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传统的农村初中教师文化模式已经失范,其制约和规范作用也十分有限,以此为主导的文化模式由稳定期进入怀疑期、紊乱期,并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冲突和危机。
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
教育政策的影响。改革开发以来,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国家颁布了许多关于提高教师工资方面的政策。笔者翻阅了1999年到2002年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其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有21个,涉及中小学教师文化塑造的教育培训文件有7个,占总数的33.3%。从1978年以来,尤其1993年以来,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提升很快,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对教师文化,尤其是对农村教师文化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支持、管理和引导。另外,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偏向“以城市为中心”,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经济方面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师文化要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一旦农村教育缺乏有效的教育经费保障时,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就会偏离,教师职业道德的防线最终将经受不住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近年来,中央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渐加大,但一些地方政府“漏斗式”的划拨行为,使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依旧短缺,经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滋生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的失范。
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村初中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他们更多地带有传统落后文化的印迹。传统文化中“统一”的思维方式很容易使教师强调整体,排斥个体,忽视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文化中“求同”的思维方式,最容易使教师用统一的标准去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传统文化中“中庸”的思维倾向,容易使教师逐渐形成一种随大流的心态,缺乏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落后的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我国农村初中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农村初中教师重传递文化知识,轻理性思维;重伦理道德,轻创造才能的行为模式,很难摆脱农村日常生活图式的束缚,也很难进入创造型的教育生存状态,常常会以经验主义态度来对待强烈需要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制约,农村教师逐渐形成了孤立、保守的文化心态,工作中“单兵作战”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支持。
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
教师培训制度滞后。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具有较宽厚的教育基础知识和学科基础知识。许多农村初中教师学历达标,工作却名不副实。农村初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育培训经费短缺,只好通过函授、自考等职后学历培训的形式取得学历。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训练,再加上主考学校往往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实行宽进宽出的政策,致使此类文凭的含金量大打折扣,而多数教师参加学历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多地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以免影响学校评估、教师评估及本人的晋级加薪。由于学历教育与教师的晋级、工资挂钩,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高,而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培训,教师不够重视;学校领导对此也不够重视,即使进修学校每年通过教育局给每所学校下达一定的培训指标任务,学校领导对此经常以学校经费紧张或编制紧张等理由不让教师参加;而教师进修学校师资差,培训形式化严重,培训效果不显著,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基本上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学习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即使教师参加培训了,在教育教学践中,进步也不大。
教师评价内容单一。在农村,教师的一切工作是围绕教师评价制度开展的,如果教师评价制度欠科学、欠合理,农村初中教师很难走出当前的文化困境。目前,对农村初中教师的评价基本是以校长评价为主体的自上而下式评价,主要是注重绩效式的终结性教师评价,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忽视教师个人的需要,其目的是为教师的奖惩提供依据,通过评价的压力和一定的物质诱惑,达到对教师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以学生成绩为主要评价内容、以奖惩促进教师管理的教师评价制度,片面地强调了教师之间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教师之间实行业务封锁,造成教师关系的疏远,容易形成教师的专业个人主义,在工作中互不配合,互不合作,互不相融,最终产生封闭保守的个人主义教师文化,不利于农村初中教师文化的和谐发展。
教师调配制度欠正常。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这本来是农村中小学吸引优秀教师的最好时机,但是县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极力压制中小学校教师的编制。因此,每年能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很少。农村初中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每年的教师准入编制极少,再加上县属高中连年扩大招生比例,高中师资极缺,县属高中到乡镇初中挖走许多年轻优秀教师,造成农村初中教师不断外流。这种极不正常的教师调配机制严重地破坏了农村初中教育的正常运转,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师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
教师文化自觉性欠缺。我们知道,每一次教育改革,也都是文化重建的过程,而文化重建的主体是教师,如果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文化自觉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文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大都是在制度层面的改变,大都是把新的制度纳入到旧有的观念体系中,而一旦涉及到思想、感情、精神,原有的教师文化的惰性就表现出来了。教师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由于文化自觉性的缺失,一旦改革的计划停止,教师文化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是教育价值观的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信仰,形成与新的教育价值观相一致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以及教师文化的革新和塑造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体的努力,而农村初中教师受农村文化的长期熏陶,生活节奏缓慢,从而养成了甚为浓厚的社区意识或“乡土观念”。农村初中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地生活,难以弘扬教师文化中的主体精神,难以主动显示教师文化品位,缺少文化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正因为这样,现阶段的农村初中教师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自觉性比较欠缺,教育思想不够活跃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文化自觉性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教师文化的正常发展。
