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思共生”教语文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11429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提出了“言思共生”的教学主张,旨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线,在语言与思维的双向通途上,实现言思互转,达到语言习得与思维提升的和谐相生。本文以《手指》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言思共生”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导入,激活语言思维


  《手指》一课中的主要描写的事物——手指是学生很熟悉的。如何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激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呢?开课伊始,教师以音乐和灯光为辅助手段,现场表演了手影游戏。手指或张或合,或屈或展,即时变幻出各种造型:憨憨的小猪、灵活的小猴、展翅的雄鹰、高傲的白鹅、可爱的小兔……手动影动,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看感受后,笔者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手指。学生结合生活认知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笔者板书课题,揭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这样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催生语言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烈,学习专注度和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兴趣越浓,也越能促进思维发展,提升表达能力。
  当然,情境的导入方式很多,可以是以图画、视频等展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是以想象情境引入文本学习,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可以是以比较情境引入类文对比阅读,依托文本结构、题材内容、情感表达、语言特色等,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可以是以辩论情境投放辩题,产生观点的交错、思维的碰撞,对文本进行多个角度全面而深刻的解读;也可以是以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文本,贯通课堂与生活,等等。但不同的情境创设都指向激活学生的语言与思维。

二、问题引领,深化思辨解读


  课堂教学中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链,串联并支撑起整堂课的教学,帮助全体学生从文本整体着眼,一同进入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主问题的设计要基于学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可能的语言思维生长点、学习中的疑难之处等角度切入,同时还可以在主问题下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活动的子问题,形成纵深的问题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手指》一课的两课时学习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五根手指各有怎样不同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五根手指分别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课文语言很风趣,你发现作者表达上的奥秘了吗?尝试仿照课文,选择五官中的一个写一写。
  这些主问题可以打造师生互动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既关注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指向表达方法的习得,凸显了语言思维的深入。
  此外,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捕捉互动交流中学生思维的亮点或是存在的不足,提取具有深入探究价值的生成问题。例如,在交流“五根手指分别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这个问题时,不妨设置这样的追问:“如果让你成为其中一根手指,你希望自己是哪一根?”以此展开思辨,深化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课堂上恰当有效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散乱的思维,促使学生正确而深入地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思维可视,展现言思智慧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使本来不可视的思维能清晰可见的过程。思维可视化工具包括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等,重在语言背后的思维规律、思考方法、思考路径等的梳理及呈现。在《手指》一课学习中,笔者聚焦“大拇指”这一典型段落,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感受、理解文本内容。在品味语言特色、探究表达形式的过程中经历思维之旅,最终以思维导图呈现自己的阅读发现。撷取教学片段如下。
  师: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大拇指的呢?
  生:是从外形和作用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圈画出描寫手指外形和作用的语句。
  生:我画出的描写外形特点的句子是“大拇指在五指中……比人家少一个关节”。说明大拇指外形“不美”。
  师:具体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外形的呢?
  生:写了他身体的形状、头的形状,还有他的构造简单。
  师:简单概括一下,那就是体形、头形、构造。那么,描写大拇指作用的语句有哪些?
  生1:我画的是“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
  生2:我画的是“例如拉胡琴……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师:同样是写作用,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是总写的,后面是具体写拇指的作用,说明他最肯吃苦。
  师:课前,老师请大家也写了写手指,这里节选了一位同学描写大拇指的话,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么写的。
  生(朗读):大拇指,只有一个关节,在五指中显得又粗又短。别看他长得不好看,但是作用可大了!拧螺丝、剥橘子皮少不了它,吃饭、写作业也少不了它。
  师:你喜欢课文里的描写还是这位同学的描写呢?
  生:我还是更喜欢课文中的片段,因为这位同学写得不具体,而且没有课文写得有趣。
  师:哦,你发现了课文语言的特点——很风趣。丰子恺先生是怎样把大拇指写得很有趣味的呢?有什么奥秘?
  生1:作者说大拇指“身子矮而胖,头大而肥”,我发现作者把大拇指当作人来写,傻傻的样子就觉得特别可爱。
  生2:还有“叫他相帮扶住”“叫他死力抵住”“叫他拼命按住”“叫他用劲顶住”,这里用了排比,和一连串的动词,很有趣味。
  生3:“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感谢的是其他四指。”作者把大拇指和其他四指进行了对比,突出大拇指的吃苦精神。
  师:你们就是丰子恺先生的知音啊,在他诙谐幽默的文字中,大拇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1:大拇指吃苦耐劳。
  生2:无私奉献。
  生3:勤勤恳恳。
  师:同学们,作者从外形和作用两个方面来写大拇指,写他外形不美,主要抓住体形、头形和构造三个方面。写他的作用,主要通过拟人、排比、对比等方法以及精准的动词来突出他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字里行间满满的风趣、幽默。瞧,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完成了这样的思维图示。(如图)



