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新形势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提升空间较大,各学校也意识到“得语文者得高考”。而我们对于语文学科的投入却几乎未有改变,如何来提高效率成为语文教研的主要内容。于是,各种语文教学的高效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有四步精读法课堂教学模式 ,有自主学习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有读思议论四步教学模式等,不一而足。这些教学模式看似千差万别,其实从本质上来看,都隶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自己质疑并提出问题,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种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主动地思考,即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创造和成功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情感、态度、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注重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质疑,使学生在语文活动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实践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方式。
初中是奠定语文能力基础的阶段,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培养能力,而在“五严”规定下,不可能有也不允许有多余的投入。课堂是教学主阵地,如何来挖潜,就看模式的效率如何了。经实践,以下六个步骤显得相对合理、高效:预习释疑、激趣导入、问题筛选、合作交流、品味语言和盘点深化。
一、预习设疑
所有的语文教师可能都有同感:学生学习的学科多了,对语文课文的朗读少了,课堂教学的任务紧了,文本内容陌生了,课堂活动难以开展了,于是只好“我”来讲了。其实学生是有足够的热情去亲近语文的,只不过不知如何去做而已。因此,课前的问题引导对于预习来说,可以指明学习的方向。如果问题设置巧妙,更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考一考大家。不管何种形式,带着疑问读书和读书读出疑问都是极好的预习方式。“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无要疑。学到此时方是进步。”
二、激趣导入
课堂上精彩的开场白,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为一节奠定情感基调。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我们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导入,如文题导入、讲故事导入、角色导入、名句导入、图片导入、悬念导入、歌曲导入等。
三、问题筛选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五花八门的令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筛选出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教师要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以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筛选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多思善疑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得到充分调动,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四、合作交流
经过筛选后,那些相对简单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可在学生的交流中解决;但一些难以突破的问题,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易犯的老毛病:为了完成计划赶进度,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只抽几个优秀学生来回答问题就草草结束。这样让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忽视了集体的智慧,使问题不能真正地解决。教师作为旁观者,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启发、诱导,没能抓住学生盲点于无疑处生疑。总之,这一步是学生在开放、民主、自主、愉悦的气氛中驰骋思维、各抒己见、感悟知识、共同探究的一步。
五、品味语言
文本的学习中不仅仅只是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还要进行字词句章的品味,常见的任务和要求是:1.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2.品味揣摩作者语言表达的技巧和好处。3.赏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不外乎有下面几点:1.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即品味揣摩词句中的言中之事、言中之物、言中之情、言外之意。2.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3.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4.理解语句的句式特点和语法特点及其表达作用。5.赏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6.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非常必要,而文字细节的赏析对于语言感悟力的培养则更为突出,从写作指导的方面看,则更具有示范效果。课堂上学生完全可以按照示例的形式,互相合作探讨,从而解决相关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在训练中就得到提高。
六、盘点深化
在解决了学生疑难问题、品析了语言环节之后,教师、学生都要针对课堂目标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小结,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创新学习的点睛之处。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或提出未解决问题,或提出新的思路——教师在此基础作进一步高度概括,使之重点突出,帮助记忆,综合运用。教师在总结之时要注意知识的深化,提出新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一个新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使他们在总结中对本堂内容进行即时记忆。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一定会持续下去,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是模式的探索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不停地探索中,一定会有更高效更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更具创新性的模式出现,从而推动语文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韦 雄)
有四步精读法课堂教学模式 ,有自主学习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有读思议论四步教学模式等,不一而足。这些教学模式看似千差万别,其实从本质上来看,都隶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自己质疑并提出问题,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种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主动地思考,即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创造和成功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情感、态度、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注重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质疑,使学生在语文活动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实践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方式。
初中是奠定语文能力基础的阶段,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培养能力,而在“五严”规定下,不可能有也不允许有多余的投入。课堂是教学主阵地,如何来挖潜,就看模式的效率如何了。经实践,以下六个步骤显得相对合理、高效:预习释疑、激趣导入、问题筛选、合作交流、品味语言和盘点深化。
一、预习设疑
所有的语文教师可能都有同感:学生学习的学科多了,对语文课文的朗读少了,课堂教学的任务紧了,文本内容陌生了,课堂活动难以开展了,于是只好“我”来讲了。其实学生是有足够的热情去亲近语文的,只不过不知如何去做而已。因此,课前的问题引导对于预习来说,可以指明学习的方向。如果问题设置巧妙,更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考一考大家。不管何种形式,带着疑问读书和读书读出疑问都是极好的预习方式。“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无要疑。学到此时方是进步。”
二、激趣导入
课堂上精彩的开场白,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为一节奠定情感基调。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我们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导入,如文题导入、讲故事导入、角色导入、名句导入、图片导入、悬念导入、歌曲导入等。
三、问题筛选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会提出五花八门的令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筛选出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教师要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以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筛选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多思善疑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得到充分调动,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四、合作交流
经过筛选后,那些相对简单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可在学生的交流中解决;但一些难以突破的问题,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易犯的老毛病:为了完成计划赶进度,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只抽几个优秀学生来回答问题就草草结束。这样让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忽视了集体的智慧,使问题不能真正地解决。教师作为旁观者,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启发、诱导,没能抓住学生盲点于无疑处生疑。总之,这一步是学生在开放、民主、自主、愉悦的气氛中驰骋思维、各抒己见、感悟知识、共同探究的一步。
五、品味语言
文本的学习中不仅仅只是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还要进行字词句章的品味,常见的任务和要求是:1.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2.品味揣摩作者语言表达的技巧和好处。3.赏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不外乎有下面几点:1.分析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即品味揣摩词句中的言中之事、言中之物、言中之情、言外之意。2.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3.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4.理解语句的句式特点和语法特点及其表达作用。5.赏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6.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非常必要,而文字细节的赏析对于语言感悟力的培养则更为突出,从写作指导的方面看,则更具有示范效果。课堂上学生完全可以按照示例的形式,互相合作探讨,从而解决相关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在训练中就得到提高。
六、盘点深化
在解决了学生疑难问题、品析了语言环节之后,教师、学生都要针对课堂目标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化小结,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创新学习的点睛之处。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或提出未解决问题,或提出新的思路——教师在此基础作进一步高度概括,使之重点突出,帮助记忆,综合运用。教师在总结之时要注意知识的深化,提出新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一个新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行归纳、总结,使他们在总结中对本堂内容进行即时记忆。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一定会持续下去,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是模式的探索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不停地探索中,一定会有更高效更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更具创新性的模式出现,从而推动语文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韦 雄)