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立足专业,紧密联系企业和市场需求,打造与专业结合的“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与专业结合“三位一体”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90-03
班级是高职院校相对集中的团体,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和单位,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班集体中,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真正体验到了大学生活的真谛;同学们学会读书、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了团队精神,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明确了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突出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为高职院校与专业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指明了方向。因此,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形成与专业结合的班级、专业、企业“三位一体”班级文化。
与专业结合的班级、专业、企业“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立足于班级文化建设,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融入企业文化精神和理念,通过企业化模式,班级化管理,达到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一方面,与专业结合的班级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有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思想上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巨大的凝聚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与专业结合的班级活动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班级是高职生职业成长的重要土壤,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与自身文化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级意识薄弱。高职院校属于高校体制,班级意识被淡化,集体意识被削弱,学生缺乏班级归属感。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相对薄弱,学生素质相对偏低,学生自我提升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也相对不足。其后果表现为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不参加班级活动,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这对建设和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有着负面影响。
(二)精神文化欠缺。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在校园文化孕育下,在班级全体师生共同的追求、认同与创造下,逐步形成的具有专业特色和班级特色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和师生的共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化对高职生的熏陶与教育比书本,比教学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更长久更深刻。因此,重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恰恰忽视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更谈不上与专业结合,为专业发展服务。人们往往对精神文化认识肤浅,缺乏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本质的思考,因而也就无从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三)职业意识不强。作为高职院校,更多地承担着为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应该体现职业特点,增强职业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创建与专业结合、体现团队职业追求的班级文化。然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普遍采用辅导员制,以生活管理为主,缺乏专业教师参与,学生自主意识又薄弱,因而班级文化建设职业意识不强,很难与专业结合。
(四)班级活动贫乏。班级承载了学生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激发学生的潜能。然而,高职院校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开展得不多,学生即使自发组织一些活动,也因缺乏有效指导,受到自身文化素质和能力的限制,活动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班级活动的缺乏,使班级文化的形成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五)制度文化缺失。由于班级意识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学生的管理属于松散状态,缺乏一定的班级制度和行为规范,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更容易导致学生行为随性,不健康的文化随之而来,对班级文化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行政管理专业能力与素质分析
班级文化建设要做到“与专业结合”,达到“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必须在分析本专业就业岗位的基础上,厘清专业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根据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为中小企业、社会团体、基层社区、政府机关等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其岗位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宣传策划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以上各项专业能力都离不开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用写作能力、战略与策划能力、个人与团队管理能力,因此,可以说这五大能力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能力,也是专业核心能力。
根据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行政管理工作大多是重复性、烦琐性工作,行政人员每天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广博的知识和公关意识等。
三、与专业结合的“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路径
(一)建设学习型班级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学习型组织促进组织成员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从行政管理专业特点、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要求看,学习型班级组织是培养行政管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是团结、协调及和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我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学习型组织的精神是学习、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是系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组织学习的基础是团队学习,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建设学习型班级组织首先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树立班级的共同愿景。班级愿景的树立是在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与专业结合,经过同学们共同商讨确定的。组织机构的建立要围绕班级的共同愿景,通过自荐与他荐的形式成立,调动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参与。组织机构要制订学期活动计划,以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达成目标,实现共同愿景。在愿景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开展深度会谈,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逐步提高团队的思考力,形成团队的向心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
(二)打造企业化班级管理模式。班级管理企业化是通过借鉴企业管理中的部分先进理念,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物质文化建设上,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一方面可以通过仿真实训室建设,如文秘实训室建设,模拟真实的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文印室等,通过环境布置,营造企业文化的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充分利用仿真实训室,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过程很好地与专业结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成长。
精神文化建设上,结合专业特点、学生就业方向,参照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内涵,激发团队热情,打造班级团队职业化形象。比如组织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需要,以优秀员工的职业素养为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建设班级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化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企业化管理的班级文化中迅速成长为职业人。
制度文化建设上,准确定位每一位成员的角色,分工明确,职能准确,让每一位成员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考勤制度,完善班规,建立竞聘上岗制度,通过制度文化建设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团队执行力。
总之,要打造上课就是上班,管理班级就是管理企业的管理思路,借鉴企业管理中先进理念,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通过仿真实训室以及与专业结合的班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营造专业特色的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化的班级制度文化,营造“上班”氛围,尽早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以适应毕业就业的需求。
