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运用新媒介的党建工作云平台建设探索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1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学校教学正面临着变革的机遇和挑战。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教学设计评比是各学校互相切磋的好平台。参与评比的学校都带来了各具特色的优质教学设计,颇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意。在团队互评的环节中,选手们透过对手的作品来反思自己的作品,这是理念、方法和技术的碰撞与交互,虽然时间有限,但擦出的火花足以让每位参赛选手向前迈进一大步。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以下简称莲池学校
创客空间是创客教育重要的核心要素。如果用“厨房”来类比创客空间的功能,那么很多中小学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创客厨房”,解决了创意的“温饱”问题,下一步的发展便是如何吃得有营养、吃得有特色的问题,还有就是如何把“吃”这种喜闻乐见而又不可或缺的消费行为转化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体制机制的营养的问题。为此,我们准备用一定的篇幅来讨论创客空间2.0的概念,其中包含核心技术和体制机制建设两个维度。在技术层面上,我们
2018,新课标、计算思维、创客、人工智能……犹如一股源泉汩汩将创新思维融入教学,融入校园,融入生活,也融入了我们每一期话题。  2018,不管是精彩还是平淡,是快乐还是悲伤,都将过去,新的征程就要开始!在此岁末年初之际,我们特别策划了这期“回顾”,旨在梳理过去一年的热门话题,使我们未来的前行更具有方向性,也更能贴近读者的需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2019,我们将继续启动智慧,鼓足勇气,
2016年的一个采访中,“80后”小说家张悦然说:“‘80后’绝不是同一个面孔,不是大家表面上看到的那样,我们不是一个团队,我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学追求。”更早一些时候,2006年《誓鸟》的读者见面会上,张悦然就请求媒体与读者不要再把她当作是“80后”,“我希望这本书(《誓鸟》)成为对青春的一个告别”。而颜歌在2015年某次采访中重提“新概念”的时候则说过“真正到了现在,我的写作,继续的写作,和新概
信息时代的学校课堂以前所未有的节奏在变革,微课程也以一种创生力量促进语文课堂的裂变。为此,第十三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在内容上作了变动,要求对《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进行微课程设计,并且制作出相应的微视频。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和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设计的这两篇教学设计,都体现出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展现了新技术发展下的语文教
4月14—15日,2017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研讨会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重庆圆满举行。会议介绍了由未来教育集团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FEG未来教育个性化教与学系统V3.0(简称FEG教与学系统),并现场观摩了该系统的常态化教学应用。  会上,FEG教与学系统示范校做了大会经验交流。重庆市树人景瑞小学校长李华表示:“借助FEG教与学平台收集到的‘实时’数据分析,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迅速做出评价与反馈,
我是小尘,我漂浮在空气中,在人群中穿梭。我很细小,没有人注意我。  我是小尘,我到处游荡,不敢随意停留,怕给人造成伤害。我漫无目的,甚至不知自己存在有何意义。  我是小尘,我遇到一位慈祥的老人。老人说我很优秀,只欠雕琢。  老人用柔情之水,滋润着我。老人让我明白,小尘也可有自己的价值。我沉浸在幸福之中,并与老人一起雕琢自我。  有一天,老人低头吻我,我爬上了他的唇迹,来到了他呼吸的地方。随着一个喷
摘要:本文是关于计算思维培养的一个教学研究案例,该教学案例凝聚了作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体会,希望能对在进行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实践的广大高中信息技术一线教师有所启发与帮助。  关键词:计算思维;Python语言;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2-0054-03  ● 研究背景  1.计算思维与高中信息技术
前言:  北京市的密云区是离北京市中心最远的区之一,但是在教学改革上,它一点也不落后,特别是在区里推行《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并开展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主题综合实践课程”改革后,该区很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都大大提高了。这看似跟“教学APP的学科运用”这个栏目无关,其实对于教育APP的深度应用与推广,却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不改革,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就一定不彻底,这是笔者一直以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革命性的。新技术支撑下的各种信息系统的应用,让人们的起居、出行、购物、阅读等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高中学生是否能感觉得到?是否觉得习以为常?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现在的高中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出生在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时代,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成果,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