  在本环节的教学基础上,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运用学到的方法品读描写其他四指的段落,以思维导图展示学习所得。学生亲历文本解码的过程,不仅悟得思维之妙,也习得表达之法,更感受到学习探究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整节课通过情境导入、问题引领、思维图示,引领学生在文字间穿行,发现表达秘妙,领悟思维智慧,积累语言经验,促进了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协调和共生,有效实现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新林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相关文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张庆、朱家珑主编)四年级下册第23课《黄河的主人》第1—6自然段。(详见教科书)  【特质解读】  这篇课文的作者袁鹰同志很好地采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写作时,作者巧妙地处理好本体、衬体之间的关系,尽管许多笔墨并不是写羊皮筏子和艄公的,但是言在此却意在彼,最终还是说明艄公的沉着、勇敢、技术高明。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若当衬者不衬,则匡廓狭小,意
期刊
在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写作困难的现象,追本溯源,低年级写话教学应受到重视,得到改进。写话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写话指导缺乏系统性、写话练习重复单调、评价标准单一等普遍存在于写话教学中。笔者在写话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在平时的写话练习和循环日记中逐层归纳提煉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写话案例,探索出针对这三类学生的分层训练策略。一、针对重点帮助层次学生的发现策略  重点帮助层次的学生惧怕
期刊
在信息多元、思想多元的社会背景中,初中语文教学要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寻找基础。这个基础是学生的立身之基,也是国家进入新时代所需要的重要基础。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本意义的发掘由于受到应试的影响而处处显得有些逼仄,但国家层面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又明确指明语文教学需要帮学生树立人生基础。对于这样的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囿于应试而选择无视,要能够
期刊
宋代的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可见,学会生疑答疑是学生的一种必要学习能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小培养他们生疑答疑的兴趣和能力呢?下面我就部编版四上语文教材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一、生疑——阅读之始  学贵有疑,疑是为学之始。有疑才有动力去答疑,想方设法,查阅资料,努力思考,亲自实践,不遗余力。这就是学习的过程,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1.阅读
期刊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要求的提出,确实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手段与模式上进行创新,尽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这种创新有应付或过度的嫌疑,又或者存在不切实际、难以坚持等多方面问题,导致并未能提高学生成绩,锻炼学生能力,反而降低学习效率,得不偿失。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重要,教师的主导地位亦不可撼动。以下,笔者主要从创新教学引导方式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两个角度来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
期刊
两个月的磨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连续不断的磨课改进,上课,再改进,再上课……循环往复。不得不说,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艰难困苦,才让自己不断走向成熟。两个月的磨课,自己的思维逐渐走向纵深,对教学理念也有了不一样的思考与感悟。一、框架的构思——求新  1.困惑:囿于常规步后尘。赛课选定的是三上《带刺的朋友》。对于这篇课文,已听过不少教师执教,通常会以主问题“从哪里能读出小刺猬偷枣的趣味?”带领学生逐段品读
期刊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首次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与“碎片化”“快餐式”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人生经历,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涵养学生性情。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纳入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致力于建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对语文要素进行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系统编排。就单元而言,统编教材系统编排了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部分,强调三部分的有机结合,协同共生。校准“三位一体”中“略读课”的教学定位,落实语文要素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师审视教材,凸显教学重点,实现有效的略读教学。一、观照单元体系,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
期刊
“先学后教,融合式对话教学”即以先学后教为模式,以经典教材为媒介,在师生之间展开民主平等的课堂对话教学。“融合意识”首先体现在对教材文本的融合上,不同的文本应有不同的教法。本文以《再别康桥》为例,来谈谈这种课型模式。一、第一次对话:初读文本,把握情感基调  诗言志,诗歌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文体,以读为主,所以首先应让学生把握“读”的“情感基调”。我给学生设置了第一个要求:大声朗读文本,感悟“情感基调”
期刊
儿童是诗,诗是儿童。组诗教学可以拓展儿童诗教学的空间,丰富童诗教学的内涵,使课堂显得更加丰满而灵动,使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也更加深刻而多元。笔者结合儿童诗主题阅读《春天在哪里》谈谈如何在组诗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一、精选组诗,发掘教学价值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各版本的教材中虽然都有优美的童诗,但大多是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