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医话》一指禅推拿刍议

来源 :辽宁中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t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氏医话》是一指禅推拿名家黄汉如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整理记录而成.全书由35则医话和12则报载摘录两部分组成,医话治疗病种广泛,分别就内、外、妇、儿、运动系统5个方面进行论治,每则医话简明扼要,精辟入里,见解独到.报载摘录则是12篇刊登见报称颂黄氏医术水平的文章,其中推拿禁烟最具特色.该书所示一指禅推拿多注重辨证,重视脉诊,提倡推治勿用蛮力和反对过服补剂.现就《黄氏医话》一指禅推拿治疗的病症进行初步探索,敬请同道斧正.
其他文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该隔离病区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危重患者,3例病重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麻杏石甘汤合泽泻汤加减治疗重症COVID-19疗效显著,特总结经验与同道共享.
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且持续时间>3个月,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其患者的数量在国内外呈现逐年增加,易产生并发症,治疗费用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肾脏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中医学中的络脉特点极为相似,通过对肾络理论进行了解,论述肾络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关系.临床上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本文将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概括为脾肾亏虚导致肾络不荣、湿热浸淫导致肾络不和、瘀血阻滞导致肾络不通等,脾肾亏虚是导致慢性肾脏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湿热、血瘀是疾病进展中的病理因素.根据其病因病机在治疗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诊断的客观化和标准化发展为“人工智能+中医诊断”提供了技术保障,“人工智能+中医诊断”能有效降低诊疗过程中的病毒传播风险,有效提升中医诊断科学性,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防控措施的精准性,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社区防控、方舱医院的防控和恢复期的康复指导的全过程管理中都可以多方面的应用.然而,“人工智能+中医诊断”在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国家、国际相关的标准规范,标准在“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中国经验”.
缺血性脑卒中,祖国医学又称“中风”,是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痰瘀互结证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大证候,是缺血性卒中病情加重的标志.传统中药医治疗缺血性卒中源远流长,痰瘀同治之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已经是得到肯定的,目前对其疗效机理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该文将对国医大师沈宝藩痰瘀同治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经验及其疗效机理作一阐述.
高血压病有着广泛的患者群体,其对人体的损害很大程度上是造成靶器官损害,在靶器官损害中,高血压肾损害易被忽略.对于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存在着诊断难度大,治疗手段有限等问题.根据中医理论,可将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纳入“积证”范畴进行辨证论治,从疾病发展过程上看,可分为“暂积”与“久积”辨治,从疾病分期治疗上,又可分“攻消散补”四法施治,其对本病相关理论的完善与临床治疗方法的扩充均是一种新的思路.
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的流行性疾病,目前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后第三位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的疾病.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脾失健运、脾虚胃热、虚实错杂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病机,痰湿瘀血既是病理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脾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病位.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具有“辛开苦降、补虚泻实”的功效,临床研究表明单用该方或联合糖尿病基础治疗具有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并能有效缓解其并发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辅助治疗糖尿病.且临床应用时可不拘泥于原文规定的症状,患者见口苦
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调控女子的经、带、胎、产.子宫内膜容受性指子宫内膜在“着床窗口期”内允许胚胎着床的能力,是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能力的体现,因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而备受学术界重视.中医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具有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理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肾藏精、主生殖,天癸为肾气发挥生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冲任二脉亦包涵了生殖功能,胞宫为胎儿孕育的场所.子宫内膜容受性作为胞宫实现生理功能的一部分,受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各自的生理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功能正常,子宫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疾病,其病因未明,发病机制复杂,且无肯定显著有效的治疗药物.补阳还五汤是益气活血通络的经典名方,近年来在IPF中的应用受到重视.文章通过对补阳还五汤防治IPF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结合IPF的发病机制,归纳和总结了补阳还五汤在IPF防治中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其药理作用.补阳还五汤在治疗IPF中有益气利宣肃,活血消瘀滞,剔邪通肺络之功,且不管是其中的单味药,还是复方,均显示了多环节、多通道、多靶点的抗肺纤维化作用:调控炎性因子表达,干预上皮间质转化和内皮间质转化
“络病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指导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理论之一.血脂异常是一种血液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文章基于“络病理论”来进一步探讨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及治法,通过“络病理论”及瘀毒的致病特点,分析瘀毒与血脂异常发病的关系,进而阐释瘀毒阻络、毒伤络脉、络脉虚损导致血脂异常的发病机制.认为络脉作为聚血之所,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其密切相关,由于络脉管腔狭窄,且位于表里营卫之间,外邪易于侵袭,容易产生瘀血,瘀血阻络日久化毒,瘀毒胶着滞于络脉,损伤脉
《素问.咳论篇》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明确了咳嗽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肺癌患者虽病位在肺,但病邪久居不去,缠绵难愈,因此传变他脏,致使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各脏气血逆乱,易可病传于肺,发为咳嗽,对后世医家治疗咳嗽有指导及启发意义.肺癌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咳嗽为肺癌的常见症状,其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较难控制的特点.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肺癌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治疗时,肺癌咳嗽不止局限于肺,应辨明肺癌咳嗽的病因病机,辨清肺癌咳嗽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