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途径培养尊重意识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k797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重是人的天性的需要。它能使沟通顺畅,增强人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幼儿学会尊重,就能找到伙伴,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教师尊重幼儿,就不会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而是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培养自主、创新、独立的人。
  “4+2+1”(即四个祖辈、两夫妇以及一个孩子)家庭生活模式出现后,一家人围着一个幼儿转。家长忽略了品格教育,使幼儿不懂尊重、谦让、分享和感恩。养成“尊重”品格的关键在童年,并且需要长期的教育和环境支持。为加强对幼儿的品格教育,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第三实验幼儿园与家庭携手,结合自然、社会等方面资源,开展了有关“尊重”品格的教育实践研究。
  创设环境,促进品格养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园所根据不同的品格主题创设区域活动。例如,在“尊重”品格主题中,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合作的意识,本着幼儿为先的游戏观创设环境,让幼儿了解尊重、感受尊重、体验尊重,培养幼儿尊重他人的品格。通过讨论,教师将主题墙分为三大版块。首先,幼儿根据已有经验,画出自己认为能体现“尊重”的片段;其次,由教师列出为了尊重他人,幼儿“应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引导幼儿了解尊重的作用及重要性;最后,将幼儿园教育延伸到家庭,家园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在图书区,园所投放了《莉丝的要和不要》《真是太过分了》 《乌鸦太郎》 等与“尊重”品格相关的绘本。在活动室里,设置“品格专栏”,包含“炉边时光”“我是尊重好宝宝”等版块,通过环境浸润,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
  言传身教,促进模仿内化。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有的家长反馈,幼儿自从上了幼儿园变得越来越有礼貌,在询问教师用了什么妙招后,得知班级三位教师时常将“谢谢、请、早上好”等礼貌用语挂在嘴边,幼儿耳濡目染,经过观察模仿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80后家长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由于工作忙,他们来园参加家长会难免有困难。园所同时采用线上、线下形式,每月召開“品格家长学校家长会”,将品格主题细化讲解。例如,开展“尊重”主题活动时,让家长了解什么是“尊重”,怎样分辨“尊重”和“溺爱”,请家长分享生活中幼儿的“荒唐事”。比如,有的幼儿在脸上涂满妈妈新买的口红,惹得妈妈大动肝火。幼儿解释道:“因为妈妈涂口红很漂亮,我也想当妈妈。”通过家长会,家长明白了要学会和幼儿换位思考,进入他们的世界,避免抱怨式教育、习惯式思维、过高式期望、负面及自我式交流,更好地实施“尊重”品格教育。
  开展活动,强化品格教育。园所设立了“尊重”品格月。重阳节时,幼儿们和“奶奶合唱团”共唱一首歌、送上拥抱;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时,幼儿们清扫楼道卫生、清理小区落叶、与社区叔叔阿姨一起指挥交通。从中,他们了解了每个岗位的艰辛,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园所还开展了“故事大王”“三幼美育艺术节”等活动,以讲故事、皮影戏、观看视频等形式,让幼儿及家长感受品格教育的深远影响。
  以爱育爱,教人做人。教师在培养幼儿“尊重”品格时,应让幼儿多体验、多认知,这样才能使品格内化到幼儿的行动中。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第三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张妍琳
其他文献
期刊
学前教育工作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应该竭尽所能挖掘资源,弘扬传统文化,让孩子们了解其博大精深。  提及传统文化,人们脑海中会出现宏大、美好、悠远等词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看来,传统文化就是给爷爷祝寿,画一个粉嘟嘟的大寿桃;贺爸妈结婚周年庆典,选一株百合花;祝哥哥学业有成,画一条大鲤鱼。为了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里扎根,园所经过深入思考,认为感受至关重要。园所以中秋节为契机,组织“月饼
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为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家长的力量不容忽视。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中心幼儿园基于实践探索,总结了牵手家长的四大策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明确活动的意义  很多教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尴尬的局面:请家长协助班级完成一些工作,可是参與的家长寥寥无几。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家长的心理并宣传活动开展的意义。  比如,开展“小小蛋儿把门开”主题
当前,“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思想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正是上海市闵行区闵行第四幼儿园倡导的幼儿学习方式。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玩中,他们会感受快乐,习得知识和技能。科学小制作结合了玩与学的特质,是幼儿在玩中进行操作与探究科学的良好途径。丰富有趣的科学小制作活动,成为启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发现,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并获得相关经验的重要桥梁。  梳理活动素材,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德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将其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幼儿能潜移默化感知良好品格,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品行和习惯。为了帮助幼儿迈好人生第一步,幼儿园围绕“如何安排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有效落实德育工作”展开了实践和探索。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3-6岁是幼儿品德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对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践行德育教育理念,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
科技节是为推进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让科学活动走近幼儿、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而专门设置的特别节日。近年来,不少幼儿园的科技节活动形式和内容大同小异,存在弊端,比如设计形式单一、内容重复性强、缺乏主题主线。追溯问题的原因,在于一些幼儿园的科技节活动在设计之初,没有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远离了时代背景,缺少对科技教育价值取向的判断。基于以上问题与发展需求,上海市徐汇区科技幼儿园着手改
近年来,学前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中心幼儿园一园六址,几所新园同时开园。我们既为幼儿园获得认可感到高兴,又因新园面临的挑战而倍感压力。怎样让不同经验和层次的新教师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怎样让“新入力量”尽快融入幼儿园?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确定以环境评比的形式推动教师成长。幼儿园环境与幼儿的发展、课程的实施是相辅相成的。环境会随着课程的发展不断充实、丰富,是动态且具有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孩子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变化。幼小衔接并非一蹴而就,家长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和对待?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独立性,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学前阶段应重点关注和培养哪些学习习惯,以便孩子更快适应小学学习?面对家长的困惑和焦虑,幼儿教师们给出了他们的妙招。  幼儿的天性是游戏与玩乐,而区域活动正好能够满足幼儿的天性需求。幼儿园可以深入研究区域游戏的方式和内涵,并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幼儿阶段,整个探究过程既可以让幼儿获得知识来解答自身的疑问,使其求知欲得到满足,又可以锻炼其思维方式和能力,使其获得积极发展。  幼儿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科学元素。在生活中创设游戏情境,不仅能让幼儿知道科学来源于生活,还能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科学的重要性
“书包、帽子、水壶、课程表、抽纸,每天都让为娘捋一遍,这个小孩上小学真麻烦!”  “又被老师告知今天上午三节课豆豆在课上睡了‘回笼觉’,都上小学那么久了,感觉血压直蹿200!”  朋友圈里,豆豆妈妈接连发送的信息显示,豆豆进入一年级的这一年里,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有些焦虑的母亲。分析豆豆的表现,无非是没有养成管理自己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作息时间不规律、对小学学习形式及内容不适应等问题;豆豆妈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