(三)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一方面,班级文化建设只有立足于专业,紧密联系企业和市场需求,校企合作,才有实际价值和发展空间,才能又好又快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班级文化环境是大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空气和土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借助班级文化建设的平台,打造专业化和企业化文化环境,硬技能和软技能两手一起抓,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的满意度。大量研究报告表明,“90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在于硬技能,而在于软技能,即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文化,在工作态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有待提高。大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离不开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培养。因此,高职教育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实现班级、专业、企业“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途径,是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需要。
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建设班级文化,首先,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兼任班级顾问,参与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结合行业和企业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等内容制订班级文化建设方案,使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亲密接触,融合发展。其次,联系企业,建立校外班级文化建设实训基地。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借助校外班级文化建设实训基地,启动班级管理程序,调动班级管理干部和班级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发现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契机,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提高。最后,与专业结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专业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真实的市场化运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锻炼与培养职业能力。如行政管理专业可以(下转第102页)(上接第91页)创办礼仪服务公司、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等,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锻造成长。
(四)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自愿以多种形式获得知识与信息,培养兴趣与爱好,发展个性与能力,形成特长,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作风,并从中受到锻炼的过程。高职院校与专业结合的班级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好地实践锻炼的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能较好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加努力地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班级活动的形式很多,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各种技能大赛、主题讲座,等等。
如行政管理专业可以开展文学社团、记者团,话剧团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开展礼仪社团,训练学生仪容、仪表、仪态,并在实践中服务于学院各项礼仪活动,在用中学,学中用,进而提升学生礼仪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服务意识与组织接待能力;开展交际舞团,通过形体训练提升学生的气质与形象等。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班级活动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专题讲座、技能大赛等等,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围绕行政管理专业能力可以组织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礼仪大赛等,有效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班级活动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可能发展成长为职业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高职院校与专业结合的“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立足专业,紧密联系企业和市场需求,打造上课就是上班,管理班级就是管理企业的管理思路,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完美的链接与融合。打破了高职院校固步自封、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范德华;赵明,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思想战线, 2011(12)
[2]王岩砾,基于团队精神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J].成功(教育), 2011(8)
[3]张炯炯,对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2)
【作者简介】童革(1968-),女,湖南涟源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硕士。
(责编黎原)
【关键词】高职院校与专业结合“三位一体”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90-03
班级是高职院校相对集中的团体,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和单位,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班集体中,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真正体验到了大学生活的真谛;同学们学会读书、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培养了团队精神,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明确了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突出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为高职院校与专业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指明了方向。因此,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形成与专业结合的班级、专业、企业“三位一体”班级文化。
与专业结合的班级、专业、企业“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立足于班级文化建设,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融入企业文化精神和理念,通过企业化模式,班级化管理,达到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一方面,与专业结合的班级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有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在思想上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巨大的凝聚力,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与专业结合的班级活动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班级是高职生职业成长的重要土壤,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与自身文化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级意识薄弱。高职院校属于高校体制,班级意识被淡化,集体意识被削弱,学生缺乏班级归属感。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相对薄弱,学生素质相对偏低,学生自我提升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也相对不足。其后果表现为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不参加班级活动,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这对建设和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有着负面影响。
(二)精神文化欠缺。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在校园文化孕育下,在班级全体师生共同的追求、认同与创造下,逐步形成的具有专业特色和班级特色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和师生的共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化对高职生的熏陶与教育比书本,比教学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更长久更深刻。因此,重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恰恰忽视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更谈不上与专业结合,为专业发展服务。人们往往对精神文化认识肤浅,缺乏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本质的思考,因而也就无从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三)职业意识不强。作为高职院校,更多地承担着为企业输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应该体现职业特点,增强职业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创建与专业结合、体现团队职业追求的班级文化。然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普遍采用辅导员制,以生活管理为主,缺乏专业教师参与,学生自主意识又薄弱,因而班级文化建设职业意识不强,很难与专业结合。
(四)班级活动贫乏。班级承载了学生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激发学生的潜能。然而,高职院校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开展得不多,学生即使自发组织一些活动,也因缺乏有效指导,受到自身文化素质和能力的限制,活动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班级活动的缺乏,使班级文化的形成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五)制度文化缺失。由于班级意识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学生的管理属于松散状态,缺乏一定的班级制度和行为规范,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更容易导致学生行为随性,不健康的文化随之而来,对班级文化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行政管理专业能力与素质分析
