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指在其改革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出成果和雄厚的专业教学资源等,对其他职业院校具有示范、推广和服务的能力。服务区域发展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利用其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面向区域行业企业进行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示范辐射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06-03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对于引领我国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利用其成功的改革管理经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學资源,引领其他职业院校的发展,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其中人力资源至关重要。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不足。国家需要通过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推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技术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队伍需要高层次人才。因此,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尽管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还难以适应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为此,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品牌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展迅速放到质量提升上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各类高职院校全面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的现状,必须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此,亟待建设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其他院校发挥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农村城镇化建设和推进工业化进程服务。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是一所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服务市场的好坏也是师资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通过培训和技术服务来实现。
1.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培训。示范性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开设的专业所涉及的行业,积极开展对区域内行业企业的培训任务。把自己的优势专业作为区域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充分满足企业对职工培训的要求,服务行业企业发展。面对广大农村和林区,主动面向“三农”开展技能培训,把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建设。
2.利用双师资源,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使团队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联合企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技术创新,推广科研成果,真正为企业服务。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1.示范性高职院校辐射带动能力的内涵。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改革创新,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等方面不断取得了成果,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其改革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出成果和雄厚的专业教学资源等,对其他职业院校示范、推广和服务的能力。它一方面体现在示范性高职院校本身具有的雄厚的办学实力、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改革成果,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于其内涵成果的总结、迁移和推广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辐射作用。培养模式的推广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示范建设,不断提升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向其他职业院校推广的能力。凝练办学理念,示范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必须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评价为标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落脚点。它在示范性建设的实践中表现为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长期形成的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精神与独特的公众形象。创新培养模式,引领高职特色教学改革。许多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创建“订单式”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双证融通”模式、“教学工厂”模式、“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示范借鉴作用。推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示范性高职院校对自己探索的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范例,向区域、行业和全国高职院校示范辐射推广,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其推广方式是多样化的。一是通过高职教育的各种论坛、会议和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交流;二是接受院校来访介绍交流;三是开展师资培训,交流改革经验和操作方法;四是开展专业咨询指导,指导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五是通过合作立项课题研究进行推广;六是由政府或行业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与行业或区域内高职院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研究,使示范院校探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行业或区域内,各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加以推广,推动区域、行业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3.管理改革的示范作用。管理改革的示范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和内部管理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其他高职院校示范和借鉴的能力,充当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管理平台建设的先驱。通过实施订单培养,搭建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平台、开展多元合作,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建专业实体,实现专业企业一体化和组建职教集团,促进各类职教资源的融合等方面先试先行,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管理平台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改革树立标杆。引入科学管理理念,完善高职特色办学机制,优化内部组织机构,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工作职责,完善职责分开、权责明确、自我发展、依法管理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建立“精干、高效”的学院管理体系和实施科学管理方法。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竞争、开放、流动的现代人事工作机制,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制度。完善校企共建、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突出应用特色的科研管理改革。在管理上为高等职业院校树立标杆,引领高等职业院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专业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的服务力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示范建设所形成的专业建设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训资源、师资资源及教学改革成果等对其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开展合作教学的服务能力。包括专业开发、课程开发、实训基地等建设的咨询指导、师资培训、联合培养学生及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等。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及其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有助于从理论与实践上把握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对其他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示范、引导和借鉴等作用,带动其他高等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华,李学峰,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和辐射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3]周建松.国家示范建设与高职教育吸引力的提升[N].光明日报,2009-11-25.
[4]代海涛,等.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个性的创建[J].教育探索,2006,(3).
[5]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項目“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示范辐射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06-03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对于引领我国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利用其成功的改革管理经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學资源,引领其他职业院校的发展,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其中人力资源至关重要。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不足。国家需要通过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推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技术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队伍需要高层次人才。因此,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尽管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还难以适应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为此,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品牌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展迅速放到质量提升上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各类高职院校全面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职业技能的现状,必须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因此,亟待建设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其他院校发挥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农村城镇化建设和推进工业化进程服务。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是一所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服务市场的好坏也是师资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通过培训和技术服务来实现。
1.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培训。示范性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开设的专业所涉及的行业,积极开展对区域内行业企业的培训任务。把自己的优势专业作为区域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充分满足企业对职工培训的要求,服务行业企业发展。面对广大农村和林区,主动面向“三农”开展技能培训,把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林区建设。
2.利用双师资源,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使团队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联合企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技术创新,推广科研成果,真正为企业服务。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1.示范性高职院校辐射带动能力的内涵。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改革创新,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等方面不断取得了成果,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其改革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出成果和雄厚的专业教学资源等,对其他职业院校示范、推广和服务的能力。它一方面体现在示范性高职院校本身具有的雄厚的办学实力、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改革成果,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于其内涵成果的总结、迁移和推广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辐射作用。培养模式的推广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示范建设,不断提升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向其他职业院校推广的能力。凝练办学理念,示范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必须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评价为标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落脚点。它在示范性建设的实践中表现为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长期形成的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精神与独特的公众形象。创新培养模式,引领高职特色教学改革。许多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创建“订单式”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双证融通”模式、“教学工厂”模式、“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示范借鉴作用。推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示范性高职院校对自己探索的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范例,向区域、行业和全国高职院校示范辐射推广,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其推广方式是多样化的。一是通过高职教育的各种论坛、会议和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交流;二是接受院校来访介绍交流;三是开展师资培训,交流改革经验和操作方法;四是开展专业咨询指导,指导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五是通过合作立项课题研究进行推广;六是由政府或行业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与行业或区域内高职院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研究,使示范院校探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行业或区域内,各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加以推广,推动区域、行业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3.管理改革的示范作用。管理改革的示范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和内部管理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其他高职院校示范和借鉴的能力,充当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管理平台建设的先驱。通过实施订单培养,搭建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平台、开展多元合作,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创建专业实体,实现专业企业一体化和组建职教集团,促进各类职教资源的融合等方面先试先行,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管理平台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改革树立标杆。引入科学管理理念,完善高职特色办学机制,优化内部组织机构,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工作职责,完善职责分开、权责明确、自我发展、依法管理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建立“精干、高效”的学院管理体系和实施科学管理方法。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竞争、开放、流动的现代人事工作机制,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制度。完善校企共建、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突出应用特色的科研管理改革。在管理上为高等职业院校树立标杆,引领高等职业院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专业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的服务力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示范建设所形成的专业建设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实训资源、师资资源及教学改革成果等对其他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开展合作教学的服务能力。包括专业开发、课程开发、实训基地等建设的咨询指导、师资培训、联合培养学生及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等。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及其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有助于从理论与实践上把握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对其他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示范、引导和借鉴等作用,带动其他高等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华,李学峰,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和辐射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3]周建松.国家示范建设与高职教育吸引力的提升[N].光明日报,2009-11-25.
[4]代海涛,等.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个性的创建[J].教育探索,2006,(3).
[5]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項目“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