师德修养不够。师德是教师主体在自觉自律条件下对教育规范的尊重和他律的一种超越,是社会认知和角色行为的统一,是教师进行职业交往、解决利益冲突和矛盾的重要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学识,同时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和教师绩效评价的利益驱动下,农村初中教师更多地倾向于自我取向,在学校的场域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越来越趋向“利”的一极,教师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失范。在当前的新形式下,一些教师放松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忽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其内容和规范了解不多,少数教师人心浮躁、随波逐流,在物欲和名利的驱动下,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师生关系的世俗化,敬业精神的弱化,在价值利益的调整中容易使主客体偏离以致出现错位现象,而且较多教师对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出现的问题,不愿从自身找原因,不愿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下降。
教师“应试教育”思想严重。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价手段,其本身并无过错,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但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更不是考试的结果。而应试教育推崇知识中心主义,将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里剥离出来,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农村初中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无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文化”的熏陶下,农村教师形成了一种适应性的教师文化,教师在这种文化下形成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阻碍了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农村初中,用学科成绩作为评价好、差生的唯一标准的做法日益盛行,依照学习成绩排座位、依照学习成绩在全班、全校排名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氛围中,教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关注多了,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关注少了;对学生学习智力方面的发展关注多了,对学生非智力方面发展关注少了。许多教师不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关注学生的分数高低;不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只关注知识的单向传授。这种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错误教学行为是有悖于教育规律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初中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产生了消极影响。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
教育政策的影响。改革开发以来,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国家颁布了许多关于提高教师工资方面的政策。笔者翻阅了1999年到2002年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其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有21个,涉及中小学教师文化塑造的教育培训文件有7个,占总数的33.3%。从1978年以来,尤其1993年以来,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提升很快,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对教师文化,尤其是对农村教师文化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支持、管理和引导。另外,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偏向“以城市为中心”,导致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经济方面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师文化要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一旦农村教育缺乏有效的教育经费保障时,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就会偏离,教师职业道德的防线最终将经受不住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近年来,中央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渐加大,但一些地方政府“漏斗式”的划拨行为,使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依旧短缺,经费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滋生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的失范。
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村初中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他们更多地带有传统落后文化的印迹。传统文化中“统一”的思维方式很容易使教师强调整体,排斥个体,忽视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传统文化中“求同”的思维方式,最容易使教师用统一的标准去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传统文化中“中庸”的思维倾向,容易使教师逐渐形成一种随大流的心态,缺乏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落后的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我国农村初中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农村初中教师重传递文化知识,轻理性思维;重伦理道德,轻创造才能的行为模式,很难摆脱农村日常生活图式的束缚,也很难进入创造型的教育生存状态,常常会以经验主义态度来对待强烈需要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教学活动。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制约,农村教师逐渐形成了孤立、保守的文化心态,工作中“单兵作战”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支持。
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