班级文化建设要做到“与专业结合”,达到“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必须在分析本专业就业岗位的基础上,厘清专业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根据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为中小企业、社会团体、基层社区、政府机关等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其岗位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宣传策划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以上各项专业能力都离不开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用写作能力、战略与策划能力、个人与团队管理能力,因此,可以说这五大能力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能力,也是专业核心能力。
根据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行政管理工作大多是重复性、烦琐性工作,行政人员每天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知识素质。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广博的知识和公关意识等。
三、与专业结合的“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路径
(一)建设学习型班级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学习型组织促进组织成员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从行政管理专业特点、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要求看,学习型班级组织是培养行政管理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是团结、协调及和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我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学习型组织的精神是学习、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是系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组织学习的基础是团队学习,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建设学习型班级组织首先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树立班级的共同愿景。班级愿景的树立是在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与专业结合,经过同学们共同商讨确定的。组织机构的建立要围绕班级的共同愿景,通过自荐与他荐的形式成立,调动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参与。组织机构要制订学期活动计划,以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达成目标,实现共同愿景。在愿景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开展深度会谈,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逐步提高团队的思考力,形成团队的向心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
(二)打造企业化班级管理模式。班级管理企业化是通过借鉴企业管理中的部分先进理念,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物质文化建设上,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特点,一方面可以通过仿真实训室建设,如文秘实训室建设,模拟真实的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文印室等,通过环境布置,营造企业文化的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充分利用仿真实训室,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习的内容与学习的过程很好地与专业结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成长。
精神文化建设上,结合专业特点、学生就业方向,参照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内涵,激发团队热情,打造班级团队职业化形象。比如组织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需要,以优秀员工的职业素养为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建设班级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化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企业化管理的班级文化中迅速成长为职业人。
制度文化建设上,准确定位每一位成员的角色,分工明确,职能准确,让每一位成员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考勤制度,完善班规,建立竞聘上岗制度,通过制度文化建设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提高团队执行力。
总之,要打造上课就是上班,管理班级就是管理企业的管理思路,借鉴企业管理中先进理念,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通过仿真实训室以及与专业结合的班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营造专业特色的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化的班级制度文化,营造“上班”氛围,尽早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以适应毕业就业的需求。
(三)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一方面,班级文化建设只有立足于专业,紧密联系企业和市场需求,校企合作,才有实际价值和发展空间,才能又好又快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班级文化环境是大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空气和土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需要借助班级文化建设的平台,打造专业化和企业化文化环境,硬技能和软技能两手一起抓,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的满意度。大量研究报告表明,“90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在于硬技能,而在于软技能,即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文化,在工作态度、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有待提高。大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离不开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培养。因此,高职教育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实现班级、专业、企业“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途径,是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需要。
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建设班级文化,首先,可以聘请行业专家兼任班级顾问,参与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结合行业和企业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等内容制订班级文化建设方案,使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亲密接触,融合发展。其次,联系企业,建立校外班级文化建设实训基地。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借助校外班级文化建设实训基地,启动班级管理程序,调动班级管理干部和班级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发现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契机,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提高。最后,与专业结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专业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真实的市场化运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锻炼与培养职业能力。如行政管理专业可以(下转第102页)(上接第91页)创办礼仪服务公司、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等,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锻造成长。
(四)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自愿以多种形式获得知识与信息,培养兴趣与爱好,发展个性与能力,形成特长,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品质与作风,并从中受到锻炼的过程。高职院校与专业结合的班级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好地实践锻炼的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能较好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加努力地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班级活动的形式很多,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各种技能大赛、主题讲座,等等。
如行政管理专业可以开展文学社团、记者团,话剧团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开展礼仪社团,训练学生仪容、仪表、仪态,并在实践中服务于学院各项礼仪活动,在用中学,学中用,进而提升学生礼仪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服务意识与组织接待能力;开展交际舞团,通过形体训练提升学生的气质与形象等。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班级活动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专题讲座、技能大赛等等,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围绕行政管理专业能力可以组织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礼仪大赛等,有效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班级活动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可能发展成长为职业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高职院校与专业结合的“三位一体”班级文化建设,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立足专业,紧密联系企业和市场需求,打造上课就是上班,管理班级就是管理企业的管理思路,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完美的链接与融合。打破了高职院校固步自封、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范德华;赵明,高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思想战线, 2011(12)
[2]王岩砾,基于团队精神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J].成功(教育), 2011(8)
[3]张炯炯,对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2)
【作者简介】童革(1968-),女,湖南涟源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硕士。
(责编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