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突破常识的“乐器”

来源 :大学·艺考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pi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你打算用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结束一天的钢琴练习,手抚过琴键的那一刻,你仿佛回到了LIVEAID1985演唱会的舞台,庄严得就像弗雷迪·默丘里。命运却总是不合时宜,楼下小卖部那把盘出包浆的三十年陈酿二胡,却似一支穿云箭,将你从光芒万丈的superstar打回到街头乞讨的瞎子艺人。
  器乐就是这样神奇的存在,同一支曲子,用不同的乐器演绎出来,感受到的情感截然不同。就像作为校iJ]珍馐老饕的你,绝对不会弄混意大利玛格丽特比萨和老北京羊肉胡同烙饼,虽然它们的食材看上去差不多。而同样的乐器也能在不同的曲风下让你悲喜交加。站在百日誓师的操场上,《勇敢的心》史诗般悲凉壮阔的爱尔兰哨笛声响起,使命感爆棚的你恨不得当场再来上二十斤模拟卷。这时背景音乐换成了《泰坦尼克号》那凄美动人的爱尔兰哨笛,你突然惊觉刚刚怎么会冒出一百天考清华这样中的想法,只想冲上台去当众表白暗恋三年的隔壁班花。
  没错,器乐界从来就是水很深!
  自打人类开始玩乐器,乐器就在形式上保持推陈出新,如果你有到西安的秦始皇陵园走一走,你会看到大量仿佛来自外星的中华民族乐器。读一读石板上的文字,什么宫商角徵羽,什么三分损益、十二律、二分之二拍为中心的节拍,全都是奇怪的文字,甚至还要会数学,这年头连出门旅游都需要文凭了。不就是唱个歌吗,怎么这么多讲究!
  事实上,音乐家为了完善自己的作曲风格和作曲手法,会在选择乐器时纠结好一番。因为那个年代是没有录音机的,音乐家在写一首曲子之前不可能把所有的乐器都准备好再自己一边敲打吹奏一边写。而有些堪称天才的音乐家想到了用數节拍的方式来记录音符,然后再整体规定数节拍的方法和速度,最后再填上乐器,否则这个曲子会很不好听、没有规律。早期的钢琴(FortePiano)是没有踏板的,巴洛克主义时期的钢琴几乎也是没有力度符号的,弹出来的每一声都像巨大的管风琴那样耿直,直到后来随着工业的进步,贝多芬书写乐谱的方式让人眼前一亮,才逐渐有了今天钢琴曲的样子。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欢乐颂》开始,合唱团被作为一种“乐器”终于可以和管弦乐团一起登台了。
  什么Beatbox、比利时箱鼓、意大利曼陀林琴至少看上去还像乐器。但接下来这几款乐器,恐怕会让你对自己的音乐知识产生怀疑。
  1,乐鞭
  这货真的不是用来打屁股的,跟咱们的山东快板也没什么关系。人家有个正式的英文名叫Slapstick,你也可以叫它“乐鞭”。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叫乐鞭,顾名思义,因为这两个木板打起来很像鞭子的声音。没错,这个名字就是这么随意,但是你可不要以貌取人,在音乐界它也曾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曾实际应用于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五交响曲》、莫利斯·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等名曲中。
  2.锤子
  ‘我听个锤子我,”
  没错,咱就是来听锤子(Hammer)的。能用上大锤子的曲子可真不多,但是喜欢德国交响音乐的朋友可能知道,专业的管弦乐团在演奏马勒的中期作品《第六交响曲》的末乐章时一定要用上大锤子,而且在末乐章应该锤一次还是锤两次这个问题上,堪比薛定谔的猫,一样尚无定论。曾经有人在知乎上发出了一个问题“一整个交响乐团成员打群架谁会赢?一时之间引来了众多讨论,甚至连郎朗都在评论中现身。如果用冷兵器战斗的话,那么最强的无疑就是马六中的大锤子了。
  3.大炮
  二营长,你的意大利……不是,苏联大炮呢?
  不知道你是否听过柴科夫斯基为纪念1812年俄国赢得俄法战争胜利而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1812年序曲》。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既昂贵又硬核,既奢华又高调,因为在最后的赞颂部分,用上了真实的榴弹炮。你若要问为什么,那只能说谁知道呢,反正柴可夫斯基是这么安排的。
  4.卡祖笛
  卡祖笛绝对能算得上常登“奇怪乐器榜单”的乐器,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在什么样的音乐作品里出现过。它的英文名为Kazoo,以声音难听著称。法国18世纪的音乐家艾迪尔尼·亨利·缪尔是个连常混古典音乐圈的人都很少听说过的音乐家,他的作品《Ouverture burlesque》可能是唯一一首使用了卡祖笛并且有录音的曲子。当你吹奏卡祖笛时,它会依靠自身的膜片和共鸣管的声音放大,发出嘶哑的音色,类似“实在太难听·萨克斯管”。演奏卡祖笛完全不需要学乐理,不用背谱子,甚至不用练习,因为反正不管怎么吹,都逃不过一个难听。
  5.爵士鼓刷
  学名Wire Brash,乍一看很容易被误解为是搅拌奶油的刷子……它的声音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因为它几乎只出现在爵士乐领域里,所以西餐厅、酒吧里全是用它刷出来的声音。而考虑到爵士乐本身就离不开民族乐的干系,所以鼓刷本质上也是一种民族乐器。
  其实以上这些乐器本身并不好听,甚至属于噪音,只是音乐家需要让一些乐句(Phrase)呈现不同的音色,所以经常会尝试在原有的乐器上改进(反正是“改”了,“进”没“进”就不知道了),比如古斯塔夫·马勒就是热衷于使用非常规种类乐器的奇才。它们在音乐史上虽然鲜有人知,但不管怎么说也起到了加快音乐进步的作用。另外,不得不感慨,世界之大,万物皆可成乐器!
