候,每人也就挣四五十块钱,也没人说累,干得还挺来劲儿。
  “当老师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孩子们不断成长,有一些人还能有所成就,心里感到很安慰很快乐。走在街上常有一些四五十岁的人给我鞠躬,叫我‘金老师’。教他们的时候,都是不大的孩子,可如今有的都退休了,您说,人这一辈子有多快呀!”
  到溥任先生的小书房,时常见他临窗挥毫,画的工笔,写的正楷,如同他的为人:公正平直、一丝不苟。后来眼力稍逊,就只写字了。他秉承了爱新觉罗家族的艺术教育传统,受过清宫如意馆名师的启蒙,自然书画的造诣很深。
  1981年溥任当选为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1988年又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他还是北京市文史馆馆员,许多书画社的名誉社长、顾问。前些年,先后出访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属大西地、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参加国际文化交流。1998年,鉴于溥任先生的工作精神和对社会的贡献,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第四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光荣称号。凑巧的是,他的次子、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金毓峑也因教学科研多有建树而同时获此光荣称号。
  思量着醇王府一家几代人的荣辱浮沉,大清王朝268年的兴衰成败,不由得喟然长叹:那澎湃呼啸、不舍昼夜的时代洪流卷走了多少人的凡与不凡的蹉跎岁月,又留下几许耐人寻思、振聋发聩的哲理呢?
  我的思绪,在秋风落日里格外纷繁。
其他文献
时下,流传着这样一则顺口溜:0岁登场亮相,10岁天天向上,20充满理想,30基本定向,40年富力强,50拼搏向上,60告老还乡,70搓搓麻将,80晒晒太阳,90躺在床上,百岁挂在墙上。  乍一看,这则顺口溜很有意思,把人的一生从0岁到百岁画了10幅像。细一想,又觉得有点不大对头,从70岁到100岁的说法,未免有些太悲观、太消沉了。  孔夫子活了73岁,孟夫子也活了84岁,他们都是“老有所为”的典范
期刊
2000年,共青团郑州市委接到了一个老人的电话,说要加入正在召集中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工作人员纳闷且有些不理解,当得知对方已是84岁高龄时,婉拒了她的请求。  人们常说八十不留宿,意指高寿之年不可再受劳顿之苦,正是颐养天年时节。可是这位老人很是倔强,团市委的同志至今回忆起来记忆犹新,在受到拒绝时,她振振有辞:“做好事又不是你们年轻人的专利,我在退休前是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有主任医师技术职称
期刊
中秋佳节的前几天,老战友张文同志派司机送来两样东西。一样是精美的月饼,另一样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她的回忆录《我的红军之路》。  张文是我的老战友。1940年11月至1941年6月,我和她同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派出的华中大队,大队长是张文的丈夫洪学智将军。当时,我们行军途经几个省,历时半年才抵达苏北的新四军军部,受到刘少奇、陈毅同志接见。那时张文同志在行军中带着年幼的儿子洪虎,一路上吃了不
期刊
本刊自今年1月份推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集以来,读者反响强烈,投写大量来稿,回忆他们在抗战时期的难忘经历。因版面所限,许多来稿未能刊出。本期汇集部分来稿的精彩内容,作为抗战专集的结束。在此深深感谢广大来稿读者对本栏目的支持和响应。    火烧日寇机场  陈皓/口述 潘宗豪/整理    抗战时期,日军在山西省长治城北地区,设有一个临时机场,虽然只停有三架飞机,却气焰嚣张,对我根据地的军民威
期刊
也许是年纪大了又从事脑力工作的缘故,开始喜欢吃花生了。因此家里糖果盘里带壳的炒花生不断。常这么吃,觉得单调,就想到用花生米做菜来调调口味。  花生米是做凉菜佳品,这里不妨介绍几款,让大家做菜时有些借鉴。我最有创新的凉菜是花生米拌香菜,将花生米炸好后,用醋和少许生抽、糖再加上香菜泡了吃,做起来虽很方便,但是必须现做现吃,泡的时间长了,花生不脆影响口感。也有不受此影响的,比如,豆腐干拌花生,先将花生煮
期刊
每当匆匆赶路偶见路边叫卖的白发老人,或是坐着马扎闲聊的老头老太,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起奶奶。如果奶奶现在还活着,我一定也让她像这些老人一样,晚年悠闲自得。可是我没有办到,奶奶去世后,这成为我一辈子的遗憾。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就留下了寒冬的深夜,摇曳的灯光映着奶奶瘦小佝偻的身影那一幕。  听父亲说,他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奶奶带着父亲改嫁,之后又生了3个孩子。不久丈夫又去世了,奶奶一个人与5个小孩相依为
期刊
1926年4月的北京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段祺瑞下野,张作霖率奉军,吴佩孚率鲁军进入北京。当年驱逐逊帝溥仪出宫的冯玉祥的国民军因为与直奉联军作战失利,即将退出北京城,故宫的防务工作安排由执政府内务部卫队接替。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想进驻故宫。直奉联军更是步步紧逼,派兵包围了紫禁城,还派空军轰炸,并进入神武门伺机为非作歹。  4月4日,有飞机飞过紫禁城,在南三所投掷了一颗炸弹。当时史学家陈垣和几位同
期刊
我老伴董俊兰,今年69岁,大我一岁。今年是我们结婚五十周年,回首我们共同走过的这半个世纪,不胜感慨。  我们的婚姻是旧式的。老伴出生在山东省鄄城县南十五华里处的董庄,我出生的张庄在董庄西边,两个村庄相距不足二华里,我们两家祖辈都是好邻里,老人见面都是兄弟姐妹相称,关系密切。老伴家的一个远房亲戚 住在我们庄,经她说合,我们两家定下了“娃娃亲”。当时她才14岁,我13岁。  我的岳父旧时念过几年书,在
期刊
爱因斯坦之孙披露晚年祖父    据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报道,现年75岁的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孙子,很受爷爷喜爱。过去,他从来没有向外界公开透露过关于爷爷的任何事情。   但作为少数与爱因斯坦“亲密接触”的人,伯恩哈德·凯撒很受关注。7年前,为了准备爱因斯坦的回忆录,比利时文献专家弗朗西丝·沃尔夫和他联系,请他公开一些爱因斯坦的生前轶事。   由于生病等多种原因,伯恩哈德·凯
期刊
在西方社会,一年中的几个重大传统节日,全都集中在年终岁尾的第四季度,如十月末的万圣节,十一月末的感恩节和十二月下旬的圣诞节等。我和老伴应儿子、儿媳邀请,在美国住了一段时间,正赶上过这些原汁原味的节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年中最“闹鬼”的夜晚——万圣节。  万圣节(俗称鬼节),每年的10月31日是万圣节前夜,在英文中有个专有的词叫“Halloween”。传说在基督纪元以前的古西欧国家,德鲁伊特人认为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