教师培训制度滞后。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具有较宽厚的教育基础知识和学科基础知识。许多农村初中教师学历达标,工作却名不副实。农村初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育培训经费短缺,只好通过函授、自考等职后学历培训的形式取得学历。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训练,再加上主考学校往往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实行宽进宽出的政策,致使此类文凭的含金量大打折扣,而多数教师参加学历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更多地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以免影响学校评估、教师评估及本人的晋级加薪。由于学历教育与教师的晋级、工资挂钩,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高,而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培训,教师不够重视;学校领导对此也不够重视,即使进修学校每年通过教育局给每所学校下达一定的培训指标任务,学校领导对此经常以学校经费紧张或编制紧张等理由不让教师参加;而教师进修学校师资差,培训形式化严重,培训效果不显著,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基本上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学习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即使教师参加培训了,在教育教学践中,进步也不大。
教师评价内容单一。在农村,教师的一切工作是围绕教师评价制度开展的,如果教师评价制度欠科学、欠合理,农村初中教师很难走出当前的文化困境。目前,对农村初中教师的评价基本是以校长评价为主体的自上而下式评价,主要是注重绩效式的终结性教师评价,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忽视教师个人的需要,其目的是为教师的奖惩提供依据,通过评价的压力和一定的物质诱惑,达到对教师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以学生成绩为主要评价内容、以奖惩促进教师管理的教师评价制度,片面地强调了教师之间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教师之间实行业务封锁,造成教师关系的疏远,容易形成教师的专业个人主义,在工作中互不配合,互不合作,互不相融,最终产生封闭保守的个人主义教师文化,不利于农村初中教师文化的和谐发展。
教师调配制度欠正常。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这本来是农村中小学吸引优秀教师的最好时机,但是县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极力压制中小学校教师的编制。因此,每年能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很少。农村初中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每年的教师准入编制极少,再加上县属高中连年扩大招生比例,高中师资极缺,县属高中到乡镇初中挖走许多年轻优秀教师,造成农村初中教师不断外流。这种极不正常的教师调配机制严重地破坏了农村初中教育的正常运转,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师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
教师文化自觉性欠缺。我们知道,每一次教育改革,也都是文化重建的过程,而文化重建的主体是教师,如果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文化自觉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文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大都是在制度层面的改变,大都是把新的制度纳入到旧有的观念体系中,而一旦涉及到思想、感情、精神,原有的教师文化的惰性就表现出来了。教师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由于文化自觉性的缺失,一旦改革的计划停止,教师文化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是教育价值观的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信仰,形成与新的教育价值观相一致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以及教师文化的革新和塑造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体的努力,而农村初中教师受农村文化的长期熏陶,生活节奏缓慢,从而养成了甚为浓厚的社区意识或“乡土观念”。农村初中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地生活,难以弘扬教师文化中的主体精神,难以主动显示教师文化品位,缺少文化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正因为这样,现阶段的农村初中教师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自觉性比较欠缺,教育思想不够活跃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文化自觉性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教师文化的正常发展。
师德修养不够。师德是教师主体在自觉自律条件下对教育规范的尊重和他律的一种超越,是社会认知和角色行为的统一,是教师进行职业交往、解决利益冲突和矛盾的重要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学识,同时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和教师绩效评价的利益驱动下,农村初中教师更多地倾向于自我取向,在学校的场域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越来越趋向“利”的一极,教师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失范。在当前的新形式下,一些教师放松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忽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其内容和规范了解不多,少数教师人心浮躁、随波逐流,在物欲和名利的驱动下,出现了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师生关系的世俗化,敬业精神的弱化,在价值利益的调整中容易使主客体偏离以致出现错位现象,而且较多教师对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出现的问题,不愿从自身找原因,不愿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下降。
教师“应试教育”思想严重。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价手段,其本身并无过错,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但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更不是考试的结果。而应试教育推崇知识中心主义,将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里剥离出来,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农村初中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无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文化”的熏陶下,农村教师形成了一种适应性的教师文化,教师在这种文化下形成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阻碍了农村初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农村初中,用学科成绩作为评价好、差生的唯一标准的做法日益盛行,依照学习成绩排座位、依照学习成绩在全班、全校排名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氛围中,教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关注多了,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关注少了;对学生学习智力方面的发展关注多了,对学生非智力方面发展关注少了。许多教师不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关注学生的分数高低;不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只关注知识的单向传授。这种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错误教学行为是有悖于教育规律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初中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产生了消极影响。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