其他文献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又所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到了最后上战场拼刺刀的时刻。除了尽量考高分,填报志愿也是一门门大学问,如果你明白了辛普森悖论,并充分运用到志愿填报当中,那么我敢保证,一定能让你考上更好的大学!  吃饱喝足才有力气干正事,填报志愿前,我们先打开外卖APP“饿死了么”,看到两家都还不错的餐厅,究竟吃哪一家呢?不如看大数据,跟着评分高的走准没错。于是我们
期刊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很硬核的家族:博陵崔氏。我为什么说这个家族硬核?因为这个家族的成员都有一个特征:全是暴躁老哥,一言不合就捶人!最关键的一点是,一般人他们还不捶,看不上,专门捶皇帝,不分国内外!  在南北朝的时候,博陵崔氏有个叫崔季舒的小伙子,年纪轻轻就效忠于东魏王朝,他的顶头,上司是一代权臣高澄。当时的东魏,皇帝就是个傀儡,朝政大权都握在了权臣高澄的手中,崔季舒跟了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老板
期刊
螺蛳粉是不可能吃的,就算饿死我都不会吃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散发着异端气味的食物,让人每当路过螺蛳粉店铺的门口时,都不禁眉头紧锁,屏住呼吸,脚底抹油,可当好奇心战胜这恐怖气味时,畅快地嗦上一口粉,真香定理再一次应验了:这到底是什么神仙美味,嗦嗦嗦!再嗦两口!  不加酸笋的螺蛳粉,算什么螺蛳粉  螺蛳粉是最近几年迅速风靡全国的广西小吃,“臭“名远扬于每一个肚子空落落的深夜。揭开螺蛳粉神秘的面纱
期刊
但凡有一点办法都不会这样  4月18日,岳云鹏在微博发出了份亲笔“招聘公告”找人辅导孩子作业,迅速引发围观,部分网友争相应聘,另一部分网友则批改起了小岳岳这篇大作。(据新浪微博)  这哪是岳云鹏啊,明明落款是“冬2鹏。确定是辅导英语吗?是不是该先找个语文老师?聘字不会写,可以先问问你家闺女嘛,对了是“闺女”,不是“闰女”我觉得我应聘英语老师完全没有问题,反正你也看不出我的文化水平,顺带还能教你唱英
期刊
李云迪: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郑晓枫    相关链接;(一)——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自1927年始,以伟大的波兰爱国主义音乐家肖邦命名并设立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每5年举行一次。  时光流转,70年的乐坛风云变幻。此项被国际音乐界公认的世界上规格最高、演奏难度最大的权威赛事以其评委近于苛刻和完美的要求获得了“音乐界的奥林匹克”和“钢琴诺贝尔”的别称和美名,同时也奠定了它在同类国际钢琴比赛中的霸主地位
期刊
你知道吗?漫威电影宇宙在变成神、魔法师、超级外星人、吃超级外星人的橘猫魔幻大乱斗之前,曾经也尝试过为超级装备和超能力找科学依据,而翻过的最大一次车,大概就是钢铁侠身上的“方舟反应堆”。  《钢铁侠1》中,军火商托尼·史塔克在次武器试验中遭遇绑架,胸口被弹片击中。同为人质的英森博士用块电磁铁吸住了他体内的弹片,保住了托尼的性命。恐怖分子逼迫托尼为他们制造武器,托尼却利用导弹中提取的钯元素制造反应堆,
期刊
上一期讲到各种会拟态的生物,不过都是较低级的昆虫等生物,今天带大家领略自然界里那些技艺更精湛的“伪装大师”。  超级变变变  说到伪装,那就不得不提明星动物变色龙了。  首先要简单介绍一下生物颜色的来历:笼统来说,大多数动植物颜色来自于色素色和结构色。  色素大家应该很熟悉,最常见的叶绿素撑起了整个苍翠欲滴的森林。叶绿素就是通过其化学性质吸收光谱中能量较高的光,反射能量较低的绿光,使得植物呈现绿色
期刊
“复习”拆开来琢磨,大有深意。“复,行故道也。”本义为往返、返回。“习,数飞也。”本义指鸟儿练习飞翔。那么在学习中,该怎样通过不断地练习,掌握科学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迈进高三,也就意味着进入高中学习的冲刺阶段,而高三的学习有其独特之处,即考练多,学习强度加大,时间更紧迫,要想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必须有独特的方法去应对。一般而言,大多数学校对高三学年的基本定位是对整个高中
期刊
在舞台上,一直以来芭蕾舞者的任务就是完成美丽优雅的表演。而每个成功的舞者背后,都是数不清时日的练习,才能达到至臻完美的境界。我们总是被芭蕾舞的优雅和美丽所吸引,但芭蕾舞幕后的辛苦与辛酸却鲜为人知。来自俄罗斯的Darian Volkova本身是位芭蕾舞者,隶属于圣彼得堡剧院,长年将同侪与前辈舞台下的生活看在眼里,Darian Volkova决定拾起相机,记录芭蕾舞者下了舞台后的世界,让人们有机会看到
期刊
约翰·张伯伦——车祸现场的金属雕塑  身为一名艺术家,在美国这个汽车大国中,年幼时期的张伯伦便是汽车处理厂的常客。对于张伯伦而言,废旧汽车处理厂就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缪斯。他的雕塑充斥着挤压、暴力、事故现场的冲击感。张伯伦在1986年曾对当时的策展人说道:“在过去25年中,我一直在利用彩色金属创作雕塑,每个看到我的雕塑的人都会想,‘这辆车到底是碰到什么倒霉事儿了?’”也曾有评论家断言,张伯伦的雕塑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